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產業觀察 | 淺談車聯網與航天產業如何形成爆點

作者 | 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本文刊登於《衛星與網路》雜誌2017年6月刊

.

車聯網是個真正商業化的市場,

很混亂,但是很有活力,

各種玩家都在積極進取。機會很多,陷阱也很多。

車聯網市場上的玩家基本上分為幾類:

①汽車製造商,他們目前是這個市場上最強大的力量;

②車載設備製造商,有的和汽車製造商合作搞前裝,也有的針對后裝市場,這個圈子最繁榮也最混亂,有英特爾、華為這樣的大玩家,也有小的創業者;

③電信運營商,5G對車聯網的推動會很劇烈,中移動親自下場競爭車聯網市場;

④細分市場的應用開發商,規模相對比較小,很多開發商針對的是卡車、特種車之類的市場。

雖然車聯網很有活力,但是總體來說,滲透率還是非常有限的,多數在用車和新銷售汽車甚至不具備聯網功能。沒有人賺到大錢。國外也一樣。還沒有哪一家車聯網服務品牌能算得上業界領袖,任何車聯網服務的知名度都趕不上汽車品牌本身。甚至和汽車捆綁銷售的車聯網服務,品牌知名度也很差。

那麼,這個產業的希望和機會到底在哪裡?可以怎麼玩?對航天的意義又如何?

車聯網是物聯網消費化的突破口

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物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有著廣泛的基礎和強大動力。業界早已經認識到了物聯網的必要性和效益。但在消費領域,人們對物聯網的需求尚不成熟。

由於生活方式、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因素,居民對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的需求並不是很強烈。目前的非智能家用電器,已經能滿足絕大多數人的使用需求,外賣、家政、社區醫療服務的獲取都比較容易,價格也相對低廉。這也是智能家居目前還一直沒有得到充分推廣的重要原因。

但汽車卻完全不同。作為在戶外使用的複雜消費品,汽車的使用環境和風險都要比家用電器高得多,使用和維護起來更加複雜。一旦有所故障,給使用者和社會帶來的風險也嚴重得多。而且,消費者一般並不具有自行全面監控車輛健康狀況的能力。

正因為如此,用車聯網技術對汽車提供全面的健康監控,及時發現故障隱患、糾正不正確的使用方式,針對性地制定維護和維修計劃,提供相關服務,對汽車用戶來說是有充足需求的。進一步,可以提供基於天氣、氣候、路況、使用習慣等要素的綜合性使用指導方案,讓那些對機械工程一無所知的用戶也可以安全而順利地使用。

實際上,數年以前,這樣的方案已經在軍用領域和部分工程機械上得到了應用。國內幾家著名的工程機械製造商,都在自己研製的大型、複雜設備上引入了這樣的功能。機械的重要參數通過移動網路傳回製造商的售後服務部門,可以遠程監控工程機械的運行,及時發現故障隱患。更高水平的方案是美國最新型的F-35戰鬥機,這種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數據鏈,通過衛星或無線電台通信,把飛機本身的狀態和健康數據傳回後方基地。飛機還在飛行之中,基地就已經定製好了維護或者維修數據,並且通知倉庫準備好相應的零件或者耗材,落地之後立刻實施專業化維護維修。

家用汽車的用戶們需要這樣高端的服務嗎?答案恐怕是肯定的,作為不專業用戶,他們對自己所操縱的複雜機器的了解,其實比工程機械操作員或者戰鬥機飛行員更少,更需要物聯網的支持。

這也是物聯網真正進入消費領域的突破口。

車聯網依舊是藍海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車聯網的口號和概念推出很多年之後,這個圈子如同現在熱火朝天的商業航天一樣,沒有真正的大規模用戶基礎,沒有強大的龍頭企業。哪怕通用這樣的汽車巨頭,在車聯網領域也不過是「幼稚園霸主」那個級別的企業。相對於龐大的汽車保有量和銷售量,車聯網的發展如此遲緩和不足,令人感到詫異。

早在2012年,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當時全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2億輛,每年新車銷量約2000萬輛。易觀智庫據此預計,到2015年車聯網用戶的滲透率有望突破10%的臨界值,屆時車聯網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元。而到了2016年底,前瞻產業研究院在其發布的《車聯網行業分析報告》中認為,2016年車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190億元,到2020年5G商用時,車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元《2017-2022年》。先不論哪家的報告數據預測更加準確,其中任何一組數據都顯示,夢想和現實的落差,實在是太懸殊了。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有兩個。首先是汽車用戶主要集中在城市,在消費觀念較為前衛的大城市,大大小小的4S店、修理廠星羅棋布。而且,家庭汽車用戶的年行駛里程都不算太多,多方調查都顯示,單台家用轎車的年行駛里程都在10000千米左右。這意味著汽車用戶們的保養和維修壓力不大。另一方面的問題則在於企業自身,目前已知的車聯網企業,雖然大多基於公眾移動網和通用硬體平台來開發產品和服務,但在理念上卻是封閉的。尤其是汽車製造商或前裝平台的開發者們,幾乎都把某個品牌、系列的汽車看做獨佔領地。在這種思維下開發出來的服務平台,也是獨佔式而非共享式的。

這樣就導致了用戶必須到指定的商家才能接受服務。在人們已經習慣了互聯網式消費的今天,這樣的模式會讓人難以接受。

有評論者指出:「車聯網多年來一直被汽車製造商主導,作為新車銷售的重要賣點,大多集中於車內裝置網路功能,車商之間車聯網系統相對獨立封閉,未向其他汽車產業參與者開放和滲透,由此導致車聯網產業協同進展緩慢。」

當然,百度、騰訊、阿里等互聯網巨頭已經開始進入車聯網市場,但是目前推出的產品往往針對豪華汽車和娛樂應用,顯然僅僅是一種試水性質的行為。

僵局就意味著藍海。考慮到汽車市場的巨大體量,業界普遍對車聯網保持著樂觀情緒。埃森哲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車聯網市場的規模就有望在2025年達到2162億美元,並且在2025年所有新車都將具備聯網功能。

這種樂觀不僅僅來自業界自己的預測,也來自政府的推動。《國家車聯網產業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2017年)》規定,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夠支撐駕駛輔助及低級別自動駕駛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制定30項以上智能網聯汽車重點標準。將籌建「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智能網聯汽車分技術委員會」,建立標準立項、制定和發布實施綠色通道。

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車聯網的藍海。

車聯網是

衛星應用和航天技術民用的爆點

我們似乎可以發現,車聯網所面臨的問題和北斗產業很相似,也有著相似的原因:企業醉心於「全產業鏈」,導致產業無法做大,潛力遲遲不能爆發。

那麼,兩個產業能不能攜手共同解決發展問題呢?看起來似乎是有希望的。首先,隨著汽車文化的成熟和中心城市的疏散,人們對汽車的依賴將越來越高,年平均行駛里程將越來越大。用戶也必然會努力尋求效益更高、體驗更好、更符合互聯網時代消費模式的汽車服務,車聯網的市場擴大,是可以期待的。

車聯網作為物聯網的一種子類型,和所有物聯網應用一樣需要時間和空間信息作為基礎,需要無縫隙的通信作為連通手段。這就必然地帶來了對北斗系統PNT服務、衛星移動通信、衛星動中通的需求。這其中到底能夠萌發出多少的應用場景、內容將是怎樣的豐富,可能超過業界自己的想象。

另一方面,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車聯網,需要在汽車研製的過程中,就融入充分的性能和健康監控,對發動機、供油系、變速器、傳動系、散熱器、懸挂系、輪胎的參數實施全面的實時採集和分析。也就是把汽車完全信息化。必須指出,當今的汽車行業並不具備這樣的技術開發能力,他們尚且沒有解決許多機械時代的關鍵技術,包括發動機和變速箱。的本土化汽車製造商要想自主邁向信息化,困難是極為巨大的。而上述能力,是航天企業已經解決並充分應用了的。無論衛星、飛船還是火箭,航天企業都已經建立起完整的多參數監控體系和預案執行體系,能夠自主提供相關的感測器、晶元和軟體。兩者結合,可以更快地推動國產汽車信息化,進而推動車聯網產業的發展,同時也實現了衛星應用和航天技術轉移的爆髮式發展。

我們舉個例子,在航天界有一種稱為PHM的技術,全名是「航天器預測與健康管理」,在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中,形容它是「根據系統歷史狀態和環境因素,評估當前健康狀態、確定未來故障發生時間、計算有效壽命,以降低系統故障風險、保證可靠性的通用技術」。它的功能是「完成故障檢測、故障鑒定與隔離、故障預測、健康評估和決策建議等功能」。有關技術在美國已經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在國內也已經初步應用於一些航天系統的子系統級或部件級,在飛船、小衛星上得到了應用。如果用它來服務於汽車,是不是可以讓車主的心裡更加踏實呢?

航空航天界還把特殊的光纖感測器預埋在民航客機、衛星、太空梭等型號的複合材料里,就像人類的神經一樣。通過測量它們獲取的信號,來監視複合材料的健康狀況和運動狀況,預防災難性事故。這種技術對於汽車來說,或許有點高大上,但絕不是沒有價值的。而感測器所獲得的信息,正是車聯網運營商提供各類服務的基礎。

轉變觀念是第一位的

為了能夠實現上面的發展前景,首先需要的,是航天和汽車兩大行業都把自己的觀念轉變過來。這是兩個強大而擁有不同行為習慣的領域,如果抱著「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們的也是我的」這樣的思維,產業合作必然走向失敗。航天已經經歷過很多這樣的案例了。

我們作為航天媒體,更多地要提出適用於航天的解決方案。航天要向周邊看,向大眾市場看,建立起為汽車行業、為汽車用戶服務的意識與心態,並在切實的行動中,以大局為重,平台的大盤子和大估值為重。充分認識汽車用戶的需求——這真的應該不難,航天人多數都是汽車用戶——認真思考如何才能解決包括自己作為消費者在內的市場所面臨的困難,並且根據汽車製造行業的現實,拿出成本合理、技術可靠,容易被接受和採納的方案。比如,能不能對正在生產的汽車型號給出信息化改造方案?能不能融入和參與正在研製中的汽車型號的信息化方案?實際上,由航天單位控股、持股的汽車企業為數不少,去年還有一位航天科工的高級負責人轉職到了汽車行業擔任高管。無論人脈、渠道還是機會,都是可遇可求的。

汽車行業與航天不同的是,行政力量的干預程度要輕得多。這為車聯網在商業化、市場化環境下的發展,為跨行業合作和融合,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航天業界能不能拿出商業化的姿態和行為模式,抓住這個產業機會呢?我們要很明確地知道,我們要看到的是市場的勃勃生機、產業的繁榮昌盛,這些再簡單不過的大家都期待的樂觀局勢而已。

作者介紹

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衛星與網路》雜誌總編

航天加產業發展基金創始人

【 猜你想讀

推/薦/閱/讀

融入人民生活,推動文明進步

——談「航天+」的理念與實踐設想:

《航天技術民用的新發展、新機遇》《新的社會形態將如何發生?》《淺結合、深結合與融合》《新常態下的「航天+」》《鼓勵創新,也包容失敗》《航天產業突圍正逢時》

《商業航天倒逼航天商業化》淺談航天商業化與商業航天的概念《航天商業化與商業航天的憂心》《航天商業化與商業航天的前景》

迎接大航天時代的到來(上)》《迎接大航天時代的到來(下)

《獨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白皮書的產業化解讀:北斗的未來在世界》

《小衛星大躍進局面高燒不退 衝動背後深層原因剖析!》

《的商業航天怎麼玩?軟銀+「一網」模式分析》

內容、營銷合作請聯繫:

投稿郵箱

Emil:[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請聯繫:

Emil:[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