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式機擁有龐大的身材,可以輕鬆塞進誇張的散熱器,電源的額定功率也動輒400W起步。可以說,台式機體內的CPU(處理器)和GPU(顯卡)可以無視任何壓力,始終「滿血」運行(圖5)。但是,筆記本受限於身材和便攜屬性,不可能配備太過豪華的散熱模塊以及大功率適配器。為了兼顧性能、散熱和續航時間,就不得不面對「兩堵牆」----「溫度牆」和「功耗牆」的限制了。
溫度牆:誰也躲不掉
我們都知道,CPU和GPU的發熱量取決於它們的負載情況,看視頻時肯定沒有玩遊戲的時候高。另一方面,越高端、性能越強的晶元,它們在滿負載運行時的溫度也就越高。為了避免CPU或GPU晶元因溫度過高而導致系統死機甚至燒毀晶元的情況發生,每一款筆記本的處理器和顯卡,都會預設一個具體的溫度閾值。而這個閾值,就是所謂的「溫度牆」。
溫度牆是這樣玩的
以英特爾處理器為例,每一款處理器都存在一個Tjunction參數(圖6),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核心溫度(代表核心和核心所在PCB板之間所容許的最大溫度),如果CPU核心溫度突破了這個數值就有燒毀的危險。「溫度牆」,則是可供OEM廠商自由發揮的一種控溫手段,它的數值要低於Tjunction且可上下浮動,玩法更多。
比如,OEM廠商可以對某CPU設定如下的溫度牆:
當溫度≤60℃:不進行任何限制;
當溫度>60℃:加大風扇供電讓其全速運行(噪音增加);
當溫度>70℃:強制處理器降頻,這個數值就是廣泛意義上的溫度牆;
當瞬間溫度>80℃:強制重啟系統;
當瞬間溫度>85℃:強制關機。
於是,我們就可以解釋前文涉及的一些怪現象了。同一款晶元(泛指CPU或GPU),如果筆記本A的溫度牆設定在60℃就開始降頻,而筆記本B則是70℃才開始降頻,此時顯然是B可以跑出更好看的成績,因為它能更長時間運行在較高的頻率上。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散熱模塊設計的影響下,筆記本B也有機會反超筆記本A。
散熱設計引發無限可能
我們都知道,筆記本的散熱模塊是由熱管、散熱風扇和散熱鰭片組成。其中,熱管粗細和數量、風扇扇葉多少和轉速、散熱鰭片材質都會影響一款散熱模塊的降溫效率。在CPU和GPU晶元型號一致的情況下,雙風扇雙熱管的設計肯定不如雙風扇四熱管(圖7,圖8)。
但是,如果筆記本散熱模塊設計足夠優秀,哪怕它的溫度閾值設定偏低,也能減少晶元溫度超過溫度牆的幾率和次數;如果筆記本散熱模塊用料縮水,溫度閾值設定再高也有撞牆風險,而且很可能直接跳過降頻的閾值,而是一步到位因溫度過高而觸發重啟或關機。想一想吧,正當LOL面臨關鍵的團戰瞬間,你的筆記本突然重啟了……
翻越溫度牆的探討
溫度牆是一種對晶元的保護機制,它不可或缺。但是,也不排除一些OEM廠商太過謹小慎微,散熱模塊明明可以承受75℃的考驗,但卻將降頻閾值設定在了65℃。這就好像你正坐在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一輛寶馬轎車中,道路空曠,明明輕踩油門就能達到120km/h(散熱設計優秀),但司機就只開到80km/h(廠商設定的溫度牆),作為乘客的你說鬱悶不鬱悶。
很遺憾,溫度牆的設定取決於BIOS定義,而廠商又沒有開放BIOS中有關溫度設定的選項。所以如果你想翻越溫度牆的限制,就只能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了。
升級BIOS:一些熱門的遊戲本,在網上可以下載到由網友修改過的提升了溫度牆閾值的BIOS,將它們下載后按照升級BIOS的教程一步步操作,就能突破溫度牆封鎖。
屏蔽睿頻:很多筆記本之所以撞上溫度牆,是受到了睿頻加速的「拖累」(圖9)。比如酷睿i5-6200U默認主頻為2.3GHz,遇到高負載環境時會睿頻加速到2.8GHz。但是,如果筆記本散熱不利,很容易因睿頻而突破溫度牆的閾值,最終導致CPU降到了1.3GHz。在這種情況下,睿頻不是拖累還是什麼?
與其讓CPU因過熱降頻,反而不如禁止睿頻
此時,屏蔽睿頻,讓處理器始終穩定運行在2.3GHz,顯然要比動不動就降頻更具效率。而屏蔽睿頻的方法很簡單,依次進入「控制面板→電源選項→編輯計劃設置→更改高級電源設置」,將「最大處理器狀態」從100%改為98%即可(圖10)。
提升顯卡閾值:想提升顯卡的溫度牆,可以藉助「NVIDIA inspector」這款超頻軟體,將其中對應溫度的一項拉高即可(圖11)。但是,如果你對筆記本的散熱沒有信心,就請謹慎調整增溫的幅度。
提升散熱效率:不想筆記本撞牆,提升筆記本的散熱效率則是最佳選擇。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定期給筆記本除塵,重新塗抹硅脂,避免因散熱風扇和散熱鰭片被堵而影響散熱效率。此外,通過購買散熱底座,或是固定在散熱孔位置的抽風式散熱器(圖12),同樣可以起到明顯提高散熱效率的作用。
如果你的用手能力足夠強悍,就可以考慮進階方案:對筆記本散熱模塊進行優化和改造了。比如,在筆記本原有散熱模塊的基礎上,增加更多散熱片或熱管,增加散熱材料的面積。但是,熱管的選購與焊接存在很多講究,並非越多越好,需要考慮到內部冷凝液迴流的問題(圖13)。具體的改造思路請掃二維碼查看(插入《筆記本熱管改造:沒那麼簡單》二維碼)。
筆記本熱管改造:沒那麼簡單
少數傳統(偏厚)的筆記本有DIY水冷散熱的潛質,合理藉助內部結構進行定製改造,可以在不影響保修的前提下加入水冷單元(圖14)。具體的改造思路請掃二維碼(插入《給筆記本敗敗火 遊戲筆記本簡易水冷改造》二維碼)。
給筆記本敗敗火 遊戲筆記本簡易水冷改造
功耗牆:隱藏的性能殺手
筆記本因過熱而降頻很好理解,但這依舊解釋不了筆記本在玩遊戲等高負載程序中途性能驟降,或是跑分成績明顯偏低的所有問題。原因很簡單,在表層的溫度牆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性能殺手,它就是「功耗牆」(圖15)。
需要注意的是,功耗牆和溫度牆是相輔相成。功耗牆越高,意味著晶元發熱量越高,也就距離溫度牆越近。無論先撞上那一堵牆,都逃脫不了降頻的宿命。
一些現象的反思
有些處理器的睿頻加速頻率最高可達3.2GHz,但通過軟體檢測,它實際所能達到的最高主頻卻只有3.0GHz;有些筆記本在玩遊戲時遭遇突然卡頓,通過監測發現是CPU出現了降頻,但此時CPU溫度並不高;按照前文方法關閉了睿頻,調高了顯卡的溫度閾值,但在高負載環境下依舊遭遇頻繁的降頻。以上,就是功耗牆的「功勞」。
TDP的另一層意思
還記得TDP嗎?這個名為「熱設計功耗」的參數,原本是用於輔助散熱模塊設計的參考標準。實際上,TDP還有一層意思。
以英特爾處理器為例,其對TDP的定義就是:以瓦特為單位,表示所有活動內核在英特爾定義的高複雜性工作負載下,以「基本頻率」運行時消耗的平均功率,請注意「基本頻率」(又稱默認主頻)這個關鍵詞哦(圖16)。
每一款英特爾處理器的TDP都是可配置的。以最新的七代酷睿i5-7200U為例,它的標準TDP為15W,可配置的TDP-up為25W,而可配置的TDP-down則為7.5W(圖17)。這意味著,筆記本廠商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主要體現在散熱模塊的設計,以及針對續航時間的預期),對酷睿i5-7200U在7.5W~25W之間指定一個數值作為功耗上限,而這個數值,就是所謂的「功耗牆」了。
如果筆記本廠商將功耗牆設定在最高的25W,那麼恭喜這顆i5-7200U,它的性能已經超越了更高端的酷睿i7-7500U(功耗牆為默認的15W時)了。只是,此時需要給i5-7200U準備用料更紮實的散熱模塊,否則會因CPU過熱而直接裝上「溫度牆」而降頻。
如果筆記本廠商將功耗牆設定在最低的7.5W,那麼也恭喜你,你「免費」得到了一款更低端的酷睿M3-7Y30,此時i5-7200U的性能也不會超過真正的酷睿M3-7Y30太多。
這就是功耗牆的妙用。更高的功耗牆,可以提升CPU的基礎頻率,並可更長時間地運行在睿頻加速的最高頻率上,以增加功耗(和耗電量)換取猶如打了雞血般的性能;更低的功耗牆,則是以降低基礎頻率,犧牲睿頻加速功能為代價,換取了更低的發熱量,有利於筆記本瘦身並延長續航時間。
用事實做個例證
為了讓大家可以更清醒地甚至到功耗牆的威力,我們不妨看看notebookcheck.net網站對聯想MIIX4(酷睿M5-6Y54)和微軟Surface Pro 4低配版(酷睿M3-6Y30)的對比評測。從理論上看,MIIX4的處理器秒殺Surface Pro 4,但實際的跑分情況卻是,兩款產品的CPU性能幾乎一樣,但GPU性能反而是Surface Pro 4遙遙領先(圖18)。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聯想MIIX4給酷睿M5-6Y54設定的功耗牆為默認的4.5W,而微軟Surface Pro 4低配版則給酷睿M3-6Y30設定在了誇張的9W(甚至超過了酷睿M的TDP-up最大值)。這就好像兩部跑車,雖然聯想的跑車規格更高,但它卻只能跑在國道上,微軟跑車規格隨低但卻可以上高速,二者在單位時間裡跑出去的里程,自然是高速上的車輛為尊了。
那麼,為啥聯想不能為MIIX4設定更高的功耗牆呢?除了出於續航時間的考慮,再有就是MIIX4內部的散熱設計「太簡陋」,完全依靠石墨貼紙將CPU表面溫度傳遞到金屬后蓋散熱(圖19)。而微軟Surface Pro 4之所以可以突破酷睿M的TDP極限,則是它內置2根加粗加長的熱管,再結合金屬后蓋,散熱效率自然更佳(圖20)。
本圖來自百度貼吧網友
功耗牆的現狀
以遊戲本為代表的產品(圖21),它們對續航時間不太敏感,所以大都採用以溫度牆為主,功耗牆為輔的定義,所以當它們出現驟然降頻時,普遍是因為散熱不佳引起。此外,由於遊戲本處理器多為45W TDP的H系列,而顯卡也多是GTX960M或更高級別,全速運行時的功耗極高,以至於超過了內置鋰電池所能提供的上限。所以,在使用電池供電時,哪怕你將電源選項設定在「高性能」模式,無論是CPU還是GPU也都無法發揮全力,所以性能肯定不如外接電源時的表現。
以平板二合一為代表的超輕薄設備(圖22),則普遍採用以功耗牆為主,溫度牆為輔的定義。因為它們所用的超薄風扇所能提供的散熱效率有限,而且選擇此類產品的用戶也大都重續航而輕性能。所以通過降低功耗牆改善發熱和續航,就成為了市場的主流。
如何翻越功耗牆
和溫度牆相比,翻越功耗牆的方法和可行性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下面我們就從NVIDIA獨顯和英特爾處理器兩個層面,簡單介紹一下「翻牆」的方法。
請注意,以下方法存在一定的危險係數,修改與功耗牆相關的參數時一定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大幅調整電壓等參數!由於版面有限,本文只提供了大致的思路,更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在網上搜索更詳細的相關教程。
NVIDIA獨顯翻牆
首先我們需要用NVFlash軟體提取出顯卡的VBIOS文件,然後再通過VBIOS編輯工具對其進行修改。如果你的筆記本顯卡是開普勒架構,就請下載Kepler BIOS Tweaker,如果是麥克斯韋架構就下載Maxwell BIOS Tweaker。
以GTX960M獨顯(GM107)為例,用編輯工具打開VBIOS文件,切換到PowerTable選項卡,其中第一項對應的就是GTX960M的核心TDP(其餘兩項對應桌面顯卡,這裡可以無視)。在修改時我們只需修改Def對應的數值即可,比如GTX960M默認的TDP為43500mW(45W)適當拉大TDP就等於提升了功耗牆的閾值(圖23)。修改完VBISO保存,最後再用NVFlash將修改的VBISO刷回去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筆記本顯卡的功耗牆並不能明顯提升顯卡的性能。它的意義在於當給顯卡加壓超頻后提供足夠高的功耗冗餘量。如果你發現給顯卡超頻后性能提升不明顯甚至不升反降,此時再增加功耗牆的閾值也許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
英特爾處理器翻牆
英特爾近幾年開放了旗下移動處理器的「自主權」,用戶可以藉助官方提供的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下文簡稱XTU)工具,對四第六代酷睿Haswell或更新的處理器進行參數微調。好消息是,功耗強恰好就在可以自定義的範圍內。
和功耗強有關的設定在「Advanced Tuning」選項卡內(圖24),其中「Turbo Boost Power Max」對應的是默認TDP,「Turbo Boost Short Power Max」的意思是短時間內可將TDP提升到的最大值(越高代表睿頻加速的幅度越高),「Turbo Boost Power Time Window」代表能以最大TDP運行幾秒(越高代表持續睿頻加速的時間越久)。比如圖中的酷睿M就不太給力,默認和最大TDP都是4.5W,哪怕它又32秒的「雞血」時間,依舊翻不起什麼風浪。考慮到調高功耗牆會對散熱產生更大壓力,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只需修改「Turbo Boost Short Power Max」一項即可,其中酷睿M不要超過7W,U系列處理器不要超過28W,H系列不要超過57W,讓CPU能自動超頻到更高頻率運行。
小提示:
調高TDP時,可能還需要增加Core Voltage Offset(加壓)的參數才能成功。但給CPU加壓存在一定的風險,大家要多加註意。
擴展閱讀:功耗牆的妙用
提起功耗牆,可能很多玩家的第一感覺就是應該「打破它」,「翻過它」。實際上,合理利用功耗牆,可以最大限度實現綠色環保的夢想。假設酷睿i5-7200U對應的默認TDP、最高TDP和持續時間分別為15W、15W、28s(圖25),我們只需將它們改為15W、28W、64s(圖26),那它就是能在64秒內扮演酷睿i7-7500U,好似雞血模式;如果將它們改為4.5W、4.5W、1s(圖27),那它就是一顆酷睿M3-7Y30,耗電量立刻減少50%,好似省電模式。此時,玩遊戲時選雞血模式,上網看視頻時選擇省電模式,這種方式絕對要比直接修改電源選項效果更好。
小結
溫度牆,是對筆記本晶元的一種保護手段;功耗牆,則是對筆記本資源調度的一種分配態度。它們是否合理,從表面來看取決於廠商的態度,而從深度探究,則受限於筆記本散熱模塊的用料和效果。如果散熱一流,合理的溫度牆和功耗牆可以讓筆記本性能領先其他配置類似的競品;如果散熱不佳,就只能通過降低這兩堵牆的閾值,以犧牲性能為代價彌補。當然,後面這種情況也能以最大限度延長續航時間為借口解釋。只是,你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