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地方戲曲普查: 摸清「家底」為了更好地守護

地方戲曲普查:摸清「家底」為了更好地守護

圖為戲曲愛好者們在進行排練。

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囊括了詩詞、歌賦、雜技、武術、舞蹈、音樂、美術……匯百川而成江河,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

為保護戲劇,文化部於2015年底組織開展了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這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一次戲曲普查工作。

一年來,我省普查工作人員走村訪戶,基本摸清了全省戲曲「家底」。

戲曲在民間

周三早上9點,西藝劇社的十多人準時來到蘭州市文化館。李創業組織大家在排練室里擺好二胡、板胡、鑼鼓。七八個人演奏、五六人輪番上場打馬開腔。

「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臣與主說從頭:劉備本是靖王的后,漢帝玄孫一脈留。」61歲的趙鳳珍唱了一段《劉備招親》,鏗鏘蒼勁。4人之後又聯合唱了一摺子《二進宮》,走場、演唱,一板一眼、抑揚頓挫。

來這裡的大多都是秦腔愛好者,每周排練兩三次,互相學習、交流。有群眾演出時,一起參加,沒有演出時,各自在社區、自樂班唱著。

西藝劇社成立於2006年,是目前蘭州市最大的群眾公益性秦腔班社,有40多名愛好者參加,每年都要參加春節廟會、黃河風情文化周等蘭州市、城關區組織的各類群眾演出。

趙鳳珍是退休之後才參加班社開始唱秦腔的,她在這裡和秦腔愛好者們互相學習、演唱。閑暇時,也在家附近的雁兒灣秦腔劇社唱,3月11日,和社區劇社的愛好者們一起到桑園子敬老院,給老人們演了一場。

「沒想到去年的戲曲普查會把民間班社也納入進來,大家都很高興,感覺受到了重視,也更加有勁兒了。」趙鳳珍說。

趙鳳珍說的「普查」,就是指2015年底啟動的「全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

為了全面掌握各地區、各民族戲曲劇種的發展情況和流傳地區、演出團體等現狀,我省按照文化部的要求,於2015年底啟動了甘肅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經歷一年,普查於2016年底正式結束。

與以往普查不同的是,這次戲曲普查的範圍更廣,不僅包括秦腔、隴劇、京劇以及各地、州的本地劇種,還包括皮影戲、木偶戲等不同戲曲樣式。這也是第一次將皮影戲、木偶戲納入戲曲普查範圍。

另一個更大的不同是,這次普查將民間班社、民營團體納入普查,並列為普查重點,全面摸清我省的戲曲「家底」。

普查時,李創業認認真真填寫了表格,包括班社人數、演出時間、場次、排練場地、保留劇目等詳細內容,報送了大家演出的劇照。

「我們填了很多表格,詳詳細細的,送了好些照片。」新生豫劇團的張慶連知道普查開始后,主動報送了資料。「政府普查能把民間自娛自樂的班社加入進來,我們肯定要積极參加。」

他退休后組建的這個豫劇團目前有20多個人,逢年過節經常在市民公園、西湖公園、五泉山演出,吸引很多愛好者參與、觀看。

戲麴生於民間、長於民間。除了國辦劇團,民間班社、民營團體也是戲曲發展的生力軍,他們「接地氣」的演出,維繫著戲曲在民間的生根、發芽。

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苟曉飛說:「這次普查中,民間班社的積極性非常高,以前他們都是自娛自樂,沒有多少人關注,這次的普查讓他們感覺到了政府的關注,都特別高興。我們不僅普查班社,也記錄了民間有影響力的人才,將他們的資料向上報送。」

一年來,由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牽頭的普查工作組,踏遍隴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到自樂班探營,聽傳承人講述,赴史料館查證,基本摸清了我省地方戲曲劇種情況,詳細掌握了各類劇種、劇團的生存發展現狀。尤其是對占我省演出團體總數68%的民間班社,基本摸清了底數。

小眾漸消亡

普查結果初步統計,我省現存地方戲曲劇種共13個,其中本土劇種10個:秦腔、隴劇、曲子戲、民勤曲子戲、隴南影子腔、玉壘花燈戲、靈檯燈盞頭戲、高山戲、半台戲、「南木特」藏戲;外來劇種3個:眉戶、京劇、豫劇。

此次共普查到地方戲曲演出團體701個,涉及各類從業人員1.9萬餘人。這些團體中,秦腔演出團體最多,為410個,占團體總數的58.5%。從河西到隴東、隴西、隴南地區,到處都有秦腔班社的影子。農閑時節,自樂班活躍在各個村莊的戲台、廣場上,逢年過節更是熱鬧非凡。

各具特色的曲子戲在吸收了當地文化特色的同時,與眉戶戲相融合,在省內各地也普遍流行,包括敦煌曲子戲、民勤曲子戲等。

京劇、豫劇、隴劇在我省也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在蘭州市城關區文化館組織的普查採集中,共採集到4家京劇班社、2家豫劇班社、2家秦腔班社。

皮影戲是我省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流傳較廣泛,目前在蘭州、白銀、定西、酒泉、隴南、平涼、慶陽、天水、武威、張掖等市均有流布和演出。尤其慶陽市環縣道情皮影戲最為突出,這一門類的演出團體多達36個,是目前甘肅皮影戲演出團體最集中、最為活躍的地方。

在此次普查中發現,現存劇種與《戲曲志·甘肅卷》所列入劇種相比,蒲劇、越劇、評劇3個外來劇種證實在我省消亡。

這三個外來劇種此前在我省都有專業的劇團,但隨著劇團改制、群眾基礎相對薄弱,這三個劇種在我省慢慢消亡,已經沒有任何班社、團體再演唱了,退出了我省戲曲舞台。

作為一種外來劇種,蒲劇自清末傳入甘肅,曾在酒泉、蘭州及定西、平涼、慶陽一帶廣為流傳。該劇曾因演武戲時多使用真刀真槍,被群眾稱之為「鐵把子戲」。民國年間,這一劇種在甘演出的劇目曾多達200餘個。1997年,隨著我省最後一個蒲劇團——定西蒲劇團的解散,該劇逐漸在甘消失。

除了外來劇種,我省本土生長出來的部分戲曲也逐漸式微。文縣的玉壘花燈戲、靈檯燈盞頭戲、武都的高山戲、武威涼州區的半台戲在當地唱的人、聽的人都慢慢減少。其中,玉壘花燈戲、靈檯燈盞頭戲、半台戲都只有一個民間班社在演唱,且唱的人年齡都很大了。這個劇種有可能會消亡。

晉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也許再過幾年,幾十年,有些劇種或許都只能作為一種歷史、一種博物館里的紙上藝術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原生態的藝術形式則難覓其蹤。

從新成立以來,戲曲劇種由於城市化快速發展正在逐步消失。根據不完全統計,1959年全國尚有368種地方戲,2013年餘286種,前後約82種地方戲基本消失,差不多平均每兩年就失去3種地方戲。

省文化廳副廳長楊建仁在普查啟動時曾說:「同一時間裡,甘肅地方戲也從近40種縮減到20多種,永遠消失的劇種從某種意義上抹去的是民族的記憶。可以說,搶救性的摸底、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目前,我省還面臨著戲劇人才青黃不接的困境,雖然14位梅花獎獲得者還有9位活躍在舞台上,但作為西部地區的省份,青年戲劇人才流失嚴重。」

摸底為保護

匯千古忠孝節義,成一時悲歡離合。戲劇是中華文化最優秀的瑰寶,包羅萬象,是面對面感受的藝術樣式,最能打動人心。

「在沒有電視電影之前,戲劇就是人們接受道德、人文等方面教育的主要渠道。普查工作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更好地守護屬於我們華夏文明傳承的精神家園,對戲曲傳承發展做出新的保護和貢獻。」楊建仁說。

普查結束后,我省共向國家普查辦上報戲曲人才929人,皮影戲、木偶戲人才127人,創研機構人才25人。上傳圖片2440張,收集視頻資料40多小時,各市州共上報普查報告15.2萬餘字。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撰寫我省的戲劇普查報告,將於4月底上報。

藝術研究院戲曲所副所長王馗曾發文:「只有全面了解了戲曲的存在狀況,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戲曲管理政策,才能在戲曲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劇團建設、遺產整理、理論建設等方面,做出切實有效的工作推進。」

苟曉飛認為,這次普查中,積累了許多詳實、可靠的資料,這些珍貴的數據成果對於確保文化資源的動態化、科學化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平涼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藝術科科長馬桂莉在2016年12月底舉辦的甘肅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工作總結表彰會上說:「在普查過程中,普查員們還深入到各個劇團,與傳承人進行面對面的親切交流,這不僅確保了原始資料的詳實、可靠,更顯著激發了基層戲曲藝術人才的發展信心、傳承動力。」

地方戲劇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保護與發展也屢次被各級政府提到議事日程。

2016年底,我省出台了《甘肅省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加快戲劇大省建設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年基本實現戲劇大省的建設目標。我省將根據民眾實際需求,把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赴農村、社區、企業、軍營、學校進行演出,以此來支持戲曲傳承發展。

我省將每3年舉辦1次甘肅戲劇節,發現、推出一批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把新戲好戲演出納入「鄉村舞台」「情系隴原」「千台大戲送農村」等公益性演出,把優秀劇目推向市場。

為解決戲曲「人才」問題,我省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戲曲專業,對戲曲表演專業學生免學費。鼓勵戲曲表演類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戲曲職業教育教學,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雙向進入」機制,設立技藝指導大師特設崗位。

目前,我省已經在蘭州文理學院等高等院校成立戲曲大師工作室,邀請省內外知名戲曲專家、演出機構專業人士、戲曲評論家開展講學,並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與高等學校合作,建立學生學習(實踐)基地及人才培養基地。

文/圖蘭州晨報記者魏娟 實習生秦婭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