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是「抗戰文學的一部較大的紀念品」——《四世同堂》的意義和價值

《四世同堂》雖然是描寫北平的一個小衚衕里發生的故事,但它的歷史時代背景和地理背景卻是史詩性的和全國性的。細細讀來,往大里說,《四世同堂》有著抗戰史和戰爭百科全書的味道;往小里說,《四世同堂》有著北京指南的意思,包括北京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特色、飲食特點、節日講究、土特產品、水果蔬菜、婚喪嫁娶、動物植物、戲劇藝術等等,無所不包,頭頭是道,無一不精。

不同版本的《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手稿

1944年老舍先生在重慶北碚

在抗日戰爭後期,由1944年初開始,在重慶郊外的一座小鎮北碚里,老舍先生動筆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當年寫了三十四段,取名《惶惑》,是為上卷。第二年全年又完成三十三段,取名《偷生》,是為中卷。抗日戰爭勝利后,在美國紐約,於1948年,完成了最後的三十三段,取名《飢荒》,是為下卷。合起來,總共一百章,每章一萬字,正好一百萬字,全書總名《四世同堂》。他自稱,這是「抗戰文學的一部較大的紀念品」,也「或許是自己最好的一部作品」。

《四世同堂》不僅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同時,也被公認為是現代長篇小說最優秀的作品。

《四世同堂》是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血腥殘害人民的控訴書

《四世同堂》一共描寫了250位人物,其中重點描寫北平城西北角的一個小衚衕,小羊圈衚衕里的居民,那裡有名有姓的主人公一共56個。經過八年淪陷的日子,56個中一共死去了19個,其中小羊圈一號院死去了錢仲石、錢孟石、錢太太和他們的親戚陳野求太太,2號院死去了李四大爺,3號院死去了尤桐芳、大赤包、冠曉荷、招弟和與她有密切關係的藍東陽,4號院死去了小崔和孫七,5號院死去了祁天佑、小妞妞、祁瑞豐、胖菊子和祁家的好朋友常二爺,6號院死去了小文和小文太太。

在整個戰爭期間,有三千萬人死於戰爭。《四世同堂》中小羊圈衚衕一下子死去了19個居民,佔小羊圈衚衕全部居民的三分之一,恰是這場侵略戰爭給人造成嚴重傷害的真實縮影。這19個人物中6個是反面角色,他們是漢奸、特務和狗腿子,干盡了壞事,死得罪有應得。其餘13位,絕大部分是被日本人用各種辦法殘暴地迫害死的,有被砍頭的,有被活埋的,有被活活打死的,有受污辱之後投河自盡的,有餓死的,有被污辱絕食而亡的,當然,也有和敵人同歸於盡的反抗英雄,還有剛烈不屈的自己一頭撞死在棺材上的老夫人。老舍筆下的淪陷北平城的居民的各式各樣慘死的情景生動地再現了那場日本侵略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沉痛傷害和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當《四世同堂》在戰後剛剛傳入日本的時候,有正義感的日本學者把它稱為一部對日本的「反戰人生教科書」。這種評價是非常貼切和中肯的。當讀者讀了老舍的這些描寫之後,都會掩書而泣,淚流滿面,被這些可怕的、絲絲入扣、令人不寒而慄的生動寫照所震撼,為這些書中老實忠厚的普通北平人的悲慘命運所牽挂,由胸中升起一股悲憫的呼喚,自然而然地由同情由悲憤而轉向對日本侵略者發出強烈的控訴、憤慨和譴責。

老舍在《四世同堂》書中,在故事情節中穿插了許許多多日本侵略者在北平對人犯下的種種罪行的細節,這些細節既荒謬又可惡,令人髮指,喪盡天良。除了強化治安(凈街、戒嚴、查戶口、發戶口證、良民證,設衚衕里長)、禁錮思想(燒洋書、燒新書、專買圖書,沒收老收音機、換日本收音機,只能聽本市和冀東、建新民會)、奴化教育(國小三年級起學日語,廢除英文,派日本教官)這些內容之外,老舍著重寫日本人的搶棉、搶糧、搶煤、搶鋼鐵,給人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所有的棉花都運往日本,布店不上新貨,又不準歇業,顧客買布限量,一人一次只能買布一丈,不夠做一件卦子的,還得強買一件日本破舊的小玩具。給偽軍的新軍衣里全是塞的破布和爛紙。煤也都運往日本,新煤只給北平剩下十分之一,冬季所有的北平居民都挨凍。糧食憑糧證供應,但只能用一次,過期作廢,下一次何時發放糧證完全沒有譜。斷糧,只好挨餓。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和六歲以下的孩子不發糧證,沒有領糧資格。後期全市只供應「共和面」,那是一種豆餅渣、高粱殼子,類似糠麩一類的混合物,黑臭酸霉,無法下咽,吃了又拉不出來,造成大飢荒。每天有許多北平城里的人凍死餓死病死於街頭,被成卡車地往城外運,餵了野狗。消化不良拉肚子的人要拉去「消毒」,拉到城外活埋。街頭搶食物成風,一不小心手中的食物就被挨餓人伸手搶走,當場呑吃掉。街上賣食物的鋪店只好用鐵絲網子將籃子罩起來,避免被搶。冬季的一天夜裡,全北平居民住宅大門上的銅門環都被摘走,被運往日本去造子彈。每戶還要強迫獻鐵兩斤。法幣不準用,要用偽幣,法幣沒收之後日本人用它去換外匯。不知情的鄉下人帶著法幣進城,搜出來之後要在城門下挨打罰跪。日本人逮捕人採用夜間密捕的方法,不敲門,翻牆而入,被捕者多半永遠失蹤。弄死人,把他的衣服用紙包由牆上扔進來了事。每家的窗戶都必須用黑布蒙上,不準透亮……所有這些,沒有一件不會引起麻煩,引出無數的悲劇和慘案,造成許多人無辜地死去,北平漸漸地成了一座冰城、荒城和死城。《四世同堂》正是用這些鐵一般的事實向世人無情地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殘暴、肆虐和罪惡,將他們永遠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四世同堂》就是一部對日本侵略者在全世界面前頒布的罪證書和控訴書。

《四世同堂》揭示了一條普通民眾由完全無知到民族覺醒的漫長而沉重的路

由盧溝橋「七七」事變開始到「八一五」抗戰勝利為止,用了整整八年的時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取得勝利,為什麼呢?《四世同堂》正要回答這個問題。除了眾所周知的經濟原因、政治原因、社會原因之外,老舍先生認為還有一個文化原因。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有光輝燦爛的光榮歷史,但也正因為此,她的脊樑上背上了沉重的文化包袱,這個包袱在民族危難當頭之時,民眾由於完全無知,形成一盤散沙,無法迅速地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挨了打,死了人,吃了苦,最後慢慢醒悟了,才走上了一條各民族覺醒之路,取得了「慘勝」。

這條路是怎麼走過來的,需要細細剖析。這正是老舍厚厚的《四世同堂》需要解答的。

從抗日戰爭的態度上看,當時普通民眾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祁老爺子型。

祁老人在聽說盧溝橋炮聲響起的時候,馬上命令自己的長孫媳婦韻梅,看看家裡的糧食夠不夠吃三個月的,還有沒有足夠的鹹菜,有的話,去把那口破缸找出來,用碎磚頭把它裝滿,準備頂在街門裡邊,不出三個月,保准天下太平,就過去了,沒事了。老人小時候國家也受過日本的欺負,但是他始終不明白日本究竟要幹什麼,莫不是愛佔小便宜,興許是看上了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他懂得很多老規矩老禮節,但是對國家大事卻是十分糊塗,腦子是一盆糨子。

第二種,祁瑞宣型。

祁瑞宣是祁老人的長孫,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職業是中學教員,知書達禮,懂英文,人很聰明,不糊塗,也很愛國。抗戰一爆發,他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究竟是走出家門投入到抗戰洪流去呢?還是留在北平,擔負起一家人的生活保障責任呢?他馬上想到文化里有一句老話,叫做「忠孝不能兩全」,忠是對國家盡起一份公民的責任,孝是對家庭、對老人應付的一份責任,這兩事偏偏不能兩全,要麼盡忠,要麼盡孝,只能選擇其一。他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上有祖父祖母,有父親母親,自己旁邊有兄弟和兄弟媳婦,還有自己的太太,下邊有一雙兒女。他是這個大家庭的頂樑柱。他走了,這個家庭怎麼辦呢?算了吧,讓別人去盡忠吧,他只能留下來,守著北平,委曲求全地盡孝吧。

第三種,錢詩人型。

錢詩人是典型的老派的文人,會詩會畫。在他的心目中,北平是一棵樹,他是樹上的一朵花,儘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不幸丟失了,他想他也不便再活下去。他準備和這個古老的文化一起同生死。

第四種,冠曉荷型。

冠曉荷是個小知識分子,學問不大,當過小官,沒什麼理想和抱負,只想往上爬,一心要升官發財享受,至於給誰服務,全然無所謂,誰都行,總之只要對自己有利就成。

第五種,祁瑞全型。

祁瑞全是祁瑞宣的三弟,是個快畢業的大學生,愛國,頭腦清楚。抗日戰爭爆發,第一個念頭就是離家出走,去抗日。

攤開來分析,芸芸眾生中比起第二類、第三類、第四類和第五類,第一種類型的人,祁老爺子和祁老爺子們,非常的多,佔了絕大多數,小羊圈幾個大雜院里的居民差不多都屬於此種類型。他們都知道愛國,但毫無主見,覺悟程度幾乎等於零,在是非面前完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他們差不多都糊裡糊塗地當了亡國奴,隨波逐流,越滑越低,最後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事實教育了他們,命運把他們統統逼上了絕路,到了最後才知道,只有拚死反抗才說不定能有一條活路,最不濟也能來個同歸於盡,不辱祖先。受了無計其數擠兌和屈辱之後,他們身上的正義感到了最後時刻終於迸發了出來,祁老爺子拖著病病歪歪的身子,抱著餓死的重孫女小妞妞的屍體要去和日本人拚命。李四大爺,一輩子沒動過武,永遠奉行謹小慎微的處世哲學,老了老了,白了鬍子,卻毫無道理地挨了日本憲兵的兩嘴巴。他氣炸了肺,把所有的勁都使在拳頭上,舉起手來,極快的照著日本人的臉來了一下子。他被當場活活打死。死得像個英雄。剃頭匠孫七因為拉肚子被拉去「消毒」活埋,他不願意與一道被「消毒」的漢奸冠曉荷為伍,接過鐵鍬,把身上所有的力氣都使出來,往坑裡填土,親手把冠曉荷埋在土裡,然後,自己主動跳到坑裡,沒出一聲。郊外的老實巴交的農民常二爺進城買葯,因拿著法幣被日本人在城門洞罰了跪,回家后不吃不喝,愣是絕食而亡,臨終,口裡只對兒子說兩個字——「報仇」。他們都因為沒有及時地走上抗爭的路,受了苦,受了辱,受了大罪,而最終才做出了拚死一搏。這種民族覺醒的路是付出了太大太大的代價才換來的,來得很遲,很悲壯,付出了生命。

老舍在《四世同堂》把大量筆墨放在了第二種類型的人祁瑞宣身上。他認為祁瑞宣有典型性。他就是那個背在背上的沉重的文化包袱的化身。老舍先生認為文化對歷史的進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或促進,或拉後腿。這種作用一點也不弱於社會政治經濟因素。他堅定地認為對文化中優秀的傳統一定要繼承、堅持和發展,而對文化中落後的部分要採取批判的態度,只有這樣,有繼承有批判才能進步,才能擺脫落後挨打的局面,才能快步追趕上世界上先進的國家。

老舍的《四世同堂》通過對瑞宣的故事解釋了為什麼在抗日戰爭之始不能迅速做出反應,不能團結一致,不能一致對外,就是因為像瑞宣這樣的精英們受文化負面的影響,不能立即放下手上的事情,勇敢地走上戰場,而呈現一盤散沙的困境。到了抗戰後期,經過嚴酷事實的教訓瑞宣終於痛心地明白了:「留在北平的,自取滅亡」,「在敵人手底下,要保護一家人,哼,夢想!」

可見,對文化一定要一分為二,揚優避劣,揚長避短,推陳出新,只有這樣,才能大踏步前進,迎頭趕上世界潮流,實現強國富民的夢想。

老舍的《四世同堂》勾勒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動態的過程,由完全是空白的零點,擺脫了文化的負面影響,掙扎著最後終於走上了民族覺醒的道路,並為此付出了濃重的代價。

《四世同堂》是第一部由頭到尾描寫抗日戰爭全過程的文學巨著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的第一段是由盧溝橋事變寫起的,其第一百段是寫到「八一五」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大團聚為止,包含和跨越了整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這在整個抗戰文學中是首次,是第一部,而且它的篇幅浩大,有足足一百萬字,這也是空前的。在百年現代文學史中佔了舉足輕重的顯赫地位。

《四世同堂》雖然是描寫北平的一個小衚衕里發生的故事,但它的歷史時代背景和地理背景卻是史詩性的和全國性的。細細讀來,往大里說,《四世同堂》有著抗戰史和戰爭百科全書的味道;往小里說,《四世同堂》有著北京指南的意思,包括北京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民族特色、飲食特點、節日講究、土特產品、水果蔬菜、婚喪嫁娶、動物植物、戲劇藝術等等,無所不包,頭頭是道,無一不精。《四世同堂》涉及抗日戰爭的每一個大的戰役和每一座我方大城市的喪失,也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背景里的重大的國際事件。《四世同堂》還多次提到北平西郊的游擊戰鬥對日寇的騷擾和打擊。往縱里說,《四世同堂》談古說今,波及的古代哲學、倫理道德和傳統的思維定勢,把的固有文化兜著底地加以剖析,由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將的各種類型的人在抗日戰爭中的行為都一一找到根源。

《四世同堂》里出現了一位英國紳士富善先生。神來之筆是老舍先生還描寫了一位反戰的日本老太婆。在第六十四段、第七十九段、第八十段和第九十八段,都有大段的描寫是針對這位反戰的日本老太婆的。老舍先生用這種描寫將日本上層軍國主義分子和日本的廣大老百姓區別了開來。瑞宣在書中稱這位日本老太婆為「我們的朋友」,他在關鍵時刻也保護了這位朋友,他用身子隔開了因抗戰勝利而湧上街頭的北平人和日本老太婆,前者打算去找日本人算賬報仇。反戰的日本老太婆在書中的出現讓《四世同堂》成為一部有著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和人道精神的文學作品,體現了作者擁有的世界大同的理想。

《四世同堂》非常強烈地體現了人民熱愛和平的傳統。祁老人看著日本老太婆和她的兩個侄孫兒說過這樣的話「誰殺人,誰也挨殺,誰禍害女人,誰的女人也被禍害!那兩個孩子跟老婆婆也怪可憐的!」而日本老太婆則說了這樣的話:「我是日本人,也是人類的人,以一個日本人說,我應當一語不發,完全服從命令,以一個人類的人說,我詛咒叫這兩個孩子的父親變成骨灰,媽媽變成妓女的人!」

世上什麼事最難?

說自己最難。

《四世同堂》是一部說自己的書。《四世同堂》把「自己」說得最准,最清楚,最透徹,連自己的最長處和最短處都講得明明白白。這是《四世同堂》的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北京人的性格,他們的脾氣秉性,作風做派和行為準則最能代表人熱愛和平的傳統。北京人永遠溫良恭儉讓,永遠客客氣氣,永遠有禮貌,永遠熱情待人,甚至「他只知道照著傳統的辦法盡了做兒子的責任,而不敢正眼看那禍患的根源,他的教育、歷史、文化,只教他去敷衍,去低頭,毫無用處的犧牲自己,而把報仇雪恨當作太冒險,過分激烈的事」。

抗日戰爭終於把人,把北京人,打明白了,讓他們看明白了自己,也看明白了世界,包括看明白了日本人在內。終於,他們明白了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人不應當互相殘殺。可是的抗戰絕不是黷武喜殺,而是以抵抗來為世界保存一個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明。這是個極大的使命」。終於,經過打,也把日本人打明白了,他們並不是一個一切人的主人的民族。

從這個意義上講,《四世同堂》是永恆的。《四世同堂》在過去,在今天,在未來,都有價值,既有歷史價值,又有很了不起的現實意義。

生命總是延續的,是進步,是活在今天而關切著明後天的人類福利。

最後,還想說明一點:《四世同堂》也寫了老舍先生自己。在閱讀《四世同堂》的時候,熟悉老舍本人的讀者常常驚訝地發現,哎呀,這不是在寫他自己嗎。這樣的章節非常多。凡是老舍先生借用自己的經歷去寫的時候,那些文字一定格外精彩,特別出彩,特別可愛,特別美麗,特別有味道。請看,他筆下的小羊圈衚衕,那本是他自己誕生和度過童年的地方。請看,他筆下的北京的端午節和北京的夏天,透過紙背連那些時令的水果香味都能真真的聞見。請看他筆底下北京北土城外的墳地周邊的景物,那裡的一樹一草一磨盤一土屋,那是他埋葬自己父親的生辰八字和布襪子的地方。他的這些文字都來源於自己兒時的記憶,而回憶往往是親切的,親切能產生偉大的文字。我們來讀讀他怎麼描寫北土城外的北京窮苦農民吧:

「這是人,文化!這整個的屋子裡的東西,大概一共不值幾十塊錢。這些孩子和大人大概隨時可以餓死凍死,或被日本人殺死。可是,他們有禮貌,還有熱心腸,還肯幫助別人的忙,還不垂頭喪氣。他們什麼也沒有,連件乾淨的衣服與茶葉末子都沒有,可是他們又彷彿有了一切。他們有自己的生命與幾千年的歷史!他們好像不是活著呢,而是為什麼一種他們所不了解的責任和使命掙扎著呢。剝去他們的那些破爛污濁的衣服,他們會和堯舜一樣聖潔,偉大,堅強!」

也許《四世同堂》的「核兒」便在這裡。

就此打住吧,這最後一部分內容已經多少偏離了本文的主題,若許,是另一篇論文的內容了,那可能是一篇十分有趣同樣可以挖掘不少內容的文章吧。

本版圖片由舒乙提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