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注意新生嬰幼兒的「脫胯」!這些小細節您注意到了嗎?

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及髖發育不全,俗稱「脫胯」,是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兒童骨科最常見的髖關節疾病,發病率在1‰,其中女孩發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側約為右側的2倍,雙側約佔35%。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一、可以通過孩子學走路的情況判斷有無異常。

髖關節脫位有什麼癥狀

如果孩子其中一側脫位時那麼表現為跛行,雙側脫位時則表現為「鴨步」,或是站立時腰部向前凸出明顯、臀部明顯后突,就有可能是髖關節脫位。很多家長都誤以為這是孩子剛學走路時的正常動作,甚至將其當成X形腿和O形腿問題,延誤了治療。

二、牽拉患者下肢時有彈響聲或彈響感,有時患者會哭鬧。

三、讓孩子平躺於床上,將其膝蓋彎曲至90°,然後將髖部緩慢外展,看能否平置於床上。建議孩子出生后即做個簡單的"蛙氏試驗"檢查:將孩子屈膝屈髖,外展開髖關節,展開順利為正常,否則就需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四、可觀察孩子的臀紋及股紋是否對稱、孩子的髖關節處有沒有彈響或異常活動等,如發現異常,及早讓骨科醫生檢查治療。

發病原因

有許多理論闡述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如機械因素、內分泌誘導的關節鬆弛、原發性髖臼發育不良和遺傳因素等。

臀位產時有異常屈髖的機械應力,可導致股骨頭后脫位。韌帶鬆弛曾被認為是重要發病因素,妊娠後期母親雌激素分泌增多會使骨盆鬆弛,有利於分娩,也使子宮內胎兒韌帶產生相應鬆弛,在新生兒期較易發生股骨頭脫位。

很難以單一的因素來解釋本病的原因,一般認為遺傳和原發性胚質缺陷對發病可能起重要作用。胎兒的髖關節開始是間質性軟骨形成的裂隙,先呈深凹圓形,然後逐漸變淺,呈半圓形。出生時,髂骨、坐骨及恥骨僅部分融合,髖臼窩極淺,所以分娩時胎兒髖關節有很大的活動幅度,以使胎兒容易通過產道。因此,胎兒在出生前後這段時間內,最容易發生髖關節脫位。若胎兒下肢置於伸直內收位,則股骨頭不易置於髖臼的深處,極易脫位。

除了遺傳、環境等因素外,生活習慣尤其是襁褓習慣也是造成該病的重要原因。統計顯示,習慣背嬰兒的民族該病發生率低,而喜歡用捆綁方法的民族,其發生率明顯增高。

髖關節脫位及早診治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非常重要的,3~6個月的寶寶診斷明確后,可用專用弔帶固定,3個月後95%以上可治癒,這種治療方法不損傷關節、併發症少。1歲左右、開始走路的寶寶,則需要先將脫位的關節整復,然後上3個月的蛙式石膏,再用蛙式支架固定9~12個月,才能恢復正常。2歲以上的孩子則要動手術、再上石膏。4~7歲的孩子必須通過手術才能痊癒。做同樣的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且效果越差。

無論是那種複位,需要遵循的原則是:選擇一個維持髖關節穩定的姿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固定方式;複位后維持一定的時間,促使髖臼和股骨頭髮育。如果髖關節脫位不予以及時的治療,就會導致孩子腿部殘疾,走路瘸腿,長大後腿部不能受力,走路時就會感覺酸痛難忍。

內容圖片來源互聯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孩子有任何學習問題,可加倪校長專家團微信:

nixiaozhang118 (長按複製加微信) 我們幫你解鎖學習進步新模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