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把鬼節辦成派對,可不是老外的專利

自從七夕被現代人重新包裝成情人節之後,單身狗們日益深重的怨念只好化為吐槽:別看現在鬧得歡,一個星期之後就是鬼節。特別是眾多宣傳畫還老喜歡讓牛郎織女背後升起一輪滿月,這哪裡是農曆七月初七,分明是七月十五嘛。

——沒錯!一個星期已經過去了,中元鬼節就是今天。單身狗們終於大仇得報,可喜可賀。

但是除此之外,這個節日如今其實很沒有存在感。如果隨便找個路人詢問的古老節日,可能沒多少人會很快想到七月半。畢竟,與那些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不同,「鬼節」這個名字多少有點肅殺之氣,現代商業力量也不好借題發揮。而且如果說是祭祖主題的話,這個位置已經被清明節佔去了。所以有人為這個節日鳴不平:既然西人紀念死者的萬聖前夜(Halloween)可以搞成化妝大派對,鬼節為啥也不能變成熱鬧版本的呢?

這個建議不但很好,而且早就被執行了。歷史上,這可曾經是被佛、道二教爭搶千年的熱鬧寵兒。

鬼節源自佛教盂蘭盆節,但是……

一般認為,七月半的「鬼節」來自佛教的盂(yú)蘭盆節。盂蘭盆節倒確實是個關於鬼的節日,在印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不過在大抵還是需要本土化一下,於是有了如下這個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里有一個人,叫大目犍連(也就是目連),特別孝順。有一天,他打開「道眼」尋找亡母,發現她已淪為餓鬼,瘦得都皮包骨頭了。他連忙運用神通,給亡母送飯。但是,這種餓鬼在漢傳佛教中叫「焰口」,也叫「面然」,嘴裡會冒火,只要一張嘴,嘴邊的食物就會被燒成炭。這飯沒送成。

目連無奈地找佛陀求助。佛陀說,他母親罪孽太重,單個神明的法力無能為力。不過不要緊,僧多力量大。等到七月十五佛自恣(zì)日那天,叫上十方眾僧一起咒願,不要說他母親這一個餓鬼了,連七世祖先都能解脫。這麼多僧人忙活一趟,管個飯是應該的。所以,這一天一定要儘力地齋請眾僧。這個方法不僅能救目連的祖先,也能救別人的祖先。要是誰想讓自己的祖先一起得救,就快快加入這場十方眾僧法會的眾籌,一起供佛齋僧吧![1]

《敦煌寶藏》影印敦煌寫本《佛說盂蘭盆經》書影。

這就是著名的「目連救母」故事,記載在《佛說盂蘭盆經》里,後來還衍生出了許多變文和戲曲。傳統上認為,這本經書是西晉的著名翻譯家竺法護翻譯的。但是後代研究者發現,不但這個譯者靠不太住,幾乎所有早期文獻都認為譯者不詳[2] [20],甚至就連這經書本身,似乎都不是從南亞佛經翻譯來的。要知道目連是佛教的重要人物,其他典籍里有大量傳說,可是那些傳說里,他的形象恰恰相反,是個不孝子的典型。[4][13][24]

此外,目連救母故事似乎在東亞之外也沒有蹤影[13]。無論是東晉時期的《法顯傳》[14],唐朝的《大唐西域記》[5],還是吐魯番出土的古印度劇作(時代相當於東漢)《舍利弗所行》[21],都記載了許多目連的傳說,卻都絲毫沒有救母故事的跡象。雖然也有一些間接證據支持這個故事來自南亞的說法[20] [23],但至少可以說,它其實是本土創造的可能性不低。

南亞的盂蘭盆節,是個氣候問題

不管目連救母故事從何而來,盂蘭盆節本身肯定更加古老。公認說法是,它源自南亞的氣候。南亞次大陸多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雨季,下豪雨。佛教認為,對於四海為家的遊方僧人而言,此時出行一方面不安全,另一方面也容易誤傷生命。所以,佛教有「結夏安居」的風俗,規定夏天某些時段不宜外出遊方,而應靜坐清修;至今還有許多僧侶奉行這一傳統。而這個時段結束的日子被稱為「自恣日」就是供奉僧侶的好時間了。

安居的具體時段有多個版本,在比較流行的是從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所以安居結束、要供奉僧侶的時候該幹什麼呢?唐代有一位從海路去南亞的僧人義凈,回國所著《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也說:「必須於十四日夜,請一經師,昇高座,誦佛經。於時俗士雲奔,法徒霧集,燃燈續明,香華供養。明朝總出,旋繞村城,各並虔心,禮諸制底。棚車輿像,鼓樂張天,幡蓋縈羅,飄揚蔽日。名為『三摩近離』,譯為『和集』。」[6]

看看,多熱鬧呀!甚至連開始的日子都是自恣日前夜。一點不比萬聖前夜遜色。這種張燈結綵、規模盛大的法會,在傳入后合併上盂蘭盆的傳說,就是的盂蘭盆節了。

鬼節怎麼過?

最遲在東晉時期,已經出現了在自恣日齋僧禮佛的風俗。我們剛才提到的《法顯傳》就記載東晉義熙八年(412年),法顯一行回國坐船時迷失了航線,本想去廣東廣州,卻開到了山東青州。法顯找兩個獵人問路,順便問他們要做什麼。獵人自稱:「明當七月十五日,欲取桃臘佛。」 [14] 「臘」本義指祭祀,此處引申為供奉。「臘八」的「臘」就是祭祀的意思。

此後,盂蘭盆會的影響迅速變大。唐代僧人法琳所著《辨正論》認為,南朝蕭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曾在盂蘭盆節這一天「普寺送盆,供養三百名僧。」[25]無論這是史實還是吹牛,南北朝時,盂蘭盆節顯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南朝蕭梁的宗懍(lǐn)所著《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16]這裡的「道」不是指道士,而是相對於「俗」而稱的出家人,是前面「僧尼」的統稱。「悉」指全、都。「營」是置辦、準備的意思。

伴隨著盂蘭盆會的普及,佛教的宗教觀點也更加流行。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七《終制第二十》就囑託後人:「四時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親,不忘孝道也。求諸內典,則無益焉。殺生為之,翻增罪累。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10]他認為儒家傳統的「四時祭祀」、完全是在弘揚孝道,死者自己得不到什麼好處;只有佛教的齋供,特別是盂蘭盆節的齋供,才是能讓死者本鬼得益的。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本《重校顏氏家訓》書影。

此時,盂蘭盆會也逐漸不再是單純的宗教活動,變成了兼有宗教祭祀和世俗娛樂兩層性質的典型節日。稍晚於宗懍的北方人杜台卿所著《玉燭寶典》記載:「今世因此廣為華飾,乃至刻木剖竹,飴蠟剪綵,摸(『模』字之訛)華葉之形,極工巧之妙。」[11]這種「廣為華飾」的風俗,到唐代時已進一步演變成了盛大的燈會,連皇帝有時都會湊熱鬧。

盂蘭盆節還有放河燈的特色活動。河燈又稱水燈、蓮燈,經常被做成帶有佛教特點的荷花的形狀。放河燈同樣起源於古南亞。唐代,這一習俗從東南亞傳入,融入了盂蘭盆節的節俗,一直流行到現代。

順便說,雖然變成了燈會,但紙錢還是有人燒的。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七月半之前,北宋開封人 「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8]因為反正也沒人知道盂蘭盆到底是什麼意思(就連現代學者都各執一詞),所以民間乾脆把這個名字給了一種用來掛紙錢焚燒的大竹架。不過燒紙錢這事兒在歷史上很多時期是被鄙視的,比如《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四記載,唐開元二十五年,王玙「祈禱或焚紙錢,類巫覡(xí)。習禮者羞之。」[9]

《四部叢刊》影宋本《資治通鑒》書影。盂蘭盆節怎麼改名成了中元節

比起怎麼聽怎麼奇怪的「盂蘭盆節」,後世的人們更常把七月半稱為「中元節」。「中元」一詞來自道教。在佛教的齋戒習俗傳入以後,道教對其加以模仿,同時也創造了一些全新的定時齋戒,比如三會日齋、三元日齋等等[17]。這套體系有些過於複雜,直到不久之前,就連很多學者們都會把三會日齋與三元日齋弄混。

早在東漢末年道教初創時期,張角的五斗米道系統中就有天、地、水「三官」的神學理論。後來,這「三官」有了分別在「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這三天下凡「校句」,監察人類的任務。有檢查,就要應對檢查。應對的方法是在「平旦、正中、夜半」三個時刻進行某些特定的宗教儀式,藉此討好神靈。其中地官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中元日。[19]

與佛教熱熱鬧鬧的盛大齋僧會不同,道教三元日齋雖然每年過三次,但全是信徒自己完成繁瑣的謝罪儀式,對普通民眾沒什麼影響力。於是,每到中元日這一天,萬千信眾懷著為七世祖宗消災免難的心理踏破廟門去供佛,僧侶們吃得開開心心,而道士卻只能在一邊冷冷清清地念著冗長的咒文長跪磕頭。人比人,氣死人。然而,南北朝時期基本是佛教勢力極大的時期,道教除了瞪眼也沒啥辦法。

直到唐朝建立。唐代皇室號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代,奉老子為教祖的道教也終於得到了翻身的機會。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令,將上、中、下三元齋日作為全國性的節日,全國放假三天,禁止屠宰。[12]借著中元節小長假的威風,「中元日」的名號終於越來越響,逐漸取代了「盂蘭盆節」這個奇怪的名字,成為了大部分國人對七月半的稱呼。

不過,節日的名字雖然變成了「中元」,節俗卻仍然是燈會、祭祖,沒有變成靈寶齋儀式的懺悔、念咒。於是,有人改竄了古老道經的文本,使中元節看起來更像道教原創的節日。[19]清代以後,伴隨著對《佛說盂蘭盆經》的質疑,一度有許多學者受到誤導,認為盂蘭盆節是中元節的盜版。直到近些年,伴隨著歷史學研究和宗教學研究的推進,這一節日的歷史脈絡才逐漸清晰起來。

中元節還與某篇中學學過的古文有關係。想一想是哪篇呢?

答案就是《赤壁賦》。[18]這篇古文一開始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廣義上可以指農曆十五至二十三,狹義上就是指十六,恰好在當時中元小長假的範疇。中元是「鬼節」,所以「客」才會在「飲酒樂甚」的派對上突然想到死,發出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此後,才引出了蘇軾文采飛揚的勸慰之辭。(編輯:Ent)

參考文獻

  • [1] 《佛說盂蘭盆經》,《敦煌寶藏》影印敦煌寫本(伯2055號)。
  • [2] 《出三藏記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金刻趙城藏本。
  • [3] 《歷代三寶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金刻趙城藏本。
  • [4] 《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經》,線裝書局影印明刻永樂北藏本。
  • [5] 《大唐西域記》,《四部叢刊初編》影宋本。
  • [6] 《南海寄歸內法傳》,線裝書局影印明刻永樂北藏本。
  • [7] 《一切經音義》(玄應),《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海山仙館叢書》本。
  • [8] 《東京夢華錄》,《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明《秘冊匯函》本。
  • [9] 《資治通鑒》,《四部叢刊初編》影宋本。
  • [10] 《重校顏氏家訓》,《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渭南嚴氏孝義家塾叢書》本。
  • [11] 《玉燭寶典》,《古逸叢書》本。
  • [12] 《唐會要》,《叢書集成初編》本。
  • [13] 朱恆夫. 目連戲研究[M].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
  • [14] 章巽校. 法顯傳校注--中外交通史籍叢刊[M]. 中華書局, 2008.
  • [15] 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 商務印書館, 2012.
  • [16] 宗懍撰;宋金龍校注.荊楚歲時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 [17] 呂鵬志. 唐前道教儀式史綱[M]. 中華書局, 2008.
  • [18] 楊琳. 傳統節日文化[M]. 宗敎文化出版社, 2000.
  • [19] 呂鵬志.靈寶三元齋和道教中元節——《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考論[J].文史,2013,(1):151-174.
  • [20] 吳明遠. 五、六世紀盂蘭盆會之探源[D].國立台灣大學,2001.
  • [21] 許地山. 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J].小說月報, 1927, 17.
  • [22] 熊娟. 「盂蘭盆」的語源語義考查——兼及盂蘭盆經的性質[J].漢語史學報(滬),2015.第14輯.85—104.
  • [23] 陳洪. 盂蘭盆會起源及有關問題新探[J].佛學研究,1999,(00):239-246.
  • [24]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大正藏》本,轉引自《國學》第2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
  • [25] 《辨正論》,《大正藏》本,轉引自范軍著《佛教地獄觀念與中古敘事文學》,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盜用,請告訴我們(文章版權保護服務由維權騎士提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