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ARTYOO 熱點 | 2017「影像上海」 專訪畫廊和藝術家:攝影,在攝影之外

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海報

日期與時間

周四

2017年9月7日

藏家預展, 3 - 6pm (僅限受邀貴賓)

開幕酒會, 6 - 9pm (僅限受邀貴賓及限量購票觀眾)

周五

2017年9月8日

貴賓預展, 11am - 6pm

(僅限受邀貴賓及限量購票觀眾)

周六至周日

2017年9月9-10日

公眾開放日, 11am - 6pm

地址:

上海展覽中心,延安中路1000號,近銅仁路。

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Shanghai) 將於2017年9月8日-10日回歸上海展覽中心。作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平台及博覽會,「影像上海」在過去幾年通過畫廊、特展和公共板塊的不同設展形式,推出了國際攝影和移動影像的藝術大師及前沿的藝術新星,同時也從經典性、前沿性、開拓性和試驗性的視角時刻關注著影像藝術的發展。對即將迎來的第四屆「影像上海」也不例外,博覽會最終在嚴格的甄選中確認了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畫廊參展,這些畫廊也分別分佈在專註於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的核心(Main)板塊,和新興藝術家、國際畫廊的重要平台的平台(Platform)板塊。除此之外,本屆博覽會還推出了「在場」、「洞見」、「焦點」、「收藏家特展」和「對話」多個精彩的特展和公共板塊。

榮榮&映里 RongRong&inri |三影堂,北京 ThreeShadows, Beijing.2007. No.20-3 | 明膠鹵化銀工藝 Silver Gelatin Print | 2007

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 | 鯨魚 Whaler |明膠鹵化銀工藝 Silver Gelatin Print | 80sZHANG HAI'ER, The Forbidden City, Beijing 1987. Courtesy of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CHEN WEI, Lost Hotel,2016. Courtest of ShanghArt Gallry (Shanghai, Beijing, Singapore)CHEN XIAOYUAN, Dusk of Mr. Chen, 2007. Courtesy of David Chau (Cc Foundation), Private Collection.JIANG PENGYI, Dissolution, 2017. Courtesy of Burger Collection and Blindspot Gallery (Hong Kong)

CHENG RAN, Film still from video 'Simply Wild', 2014. Courtesy of Adrian Cheng (K11 Art Foundation), Private Collection.

而在本屆博覽會的所有參展畫廊和藝術家當中,他們不僅在攝影藝術領域被廣泛得知和認可(荒木經惟、森山大道、張海兒),還不乏有些機構、畫廊和藝術家在當代藝術領域也享有聲譽。比如像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香格納畫廊、佩斯畫廊,以及Leo Xu Projects和三影堂+3畫廊、Lucie Chang Fine Arts等等。其藝術家方面,在「收藏家特展:敘事」和「洞見」兩個板塊中會呈現楊福東、張洹、施勇、陳曉雲、榮榮&映里、封岩、張克純、陳維、程然、蔣鵬奕等藝術家的作品,還在其它的板塊中有何成瑤、二人組合鳥頭、劉詩園、任航、吳欣默、馬海蛟、王滿、張晉等。除攝影之外,許多當代藝術家和收藏家都醉心於移動影像敘事的活力,如其中徐震和劉窗的作品。

這種既豐富又媒介綜合化的影像生態,更為我們審視藝術家們如何用不同的造像方式讓我們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周遭世界。尤其作為攝影,人們認為照片的本質就是講述真相,而有的攝影師利用照片這一性質打破真實與想象、真實與構建之間的界限,另外一些人則凸顯了攝影將現實離奇化的能力,甚至藝術家們被花簇擁著,靜坐在一個拆遷后的衚衕的門樓上,種種可能。

HARRY CALLAHAN, Chicago 1951. Courtesy Robert Mann Gallery (New York)

PENG YUN, Summer of Xiao Duo's 1-09, 2009. Courtesy of Vanguard Gallery (Shanghai)

在今天數碼技術隨處可見的時代,攝影不僅對於傳統藝術的本真性起到了解除其神聖性的作用,更因其與數碼技術的自然的接納與接續而對於當代藝術的特質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攝影的奇迹,那種所謂「客觀」圖像的奇迹,即是通過攝影,世界自身顯示出根本的非客觀性。波德里亞很早就認為:「正是攝影師的客觀鏡頭,揭示了世界的非客觀性——它揭示了無論是通過分析還是通過相似性都無法消解的『某物』。正是技術,引領我們超越了相似性,來到了現實的逼真性的核心。正是通過與技術及其剪貼工藝、其靜謐、其沉默、其對運動的現象學化約的非現實主義遊戲,攝影才成了最純粹、最人工的圖像。」

發現物的表面意義,對抗意義與意義的美學——這是圖像本身的逆轉功能變成了字面意義:換句話說,變成了深處的東西:現實消失的神秘操縱者。圖像可以說是從實質上表達了這一現實的缺席,它「僅僅看起來是顯而易見的,僅僅是被欣然地接受,因為我們覺得無物真實。——博爾赫斯

而藝術家所做的更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在不斷尋找適合圖像的光。不是「現實主義的」或「自然主義的」光,也不是人工的光,而完全是圖像的想象之光,圖像的真正觀念。不是來自單一光源的散射,而是,在某種意義上,有兩個來源:客體和凝視雙重來源。柏拉圖說,圖像位於物發出的光與來自眼睛的光的交叉點上。

對此ARTYOO,專門從在今天當代藝術的創作中攝影作為一種媒介所承擔的表達觀念的重要性,以及的當代攝影相比以前的攝影藝術發生的變化方面,針對此次博覽會的部分參展畫廊和藝術家進行採訪,在選擇作品的思考角度作出不同的分析。

對話「收藏家特展:敘事」

陳維:

藝術家陳維

攝影對我而言,是我在創作中慣用的方式之一。

每個人的創作多少都是不同的。攝影都是記錄瞬間,但重點在於攝取的事物不同。

我的工作是對現實的素材進行再次的編輯。這裡面有大家熟悉的事物,也有陌生的,還會有介於這兩種感覺之間的。

程然:

藝術家程然

影像的截屏在我理解里不是特別能作為單獨的作品存在,也很少做這類作品,除非是材料本身或者有獨特可以呈現為一幀的必要。

什麼是紀實我覺得很難說清,是什麼原因讓作者選擇那一瞬間。現實也有很多角度,到底哪種才是對的呢。

對話參展畫廊

採訪對象:三影堂+3畫廊經理盧方園

三影堂+3畫廊經理盧方園

ARTYOO:在今天當代藝術的創作中,你是如何看待攝影這一媒介所承擔的表達觀念的重要性?

盧方園:攝影雖然誕生時間較短,但發展至今日,早已成為一項獨立的藝術表達形式和有穩定收藏群體的藝術收藏門類。在表達觀念的重要性上,攝影與繪畫、雕塑、裝置是一樣的。藝術家首先有自己的立意,再通過一系列無意的或刻意的安排,按下快門定格在一瞬間,經過暗房處理或者電腦後期處理最終成為作品。略有不同的是,我認為觀眾對於攝影表達觀念的理解是相對容易的,因為攝影的拍攝主體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當代社會幾乎人手一支攝影工具(手機),他們可以通過不斷地觀看與實踐來理解攝影藝術。

ARTYOO:三影堂+3畫廊作為當代攝影極具推動作用的機構,你認為的當代攝影相比以前的攝影藝術有怎樣的發展和變化?並且從整體藝術家的作品面貌來看,他們所關注的題材及攝影語言與最早的紀實、擺拍、人物紀實攝影有怎樣的意識上的區別?

盧方園:作為國內首家專註於當代攝影藝術的民間機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旗下獨立運營的藝術空間,三影堂+3畫廊很榮幸地見證了當代攝影在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關於的當代攝影的發展和變化,今年巫鴻老師(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受邀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策劃的《當代攝影40年》展覽中已經有很明確的梳理,這個展覽分為四個部分:民間攝影社團和展覽的浮起(1976-1979)、攝影新潮(1980-1989)、實驗攝影(1990-2006)、實驗性攝影機構的發展(2007-至今),已經很清楚地解答了當代攝影發展的歷史和趨勢。這個展覽共有155位藝術家的500多幅攝影作品參展,他們的作品面貌、關注的題材及攝影語言,我覺得一兩句話是很難概括的,欲知詳情,最好可以來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參觀這個展覽,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汪蕪生 Wang Wusheng | 黃山系列 Mount Huangshan Series A081 W59 | 明膠鹵化銀 silver gelatin print | 1991

ARTYOO:針對2017年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 Shanghai),請您談談三影堂+3分別選擇、呈現了怎樣的作品及攝影現狀,此次三影堂+3所選擇的藝術家都側重哪些角度,請略作介紹?

盧方園:作為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元老級參展畫廊,今年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今年不但是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成立10周年的重大節點,同時也是三影堂+3畫廊成立5周年的日子,我希望我們的畫廊團隊和藝術家們都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作為本土的藝術機構,我們以推廣原創攝影藝術為己任,同時架構一個中西方攝影藝術交流的國際通道。今年我們會以汪蕪生為首的藝術家為主,呈現汪老師拍攝於上世紀80~90年代的經典黃山攝影作品,其中有3幅是獨版銀鹽照片,非常難能可貴。因為它們上一次亮相是在汪蕪生1993年日本東京三越美術館的大型個展,屬於汪老師的個人珍藏,這次再拿出來展,表明了汪蕪生老師對與三影堂+3畫廊長期合作的極大信心。同時三影堂+3畫廊作為森山大道先生在大陸地區唯一的代理合作機構,這位對攝影界影響甚廣的日本藝術家也是我們重點推廣的對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們除了架上攝影作品,還將特別呈現來自藝術家組合林博彥&黃承聰的互動性攝影裝置,相信在藝博會現場應該會引起不小的轟動。

植田正治 Shoji Ueda | 妻子與風景 Sand Dune Landscape with My Wife | 珂羅版 Collotype Print | 1950

王滿 Wang Man | 禮物 Gift 2015.5.28 | 燈箱裝置 Photography Light Box | 2016

三影堂+3畫廊選擇藝術家主要側重於藝術家的表現力與創造力,對於青年藝術家來說,我們非常注重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創作的狀態,會考察他們是否具備成為一個獨立藝術家應該具備的素質。比如今年我們最新簽約的青年藝術家林博彥和黃承聰,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來自新加坡,他們同為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的畢業生,在校期間他倆就一起合作做作品,獲得2016年的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的作品《兩個業餘攝影師的不合時宜的工具》就是他們歷時兩年完成的一個非常成熟的系列作品。這套作品涵蓋了攝影、裝置兩種媒介,對每一種媒介的表現都反應了他們對本體論的討論,他們不僅僅是在拍照片,更是對攝影這個行為本身發出疑問,並從自己的角度去解答。在青年藝術家的範疇里,他們把很多同齡人都甩在後面。所以總結起來,我們合作的藝術家應該具備國際化的思維,一流的執行力,嚴謹的思維,獨立的創作路徑等等。

對話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張晉

ARTYOO:你是如何理解攝影這一媒介成為你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表達觀念的重要方式?

張晉:一些時候覺得當代攝影和當代藝術又不全是一回事,攝影一詞的拉丁文原義乃是指光的書寫,今天很多藝術家都會借用攝影這一「老"媒介來做觀念的書寫。我自己不是攝影的原教旨主義者,在個人的實踐中,假如能用攝影傳遞觀念的話我會想辦法使用它,如果不能就果斷放棄,換用其它媒介。

王滿:在我的創作中,影像、攝影、裝置等方式都很重要,形式服務於內容,選擇攝影方式去做這件作品是我通過主觀判斷後的結果,是我認定的表達此主題的最佳方式。

林博彥:我們將攝影作為主要創作的媒介,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首先,我跟我的搭 檔都來自比較和理科有關的背景(建築系/獸醫學)。和其他媒介相比,攝影 對我們來說更具象,情感上更抽離,比較符合我們的個性;而且攝影作為一門 應用科學,本質上就跟科技和現實不可分割,思考和使用它的過程需要理性和 邏輯,符合我們探索和研究問題的方式。二來,攝影和影像作為一種實用和普 及的媒介對我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它出現在我們當代生活的每一部分,也主 宰了我們如何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對它的製作、傳播和消費的過程都很 感興趣,也覺得是值得探索的題材。這些題材使得攝影成為了我們表達想法比 較適合且直接的途徑。

藝術家王滿

但是隨著現今影像和文化的產生和傳播都變得更即時,虛擬和無孔不入,我覺 得攝影作為一個來探究我們所處的當代視覺生活的工具/媒介/途徑來說,它 顯得有些無力了,不夠鋒利了,很難能直接戳到要害。不同形式,出現在不同 地方的影像和視覺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同質的網,包圍了我們。作為生活在當 下社會裡的一份子,我們也在嘗試找更直接和多樣的方式去介入和提出有關的 問題。

林博彥&黃承聰

ARTYOO:能看到你的攝影作品同樣在表達現實的問題,那你覺得你所攝取的情景、調用的語言和慣用的符號性素材,所傳達出的現實意義與帶有人或物記實性攝影有怎樣的區別?

張晉:攝影花了100多年的時間一直在解決現實和藝術的衝突,有時現實多一點有時藝術多一點,隨著每一次藝術或政治浪潮而搖擺不定。而攝影的危險來自於被動,常常很被動的去面對所見所感,在景觀之下失去了作者性,攝影作品的現實意義並不取決於你直接地記錄了什麼,而是藉助這一媒介如何乾淨利落地傳遞出你自己的疑問你自己的觀點等等。

王滿:誰都逃脫不了現實,但誰都無法紀錄真正的現實。所以一定要說它們之間存在的關係的話,四個字相互迷幻。

區別於過去攝影師作為主體,照相機作為中介和工具,拍攝對象作為客體的模 式,我們嘗試跳出這個系統;我們視圖片生產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去探索它 的生產過程和不同的工具可以為圖像帶來什麼意義。

林博彥&黃承聰 Lam Pok Yin Jeff & Chong Ng |河原溫的鐘所拍照片的局部取樣 Details from prints from Kawara』s Clock |收藏級藝術噴繪Archival Inkjet Print | 2015

林博彥:我們對於攝影這個媒介本身的紀實性和敘事性存在懷疑,所以在選擇採用的語 言和符號的時候,我們嘗試透過它們去表達這種懷疑;我們的照片大部分記載 的是實驗的過程,目的和結果,對於實驗所得的圖像,我們也捨棄了畫面上的 要求(我們沒有執著於由鍾改造成的照相機,或是360度的相機具體拍攝了什 么),它們是作為一種證據而出現在系列裡面。我們更希望這系列的圖像之間 具有邏輯上的緊密聯繫,而每張圖片都可以承擔起這個實驗過程中的說明作用, 而每張影像也有文字去幫助閱讀和理解背後的觀念。我們希望我們的思考和想 法通過這個實驗,和作為載體的相片被直接的,和有邏輯性地表達了出來。

點擊圖片、標題可閱讀精選內容

ARTYOO 專訪 | 新展預熱—施勇:我們有子彈,卻還沒形成彈孔

獨家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