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有人說,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也有人說,這是一個科學問題。

而實際上,它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還是一個改變人類思維方式的問題。

它在科學史上真正出現過,科學家們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和認識世界的方法,並且反過來應用於實踐,去解釋世界。

也就是說,它不僅僅是雞這種生物的進化問題這麼簡單,這種現象在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而如果認清它的規律,會讓人有種思維煥然一新的感覺。

下面講解它的由來及應用。希望讀者們可以看完,很有用。

這個問題最初不是雞和蛋的問題,而是生命起源的問題。但是道理是相似的。

「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
——恩格斯

生命起源的途徑首先要涉及到化學變化。美國化學家米勒的著名模擬實驗,已經證明了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無機小分子完全可以通過自然途徑,自發組織成為有機分子。

有了大量的有機小分子,在條件具備的情形,更為複雜的大分子的合成成為可能。氨基酸、核苷酸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如何自發合成蛋白質和核酸這樣的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的,目前還沒有定論。模擬原始地球條件的實驗表明,蛋白質分子的合成相對容易,核酸分子的合成還有一些困難,即使合成了也不穩定。不同的研究往往強調了不同的方面,而這些條件在原始地球的情形都是可能的。研究也表明,有機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絕非純粹偶然的,它們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現了生物大分子,無論這些最初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是多麼得粗糙,都已具備某種程度的生物活性。例如,原始蛋白質呈現出一定的酶的催化活性,原始的核酸則呈現出一定的自複製能力。

20世紀上半葉的蘇聯科學家奧巴林和20世紀中葉美國科學家福克斯都用蛋白質為原料得到了一些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已出現了一定的生命活性和細胞特徵。

這兩種學說,都明裡暗裡得假設生命起源是以蛋白質為基礎的,核酸的遺傳機制是後來才發現的。而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生命中核酸和蛋白質是相互影響的、互相依賴、互為因果的,蛋白質的合成離不開核酸來編碼,而核酸的合成和複製需要由蛋白質來催化,核酸的編碼和功能靠蛋白質來表達,兩者缺一不可。對於核酸和蛋白質分子的相互關係的理解,正是生命起源千古之謎的最關鍵之處。與生命起源相聯繫時,情況也是這樣嗎?有沒有其中之一在先,或說是否有一方是主導因素呢?

這不正是一個雞和蛋的問題嗎?到底是核酸在先,還是蛋白質在先?

還有的假說認為,與生命起源相聯繫的大分子自組織是以核酸為基礎的。這類假說認為,在核酸複製時,鉛鋅等金屬離子可以起到催化作用。還有人認為,核酸本身能代替酶起催化作用。1967年,西格爾曼的實驗曾從無細胞的複製酶體系中實現了Qβ—RNA的複製。如果能用原始的表面催化劑來代替實驗中的複製酶,且試驗中的環境條件在原始地球表面的確存在過,這種實驗就有力支持了核酸分子進化的假定。

艾根、舒斯特爾著作《超循環論》,則提出從核酸和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兩者關係。按照超循環理論的觀點,可以假定:

可以總結一下,蛋白質和核酸,不是線性決定的,即不是一方決定誰、主導誰,也不是一開始就出現的複雜結構,而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兩者互相影響、相互促進,兩者都從分子量比較小的簡單結構開始相互催化、複製(當然其功能也比較低級),逐漸由低級到高級,分子量逐漸增大,結構也越來越複雜,最終才形成了類似現在的大分子的蛋白質和核酸。

即兩者是一種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的共同進化的超循環過程。

對於有機小分子這種簡單系統,可以用線性決定論來解釋,因為它結構簡單、合成容易。而對於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這種級別的複雜系統,線性決定論顯然不再適用。

這種情況多嗎?非常多。無處不在。細胞、生命體、自然環境、生態系統,再到人體、人類社會,它們都是複雜的巨系統,它們的發展、改變與演化,無不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即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線性到非線性。

生命起源的時候,大分子與細胞的相互演化,原始單細胞生命對地球環境改造(改造了原始地球惡劣的環境,生命才向著多細胞的更複雜結構演化),以及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的互相進化(例如昆蟲與綠色開花植物形成的相互依存關係)。

具體到人類社會,可以探討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杜布贊斯基說,「人是靠製造飛機而不是靠改造他是基因型而變成一切飛行中的最強者的,」以此區別於人類進步與純粹的自然演化的區別。

「我們在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勞動再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

人類是如何進化到今天的?也是用超循環理論可以解釋的。我們的祖先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從而使用自然工具。使用工具慢慢得鍛煉了我們的手和腦,之後開始製作工具。手和大腦繼續進化,在原始的勞動中產生了語言、宗教信仰,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又形成了社會。人類在脫離其他動物的過程中不是一蹴而就,正是勞動與人的協同進化。從低級勞動到高級勞動,從較低的智商到較高的智商,是相互影響的。

而人類社會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都體現了系統的非線性和複雜性,都可以用超循環理論得以解釋。

具體到題目,雞和蛋的問題。雞和蛋是複雜的生命體,都不是一蹴而就被創造出來的。這個演化包含了兩棲動物登上陸地,卵為適應陸地環境進化出了各種膜結構和蛋殼;而卵孵化出的生命體本身也在為適應陸地生活而做出了改變。最終,恐龍進化出了鳥類,鳥蛋也由此與恐龍蛋區分開來。

如果你用線性決定論思想的話,「誰決定誰」,或者是「誰創造誰」,就默認那個被決定的,是被一蹴而就創造出來的,這顯然與千萬年的生物演化史不相符合。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矛盾所在——用舊的思維理解複雜事物,當然是個難題。

因此,這是一個科學問題,是從具體的生命科學研究而來的:它又是一個哲學問題,可以上升到客觀世界的普遍規律上,可以具體應用到大分子、細胞、生命體、生態系統到人類社會。

這裡面包含了一種怎樣的思維呢?就是系統思維,系統是複雜的,它是與環境交互進化的,它是隨著時間線而不斷自組織發展進化的。從而也符合萬物運動、發展變化、全面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在生活中,我們要掌握這種思維方式,用萬物聯繫、相互影響、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問題,例如你和你的女友、家人、朋友關係的變化,你看待社會問題的時候不要片面割裂,例如有人說某民族素質低,或者說某民族就是懶、就是好戰,你就要結合它整個的社會經濟歷史發展水平來看。

具體辯證唯物主義思維與系統科學思維的深入學習,在這裡推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系統科學哲學》(魏宏森、曾國屏著),或者移步我和我小夥伴們的專欄。

方法論的樸素走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