雖然伏特加在俄國人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並且已經滲透進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關於它的確切歷史,準確起源,卻只有很少的準確記載。
1977年的時候,美國的伏特加廠商,控告蘇聯酒廠提純蒸餾的伏特加是「冒牌貨」。這的確惹惱了不少蘇聯人,於是不少人開始鑽研歷史上最正宗的伏特加釀造方法。蘇聯人完全可以忽略美國的嘴炮,比起這事兒,另一個故事,才真正讓蘇聯人氣的肝疼。當時還算是蘇聯人兄弟的波蘭,宣稱伏特加是波蘭的酒,它是波蘭人發明的,而且蘇聯人沒有權利繼續使用伏特加來命名這種無色透明的酒精飲料了。震怒之下的蘇聯高層決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一切,他們派出了歷史學家威廉·波赫列布金(William Pokhlebkin),隨後,波氏用他的權威著作《伏特加的歷史》扳回一局,這本書也被蘇聯以及後來的所有俄國人當成了伏特加的正史,來為酒的過去蓋棺定論。2000年的時候,波氏被刺殺,死在自家公寓里。有謠傳說,兇手是一個來複仇的波蘭人。
伏特加說白了就是酒精和水的混合遊戲,在開始的時候,有東正教的釀造情結牽扯進來,神和魔鬼交融,這奇妙又有魔力的液體。廣大的農奴一輩子不會欠下什麼債,除了酒債,國家壟斷了酒精,就統治了人民,基於劣質口感和濃烈作用的簡單的遊戲。但,直到一個人發話,伏特加才作為一種有統一標準的「國酒」出現,它的釀造工藝和口感才有了大幅度的進步。說這話的人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沙皇告訴了財政大臣他想要提高全民飲酒重量的建議,於是從1894年開始,一場大規模的伏特加改良運動就開始了,實際上呢,國家的絕對壟斷也更加鞏固了。
俄羅斯偉大的化學之神,德米特里·門捷列夫,被委派去搞定這項工程。它發現了神奇的配比,再加上過濾蒸餾的方法,500毫升的水加上500毫升的純酒精混合在一起,會得到941毫升的伏特加。Bang!門捷列夫懂了,為了能夠達到最佳的配比,最佳的40°度數,水和伏特加的量不能用體積去度量,而應該按照重量去稱量。
而每日飲酒的量,也同樣被以重量,建議出。比如生理學家尼古拉·沃洛維奇(Nikolai Volovich)就說,每日飲酒是對身體有好處的,它能激活心臟的運作也能清理血液,50克伏特加每天,剛剛好。
到了1917年,革命火熱的時候,伏特加就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籌碼,至少上面說到的那個伏特加史學家波赫列布金是這麼指出的——紅軍能勝利是因為他們很好的守衛住了酒廠,並且把那些酗酒的官兵處決了。也就是說,誰的酒鬼少,誰就能贏得革命。後來列寧也是這麼做的,在革命勝利初始,並沒有放鬆戒酒令的推行。到了稍穩定些的時候,他命令可以銷售「雷科夫酒」,一種伏特加的低度數中和版本,酒名來自於當時的財政部長,雷科夫。但是列寧死後,伏特加順理成章地再度崛起,它開足馬力,以工業化的姿態奴役了整個蘇聯。
到了二戰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伏特加成了一種犒賞官兵的強心劑,它就像擊潰納粹部隊的喀秋莎火箭彈一樣。每日一百克的伏特加配比,成了支撐軍心的戰爭飲品,並真的最後陪著大家抵達了勝利的彼岸。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用伏特加養軍隊,就跟給重病的人打嗎啡是一個道理,它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後來的反酒精成癮的研究者就指出,二戰時伏特加上癮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到了1960年代,這簡直是一種社會災難。要是把眼光放到1990年代初的話,你更會發現,那些一夜暴富的俄羅斯新貴們,有不少都是蘇聯禁酒令時代的私酒販子。
原文作者:維克多·耶羅菲耶夫,2002年【轉述改寫:吳韃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