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知丨要想皮膚好,先要看腸腦

導讀:皮膚狀況可作為精神狀態和腸道微生物狀況的評估參照。皮膚與心理疾病聯繫密切,腸-腦-皮軸可能參與發病過程。今後,飲食以及心理疏導等可能是獨立於醫療藥物干預的更好選擇。

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皮膚疾病的發生,並且精神狀態與腸道微生物狀況可反映皮膚健康狀況。反之,皮膚狀況也可作為精神狀態和腸道微生物狀況的評估參照。人們將腸道狀態、腸道微生物以及心理疾病與皮膚疾病的關聯稱作腸道-大腦-皮膚軸(簡稱腸-腦-皮軸)。

皮膚疾病,特別是濕疹、皮炎和痤瘡等,不僅影響個人形象,降低美感,還常伴有疼痛、劇烈瘙癢或皮膚乾燥等軀體反應,甚至引起自卑、消極、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加重個人和社會經濟負擔。據統計,全球80%的年輕人受到最常見的皮膚病——痤瘡(粉刺,青春痘)的困擾,銀屑病(牛皮癬)影響全球2-3%的人,有10–20%的兒童患有過敏性皮炎。皮膚病的患病率仍在日益增多,因此,防治皮膚疾病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與皮膚疾病類似,心理疾病的患病比例也在逐年增長。通過幾十年的臨床觀察,人們注意到皮膚疾病與精神疾病具有共病性,基礎和臨床研究也發現精神心理因素對皮膚病發病有影響作用。如心理應激會加重多種皮膚疾病,特別是特應性皮炎、銀屑病、脂溢性濕疹、結節性痒疹、扁平癬、慢性蕁麻疹、斑禿和瘙癢等。

事實上,人體皮膚和腸道等部位分佈有千種以上、重達2公斤的微生物。其數量超過人自身細胞,編碼基因數量達人體自身的300多倍,被稱為人體「第二基因組」。然而,隨著社會發展,人體共生微生物的多樣性在下降,人類的多種「現代病」,包括皮膚病和心理疾病的高發很可能與之有關。

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行為生物學研究組金鋒研究員和段雲峰博士在研究過程中注意到,患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群同時患有皮膚問題的比例非常高,通過檢測腸道微生物組成發現這些人的腸道共生微生物的組成與健康人存在明顯不同。在實施了針對腸道微生物的干預措施后,隨著腸道共生微生物的恢復,這些人的精神狀態和皮膚癥狀都會隨之改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多種皮膚疾病關係密切,針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有望逐步破解這一難題。

在近期發表於《科學通報》的文章中,他們從人體共生微生物的角度分析了皮膚病的發病機理,提出圍繞腸-腦-皮軸來尋找皮膚病的發病原因,並以此進行皮膚疾病的預防和干預,或將成為未來治療此類疾病的重要方向。該研究為日益增多的皮膚和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穎而清晰的干預和治療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使用價值。

飲食、光照、精神壓力、藥物和環境等可影響腸-腦-皮軸。飲食是通過腸-腦-皮軸影響皮膚的重要因素。不當飲食可直接引起痤瘡,而通過服用嗜酸乳桿菌可抑制由壓力引起的皮膚炎症。益生菌具有改善腸道屏障功能、恢復腸道微生態健康、刺激宿主免疫系統和對抗炎症等作用,在預防和治療皮膚疾病方面有巨大的潛力,不僅可用於濕疹、過敏性皮炎、痤瘡、過敏炎症或皮膚過敏,還可用於治療紫外線引起的皮膚損傷以及保護傷口,因而也被用於化妝品的研發。該研究室也在用含有NS乳酸菌的護膚用品調節皮膚表面的共生微生物。目前正在對皮膚表面共生微生物的變化以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綜合來看,皮膚不僅是人的第一道免疫防線,也是精神狀態和腸道微生物健康狀況的晴雨表。腸道微生物、腸道、大腦和皮膚並不是各自獨立,而是相互密切關聯的複合系統。未來皮膚病的治療趨勢是採取多種影響腸-腦-皮軸的干預措施,綜合運用飲食和心理干預等方式。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他們提出了獲得健康皮膚的幾點注意事項:

第一,保持好心情有利於大腦向皮膚和腸腦釋放更多有益和有積極作用的化學物質,促進皮膚健康。

第二,控制飲食。暴飲暴食的不良飲食方式,可改變腸道菌群比例或導致腸漏,進而對人體造成系統性傷害。不讓「美味」來綁架自己的頭腦,理智飲食是防治皮膚疾病的重要舉措。

第三,避免濫用抗生素,合理選擇富含益生菌、益生元等調節腸道共生微生物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劑。

第四,選擇對皮膚共生微生物友好的化妝品。皮膚健康離不開皮膚共生微生物的微環境和營養。多數化妝品並未考慮皮膚共生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生活習性、個體差異、營養需求等。

該研究部分受博士后基金(2013M541072)和日本未來生命科學研究院資助。研究論文已在線發表於 EI 和 CSCD 索引期刊《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圖1 腸-腦-皮軸

圖2 腸-腦-皮軸的影響因素

圖3 飲食與腸-腦-皮軸的關係

作者系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