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少君:我們這一代人的詩歌寫作

2017年是新詩「誕辰」百年,作家、詩人、評論家李少君回望當代詩歌四十年

我們這一代人的詩歌寫作

《朦朧詩新選》李少君、吳投文 主編 現代出版社2016年10月

《台灣現代詩選》李少君、陳衛 主編 現代出版社2016年10月

《21世紀詩歌精選》李少君 主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少君,詩人、作家、評論家。他提出的詩歌「草根性」已成為21世紀漢語詩歌關鍵詞,現為《天涯》雜誌主編,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受訪者供圖)

朦朧詩與台灣現代詩歌,1980年代在大陸風行一時,成為一道奇異的文化景觀。2017年是新詩誕辰百年,由作家、詩人、評論家李少君主編的《朦朧詩新選》《台灣現代詩選》近日陸續出版。這兩大詩歌潮流以各自獨特的精神追求、藝術審美和詩歌特徵,成為並立齊驅的兩大詩歌現象,是當代詩歌的兩大高峰,也是當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1.

當代詩歌的 兩大高峰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請您談談《朦朧詩新選》和《台灣現代詩選》的出版緣由。

李少君:2017年是新詩誕辰百年,詩歌界都在梳理這百年的詩歌史,我個人對當代詩歌四十年相對比較熟悉,也算一個在場者,所以當現代出版社約我編詩選時,我提出比較系統地來編選這四十年的優秀詩歌。這裡要插一句,現代出版社之所以信任我,是因為我此前給他們編了一本《最美的白話詩》,一年內多次再版,賣了四萬多冊,算是暢銷書,所以他們相信我的眼光,也完全由我自己決定選題。這樣,我首先就選擇了朦朧詩和台灣現代詩,因為我覺得這是當代詩歌的兩大高峰,並立齊驅,有各自的追求方向和美學風格。然後,我邀請了湖南科技大學的吳投文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的陳衛教授聯合主編,他們是非常認真的學者,就這樣,這兩本詩選問世了。後面還會陸續編七八本,形成一個當代詩歌選系列。有意思的是,《台灣現代詩選》出版后,我們才發現,大陸已有二十多年沒出過台灣詩歌選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詩歌選本是很暢銷的。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朦朧派」和台灣現代詩歌各自獨特的精神追求、藝術審美和詩歌特徵是什麼?

李少君:用一句話概括,朦朧詩時代性比較強,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而台灣現代詩,偏重個人性情,更有民族性美學在裡面。

朦朧詩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朦朧詩是「文革」後期出現的一種詩歌新潮,追求個性,尋找自我,呼喚人性的回歸和真善美,具有強烈的啟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時代意識,是一種新的詩歌表達方式和美學追求。朦朧詩主要的特點:一是其啟蒙精神和批判性,北島在這方面尤其突出;二是對人性之美的回歸,對日常生活之美的回歸,舒婷比較典型。朦朧詩的新的美學追求,也得到了部分評論家的肯定,其中尤以謝冕、孫紹振和徐敬亞為代表,他們稱之為「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朦朧詩是詩歌現代性的一個重新開始,也是新的時代背景下詩人個體精神追求和現代美學追求的一個開端。朦朧詩試圖表達新的時代精神,創造新的現代語言,但因受制於時代受翻譯體影響,再加上表達受時代限制導致的曲折艱澀,詩藝上還有所欠缺,未能產生更大影響,後來進入歐美后也受到一些質疑,比如其對所謂「世界文學」的有意識的模仿和追求,及其詩歌表達方式和技巧的簡單化。

台灣現代詩,由於台灣詩人特有的現代境遇,最後發展出一種融合現代詩歌技巧但骨子裡是精神的民族美學。台灣現代詩開始也是主張全盤西化的,三大刊物《現代詩》《創世紀》《藍星》等,明確強調要注重「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主張完全拋棄傳統。但有意思的是,台灣現代詩人們越往西走,內心越返回傳統。恰如余光中後來的轉向,從全盤西化到禮讚「,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們產生廣泛影響的作品,也恰恰是體現出民族美學色彩的作品。余光中借鑒民歌民謠,融入音樂性,寫出了《鄉愁》《鄉愁四韻》等一系列作品;洛夫,早期追求超現實主義,如今強調「天涯美學」,將超現實主義手法和禪意相結合,創作出了《金龍禪寺》等膾炙人口的詩歌;鄭愁予,將浪子風範加入到現代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之中,寫出了《錯誤》等影響深遠的詩歌。正是這批詩作,他們被詩歌界和讀者們廣泛接受。台灣現代主義詩歌對整個當代詩歌的影響力,有時會被有意無意忽視,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台灣現代詩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足以和朦朧詩抗衡。

2.

從「草根性」到「大地性」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你覺得21世紀詩歌有什麼新的特點?

李少君:最近連著參加了幾場對話和座談會,一是雷平陽的詩集《我住在大海上》的分享會,二是楊鍵、陳先發、胡弦、潘維、龐培、葉輝、張維等「江南七子」的討論。我開始思考我們這一代人的寫作特點及方向。

首先是關於雷平陽的詩歌,我對雷平陽的認識,是從第一次讀到他的《親人》開始的,當時就覺得特別好。我對平陽的創作比較熟悉,也一直試圖對他做一個定位和闡釋。比較早的時候,有人把雷平陽說成地方性的詩歌代表,當時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說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平陽是有一種非常深刻的個人體驗的,可以說是一種強大的個人性。比如我們讀《親人》,你可以把這個家鄉置換成你的家鄉,你不會想到他寫的雲南,你會置換成自己的家鄉,比如你是湖南的、四川的、安徽的,你完全可以置換成你的家鄉。

有一段,我覺得他這種來自個人體驗和經驗的寫作,可以概括為「草根性」。但我現在覺得有個詞更適合他,那就是「大地性」。海德格爾分析過大地與世界相互依存又相互對峙的緊張關係。雷平陽身上就有一種緊張感。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他現在非常強調批判現實主義,他很多詩歌都表現出一種批判性。但雷平陽更吸引大家的,是他身上體現的大地性,他對自然、土地、家鄉和親人的強烈的甚至有些偏執的熱愛,他很多詩歌里蘊含深厚的情感和人性的溫暖,正因為有了這個大地性,他的批判性才能得到一個平衡。僅有批判性是走不長遠的,要不走向分裂,要不走向非藝術。正因為雷平陽身上的這種複雜多樣,他才引起了廣泛關注,甚至可以說他是二十一世紀出現的第一個產生廣泛影響的詩人。我以前一直覺得朦朧詩缺了一點什麼,就是這種大地性,朦朧詩只有批判,較少與大地的緊密聯繫。我覺得雷平陽在這方面突破了。

關於「江南七子」及江南詩歌,我更加覺得大地性的重要,我覺得這是21世紀詩歌區別於20世紀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江南是地方性最突出的地方,甚至,其地方性之強大,有時會成為中華文化之替代。李敬澤曾討論過天下性和地方性的問題,稱北京本能地拒絕地方性,強調天下性。而河北一直位置游移,缺乏自己的重心和中心,地方性匱乏,所以,明朝定都北京是正確的選擇。如果定都江南,杏花春雨的江南地方性如此強大,會把天下性銷蝕。江南七子背後的這種江南傳統,日常生活的、人文化的、充滿人間情感氣息的詩和藝術的傳統。這種地方性傳統的魅力里,最吸引人的還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大地性。個人化的大地性。這後面其實還有一種本土性的自覺。昌耀就有一種大地性,他和朦朧詩構成一種對峙和平衡,當時看不出來,現在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也可以清楚地解釋昌耀的詩歌為什麼那麼有魅力。這也是我對「草根性」問題的一個更深入的思考。大地性的挖掘,本土性的自覺,最終會培育個人性的豐盈。昌耀比朦朧詩深厚,奧秘就在此。

雷平陽和「江南七子」都有這麼一種大地性的背景。雷平陽擅長敘事,江南詩人們則擅長抒情,但在大地性這一點上,都是非常自覺的,把這個作為基礎發展起來后,詩歌的個人性就變得豐盈也複雜深厚起來了。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您為草根詩人代言,認為「每個人都有寫詩的權利」,那每個人都有寫詩的才華嗎?在娛樂至上、物質發達的年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詩歌?

李少君: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在《讀書》雜誌寫過一篇文章,說「天賦詩權」,意思是人人都有寫詩的權利,人人都可以寫詩,但我緊接著加了一句「詩有別材」。確實,寫詩要有某種獨特的才華,不同於常人的思維方式,比如赤子之心、童心、跳躍性的思維、想象力、聯想能力、頓悟、高度濃縮的情感等等,是個人性情的展現,對外界的敏感與領悟,而很多人,也許飽讀詩書,卻不一定能寫好詩,「非關書也」。當然,也不宜將此過於神化玄幻。事實上,也有很多人經過不斷的努力,或生活中出現意外變局,突然有所感悟,詩越寫越好。

3.

我的詩歌偏重情理融會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詩人氣質總是與個性張揚聯繫在一起。所謂「憤怒出詩人」,而您卻給人溫文爾雅的感覺。您如何評價自己的詩人氣質和詩作?

李少君:詩人,比一般人敏感,也比一般人多情。敏感,包括對世事人情變化的洞察,以及情感細微差異的注意。但詩人是否一定張揚。倒不一定,有外向型的,也有內向型的,浪漫主義詩人情感奔放。到了現代主義,如里爾克,強調詩是經驗。其實我倒覺得所謂經驗就是冷卻的沉澱的情感,或對情感的回味反思。因為,沒有情感投入的經歷,我們早就忘記了。我可能就比較內向。或者說,也曾年少輕狂,如今年齡大了,更重內在修為。

寫詩,除了敏感,還必須有情。魏晉被很多人認為是人的覺醒或者說人的自覺的時期,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也這麼說,宗白華先生說:魏晉有兩個特點,一是對內發現了深情,二是對外發現了自然。表面上說這是兩個發現,其實我覺得是同一個發現。因為自然可以理解為人對自我的一種深層發現。為什麼說發現了深情?因為在魏晉時期,時局比較動蕩,許多人朝不保夕,深感生命短暫,就會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人生意義的結果,發現感情非常重要。只有感情才使我們留戀、牽挂這個世界。李澤厚先生甚至提出「情本體」的概念,他認為文化不是自然人性論的欲(動物)本體,也不是道德形而上的理(神)本體,而是情(人)本體。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情」。

情,應該是詩意中最重要的要素。古典詩歌有一個基本準則:有感而發,觸景生情。這個「景」,就是一種現場感,你看到一個現場,打動你了,你產生了感情,你用語言包括藝術語言把這個感情留下來,就變成了一個詩歌。所以,詩歌或者藝術,可以說是形式化的情感,或情感的形式化。

有情才有意,意是有方向有目的的情感。比如說你對某個人有好感,你的情感指向他,這個就是意。人生的意義也是如此,你深情地投入了生活,你熱愛你身邊的人,熱愛你的家庭,熱愛你的工作,熱愛你居住的城市所在的地方,真正地投入進去,它最後就會自然產生一種意義。你的人生就會有意義。即使你不在了,這種意義的作用還會持續下去,你寫出的詩歌會感動人,你言傳身教示範的孩子、學生會努力積極向上,你的友人家人會懷念你。所以,人生的意義,其實就是深情地、執著地、投入地生活著,指向一個方向和目的。

當然,寫詩還需要語言的天賦,修辭的訓練,以及技巧的積累,能夠把情轉化為藝術,轉換為詩。所以,詩和藝術,可以說是情感的形式化,或形式化的情感。而如果沒有詩的天賦,也可以深情地做別的工作,同樣有意義。

我的詩歌,偏重情理融會。

深圳商報《文化廣場》:您後續的寫作及出版計劃?

李少君:我自己今年有兩本詩選會問世,一是和雷平陽、陳先發、潘維、古馬的合集《五人詩選》,1980年代中期,北島、舒婷、楊煉、顧城、江河曾出過一本《五人詩選》,我們這本算是一個三十年後的回應。另外武漢大學出版社出一個「珞珈詩派詩叢」,包括王家新、汪劍釗等人,其中我有一本《我是有背景的人》。

我還主編過《二十一詩歌精選》系列詩選,此前出過四本,每次一個主題,「草根詩歌特輯」、「詩歌群落大展」、「新紅顏寫作檔案」和「每月詩選特輯」,第一本出來就被《南方都市報》選入年度榜,第二本被詩歌榜評為「最佳詩集」,第三本則引起爭論,第四本則指向了「好詩歌」的工作,下一本我準備編的內容,暫時保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