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歷史揭密:魏蜀吳三家聯合絞殺關羽?

導讀:關羽被殺一事,一直被三國愛好者引以為憾,關羽的死亡也流傳出諸多的版本,有人說,關羽的死亡來源於蜀漢內部的政治爭鬥,關羽因為驕縱、擁兵自重而被諸葛亮劉備陰謀殺害,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關羽發起樊城之戰,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間中原震動,曹操甚至動了遷都的念頭。但是,曹操的謀士們看到,最不願意關羽實現戰役目的的當屬孫權。於是他們建議讓孫權從背後偷襲關羽,而這邊增派兵力支援曹仁,以解樊城之圍。正好孫權也有這種想法,在得到了曹操同意后,偷襲荊州的江陵城,俘獲了關羽及其將士的妻子兒女。關羽不能攻克樊城,只好撤軍。由於軍士逃散,關羽在臨沮被孫權的軍隊截斷退路,兵敗被殺。關羽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秋天發起樊城戰役,到當年十二月兵敗被殺,前後有半年時間,漢中王劉備竟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關羽!於是有人揣測論斷,這是劉備和諸葛亮的陰謀,是他們希望藉助曹魏和東吳之手,除掉關羽,以絕後患,因此也可以認為,是魏蜀吳三家聯合絞殺了關羽。

網路配圖

事情難道真是這樣嗎?

「陰謀論」者的基本觀點有兩個方面,一是劉備害怕關羽尾大不掉,自己死後將來無人能夠制約關羽,正好藉助魏、吳之手為兒子清除障礙;二是諸葛亮要想獨攬大權,關羽不會甘心居於他之下,因此也不向劉備提出建議,藉助魏、吳之手除掉關羽,為自己將來獨攬大權掃清障礙。

這些論點真的成立嗎?

先從劉備方面來說。劉備與關羽的關係,用費詩給關羽舉行授官儀式的話說,是「譬猶一體,同休共戚,禍福共之」。但利益的一致,卻不能改變君臣之間的名分。所以費詩同時還說過,劉備和關羽,就好像劉邦蕭何曹參,是「少小親舊」關係。但蕭何、曹參和劉邦,不是君臣關係嗎?這種君臣關係,劉備認,關羽更認,而這種認是經過生死考驗的。

當年關羽被曹操俘虜,馬上就給他一個偏將軍,等殺了顏良,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別說劉備已經失敗投靠袁紹,即便還是一個兗州刺史,他能夠給關羽這樣的封號嗎?即便這樣,關羽還是認為劉備待他「恩厚」,「不可背之」,一旦知道了劉備的消息,馬上離開了曹操投奔劉備。所謂生死,關羽離開曹操投奔劉備,是要冒著被處死的危險的。這種早期就建立的君臣關係,在關羽來說是不可能改變的,而關羽的忠心也是不容懷疑的。對於一個忠臣來說,他的忠,不僅僅是忠於這個君主,還包括忠於君主指定的接班人。

或者說,關羽駐守荊州,而荊州又相對獨立,如果沒有了劉備,誰又能管得了關羽?而人的慾望是會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假如我們撇開關羽的忠誠不論,他在荊州能夠獨立成事嗎?且不說這時候的荊州已經不是劉表時期的荊州,已經很難自成一體,離開了益州後盾的關羽,又憑什麼在荊州立足?這時候的荊州,襄、樊在曹操手中,江夏、長沙、桂陽在東吳手裡,屬於關羽的只有南郡、零陵和武陵。儘管地域不大,但對於魏吳來說,就像是身邊有個持刀的敵人,隨時就會砍來,沒有人敢讓他獨立存在。這就是說,魏吳聯合肢解荊州,隨時都會再一次發生。關羽如果是一個政治家,就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不管他有沒有野心。關羽是一個有能力的大將軍,假如說讓他離開軍隊到朝廷里去任職,恐怕憑他的行政能力和率直性格,很難做到去控制別人,倒是別人稍加用計,就很容易操控他。

再說兩個人的年齡。關羽死的時候,有一種說法是58歲,還有一種說法是56歲,劉備是多少歲呢?59歲。按照關羽小得年齡計算,兩個人相差三歲。關羽曾經中過箭傷,還是有毒的重傷,將這些條件綜合起來,誰又能想到關羽就一定能活得比劉備長?

即便是關羽一定能夠活到劉備之後,再考慮到上述所說的荊州地域條件,一個衰老垂危之人,還會能夠自我獨立成事嗎?或者說讓他到益州去,劉備就不好安排關羽了嗎?古代的爵位和官位是有區別的,比如說劉邦時期,曹參的封賞超過了萬戶,而蕭何的初次封賞不足萬戶,以後逐步增加才超過了萬戶。但蕭何是帝國的丞相,而曹參只不過是王國齊國的丞相,這就是爵位與官位的不同。假如說劉備臨死,關羽還好好地活著,劉備給他一個最高的爵位,劉禪文有諸葛亮輔佐,武有張飛趙雲一班老臣,同樣能夠對關羽有所限制。這和司馬懿篡魏不同,司馬懿是文武要職集於一身,已經沒有人對他有任何的制約。退一萬步說,劉備不得已給他封王,讓他住在荊州,事情就又回到荊州地域這個原點上,關羽活不了幾年,事情不會比現在這種情況更糟糕。

還有一個代價問題,劉備以丟失荊州來換取關羽,值得嗎?後來劉備東征伐吳,在夷陵進退兩難之時,仍然不想撤兵,為什麼?假如他有意識想以荊州換取關羽之死,他已經取得了勝利,為關羽報仇也已經做出了樣子,為什麼還不撤軍呢?就是他太想奪回荊州了。

網路配圖

無論從哪方面說,「陰謀論」在劉備這兒都是說不通的。

說諸葛亮擔心關羽的存在,會妨礙自己日後獨攬大權。有兩個例子:一是「隆中對」以後,劉備與諸葛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劉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二是說關羽「善待卒伍而嬌於士大夫」。也有兩個例子:關羽對待馬超黃忠的態度。關羽聽說馬超投降了劉備,而馬超以前不是劉備的舊部,於是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的人品,才能可以同誰相類比。諸葛亮知道關羽不願居於人下,就回答他說:「馬超文武兼備,勇猛剛烈超過一般人,是當代傑出人物,像英布彭越一類人,能夠和張飛並駕齊驅,爭個高低,但是還趕不上美髯公超群絕倫。」關羽得到了誇讚,很高興,還拿著諸葛亮的信給別人看。再就是劉備當漢中王后,想任用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提醒劉備說:「黃忠的名望,向來與關羽、馬超不同,而現在卻讓他們同班而列。馬超、張飛在跟前,他們親眼看到黃忠的功勞,還可以明白您的用意,而關羽在遠處聽到這個消息,恐怕必定會不高興,您這樣安排黃忠恐怕不太好吧!」劉備說:「我會把這件事解決好的。」

由此得出結論,關羽都不願意和馬超、黃忠「同列」,更不會甘心居於諸葛亮之下。因此,借魏吳之手除掉關羽,諸葛亮日後就可以大權獨攬,因此,他也沒有向劉備提出任何建議。

實際上,這幾個例子因理解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劉備得到諸葛亮以後,感覺自己是如魚得水,關係一天比一天親密,這對於關羽這種親如兄弟的老部下感覺不是滋味也可以理解,但隨著諸葛亮才能的逐漸展現,關羽等人也逐步由排斥到接受,以至於到後來的尊重。關羽「嬌於士大夫」不假,但他不會是連一個人也看不上吧?他給諸葛亮寫信,至少說明他還是看重諸葛亮的,否則,劉備身邊的老人很多,比如說老兄弟張飛,關羽為什麼不給他寫信?諸葛亮回信誇讚了他兩句,他還拿著信給別人展示著看,這說明什麼?說明得到諸葛亮的誇讚是他關羽的驕傲,在他心裡,諸葛亮的話已經成為集團內部的一種標準!假如關羽真是看不起諸葛亮,那他會給諸葛亮寫信嗎?即便是為了了解馬超,他會把一個看不起的人的信展示嗎?

還有黃忠之事,關羽是說過「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這句話,但在劉備這邊,很自信能夠擺平,到了關羽哪裡,費詩幾句話就說服了關羽。費詩在出使荊州時,官職不過是州前部司馬,讓這樣一個級別的官員給關羽授職,關羽不是沒有表示不滿嗎?當年韓信要一個假齊王,劉邦非常生氣,但迫於形勢,還是決定真的給他一個齊王。劉邦派誰去齊地舉行儀式的呢?張良!在劉邦陣營中,有誰還能比張良更被劉邦看重?劉邦正是需要張良之時,為什麼還要派他出去呢?就是除了劉邦,能夠讓韓信看得起的人只有蕭何、張良。關羽能夠接受費詩這個使者,本身就說明關羽並不狹隘。而費詩一句話就能夠令關羽「感悟」,說明關羽這個人既講道理,又明事理。

實際上,對於蜀漢國來說,關羽和諸葛亮是一種互補的角色,兩人所處的位置並不衝突。這就是,若劉備之後關羽尚在,關羽就是輔國元老,諸葛亮則是執政大臣。這就像春秋齊國的桓公時期,地位最高、不隨國君的更替而改變的輔國大臣是高、國兩族,執政的大臣是相國管仲,這種例子還有不少。

因此,從諸葛亮這方面來說,「陰謀論」也不能成立。

否定「陰謀論」還有一個因素,即外部因素。

關羽是先被誘降,詐降后悄悄逃走,不成被俘。假如關於活著會造成蜀漢內部的不和以及難以調和的矛盾,東吳孫權為什麼不放關羽回到成都?對於東吳來說,蜀漢的存在永遠是個現實的威脅,一個有可能因內部矛盾引起內亂的益州肯定是東吳之福。有這樣一個削弱蜀漢的機會,東吳又怎會輕易放過?這雖然是蜀漢內部的問題,但對於這種大的發展趨勢方面的問題,其他各國都會看得明白。比如曹操之於漢獻帝,天下人都知道,他「雖然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是漢朝的奸賊」。孫權所以沒有放關羽走,就知道一旦放虎歸山,讓關羽回到西川,那時候再領兵回來報仇,對東吳來說肯定是一場災難。而對於蜀漢來說,關羽不會是燙手的山芋,劉備諸葛亮都知道春秋秦穆公赦免大將孟明視,後來成功復仇的故事。

那麼,蜀漢國為什麼沒有派出兵將支援荊州呢?答案就是那個「大意」。

網路配圖

劉備完全佔領漢中后,派出劉封、孟達進攻上庸。秋天,劉備稱王,幾乎在這同時,關羽發起了襄樊戰役。在這個時候,幾乎一切都在朝著有利於蜀漢的方向發展,劉封孟達佔領了上庸,關羽在襄樊水淹七軍,活捉了曹魏大將于禁,陣斬了魏將龐德。曹操曾經親率大軍救援漢中,這時候大軍還在回歸的路上,這支部隊一時半會兒還不能對關羽造成威脅,關羽如果想從襄樊撤軍,完全可以從容進行。蜀漢方面,劉備剛剛稱王,這等於是宣布立國,這要比日後當皇帝要做的事情還要多,確實是有點兒顧不了其他。尤其是軍隊,要給魏延一部分去部署守衛漢中,劉封和孟達還在上庸作戰,其他軍隊正處於大戰過後的休整期,又怎能派出軍隊趕赴荊州作戰?最關鍵的是,劉備、諸葛亮、關羽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到,東吳會在背後下手。

就在此前一年多時,兩家剛剛簽訂了聯盟和約,確定了荊州各自的邊界,三人誰也沒有想到這個時候孫權會撕毀盟約投降曹操。尤其是孫權「臨陣換將」,新派來的主將陸遜名氣不大又非常謙卑,根本就沒有跡象表明東吳會向關羽開戰,這就是「大意失荊州」。等到一切準備就緒,東吳偷襲江陵得手,關羽尚且蒙在鼓裡,何況遠在益州的劉備、諸葛亮?一般認為,孫權在閏十月發起江陵之戰,到十二月關羽被殺,前後有三個月的時間。實際上,宜都太守樊友十一月棄守而逃,到關羽被殺只有一個月的時間,這在古代的用兵來說,又怎會做出部署?

而在此之前,關羽回蜀國的道路尚通,最近的上庸還有兵可用,遠在益州的劉備暫時沒有動兵,難道會有什麼不正常嗎?東吳在部署一場對蜀漢前所未有的大戰,劉封沒有出兵,宜都守將棄守,這些想不到讓劉備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荊州就丟失了。在宜都丟失到關羽被殺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劉備做沒有做什麼,諸葛亮有沒有提出什麼建議?可能史家並沒有很充實的資料,因而就沒有對此著墨,我們也就無從知道一些細枝末節了。

可見分析事實真相,一定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戰爭環境出發。如果從簡單的臆想、推理,用自己的思維強加於歷史人物身上,就會犯下形而上學的歷史觀,我們就會陷入很多困境。關羽的死亡,雖然我們感到惋惜,但是絕對不能把他的死亡原因過分加大,扭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