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探究絲綢之路的史前基礎

座談會現場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齊澤垚 楊陽)8月21日,由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呼斯塔遺址現場座談會」召開。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李軍,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水濤教授,人民大學教授魏堅,遼寧師範大學教授田廣林、河南大學教授李溯源等領導專家學者齊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依據新疆溫泉縣境內的呼斯塔遺址的最新考古發掘成果,圍繞「呼斯塔遺址的發掘成就、呼斯塔遺址在考古學文化中的價值定位、博爾塔拉河流域的區域考古學研究、呼斯塔遺址今後考古發掘與研究中應注重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為本次考古現場會發來書面發言。

呼斯塔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境內,距溫泉縣城北約40公里的阿拉套山腳下,是溫泉縣境內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早期遺址,年代不晚於距今3600年。2016年6月,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呼斯塔遺址發掘與研究課題組開始對呼斯塔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賈笑冰博士擔任考古領隊。到目前為止,該聚落先後發現核心區域的大型房址、周邊的普通居址、具有一定級別的墓地以及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附屬遺址等。呼斯塔遺址內的大型石構建築組合是該遺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築由長方形主體建築、前室、西側室、院落、院牆組成,面積達5000餘平方米,是目前已知的西天山地區最大的建築組合。如此規模宏大且完備的聚落布局在同時期的新疆地區十分罕見。

與會專家認為,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呼斯塔遺址考古發掘所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細緻的田野考古工作,聚落考古的研究思路,已經將呼斯塔遺址這一大型石構聚落的面紗緩緩揭開。

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在發言中指出,呼斯塔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為了解公元前2000紀前半期西天山北部地區的人流活動、文化編年、人群移動、文化交流、社會組織、生業形態和手工業製造等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貴資料,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呼斯塔遺址可能是一處比阿敦喬魯遺址規模更大、社會等級更高的、有著嚴密防禦體系的青銅時代早期聚落。它的發現和研究,將和阿敦喬魯遺址一起極大地提高我們對西天山地區史前文化的認識水平。

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在書面發言中強調,呼斯塔遺址所處的博爾塔拉河流域是體現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關鍵地區,與西天山及中亞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之間存在諸多的或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傳統,反映了古代天山以及周邊地區古代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與融合的大趨勢。這種文化交流與融合,也為後來形成的著名文化交流通道「絲綢之路」奠定了史前基礎。

人民大學魏堅教授主張將呼斯塔遺址放在亞歐草原文化交流的更廣闊視域中進行考察,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區分草原游牧聚落與中原農耕聚落內涵的異同,從而更好地做好呼斯塔遺址與周邊青銅文化的比較研究工作。魏堅教授認為呼斯塔遺址可能是農牧業轉化期的重要聚落,其生業模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這一遺存為新疆史前文明的發展和新疆農牧業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將為新疆地區不同區域的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建構做出貢獻。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呼斯塔遺址考古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考古工地管理科學、嚴謹、高效。當然,呼斯塔遺址作為一個大型聚落遺址,要全部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還需要假以時日,在多個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與會專家建議,在今後的考古發掘中,呼斯塔遺址要著重加強考古遺址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生態、環境、地理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徹底理清遺址布局、功能區分等,通過居址、墓地發掘資料的結合與對比,探討以呼斯塔遺址為代表的博爾塔拉河流域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從而揭示該地區考古學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座談會現場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會議合影 本網記者 齊澤垚/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