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DIY留學,利大於弊or弊大於利?

每天都會被各種有關留學申請的問題淹沒,有一些同學很委婉地問過:留學申請時,我能不能DIY?總的來說,是找留學機構還是DIY,這個問題需要對行業有深入了解,而且還要有較好的思辨能力,再根據不同的自身情況來做出選擇。

本著客觀的立場,咱們就請有過成功DIY申請經驗的金鑫學長(大學部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IELTS閱讀滿分、GRE作文5分獲得者,拿到康奈爾大學等碩士錄取和萊斯大學博士半獎錄取)為我們講講關於DIY申請那些事兒。

相信不少同學會有DIY的想法,在你決定DIY之前,先看看這些關於DIY的事情你是否知道?

1. 關於申請,你需要什麼?申請人,也就是各位同學需要做什麼?

2. 申請人本身申請的過程,考察的是什麼?我們必須得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知道它考察什麼,我們的準備才得心應手。

3. 申請該怎麼做,我們理論有了,實際情況該怎麼辦?

我們一個一個說。申請需要什麼?這一點其實很多同學和家長研究地非常透徹,無非就是個人陳述、GPA加權平均分、雅思、GRE和GMAT的分數,還有教授推薦信,另外可能一些同學或者家長還知道,同學們還要做一些科研和實習、做一些課外活動、發表一些論文等等,用這些經歷來打動錄取委員會。

列這麼個清單出來,大家可能感覺非常輕鬆。我們只需要去找任何一個院校、院系的錄取申請網頁就好了。其實,除了以上這些,我覺得還有必要跟大家講清楚:

首先我把剛才說的諸多因素分為兩大類,大家先看看這兩大類本身有什麼區別,以及每一大類有什麼聯繫。

第一類:

畢業院校、GPA、TOEFL/IELTS、

GRE/GMAT、先修課程、科研論文

第二類:

個人陳述、推薦信、作品集、

科研經歷、實習證明、課外活動、面試

兩大類的區別在哪裡?

第一類,我們把它叫做「硬性條件」。很容易理解,因為你的畢業院校是硬標準,很難通過短時間的努力來改變。大家有在985院校讀書的、有在國外讀書的、也有在所謂非985、非211院校讀書的。我們的畢業院校是誰來決定的?是由聯考錄取學校決定的。咱們國內又很難轉學,所以畢業院校絕對是非常硬的標準。

除此之外,GPA需要三年的時間來提升和保持,托福、雅思、GRE、GMAT也是定量的分數,考多少分你不可能虛高。

還有就是容易被忽視的先修課程,這些都是硬性條件。所謂硬性條件就是在短時間內很難通過外界的力量去更改的。

第二類就是「軟性背景」。所謂「軟性背景」都是偏定性的,它沒有一個標準分數。沒有哪個申請人可以保證:我的個人陳述打90分就可以錄取,我的推薦信打80分就能被錄取,我們也不清楚哪份個人陳述在國外教授的眼中能拿高分。但是「軟性背景」,是可以通過外界的力量、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讓他們的權重增加,同時增大錄取概率的可能。

美國的錄取不像英聯邦國家只看分數,美國院校很看重「軟性背景」。申請需要什麼我們清楚了,但是為什麼需要提供這些素材?每一個條件是想考察學生的那個點?很多同學對於這些所需材料存在誤區,導致花費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在其中。

我們先以硬體條件為例,每個條件它都有真正的考察點。

硬性條件

畢業院校

三大考察點:

1. 是學習能力。為什麼?美國院校的錄取委員會很聰明,很清楚國內大學的錄取分數。所以說你的畢業院校越好,他會認為你的學習能力相對越強。

2. 「出國氛圍」。就是你們學校每年有多少人出國,這很重要的。為什麼?我們拿蘭州大學和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例,蘭大,985院校、知名度夠高、基礎科學非常強,但是出國的人數不多。而上海對外經貿可能國內排名沒那麼高,但是出國氛圍很濃。在這樣的條件下,國外院校會更青睞出國氛圍更濃的後者。

3. 學生學術水平。學術水平一方面是指學校整體的學術水平、基礎學科水平,如物理、數學、化學等。學校的學術水平基本就決定了學生本身能夠接觸到什麼層次的學習;另一方面就是學生本人的水平。

國外院校重點考察的,也就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

存在的誤區

1. 研究所大於大學部。很多同學認為,雖然我大學部學校背景一般,但我研究所考上了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這樣的學校。他就會認為自己是以北大或者復旦為背景的學生,尤其是讀博士的時候。

首先大家一定要清楚美國院校是更看重大學部背景的。研究所如果比大學部好可以加分,但是如果兩個學生同時做申請,都是同一個研究所院校畢業,但是A同學的大學部背景比B同學的大學部要強,A同學就會有競爭力。

2. 學校大於GPA。有的同學認為,我的學校是清華、北大,哪怕我的GPA只有3.0、2.9,也會比那些非名校、GPA3.8、3.5的學生競爭力大。我告訴你,絕對不是。

學校和GPA沒有直接誰更重要的關係,如果比認為學校大於GPA是絕對不對的。只能說某些院校可能給分相對嚴格,但是國外院校也會注意,比如北大某個學院、某個專業給3.5就已經很高了,跟那些給分比較水的學校相比,GPA3.5的這位學生競爭優勢是很大。

3. 所謂211、985的院校。英國包括澳洲這些英聯邦國家非常看重你是否是211、985背景。甚至有些院校對985、211的學生是一套錄取標準,非名校又是另一套標準。但是美國院校不一樣。剛才也說了「出國氛圍」這個考察點,一所學校即使國內排名不夠高、不是985、211,但它出國氛圍很濃,那麼這裡的學生就更有優勢。

GPA

GPA是大學三年到三年半的所有通過的課程加起來的加權平均。

國外院校看什麼?

1. 學習能力,你的分數夠不夠高,而且還會看重專業課的學習能力。

2. 學術潛力,一方面看這個學生三年的分數是什麼趨勢,比A同學是往上爬坡的過程,B同學是往下降的過程,這種情況學校會傾向於A同學。

3. 課程難度,這個是很多同學沒有關注到的。什麼叫課程難度?在我們提交成績單給錄取委員會的教授后,對方會根據我們成績單上的課程名字,甚至根據過去招過的這個學校學生所上課程的難度,來判斷申請人的學習能力。

舉個例子,比如說有兩位成績相當的同學同時申請金融工程或金融數學,分別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和清華大學,從課程難度角度講,對方會更認可清華的授課難度。

存在的誤區

1. 標化大於GPA。很多同學存在這個誤區,認為標化只要拿一個接近滿分的成績就比GPA重要。雖然我GPA3.0、3.1,但我標化非常高、能考330分,我就無後顧之憂了。大錯特錯!

2. 專業課不重要。我告訴你,專業課很重要,本專業的專業課重要,對於那些想轉專業、跨專業的學生,你要轉的專業、跨的專業的專業課也很重要。

3. 不能彌補。其實有很多彌補的方式,比如說是否可以嘗試選一些網路的課程,或者是否能從文書里體現你的分數不夠理想的。所以只要有方案,彌補GPA也不是沒有辦法!

TOEFL/IELTS

托福和雅思可能是絕大部分學生最熟悉的英語考試了,很多人哪怕不出國,都會選擇在大學期間參加這個考試。從考研的角度來說,托福和雅思:

1. 是對英語能力是絕對的測評。考分高,也以意味著英語應試能力相對高。美國院校會認為你的溝通能力、學術英語水平也足夠。

2. 「門檻分數」。托福和雅思是一個「門檻分數」,很多院校可能不會寫GRE要多少分,但是明確說托福、雅思需要多少分。如果沒有達到,你要麼被拒,要麼入學前先去讀個語言學校。

3. 口語水平。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

存在的誤區

1. 標化和GPA 。上文已經說過了,不再贅述。

2. 英語好等於文書好。即便是英語系、托福考到118、119分的同學,寫出來的文書可能都不夠理想,不知道思想怎麼做、主線怎麼挖、怎麼寫才有亮點。

3. 邊際效應。所謂「邊際效應」是非常低的,托福考試你從95分提到100相對容易,一旦你的分數考到100以上,再要提分就很難了。但仍有同學為了提5-8分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其實沒有必要。

GRE和GMAT

GRE、GMAT是研究所考試、是以英語為載體考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考試,而不是英語能力的考試。

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寫作能力。

存在的誤區

除了標化和GPA、邊際效應這些普遍存在的,我需要重點說說英語能力和GRE的關係:GRE考察學習能力,你的分數高,你的學習能力OK。邏輯思維考試嘛,當然還要看寫作能力,因為以後要寫畢業論文、作報告,如果你的寫作能力不夠,人家學校還擔心:即使你能做出東西,但你寫不出來表達不出來。

先修課程

考察重點:

1. 基礎課,決定了你能不能去申請這個專業。比如統計學的課,會要求你上過微積分、線性代數,代理統計這門課程,如果你沒有上過,那對不起,你不能讀這個學校。

2. 專業課程,指的是你將要去讀的專業的專業課程。

3. 轉專業的可能性。尤其是指會計、計算機、統計這幾門又熱門,對於先修課程又有一定要求的學科。比如會計需要有財務管理、公司財務和初級會計這些的先修課你才能去讀。如果沒有上過先修課,你可能就申不了。

存在的誤區

1. 先修課等於專業課。這個剛才也講過了,先修課是基礎課。

2. 專業課不能彌補。舉個例子,想學會計不能轉專業、轉課怎麼辦?可以去修網課,人民大學有一個網課,大家可以在那裡彌補專業課背景。

科研論文

大家應該都比較清楚論文的重要性。考察學術能力、學術潛力和研究方向。

你有論文至少證明在那個時間段你學術能力是可以的;你論文寫的深或淺、發表的級別如何,基本決定了未來的發展潛力是大還是小;你論文的方向和你申讀專業的方向一樣,證明你很清楚未來的研究方向。

存在的誤區

1. 大學部生髮不出論文。很多同學覺得好像大學部生是發不了論文的,這絕對是大錯特錯的。

2. 沒有論文不行。有同學覺得沒有論文是不是沒法申請?其實不是理工科學生,申博士、碩士的大有人在。當年我也沒有發論文,但是我仍然申到了學校,這是實例,沒有論文你照樣可以申。

3. 論文大於Everything。除非你是最頂尖核心的論文,否則它永遠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它絕對不能雪中送炭、不是可以起決定性因素。

軟性條件

個人陳述

包括科研、包括實習,包括課外活動,學校表現,還有很多同學尤其是同學不會關注的職業目標。

我遇到過很多DIY的同學根本就不提這點,這是錯誤的。你的特色、新奇的想法很重要,美國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社會和國度,很希望有新奇的想法。

用一句俗語來描述一下個人陳述最關鍵的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每個申請人都是一個想把自己賣出去的「瓜」,自己就是「瓜」,一定要學會自誇。

推薦信

需要由一個第三方來作證你的個人經歷,來寫你的實習、課外活動、學校表現。我們用一句俗語來講一講個人陳述最關鍵的點是什麼。

那推薦信可以叫做「王婆賣瓜,別人來誇」。好處是自己誇完之後,還有個第三方一起誇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個人陳述出現的重要經歷,一定要有比較重要的人物作為它的佐證。如果個人陳述里有的重要經歷,推薦人沒有這塊,國外就會懷疑你這個經歷的真實性。

個人陳述、推薦信是整個申請當中最重要的材料,軟性背景當中最重要的材料。

三「S」原則

Story not list:我們要用故事打動別人,不一定是華麗的辭藻,但是一定要是生動的細節的故事,來證實你這些經歷是絕對真實的,也是你能夠成功得到很多收穫的。

Show not tell:講述是非常平實的,你要做的是展示出來、要有視覺感。

Shine not dull:你要挑你最亮的點去挖掘。不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亮點和特色,通過頭腦風暴、學習和溝通、自我提問都可以發現亮點。再把這些亮點通過漂亮的語句展示出來,就是非常光芒四射的文書,才有可能得到錄取委員會的青睞。

作品集

學校首先考察的是專業水平。你的作品集是什麼程度?邏輯性如何?是否符合對方院校的標準、專業水平,GRE的教育水平?也叫做「個性展示」。

作品集是所有材料當中最獨特的,大家申請時可以根據學校對於學生的青睞程度和偏向程度來來提供作品,這樣能夠更加吸引到特定學校。

院校還很看重「人脈資源」。如果你是學音樂的,能有本事找到朗朗來一起做一段鋼琴演奏,那你成功的幾率絕對很大。因為美國院校看重校園關係和人脈資源,如果作品集可以體現出申請人的人脈資源的優勢,也是可以加分的。

面試

有的同學接到面試的通知就有崩潰感了,不知道怎麼接電話、怎麼問好、怎麼掛電話。其實面試一般來說分為兩種:行為面試和技術面試

行為面試大部分存在於商學院當中。

1. 考察你的溝通能力,你需要和同學、你的教授做溝通;

2. 經歷描述,就是你文書寫了五個故事,教授可能會根據某一些他覺得有興趣的點,讓你展開描述。

3. 你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教授。不大建議大家問自己被錄取的幾率,你要問的是學校能夠給申請人什麼樣的好處。比如說課程設置、未來就業前景等,讓學校知道,申請人是真正關心這個項目本身、關心自己的職業前景。

技術面試通常出現在理工科的博士申請當中。通常會測試三點:

1. 專業水平,你能否在短時間內用一個相對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一個專業問題。

2. 研究水平,教授在認可你的研究潛力的時候,會和你溝通是否能夠願意偏向於某一個研究方向。

3. 獎學金發放的方向如何

以我們的經驗來看,行為面試結束后,應該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能被錄取;技術面試,一般來講、如果達到要求,可以有二分之一的機會可以被錄取。

講完申請的這些硬性、軟性要素,我們還回到最初的問題:DIY你是否真的可以?

大家看完這些之後,相信心裡已經有一個答案了。我也可以告訴大家:不管你的分數如何,都是絕對可以的。

DIY本身都可以嘗試去做、都可以想去做,只不過是要考量時間與精力。時間是有限的、不可逆的,精力更是有限的。大家看到硬體、軟體需要準備那麼多東西:要花多少精力在考試上?,多少在實習上?多少在科研上?能不能做好、做的對不對?要知道時間和精力沒有可能DIY,可能因為你的經驗不夠豐富而浪費掉,成功與失敗是一線之隔。

很多想DIY的原因是:我的同學、我的師兄申請成功了,我隔壁叔叔的鄰居的媽媽的女兒申請成功了,那我也可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個例與大數據的差別,並不是同樣配置的同學都能成功。

另外,你要考慮試錯成本。我想問問大家,有哪個敢拍著胸脯說,如果今年申請失敗,我明年還要再來?回頭想想,我當年DIY也犯了很多錯誤,走了很多彎路。所以說試錯成本可能一輩子,如果錯了,你可能要花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做彌補,這個時間成本非常之高。

所以說DIY可以不可以?沒問題你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考量時間與精力的耗費,個例與大數據的差別,以及巨大的試錯成本。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