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們因為低級趣味付出了慘重代價

久違的「一周書單」來啦!

本周書單有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的美德與見識》,這本書被認為在所有「反烏托邦」作品中更切中當今世界的危機。的確,在這本隨筆集中,我們會讀到很多他對人類未來的憂慮(「人們因為低級趣味付出了慘重代價」)、對人類生活種種矛盾的預見,以及渴望自由、幸福、擺脫壓迫的和平主義思想。

而本周書單所選的書籍,還另有社科、傳記、歷史和文化等領域的7本新書。來,往下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值得你關注。

本期書情主持|新京報記者 孔雪

傳 記

一個偵探小說家寫自傳本是悖論式的做法,設置懸念的人擅長躲在幕後藏東西,要如何把自己拿出來呢?「我們永遠不會了解完整的自己」,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自傳中說:因為我們對人生所知甚少,就像一個在舞台劇的第一幕有幾句台詞的演員,沒有通讀過完整的劇本,他要說的只不過是:「夫人,電話壞了。」然後他就該默默退場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似乎並不甘心默默退場,晚年,她也開始觸及「自傳」這個宏大的名詞。她沒有確切地探究自己完整的一生,而是任性地伸手一探,抓出一把各式各樣的記憶。片段中,淘氣兒童長成魅力少女、妻子和母親,經歷對愛失望到重獲幸福的情感歷程,走上作品漸漸暢銷的職業創作之路,神秘的阿加莎一點一點真實起來。無刪減的新版自傳把一個難題拋給「阿婆」的冬粉們,這就像人們因戴望舒《雨巷》里那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姑娘心神蕩漾,但若可以選,你願意保留背影,還是看到她真切的模樣?

教 育

《功利教育批判》

作者:[美] 瑪莎·努斯鮑姆

版本:新華出版社 2017年5月

這是2010年《告別功利》一書的再版,美國當代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瑪莎·努斯鮑姆批判了一種思想,即教育應是為經濟增長服務的工具。她認為教育應當培養有批判力、有想象力、有同情心的公民,如果放任人文學科萎縮,我們將付出沉重代價。早在2004年,國內學者趙園教授就曾發出「救救人文學科」的呼籲。

縱觀十多年來國內外學者的吶喊,一個蔑視人文學科的幽靈,已在全世界徘徊。這個幽靈,在 瑪莎·努斯鮑姆看來,已在腐蝕青年人質疑的勇氣與能力,降低了他們對弱勢群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他們處理全球性問題的能力,正在製造一種無聲的危機。

時至今日,全世界的高校不斷生產著社會的優質零件,卻難以造就能獨立思考、批判傳統,能理解他人苦難、成就的心靈。《功利教育批判》中的批判,很遺憾地,並未過時。

社 科

《我們的孩子》

作者: 羅伯特•帕特南

版本: 政法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一個階級固化的社會,寒門再難出貴子?聽起來像是切中當代社會的質問。實際上,這是美國政治學者羅伯特·帕特南在《我們的孩子》提出和回答的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少的美國人能獲得向上發展的機會?

帕特南追蹤訪問了107位美國年輕人,他發現在過去二十多年間,美國夢---所有的孩子,無論家庭背景如何,都有平等機會改善自己的生活,早已難以實現。貧富階級之間,家庭結構、父母教育方式、學校教育等方面存在明顯「剪刀差」,富人不斷獲得教育和經濟機會,窮人無濟於事地奮鬥加劇著貧困。《我們的孩子》一出版就在美國引發熱議。中文版2年後緊隨推出,帕特南銳利的批判對當代社會有直接且及時的參照價值。

文 學

《親愛的普魯斯特今夜將要離開》

作者: [法]亨利·拉西莫夫

版本: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7年6月

他已然是卧床不起的暮年老人了,但軀殼裡仍住著年輕人的靈魂。他把自己的公寓叫做「狗窩」,房間里什麼吃的都沒有,他也沒有一丁點的食慾。他覺得自己的鬍子就像他筆下的人物,斯萬的鬍子那樣好看,那時斯萬也重病纏身。

這是普魯斯特的晚年。他已經不再每天堅持寫作,偶爾,口授女管家或打字員寫幾封感謝信,或者斥責無良的出版商、粗心的校對員。長長的《追憶似水年華》結局已經寫好,接下來所有時日和所剩無幾的精力只為打磨。亨利·拉西莫夫聚焦此刻,描繪了普魯斯特如何與即將到來的死亡相處。

其實普魯斯特從未走遠,無論是聚焦今夜還是共度假日--上個月,彙集八位學者《追憶似水年華》閱讀心得的《與普魯斯特共度假日》(譯林出版社 2017年5月)剛面世。仲夏夜來臨之前,選條路再會一次普魯斯特?

歷 史

德國美學家阿多諾說,奧斯維辛之後再無詩歌。它是納粹之後所有人類難逃的心結,每年我們總會讀到關於那段歷史的不同敘事。與上月再版的《納粹子女訪談錄》相似,《天生倖存者》也講述了兩代人如何穿越這段黑暗歷史;不同的是,納粹子女帶著「原罪」出生,佩莉斯嘉、拉海爾、安嘉三位母親則拚命地在集中營中為孩子爭取出生的幸運與正義。1944年,她們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三人極力掩飾已懷孕這個秘密,內心恐懼,身體乏累,但仍與未知的命運抗爭,最終奇迹般地使肚中的孩子存活下來。

正是在這三個幸運兒,哈娜、馬克、愛娃的幫助下,溫迪·霍爾登查閱集中營證言與檔案,努力復原了這個故事。中文版原名曾考慮用「求生者」,最終定為《天生倖存者》。大難之後倖存者的回望,往往比苦難現場更能給人靜默而長久的震撼。

新 知

出自尼克·波茲曼的《娛樂至死》一組對比時常被引用:奧威爾認為人類將在極權主義社會中,生存在監控網路統治之下,赫胥黎預言人們因對壓迫感到麻木,崇拜技術而喪失思考能力,從而喪失自由;奧威爾擔心有人強行禁書,赫胥黎擔心未來無人看書......

尼爾·波茲曼認為,在「反烏托邦」作品中,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更切中當今世界的危機。「正確」預言了人類未來的赫胥黎還有哪些觀點與先見?在這本隨筆集中,我們會讀到很多他對人類未來的憂慮(「人們因為低級趣味付出了慘重代價」)、對人類生活種種矛盾的預見,以及渴望自由、幸福、擺脫壓迫的和平主義思想(「不正確的是,只允許具有同一種羽毛的鳥兒聚到一起」)。赫胥黎認為,我們之所想決定著所是和所為,我們之所是和之所為又決定著所想,進入赫胥黎的新世界能幫助我們在自問、觀察中建立正確信仰與作為的方式。

文 化

《魯迅與當代》

作者: 錢理群

版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

這是學者錢理群第11部關於魯迅的著作,彙集了他寫在2002年退休后,散見於報刊、隨筆集中的演講稿和序言。多年來,錢理群一直在做同一件事--到處講魯迅,一有機會就講魯迅,目的是將魯迅思想與文學轉化為當代思想文化教育資源。

「它當然不合時宜」,錢理群在書中寫道,「坦白地說,講的時候心裡還有一種惡作劇式的快感:你們不是恨魯迅、怕魯迅嗎?我偏要講,而且還總有人願意聽」。這不是錢理群的偏執,他相信魯迅思想、文學有永遠鮮活的生命力,堅信處在歷史大變革的,青年人需要魯迅去抵抗新時弊、找尋新出路。

與剛逝世的學者王富仁一樣,錢理群已將魯迅研究融入生命,這是特定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學人的特色。上月末,在燕園關於此書的一場演講中,錢理群說,自己願做當代青年與魯迅的橋樑,至死方休。這樣決絕的話放在錢理群身上是貼切的。

《賈想》

作者: 賈樟柯 / 萬佳歡 編

版本: 台海出版社·理想國 2017年6、7月

很多青年人開始意識到北上廣只是一角甚至是幻象、廣大城鎮與小縣城才是社會的素麵,是從看賈樟柯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開始的。2009年,《賈想1》,賈樟柯在1996—2008年寫下的電影手記出版,那年,因反對墨爾本影展的強烈政治意味,他攜監製、執導的《河上的愛情》與《完美生活》退出影展。至今公眾對這兩部電影並不熟悉。

所以,一位獨立電影導演究竟能多獨立呢?8年前的書封上,賈樟柯捂著一隻眼睛,面目略顯疲憊。但有讀者讀罷書中的思考、質疑、尷尬后,說「愛上了他的眼睛」。8年後,修訂版《賈想1》本月再版,2008—2016 年的電影新手記《賈想2》也將在7月出版,書封變成了無聲的墨綠色。他依然還在用電影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嗎?他的筆記會帶給我們更深的體會,還是一聲嘆息?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本期書情主持:孔雪(新京報記者);編輯:阿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