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個關鍵詞

李贈華 / 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共樂國小校長

本文大概

3800

讀完共需

4

分鐘

我們,這一群從工業時代或信息時代走來的教師,註定要走向未來——智能時代,我們必須改變!首先從身份或角色上要「知趣」地順應蛻變。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教師,可以高高在上,那是因為我們擁有資源、知識、閱歷、平台等諸多優勢,我們面對的是「近乎一張白紙」的教育對象。但是,從現在起,更別說未來,教師不再擁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因為哪怕是剛入學的小朋友,也不一定會在資源、知識、閱歷等方面輸給老師。教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一種轉變:面對一群數字時代、智能時代的「原住民」,我們只是一群「移民」,必須主動、積極、心平氣和地成為新時代的追趕者和適應者。

稍有些年歲的教師大概都還記得這樣一個事實:全國上下各行各業剛開始使用電腦的那段歲月,去一些服務窗口辦事,運氣好些,遇到年輕的辦事員,辦起來是很順利的;運氣不好,碰上一位年紀大些的辦事員,那就得耐心等待他在鍵盤上一個一個找,或者向同事一點一點地詢問。這當中,誰更像老師?誰更像一位適應者、追趕者?長江後浪推前浪,明天、未來,永遠更屬於年輕一代!「前浪」們只有不斷改變。

對照《中國小教師專業標準》和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結合時代發展趨勢,未來教師專業發展應關注四個關鍵詞。

大數據

每年開春,美國新媒體聯盟的地平線報告總會如期而至。地平線報告關注技術與教育的結合,預測短期(1年內)、中期(2~3年內)、長期(4~5年內)三個時間段里哪些關鍵技術會對教育產生影響。

地平線報告為何受到全球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原因在於它是一種基於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具有強大的權威性。

基於大數據,2009年,互聯網巨頭谷歌的數據報告,在幾周前就對甲型H1N1流感爆發作出成功預測,為美國和世界公共衛生組織的官員羸得了寶貴的時間,成功遏制了流感的大面積蔓延。

基於大數據,我們身邊更多的科技成果不斷地融入生活、學習、工作,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建設成效斐然。

反觀人類教育的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無可批駁的。但是,站在互聯網風口上反思我們的教育,問題同樣赫然在目。以大數據思維來審視,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教育流失最為嚴重的,不是理念,不是人才,而是龐大的數據,關乎一個個鮮活生命成長的真實的龐大的數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每個學期末評價學生,我們手中到底有多少關於每個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數據?沒有這些數據,我們又何談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

造成這種教育數據流失的原因非常複雜,有體制方面的,有機制方面的,有理念方面的,有操作方面的,等等。但是,無論如何,未來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倚重大數據。

深圳寶安區共樂國小二(4)班張雨欣《太空國小》,指導教師:黃日新

事實上,很多未來學校、未來教育的探索者們已經先行一步了。美國Altschool就是其中之一。「Altschool通過各種方式收集每個孩子的原始數據。比如,網站的登錄報名需要提交孩子的原始數據,在Altschool像廠房一樣的大教室里,我們會發現吊有很多攝像頭,以便能夠在最自然的狀態下對孩子們進行觀察、評估,形成原始數據,並根據數據設計出最初的教育方案。然後,根據孩子的學習過程形成的反饋數據,對教育方案進行調整、優化,實現個性化教學。因為縮短了原有的反饋信息收集的時間、提升了數據積累的量級,因而能更快輸出學生的需求樣本,成為Altschool的模型基礎。」

也就是說,運用平台或工具,收集、分析、反饋學生成長中的各種數據,一定會成為未來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教育素養。基於以上思考,目前我們學校正在建設「成長側」學生成長雲平台,並著手為每個學生製作二維碼標識,用於評價、激勵學生的日常素養培養,也用於培育教師的數據意識與素養。

編程

為了使計算機能夠理解人類的意圖,人類必須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手段通過計算機能夠理解的形式告訴計算機,從而使計算機能夠根據人的指令一步一步去工作,完成某種特定的任務。這種人與計算機之間交流的過程就是編程。事實上,編程具有更廣泛的意義,自古以來,它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一項基本能力。它與我們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息息相關。人類給計算機編程,不正是大腦先行編程嗎?我們要完成稍複雜的一件事情,先完成什麼,再完成什麼,就是我們對大腦發出指令的編程過程。人們常說的統籌安排,事實上就是最好的編程。

對於教師而言,課程的開發、建設、實施、評價,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優化、重構,就是編程。未來教育,必定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必定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專屬於他們個人的教育服務,要讓每位學生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課程體系,這將極大挑戰教師的編程素養。

編程要立足體驗。據《騰訊傳》中介紹,騰訊公司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馬化騰和他的團隊,把用戶體驗擺在了第一位。用戶體驗后認定什麼是受歡迎的,他們就花大力氣去研究什麼,並努力做到最好;用戶體驗后認定怎樣用才喜歡,他們就全力以赴、千方百計去滿足用戶需求。馬化騰先生不僅特彆強調所有產品推出去,開發的團隊必須成為用戶至少體驗三個月以上,更是要求自己當好每個產品的忠實用戶,完整體驗。他的一項致勝「法寶」:產品經理必須當最挑剔的用戶,並站在用戶的角度體驗產品三個月,這樣,所有的問題一定可以找到解決的突破口。同樣的道理,教師的編程項目,一定要基於學生(用戶)體驗,只有他們認可的、喜歡的,才是真正成功的編程。只有這樣,教師的課程才能打破這種「指定式課程」,轉向「選擇式課程」,變「命令你學」為「服務你學」。

編程還要追求至簡。事實上,很多成功的人,都極力推崇至簡主義。對於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來說,只要能用一個按鈕來實現的程序,他絕對不會用兩個按鈕。馬化騰領導的騰訊公司同樣追求至簡文化,他曾擔心微信「搖一搖」功能上線後有競爭對手來模仿,開發者張小龍對他說:「我們做到了什麼都沒有,別人要超過我們總要加東西吧,他一加,就無法超過我們了。」可見,在「課程即產品」的未來教育中,教師的編程,必須追求「至簡」。

共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關於「共享」是這樣論述的:「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全會的決策一出,「共享」迅速走上社會前台。自媒體早就催生了資訊漫天共享。隨著滴滴打車、共享腳踏車等公共服務誕生后,腳踏車也不用買了,出門行走,隨處可見共享腳踏車;私家車也可以不用開了,共享汽車也已在大中城市高調面市。我們不經意間生活在了共享時代之中。共享,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捷與方便。它,代表一個潮流,引領一種趨勢,必將成就一種生命態度和社會品位。

然而,反思我們現在的教育,似乎距離共享還很遙遠。絕大多數時間都只是教師一個人在戰鬥!一個教師「主宰」一個班級、一門學科,打開門有所謂的集體備課、合作研討,但關起門來,說到底只是教師一個人說了算,無論學生愛不愛聽,也只能聽這個老師的課。試想想,這種局面,難道與學生的學習疲勞、教師的職業倦怠沒有一點關係嗎?

過去,也許是限於技術,囿於資源,很難改變這種局面。但是今天,時代賦予我們創新的大氣候,給予我們豐富的平台和資源,我們必須努力打破這種局面。

深圳寶安區共樂國小二(1)班彭雅婷《太空上的共樂國小》,指導教師:黃日新

比如,語文學科教學,一位理性思維強的教師可以與另一位感性思維強的教師合作,分別承擔相對應的教學任務。

又如,一位總是講不透數學應用題的教師,可以把其他教師的應用題微課資源用來教學。

再如,運用更加先進的教育技術,我們已經實現了跨境學習。

藉助網路,從未體驗過下雪的南方的孩子完全可以實現與北方的孩子同步學習。藉助科技,國內很多學校早已常態化組織教師與國外教育同仁開展實時同步教學,共享教學智慧。而代表最先進教育技術的美國Altschool,更是讓教育教學無時不在共享中進行。

美國報告《教學2030:我們必須為學生和公立學校做些什麼?——現在與未來》(以下簡稱《教學2030》)指出:2030年的教師職業結構,應該是格子狀的「晶格」(lattice),而不是階層性的「梯子」(ladder)。教師不是從頭努力向上攀登,而是各司其職,發揮特長,與其他教師合作,比如創造穩定的、環環相扣的6~8人一組的教學團隊,包括專家型教師、普通教師、新教師等,以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及其家庭教育服務,支持全方位教學,改進教學績效。

共享教育,對於教師而言,一要成為內容生產者,做一名「有料」的能分享之人,二要成為規則締結者,做一名「有品」的會共享之人。

融合

融合,字面上理解,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為一體。作為一種發展策略,我個人理解,實質上就是打通看似矛盾體之間的「最後一公里」壁壘,讓雙方合二為一,形成強大的共同體。

未來教育,基於互聯網+,基於科技技術,同樣可以打破很多壁壘,實現優質的教育融合。

學科融合。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內容的不斷立體化,未來學習將越來越淡出學科單一化、教師單一化、空間一極化,從而走向學習主題化、教學團隊化和時空立體化。

空間融合。可視化學習、泛在學習、線上學習,基於AR、VR技術的學習,正在不斷打破過去學習空間的壁壘,讓學習變得越來越多維起來。

資源融合。從現在直至未來,教育將不缺資源。作為政府,已從政策層面鼓勵社會資源進入學校,服務教育;作為家長,也越來越積極地將個人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輸送到學校,協助學校管理,參與活動,甚至承擔課程;作為教師,能否有效選擇、組織、融合龐大的資源「為我所用」,將是我們在未來教育事業上一條全新的起跑線!

總之,明天的教育工作必將不斷「自我再定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作為教師,其職業道德、職業使命、職業功能也將不斷衍變,我們唯有勇於改變,才能在時代的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選摘於《未來教育家》2017年第7期

《未來教育家》雜誌: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教育學會主辦。2012年教師節創刊,面向全國公開發行。這是國內第一份中央級教育家類期刊,更是國家教育部新聞宣傳的一份新生力量。2012年榮獲「好教育影響力媒體獎」,2014、2015年榮獲「全國教育好新聞二等獎」,2016年榮獲「全國教育好新聞一等獎」。

訂閱《未來教育家》:

一、通過當地報刊局訂閱,郵發代號:80-572

二、從郵局直接匯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北大街32號,楓藍國際B座1633室《未來教育家》編輯部,郵編100082

三、通過網上銀行匯款。開戶名:教育學會;賬號:0200 0033 0908 8103579;開戶行地址:工商銀行北京長安支行;行號:33;網銀匯款請備註「未來教育家」字樣。(每月6日出版,全銅全彩,單價14元,全年168元)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2290369、010-62290392

wljyjzz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