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天風首席:史上最全報告——這才是未來新能源背後最大的風口!

新能源產業擴張強勁,由政策驅動轉變為需求驅動

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逐漸由政策驅動轉變為需求驅動。首先,伴隨更多廠商加入新能源大軍,市場競爭加劇將導致整車廠下調銷售價格;其次,廠家通過擴產實現規模效應以降低成本。根據UBS的預測,將在2023年實現電動車與燃油車在EBIT層面的盈虧平衡,若考慮對新能源汽車的高額補貼,則這一時間點有望提前到來。多重因素影響下,新能源汽車價格將持續下降,需求驅動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動力鋰電結構性產能過剩,行業格局兩級分化

我們認為鋰電行業有效產能依然不足,未來行業集中度將持續上升,強者恆強的趨勢不可逆轉。從供給角度看,2016年主要動力鋰電池廠商合計產能為69.35Gwh,到2020年將有望升至360.55Gwh,期間增速高達51%。假設前五家(松下、三星、LG、比亞迪、CATL)龍頭電池廠產能將按照50%的平均行業增速增長,則2020年前五大公司的產能供給有望達180Gwh。從需求角度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73.4萬輛,需要配置的有效產能至少為324Gwh。在鋰電廠商低端產能退出、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我們假設前五家龍頭電池廠出貨量將在2020年上升到行業的70%,屆時其產能至少需要達到226.84Gwh,有效產能依然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車企和鋰電企業已逐步形成聯盟關係,未來鋰電企業和整車企業的綁定將進一步發展和強化,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鋰電設備加快進口替代,產業鏈龍頭相互抱團

未來幾年鋰電企業的產能擴張與生產線改造將對鋰電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形成持續的需求。根據我們的測算,2017-2020年,全球動力鋰電設備投資總規模分別達到503億、754億、1004億和1361億,CAGR為39%。按照生產工藝細分來看,2020年,攪拌塗布、輥壓分切、卷繞、製片模切、檢測、物流自動化和PACK對應的市場空間分別為340億、68億、272億、136億、272億、136億和136億。

伴隨國產電芯廠的崛起,國內企業立足於部分高端產品,帶動整體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塗布機、卷繞機、分切機等高端設備領域,逐步趕超國外巨頭。據高工鋰電預計,到2020年鋰電設備的國產率將達到80%,國產設備替代空間巨大。

未來鋰電池生產設備的發展規劃包括國內和國外兩個主線,全球來看,松下、LG化學、三星SDI、CATL、比亞迪等龍頭(潛在)大規模擴產,以先導智能為代表的企業有望進一步與更多龍頭廠商建立合作關係,實現全球供貨;國內市場來看,鋰電池設備非標準特徵明顯,客戶粘性極強,電池龍頭與生產裝備龍頭強強聯合趨勢愈發明顯,未來鋰電池設備行業龍頭和電池企業龍頭將齊頭並進。

目前,先導智能、科恆股份、贏合科技等優質企業已搶先與優質電芯廠家達成合作,未來鋰電裝備行業有望進一步分化,一方面,客戶資源不同導致不同裝備廠商對應市場空間不同;另一方面,大客戶與小客戶的自下而上傳導的資金壓力不同,規模較小的新能源車企更依賴補貼,對設備企業的賒款問題更為嚴重,設備企業應收賬款承壓。

建議重點關註:(1)先導智能:國內鋰電裝備龍頭,劍指全球市場;(2)科恆股份:收購浩能科技布局鋰電設備,塗布機優勢突出,新增訂單充盈;(3)贏合科技:國內唯一整線設備供應商,客戶資源有望不斷升級;(4)星雲股份:領先的鋰電檢測系統供應商,產品線向上游拓展;(5)金銀河:主業向鋰電設備擴展,在手訂單充足,IPO募資擴產能,業績增長可期。

風險提示:新能源汽車銷量不及預期,電芯廠家產能擴張不及預期。

01

新能源產業擴張強勁,由政策驅動轉變為消費驅動

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消費需求將成最大驅動力

政策規範日趨成熟,新能源車推廣節奏穩定

2010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新能源汽車被納入戰略新興產業範疇,同年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實施補貼政策,新能源汽車與其他六大產業成為國家重點發展方向。

2016年1月工信部、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核查工作的通知》,同時啟動騙補核查,全面核查財政資金使用及管理情況、新能源汽車生產與使用情況。經過此輪調查整改,行業得到凈化,未來將更健康發展。

2017年工信部陸續頒布了7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目前該目錄正以每月一批的節奏穩定發布。截止2017年7月31日,七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78戶企業的2265個車型。

補貼政策持續升級,雙積分制理清行業發展思路

2010年開始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繼續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3-2015年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繼續給予補貼。同時,全國多地推出地方性的補貼政策,「國家+地方」雙層補貼有效激勵了新能源汽車消費。

根據2017年最新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不同純電續航里程補貼額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然保持較高水平的補貼額度,續航里程超過250公里的純電動車補貼額度為4.4萬元/輛。

根據最新的新能源車補貼標準,客車補貼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並首次引入系統能量密度作為補貼指標,系統能量密度分為95-95wh/kg、95-115wh/kg和11wh/kg以上三個檔次,對應中央財政補貼調整係數為0.8、1和1.2。

乘用車方面同樣引入系統能量密度作為財政補貼指標,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為90-120wh/kg時對應的調整係數為1,能量密度大於120wh/kg時的調整係數為1.1倍。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電池以磷酸鐵鋰和三元為主,三元電池能量密度較高,基本在90wh/kg以上,符合財政補貼要求。未來,三元材料電池在新能源車中所佔的比例將進一步提升,高能量密度的NCA和高鎳NCM三元電池應用空間有望進一步加大,研發高能量密度的鋰電池也將成為更多企業的主要攻克目標。

2017年6月13日,工信部頒布了新版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對去年9月頒布的積分制進行了更新與改革。雙積分其一是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CAFC),其二是新能源汽車積分(NEV積分),考核的都是車企,但計算方法都是先計算車型,再加總為車企的分數。在車型的層面,計算思路都是差值考核,即計算該車型的實際值與考核標準的差距,超出標準越多越能形成正積分,其中新能源車也要計算CAFC,將電量轉換為傳統的燃料消耗量。

兩類考核值都分別給出了規定,需要注意的是NEV積分比例不是數量比例,以2018年的8%為例,對一家年產10萬輛燃油車的車企來講,當年必須要產生10萬輛x8%=8000分,這是整個機制中的一個重要分-量轉換的橋樑。在車企層面,就是每一輛車的達標情況的總和。

積分制頒布之後,對於車企而言其受到硬性的NEV積分比例和CAFC的要求壓力,中小型的新能源汽車企業迫於積分壓力將會積極擴產或者需求同大的車企進行合併、抱團取暖。碳配額、雙積分的消息首先直接推動大眾加速與江淮的合作落地,同時,豐田、本田登車企都宣布將純電動汽車加入終極目標,軸心發生轉移。這種轉向、加大投入、儘早投放將促進系能源汽車市場更快地成熟。

消費需求將成最大驅動力,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200萬台

當前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主要由政策扶持,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50.7萬輛,同比增長53%,截止2017年7月當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6.8萬輛,同比增長10.34%,三四季度有望持續放量,全年銷量超過70萬輛。

我們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逐漸由政策驅動轉變為需求驅動。根據尼爾森聯合汽車工業協會聯合發布的《汽車消費者白皮書》顯示新能源汽車行業還處於個人消費的起步階段,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汽車時的主要出發點還是基於政策扶持與購買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伴隨更多廠商加入新能源大軍,一方面,市場競爭加劇倒導致整車廠下調銷售價格,另一方面,廠家通過擴產實現規模效應以降低成本,雙重因素影響下,新能源汽車價格將持續下降,需求驅動將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CAGR達到41%,市場前景廣闊。根據天風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團隊的測算,預計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242萬輛,CAGR達到46.88%。其中,乘用車是主力車型,銷量將突破200萬輛。

新能源車性能提升顯著,盈虧平衡有望提前實現

通過對主流車型的性能進行梳理可以發現,新能源車性能提升顯著,正逐漸向國際一流電動汽車看齊。根據天風汽車組的統計,2016年全年銷量排名靠前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分別是比亞迪唐、比亞迪秦、比亞迪E6、眾泰雲100、帝豪EV、比亞迪e5、榮威550等。目前國內自主品牌中,純電動車佔據主導地位,新車型的電池容量和續航里程均有所提升,電池正極材料也逐漸由磷酸鐵鋰向三元材料過渡,積極向國際高端品牌看齊。目前比亞迪E6電池容量82kwh,續航里程可達400千米,與特斯拉model X性能相當,但電池慢充充滿時間低於特斯拉model X 2.5個小時,且售價不足特斯拉的一半,性價比優勢明顯。

根據UBS Evidence Lab的《電動車拆解報告》,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汽車的成本差距將在未來幾年大幅縮小。以雪佛蘭Bolt為例,當前電池組是Bolt的最大成本項,約1.25萬美元,是可比燃油車大眾高爾夫成本的兩倍左右。伴隨技術升級和擴產實現的規模效應,到2025年,Bolt電池組成本有望下降36%達到8000美元左右,與高爾夫的差距縮小至2300美元。總持有成本方面,根據UBS的預測,將在2023年實現電動車與燃油車在EBIT層面的盈虧平衡,若考慮對新能源汽車的高額補貼,則這一時間點有望大幅提前到來。

當前,雪佛蘭Bolt尚未實現盈虧平衡,每銷售一輛Bolt,在EBIT層面損失約7400美元,但邊際利潤為正值,約3200美元,到2025年,每輛車EBIT有望升至1300美元,EBIT利潤率也將升至5%。若按平均增速計算,則6.5年後Bolt將在EBIT層面實現盈虧平衡。

龍頭引領+政策護航,新能源成為汽車廠家必爭之地

特斯拉引領全球風潮,Model 3 盈利指日可待

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航者,特斯拉自2012年推出第一款四門純電動豪華轎跑車Model S迅速點燃市場消費熱情。基於特斯拉Model系列造價等原因,特斯拉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但是截止到2017Q1,特斯拉虧損收窄。目前,首批30輛Model 3已交付到用戶手中。特斯拉CEO Elon Musk此前表示,首批30輛交付后,Model 3生產將呈指數增長,預計8月份產量100輛,9月份超過1500輛,到12月份時達到2萬輛,目標是2018年年產50萬輛,2020年年產100萬輛,屆時特斯拉總體銷量有望實現跨越式增長。同時特斯拉落地的預期帶來一定的產業溢出,對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都將帶來極大地推動。

從微觀數據來看,特斯拉model3實現盈虧平衡指日可待。根據UBS Evidence Lab《電動車拆解報告》,當前每輛特斯拉model3的基礎售價(base price)為35000美元,其中動力系統成本(powertrain costs)為13578美元,其他直接成本(other direct costs)為16300美元,其他運營成本(other opex)為5122美元,則每銷售一輛model 3虧損EBIT(息稅前利潤)2830美元。若選裝功能的毛利率為50%,則售價再提升5700美元可在EBIT層面實現盈虧平衡。當前特斯拉model 3基本續航版售價35000美元,長續航版售價44000美元,選裝功能包括解鎖自動輔助駕駛5000美元、高級選裝包5000美元、特殊油漆1000美元、全自動駕駛軟體3000美元等,多樣化的選擇使得4.1萬美元的售價門檻並非難以跨越,特斯拉model 3 實現盈利為期不遠。

傳統車企紛紛布局新能源,2020年全球銷量有望達400萬輛

2015年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提出多項規定和保障條款,如減免稅收、環保獎勵、採購退稅等,極大地促進了全球各國對於新能源發展的熱情。

短期內新能源產業支持政策對行業發展有推動作用,但未來必然走向市場化推廣和消費需求驅動。尤其在雙積分等政策的推動下,各大主流汽車廠商也均已發布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規劃,各自進行了產業布局。自主品牌中,東風集團宣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80萬量,佔東風當年產銷560萬輛目標的14.28%;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相繼宣布擴產計劃,同時江淮、江鈴、奇瑞、長安等業逐步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國外品牌方面,沃爾沃宣布,到2019年新推出的每一款汽車車型都將配備電動發動機,到2024年將全面終止內燃機或柴油機汽車業務;寶馬集團已經宣布,除了已有的燃油車型以外,未來所有品牌和型號系列都可以實現電氣化(純電動或插電式混合動力),到2020年以後製造的下一代汽車產品中將出現更多的純電動車,新款寶馬MINI純電動車將在2019年正式投入生產。

根據天風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團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5.32萬輛,同比增長37.66%,預計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373.39萬輛,CAGR達到49.22%,前景廣闊。

02

鋰電池製造工藝:因為複雜且有難度,所以價值高

鋰電池結構:不同結構形式、不同材料的工藝相似但裝備需全新配置

鋰離子電池構成主要有正極、負極、非水電解質和隔膜四部分組成。目前市場上採用較多的鋰電池主要為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二者正極原材料差異較大,生產工藝流程比較接近但工藝參數需變化巨大。若磷酸鐵鋰全面更換為三元材料,舊產線的整改效果不佳對於電池廠家而言需要對產線上的設備大面積進行更換。

鋰電池製造工藝:前中后三道工序,佔比接近35%/30%/35%

鋰電池的生產工藝比較複雜,主要生產工藝流程主要涵蓋電極製作的攪拌塗布階段(前段)、電芯合成的卷繞注液階段(中段),以及化成封裝的包裝檢測階段(後段),價值量(採購金額)佔比約為(35~40%):(30~35)%:(30~35)%。差異主要來自於設備供應商不同、進口/國產比例差異等,工藝流程基本一致,價值量佔比有偏差但總體符合該比例。

鋰電生產前段工序對應的鋰電設備主要包括真空攪拌機、塗布機、輥壓機等;中段工序主要包括模切機、卷繞機、疊片機、注液機等;後段工序則包括化成機、分容檢測設備、過程倉儲物流自動化等。除此之外,電池組的生產還需要Pack 自動化設備。

鋰電前段生產工藝:極片製造關係電池核心性能

鋰電池前端工藝的結果是將鋰電池正負極片製備完成,其第一道工序是攪拌,即將正、負極固態電池材料混合均勻后加入溶劑,通過真空攪拌機攪拌成漿狀。配料的攪拌是鋰電後續工藝的基礎,高質量攪拌是後續塗布、輥壓工藝高質量完成的基礎。

塗布和輥壓工藝之後是分切,即對塗布進行分切工藝處理。如若分切過程中產生毛刺則後續裝配、注電解液等程序、甚至是電池使用過程中出現安全隱患。因此鋰電生產過程中的前端設備,如攪拌機、塗布機、輥壓機、分條機等是電池製造的核心機器,關乎整條生產線的質量,因此前端設備的價值量(金額)占整條鋰電自動化生產線的比例最高,約35%。

鋰電中段工藝流程:效率先行,卷繞走在疊片之前

鋰電池製造過程中,中段工藝主要是完成電池的成型,主要工藝流程包括製片、極片卷繞、模切、電芯卷繞成型和疊片成型等,是當前國內設備廠商競爭比較激烈的一個領域,占鋰電池生產線價值量約30%。

目前動力鋰電池的電芯製造工藝主要有卷繞和疊片兩種,對應的電池結構形式主要為圓柱與方形、軟包三種,圓柱和方形電池主要採用卷繞工藝生產,軟包電池則主要採用疊片工藝。圓柱主要以18650和26650為代表(Tesla單獨開發了21700電池、正在全行業推廣),方形與軟包的區別在於外殼分別採用硬鋁殼和鋁塑膜兩種,其中軟包主要以疊片工藝為主,鋁殼則以卷繞工藝為主。

軟包結構形式主要面向中高端數碼市場,單位產品的利潤率較高,在同等產能條件下,相對利潤高於鋁殼電池。由於鋁殼電池易形成規模效應,產品合格率及成本易於控制,目前二者在各自市場領域均有可觀的利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二者都很難被徹底取代。

由於卷繞工藝可以通過轉速實現電芯的高速生產,而疊片技術所能提高的速度有限,因此目前國內動力鋰電池主要採用卷繞工藝為主,因此卷繞機的出貨量目前大於疊片機。

卷繞和疊片生產對應的前道工序為極片的製片和模切。製片包括對分切后的極片/極耳焊接、極片除塵、貼保護膠紙、極耳包膠和收卷或定長裁斷,其中收卷極片用於後續的全自動卷繞,定長裁斷極片用於後續的半自動卷繞;沖切極片是將分切后的極片卷繞沖切成型,用於後續的疊片工藝。

在鋰電封裝焊接方面,聯贏、大族、光大的主流激光技術集成應用廠家均有所涉及,能夠滿足需求、無需進口。

鋰電後段工藝流程:分容化成是核心環節

鋰電後段生產工藝主要為分容、化成、檢測和包裝入庫四道工序,占生產線價值量約35%。化成和分容作為後段工藝中最主要環節,對成型的電池進行激活檢測,由於電池的充放電測試周期長,因此設備的價值量最高。化成工藝的主要作用在於將注液封裝后的電芯充電進行活化,分容工藝則是在電池活化后測試電池容量及其他電性能參數並進行分級。化成和分容分別由化成機和分容機通常由自動化分容化成系統完成。

鋰電Pack工藝:看似簡單但需要與系統性設計結合

動力電池組系統是將眾多單個的電芯通過串、並聯的方式連接起來的電池組,綜合了動力和熱管理等電池硬體系統。Pack是動力電池系統生產、設計應用的關鍵,是連接上游電芯生產和下游整車的應用核心環節,通常設計需求由電芯廠或汽車廠提出,通常由電池廠、汽車廠或者第三方Pack廠完成。

鋰電池Pack產線相對簡單,核心工序包括上料、支架粘貼、電焊、檢測等工藝,核心設備為激光焊接機以及各類粘貼檢測設備。目前,各大鋰電設備廠商在此領域的自動化集成布局較少,而大族激光、聯贏激光等激光設備廠商由於在激光領域的絕對優勢,在Pack設備領域佔有率較高。

目前Pack生產的自動化比例相對較低,是因為目前的新能源車單款車銷量都不夠大,上自動化生產線的成本較高。

磷酸鐵鋰和三元:能量密度繞不開的話題,不同材料需要全套設備投資

目前國內主流動力鋰電池的正極材料分為磷酸鐵鋰和三元兩大種類。其中磷酸鐵鋰是目前最安全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其循環壽命通常在2000次以上,再加上由於產業成熟而帶來的價格和技術門檻的下降,使得很多廠商出於各種因素考慮都會採用磷酸鐵鋰電池。然而磷酸鐵鋰電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則存在明顯的缺陷,目前磷酸鐵鋰電池龍頭比亞迪磷酸鐵鋰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為150Wh,2017年底比亞迪預計將能量密度提升到160Wh,理論上磷酸鐵鋰能量密度很難超過200Gwh。

三元聚合物鋰電池是指正極材料使用鎳鈷錳酸鋰的鋰電池,鎳鈷錳的實際比例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調整。由於三元鋰電池具備更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一流大廠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普遍能達到200Wh/kg-220Wh/kg,業內預計到2020年三元電池單體電芯能量密度將達到300Wh/kg的水平),乘用車市場開始轉向三元鋰電池,而在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客車上,磷酸鐵鋰則更受青睞。隨著全電動乘用車的發展,三元鋰電池正在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兩種材料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有差異,不同的汽車、不同的車企有不同的選擇。二者在生產工藝流程上大致相同,區別主要體現在材料的使用和配比上不同、具體工藝參數差異較大,設備無法共線生產,且單純改造切換產能的成本較高(三元材料對真空除濕等要求嚴格,之前的磷酸鐵鋰生產線基本沒有除濕要求),因此多家電芯廠在產能規劃中會同時布局、分別採購設備。

03

動力鋰電結構性產能過剩,行業格局兩極分化

從供給角度看:電芯廠家全球化擴張,全年投資額超過千億

為了在新的市場和政策環境下提高自身企業的競爭力,2017年,多家廠家宣布擴產計劃。以CATL為例,其擴產計劃共計8GWh,其中溧陽5GWh+寧德本部3GWh(隨著技術進步,實際落地可能達到10GWh總產能),至2019年CATL計劃擴產40-50GWh。上半年 CATL出貨量已經超過了沃特瑪、比亞迪,排名全球動力鋰電池產能第三位;加上與上汽集團合作的時代上汽36GWh產能投資,CATL有望在2020年將超越松下、LG化學等廠商,成為全球龍頭。根據我們的統計,2016年,主要動力鋰電池廠商合計產能為69.35Gwh,2017年有望達到142.2Gwh,到2020年將有望升至360.55Gwh,期間增速高達51%。

可以預期,在未來幾年內,鋰電企業的產能擴張與生產線改造將對鋰電生產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形成持續的需求。2015~2016年動力電池新增投資分別達到800億元、1000億元(含土建)。根據高工鋰電的統計,2017年1~7月,動力電池投擴產金額超過600億元,預計全年投資也將達到超過千億規模,2018~2019年有望保持千億以上規模的投資(含土建)。

此外,全球鋰電池龍頭廠商為滿足動力鋰電池的需求的不斷擴張,也陸續宣布擴產計劃。松下未來兩年有三座電池廠將實現規模量產:美國的Nevada的超級電池廠今年3月份投產,2018年完全量產;日本Sumoto工廠,2018年增加的生產線將實現完全投產;大連電池廠2018年3月實現量產。LG化學目前在韓、中、美、歐都建有電池廠,2020年電池產能將從目前的10GW增長至2020年的40GW,新建的波蘭電池廠投產後,EV電池產能增加55%至28萬片。三星SDI目前在全球有3座動力電池廠,2016年開闢了歐洲戰場,匈牙利Goed工廠已落成,2018年Q2投產,電池年產能50000輛電動車/年。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的電動車目標於2019年實現發貨,首輪發售銷量可能達到20萬輛;此外,福特宣布將增加45億美元投資用於電動車研發,保時捷擬投資10億歐元建設電動汽車生產廠,賓士計劃2017年推出10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從需求角度看:2020年全球需求高達324Gwh,當前高端產能不足

鋰電市場持續高景氣,需求量不斷攀升

目前鋰離子電池主要應用在消費、儲能設備以及動力電池領域三大產業板塊。其中,消費鋰電池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3C產品,已經相對成熟且格局穩定。根據鋰電大數據,2016年消費鋰電池需求約29.17GWh,同比增長15%,2017-2018年,消費鋰電需求有望達到30.56GWh和32.45GWh,增速將保持在5%~6%。市場格局方面,中日韓三國佔據全球絕大部分市場份額,其中松下、三星SDI、LGC排名前三,佔全球消費鋰電池一半以上,廠商主要是ATL和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約20%。下游Pack方面,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目前主要包括德賽電池、欣旺達、順達、新普等,其中新普和順達為台灣企業。近年,大陸廠商抓住智能手機興起的大機遇,湧現出德賽、欣旺達等優質廠商,與順達、新普等差距逐漸縮小。

受益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動力鋰電池已經成為行業發展最大動力。2016年國內動力鋰電池企業出貨量合計達到30.5GWh,同比大幅度增長79.4%,動力鋰電池需求量占行業需求量的比例進一步提升,達到的47.14%,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將超過50%。目前,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鋰電池新增需求的主要因素。

2016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50.7萬輛,對應動力電池出貨量為30.5Gwh,且新能源汽車銷量目前仍處於高速攀升的勢態。我們在基於未來新能源乘用車及客車測算量的基礎上,簡單預測未來四年鋰電設備的成長空間。根據天風汽車團隊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數量將達到乘用車總量的4.8%,對應373.4萬輛的新能源車銷量。假設新能源客車的數量為乘用車的1/8,則到2020年客車銷量將達到46.7萬輛。如果按照平均1GWh對應2萬台乘用車(依據主流車型的電池容量估計)或0.85萬台客車(依據2015年客車使用電池容量與車輛的數量關係得到)的產量,那麼預計到2020年乘用車、客車合計對應的電池容量將為226.84Gwh。考慮到鋰電廠產能利用率約為60%~70%,則需要為2020年新增車輛配置的產能至少為324Gwh。

在鋰電廠商低端產能退出、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我們繼而假設前五家(松下、三星、LG、比亞迪、CATL等)龍頭電池廠的產量將在2020年上升到行業的70%,那麼屆時其產能至少需要達到226.84Gwh。這五家廠商帶動的鋰電設備投資在2020年有望達到907.36億元(按照1Gwh設備投資額4億計算),未來四年對應增速有望分別達到73.2%、42.0%、56.4%。

高端產能不足,行業整合進行時

近兩年來,各大鋰電廠商持續擴產,並且市場還不斷有新的廠商介入,供給大於需求是既成的事實,但我們認為供給過剩並沒有改變行業內高端產能不足的事實。

從政策角度而言,按照最新的國家新能源商業車補貼標準,最高補貼要求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達到115Wh/kg,按照目前技術標準,對應的電芯能量密度為150Wh/kg。商用車電池目前以磷酸鐵鋰為主,而2016年磷酸鐵鋰電池龍頭比亞迪的電芯能量密度為150Wh/kg,勉強達到最高補貼的標準。而比亞迪之後,是大量低於最高補貼水準的電池。

從市場角度而言,整車廠對電池的要求為:1)高能量密度;2)高安全性;3)實現對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而市場中,具備此種能力的電池商必須具備相當高水平的研發能力以及龐大的產能規模來降低成本。而目前業內僅有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幾家龍頭的部分產能能夠達到相對較高的水準,能夠被主流車企採用。

2016年,松下、三星SDI、LG化學、CATL和比亞迪的動力鋰電池出貨量分別為7.2Gwh、1.07Gwh、2.53Gwh、6.8Gwh和7.1Gwh,合計24.7Gwh,考慮70%產能利用率后的實際產能約為35.29Gwh。2017年三家廠商均上調業績指引,業績增速均在40%左右:LG化學將電池業務年增長率調至42%;三星SDI年均漲幅從30-40%調整為40-50%;松下能源業務2018年和2019年年增長率分別為35%和39%。在此基礎上,假設未來前五大電池廠產能將按照50%的平均行業增速增長,則到2020年,前五大公司的實際產能有望達180Gwh,而根據我們之前的測算,前五家龍頭對應的產能需求為227Gwh,供需缺口達47Gwh,高端產能依然不足。

綜上,我們認為鋰電池企業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龍頭企業市場份額也上升顯著。根據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調研,2015年,全球動力鋰電池出貨量為30.02Gwh,行業前十名佔比近70%;2017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鋰電池出貨量27.5Gwh,同比增長67%,行業前八名佔比超70%。未來最終格局將是電芯銷量CR5或CR8佔比達到80%~90%,大量的二三線品牌將逐漸被淘汰,同時現有的一線廠商的既有產線也將部分被改造。

產業鏈龍頭互相背書,馬太效應加劇兩極分化

為解決國內動力電池低端產能過剩,整體競爭力不足的問題,2016年11月22日,工信部披露了《汽車動力電池行業規範條件》,規範大幅提高了鋰電企業的產能門檻,規定第八條「鋰離子動力電池單企業年產能力不得低於80億瓦時,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場能力不低於1億瓦時,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於1千萬瓦時」。此前動力鋰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門檻為2億瓦時,新規將產能門檻提高至原來的40倍。同時,根據工信部部動力電池產能規劃,到2020年,國內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00GWh,形成產銷規模超過40GWh、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力電池龍頭企業。

新規限制了中小企業的產能,對於避免行業內出現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具有積極作用。對動力鋰電池和鋰電設備廠商均會起到提高行業集中度的作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作用,行業龍頭企業的優勢將進一步放大。

通過對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梳理,我們發現:車企和鋰電企業已經逐步形成了聯盟關係,如特斯拉和松下、上汽和CATL、東風和國軒均形成深度綁定。我們認為,為了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和供貨體系的穩定,未來這種鋰電商和整車企業的綁定將進一步發展和強化,一家車企將會有2-3家穩定的電池供應商或者車企將採用與鋰電廠合資建廠以保證自身的電池供應。因此,動力電池領域,強者恆強的趨勢不可逆轉。未來動力電池的格局將會是全球5-8家電池廠家對全球汽車企業供貨,與車企有深刻綁定關係的鋰電池廠家也將飛速發展,行業的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強。

04

鋰電設備加快進口替代,產業鏈龍頭相互抱團

動力鋰電時代,設備廠商掘金千億市場

2010-2014年,伴隨比傳統功能手機更耗電的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消費鋰電帶動全球鋰電池市場得到快速發展和普及,2014年全球鋰電市場規模為66.47Gwh,約是2010年的3倍。2015年以來,受益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展,動力鋰電帶動全球出貨量增加。2016年全球鋰電池出貨量為115.4Gwh,同比增加21%,其中動力鋰電出貨量約為45.33Gwh,約佔40%。保守估計,若產能利用率為50%,1Gwh產能對應5億的設備投資額,則2016年全球鋰電設備市場規模為1154億元,對應動力鋰電設備市場規模460億元。

憑藉良好的性價比優勢,正逐漸成為全球鋰電池的重要產地。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GBII)統計,2014-2016年,鋰電設備市場規模為由38億增長至130億元,期間增速約85%。未來伴隨電芯廠家的全球化擴產,動力鋰電將成為鋰電市場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根據我們之前的測算,到2020年乘用車、客車合計對應的動力鋰電池容量將為226.84Gwh。考慮到鋰電廠產能利用率約為60%-70%,則需要為2020年新增車輛配置的產能至少為324Gwh。更進一步地,關於鋰電設備我們做出以下假設:

(1)2017-2020年,1Gwh產能對應的設備投資額分別為5億、4.8億、4.5億和4.2億;

(2)將鋰電池生產工藝簡單分為攪拌塗布乾燥、輥壓分切、模切製片、卷繞/疊片、組裝注液焊接、化成分容檢測和物流自動化七個生產環節(不包含PACK生產),各環節對應設備投資佔比分別為20%、15%、5%、20%、5%、29%、6%。

通過測算可以得到,2017~2020年,全球動力鋰電設備投資額分別為503億、754億、1004億和1361億,CAGR為39%;按照生產工藝細分來看,2020年上述七個工藝環節,對應的市場空間分別為272億、204億、68億、272億、68億、395億和82億(不含PACK),其中攪拌塗布滾壓和卷繞/疊片環節技術難度最大,設備價值最高。

國產設備技術比肩日韓,實現進口替代大有可為

日本與韓國的鋰電設備相對於國內研發起步更早,其設備精度、自動化程度較高,技術更加成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日本設備廠商的代表企業包括皆藤公司、CKD、平野和東麗,其中,皆藤和CKD是老牌自動化機械廠商,主要鋰電設備為高端卷繞機。CKD2017財年實現營業收入940億日元(約人民幣58.5億元),同比增長6.7%,鋰電設備收入約64億日元(約4億人民幣),較2016財年有所下滑,主要原因為盈利能力偏低。

日本平野和東麗公司則以前端設備塗布機見長。東麗集團以化學工業起家,業務多元,后逐漸布局鋰電設備領域,塗布機技術水平全球領先。日本平野主要產品包括塗布機和流延膜機,二者合計佔比90%以上。平野公司2017財年實現營業收入196.5億日元(約12.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18%,其中塗布機業務營收為92億日元(約5.7億人民幣),占當年營業收入的46.6%。受益於流延膜機的高附加值,平野公司近三年盈利能力持續提升,2017財年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24.15%和11.66%。

韓國鋰電設備廠商的代表企業是Koem,公司優勢產品為卷繞機,並於1999年開發出鋰一次電池卷繞機和鋰一次電池裝配機,技術水平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公司產品銷往全球各地,主要集中於、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國內鋰電池設備行業2005年之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發展初期國內產品整體定位低端,無法滿足動力電池企業的設備需求,直到2015年高端鋰電池國產化程度仍較低。

2015年以來,國產電芯廠逐漸崛起,產值大幅提升且與國際龍頭的差距逐漸減小。2016年,全球鋰電企業的第一梯隊是日韓企業:松下、LG和三星SDI,營收均在200億人民幣以上;第二梯隊是三巨頭:比亞迪、CATL和ATL,營收在100億元以上,但企業產值增速顯著,且與第一梯度企業差距進一步縮小。

伴隨國產電芯廠的崛起,國內設備替代進口進程開始加快。國內企業立足於部分高端產品,帶動整體設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業務布局主要集中在塗布機、卷繞機、分切機等高端設備領域,逐步趕超國外巨頭。國內企業產品性能在不斷提升的同時,價格和服務優勢相比國外巨頭優勢明顯,以塗布機和卷繞機為例,國外品牌的卷繞機價格高於國產高端品牌20%-30%,國外塗布機價格高於國產設備40%-50%。綜合成本和技術兩方面,國產鋰電設備的競爭優勢在不斷擴大。近年來鋰電設備國產化率不斷提升,從2008年的20%提升到2016年的50%左右,據高工鋰電預計,到2020年鋰電設備的國產率將達到80%,國產設備替代空間巨大。

龍頭強強聯手,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未來,鋰電池生產設備的發展規劃包括國內和國外兩個主線,同時受益於新能源汽車產業整體發展,尤其是CATL、銀隆、比亞迪、三星SDI、松下、LG化學等(潛在)巨頭的擴產計劃量大,鋰電設備在未來仍將保持較高增速,並且可持續。

全球範圍內來看,2016年松下以32%的市佔率位居新能源乘用車電池市場份額第一位,儘管松下、LG化學和三星SDI等電池廠商也擁有自己的鋰電設備生產線,但是遠遠無法滿足自身鋰電池生產的需求,因此我們認為設備廠商仍然有機會打入國際龍頭鋰電廠商供應鏈中。目前先導智能已經與松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彰顯公司強大的實力。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大熱的背景下,以先導智能為代表的企業有望進一步與更多龍頭廠商建立合作關係,前景可期。

國內鋰電行業方面,電池龍頭與生產裝備龍頭強強聯合趨勢愈發明顯。鋰電池設備非標準特徵明顯,客戶粘性極強。由於不同車企對於動力電池尺寸、電容、電壓範圍等要求不一樣,設備研發製造需要採取定製化供貨。為保證生產系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電池企業一旦選定主要設備供應商后不會輕易更換。鋰電池產業鏈上下游龍頭公司相互綁定趨勢越發明顯,未來鋰電池設備行業龍頭和電池企業龍頭將比翼雙飛。

龍頭搶佔優質客戶,未來鋰電裝備行業有望進一步分化

(1)客戶資源不同,導致不同裝備廠商對應的市場空間不同

對鋰電設備商而言,其市場空間直接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與其綁定的電芯廠的規模,二其是本身能提供的設備在產線中的覆蓋率。與更多龍頭有著更密切的合作,更優質的產品佔據更多的產線比例的設備廠將具備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綁定大客戶方面,先導智能和贏合科技與電芯廠已達成深度綁定。先導智能目前切入的主要大客戶有C公司、珠海銀隆和比亞迪,C公司的卷繞機超過90%來自先導智能。與一線廠商的密切合作以及本身足夠廣的產品切入保證了先導智能的市場空間,2016年先導鋰電設備的營收規模達到7.3億,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設備供應商。未來,隨著對松下產線的切入以及主要客戶的不斷擴產,加上公司對後端產線的整合,其市場規模還將快速增長。此外,如贏合科技與國能、國軒等電芯廠合作密切,在行業內也將佔據更大的份額。今後幾年,隨著主要鋰電商與設備商的合作模式逐步穩定、強勢設備商的整線能力進一步強化,龍頭設備的優勢還將進一步擴大。

設備覆蓋率方面,贏合科技產品覆蓋全產線,收購泰坦新動力后,先導智能的產品覆蓋面能夠達整條產線的50%以上(包括泰坦新動力)。目前,先導智能卷繞機設備精度和良品率已和國外競爭對手無差別,但高端市場仍然和日韓企業存在競爭。後端設備主要將已經成型的電池封裝、並進行激活檢測,最終形成成品,設備技術要求沒有前兩道工序高,基本全部可以國產化。前端設備也在加快追趕、縮小與日韓同行的技術差距。

(2)大客戶與小客戶的差別,還體現在自下而上傳導的資金壓力

我們從盈利能力、現金流能力、資本結構、償債能力和運營能力五方面對主要鋰電設備廠商進行分析。

盈利能力方面,星雲股份和先導智能產品技術水平高,毛利率位居行業前列。2014~2016年,星雲和先導毛利率均保持在40%以上,贏合科技和金銀河毛利率維持在36%左右,2016年科恆股份通過收購浩能科技進入鋰電設備領域,當年毛利率實現較大提升。ROE方面,設備廠商整體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經過激烈的行業競爭,2016年,先導智能穩居行業首位,ROE超過30%,贏合科技、星雲股份和金銀河位居第二梯隊,ROE處於19%~22%區間。

資本結構方面,行業整體具有高負債特點,先導智能與贏合科技2016年負債率超過60%(金銀河也在50%以上),但兩者預收款項分別為7.72億和2.69億,占當年總資產的比例分別為31.97%、15.09%,主要原因為在手訂單充足,預收賬款金額較大。償債能力方面,五家企業的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均在2016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星雲股份、科恆股份和金銀河的流動比率保持在1.5以上,速動比率均保持在1左右,短期償債能力相對較強。科恆股份2016年收購浩能科技,故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出現大幅下滑。

現金流管理能力方面,先導智能和贏合科技表現較好,近三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保持正數。伴隨行業擴張,五家企業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均有所下滑,2017年或將繼續承壓。事實上,當前整個鋰電產業鏈都面臨賬期壓力或資金鏈問題,資金管理效率高、有現金流優勢的企業將在擴產大潮中迅速搶佔市場份額。

運營能力方面,從存貨周轉角度來看,行業平均交貨周期為6~9個月。由於行業內公司普遍採用以銷定產的方式,故企業在手訂單越充足,存貨就越高,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貨周轉次數。從應收賬款周轉角度來看,先導智能收款最快,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55天,遙遙領先,贏合科技等四家企業應收款周轉天數均在100天以上。我們認為這與先導智能設備技術水平高且深度綁定龍頭電芯廠密切相關,一方面,先導產品價值高且核心客戶為C公司、銀隆、比亞迪等電池龍頭,收款速度有保障;另一方面,規模較小的新能源車企更依賴補貼,對設備企業的賒款問題更為嚴重,故其應收賬款承壓。

綜上,我們重點推薦盈利能力強、現金流充足、回款周期短的鋰電裝備龍頭企業,主要是先導智能和贏合科技,關注科恆股份、星雲股份和金銀河。

05

重點關註標的

先導智能:國內鋰電裝備龍頭,劍指全球市場

產品技術超越日韓,搶佔最優客戶、併購泰坦擴大業務版圖

先導智能提供世界一流的自動化設備,技術遙遙領先國內同行,產品價格和毛利率、凈利潤率均明顯高於競爭對手。公司作為國產設備第一品牌,主要客戶覆蓋了國內外一流鋰電廠家,包括ATL、比亞迪、松下/特斯拉、中航鋰電、銀隆等。服務業內高端客戶,證明公司的技術水平亦最優,同時預收款和現金流高速增長表明經營穩定。

在松下21700電池設備供應測試中,公司的卷繞機以30ppm的效率擊敗日本同行(僅22ppm),技術上已經開始超越競爭對手,將實現全球供貨。公司即將收購泰坦新動力、三年對賭業績合計3.8億,所覆蓋的設備領域將達到全生產線的40~50%,同時還能夠相互導流開拓更多客戶。

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鋰電設備收入連續翻倍無憂

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售超50萬輛,同比增長53%。高工鋰電測算2017年國內動力電池有效產能將從2016年的60GWh增長至110GWh,經過競爭后,電池領域的集中度會大幅度提升,最終只剩下5~10家電池廠家向全球車企供貨。同時,外資車企紛紛加入電動汽車領域,寶馬已經採購CATL的電芯,賓士、沃爾沃等公司也將跟進,國產電芯前景樂觀。

伴隨盈利能力增強、市場需求旺盛且規模不斷擴張,主要電池廠家擴產意願更強,利好設備廠家。尤其是大客戶CATL的溧陽一期項目在2月已完成土建、年內將投產,設計產能約5GWh,明年大概率還將新增產能8~10GWh,強力支撐公司業績。

半年報增長88%,鋰電仍然為核心業務,預計全年收入約21億

公司半年報:收入6.23億元、同比增長59.08%;歸母凈利潤1.79億元、同比88.19%;毛利率44.6%,凈利率28.75%。其中,光伏設備收入佔比21%,毛利率47.41%;鋰電設備收入佔比71.37%、同比增長74.75%,毛利率42.55%。核心的鋰電業務未來佔比有望持續提高,高毛利率也顯示龍頭地位穩固。

由於下游確認收入在設備交付后6個月左右,因此Q1的全部存貨和Q2部分存貨有望在今年確認收入,預計全年收入近21億、凈利率26~30%。

投資建議與評級

公司的產品和技術水平領先,客戶優質,業績有望連續高成長。不考慮收購泰坦新動力所需增發的股份,預計2017~2019年公司當前業務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9億(泰坦不並表)、11.5億(泰坦全年並表)和16.6億 ,EPS分別為1.44元、2.82元、4.06元,另外我們預測泰坦新動力的2017年凈利潤約為1.1~1.2億,強烈看好,買入評級。

科恆股份:新增訂單充盈、業績無憂,積極推動前端一體化

收購浩能科技布局鋰電裝備,鋰電業務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科恆股份業務主要包括鋰電材料、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節能燈用稀土發光材料和新興領域稀土發光材料四大部分,其中,稀土發光材料業務為傳統主業,但近年營業收入持續下滑,而鋰電材料業務收入則保持快速增長,2016年在營收中的佔比超過60%。2016年公司成功收購浩能科技,進一步布局鋰電池設備領域,2016年鋰電業務合計佔比近75%,已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

浩能科技:以鋰離子電池設備為基礎,實現塗布機的跨行業應用

目前,浩能科技的產品涵蓋塗布機、輥壓機、分條機、製片機等鋰離子電池主要核心生產設備,能夠為鋰離子電池生產商提供核心生產設備的自動化生產方案。公司的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性能優越、服務體系完整,受到市場的廣泛好評,其合作的客戶包括ATL、CATL、TDK、三星、力神、億緯鋰能、銀隆、比亞迪等國內外眾多知名鋰離子電池製造廠商,是國內最具實力和市場口碑的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專業製造商之一,在行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通過對核心產品塗布機的多年技術積累和創新研究,浩能科技已成功實現該類設備應用領域的和產品市場的橫向擴展,其自主研發的塗布複合設備產品已經被應用於水處理膜、光學膜等製造領域。公司是目前國內少數能夠提供水處理膜塗布和OCA膠塗布設備的國產設備供應商,為碧水源、時代沃頓、廣州慧谷、永佑等知名企業提供水處理膜、光學膜製造用塗布設備。目前,公司已經形成以鋰離子電池設備為基礎,以塗布機跨行業應用領域為輻射範圍的業務體系。

浩能科技的業績承諾為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實現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數分別不低於3,500萬元、4,500萬元和5,500萬元。

新增訂單充盈,業績增長無憂

公司客戶主要為珠海銀隆、力神、欣旺達、CATL等,根據我們的統計,這四家電池廠商2016年產能為15Gwh,2017年擴產計劃為25Gwh,公司產品集中於前端設備,佔全部設備的20%-30%,則核心客戶產能擴張對應設備投資25億-38億元。根據公司公告和我們的調研,2017年上半年浩能科技新簽訂單7億,全年有望達20億,主要來自銀隆、力神、立信、CATL等,公司新增訂單充盈,業績增長無憂。

贏合科技:國內唯一整線設備供應商,客戶資源有望不斷升級

國內唯一整線設備供應商,先後收購新浦和東莞雅康全方位布局

公司產品覆蓋鋰電生產工藝的上中下游,是國內唯一的整線交付模式供應商。收購雅康精密後進一步提升了鋰電前段製作工藝的設備水準,收購新浦自動化將補足公司在電芯檢測方面的薄弱環節,將優勢技術拓展到塗布機、卷繞機、製片機、分條機、化成與分容檢測等多領域,掌握核心技術。

手握核心客戶大訂單,客戶資源有望不斷升級

公司主要客戶包括沃特瑪、國軒高科、力神、中航鋰電、福斯特等業內主流電芯廠家,預計這五家大客戶2017年新增產能總計超過27GWh,2018-2020年新增產能50.7GWh、佔全行業近1/3,共計需求設備446億設備。2017H1公司共與主要客戶簽署訂單5.41億元,另已公告有13億訂單在協商中,手握核心客戶大額訂單,業績增長無憂。

IPO后產能擴大,技術與市場大幅領先國內同行

公司IPO項目募集資金2億元全部投放完畢,在江西宜春和廣東惠州分別設立生產基地,共計年產能700套設備,並在惠州設立研究院、產研結合。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融資16億建設鋰電池設備生產線和整線產品展示系統,2年內達產、預計每年貢獻利潤2.7億。

投資建議與評級

公司的產品和技術水平領先,下遊客戶擴產慾望強烈,業績連續高成長,併購雅康后拓展業務範圍、增強塗覆等工藝環節技術實力。預計2017~2019年公司的收入分別為16.7億、25.2億和37.7億,凈利潤分別為3.02億、4.68億和7.18億,EPS分別為2.44元、3.78元、5.79元,強烈看好,買入評級。

星雲股份:後端設備自動化先鋒,產品線向上游拓展

產品完整、技術成熟,領先的鋰電檢測系統供應商

公司高度融合鋰電池檢測、電力電子、自動化等行業技術,以高精度的鋰電池檢測系統為基礎,輔以公司自主開發的MES系統,將鋰電池組組裝製造過程的電芯充放電、電芯分選、電池模組焊接、BMS檢測、電池模組檢測、電池組成品下線檢測等工序設備,整合成鋰電池組自動化組裝生產線。

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部分產品技術達到業內領先水平,如公司生產的100kW-500kW工況模擬測試系統系列產品,可用於新能源汽車、高鐵、捷運、航空等交通工具的起動電池、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工況模擬檢測,各種主要性能指標達到業內領先。

產品定位中高端,深度綁定優質客戶

公司客戶主要為國內領先的鋰電池組裝企業及其下游鋰電池產品應用企業,包括CATL、比亞迪、國軒高科、欣旺達、華通、微宏動力、新能德(NVT)、沃特瑪、索爾新能源、飛毛腿(SCUD)、捷新動力(ATBS)、孚能、猛獅等。公司通過產品及市場先發優勢,與目前國內外主要的鋰電池生產商保持較為穩定的合作關係。

公司2016年最大的客戶為國內鋰電池第一品牌CATL,有4778萬的銷售額來自寧德時代,佔總銷售額的比例為21%。公司與CATL合作緊密,除了鋰電池組裝還在風光儲能方面與CATL進行合作。目前已與CATL進行戰略合作,將自主研發的AC/DC、DC/DC雙向變流器以及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控制系統,配套CATL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整體解決方案,成功應用於星雲電子科技園內的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示範站以及青海西寧某以儲能為核心的智能電網中。

IPO募資加碼鋰電業務,未來戰略促進長期發展

公司融資金額主要用於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檢測系統產業化及中小型鋰電池檢測系統產業化項目。

未來戰略之一:大量研發投入,確保技術水平領先。2016年末,公司及其子公司擁有35項專利,其中包括10項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和5項外觀設計專利,研發人員達到209人,占公司總人數的31%,研發整體投入2,464.4萬元,占本年度收入的10.87%,位於行業前列。

未來戰略之二:產品線向上游延伸,拓寬檢測設備領域。鋰電池的後端檢測設備佔到了整條線設備投資額的25%左右。根據我們的測算,到2020年動力鋰電的需求量總體達到300GWH,對應1500億元設備投資,對應後端設備投資375億元。而公司產品集中於鋰電池組的檢測系統,佔後端設備的40%左右。公司目前正致力於向上游的鋰電電芯檢測設備延伸,主要是電芯的分容與化成設備,將可達市場空間擴大一倍以上。

未來戰略之三:入局風光儲充智能電站,有望成為下一個爆發點。公司儲能逆變系統和智能電站控制系統還可運用於移動式風光儲充智能電站解決方案,作為新能源移動救援車及移動應急電源的產品。公司技術成熟,具備成熟項目經驗。今年開始,200安與300安的設備將推向市場星雲電子已與CATL進行戰略合作,將自主研發的AC/DC、DC/DC雙向變流器以及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控制系統,配套CATL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整體解決方案,成功應用於星雲電子科技園內的風光儲充一體化智能電站示範站以及青海西寧某以儲能為核心的智能電網中。

金銀河:華麗轉型的鋰電設備新晉廠商,後來居上

經營重心發生轉移,主業向鋰電設備擴展

公司原本處於有機硅設備生產行業,這一行業內公司規模普遍不大,因此優質且穩定的客戶也較為稀缺。過去三年內公司前五大客戶所提供的營收佔比均在40%左右。公司於 2010 年正式進入鋰電池設備領域並迅速取得突破,目前公司產品主要應用於鋰電池生產中的電極製備領域,具體包括漿料製備、塗布和輥壓等工序,實現了鋰電池電極製備的全自動化生產。由公司自主研發的鋰電池漿料全自動雙螺桿生產線,不僅可以有效節約人力成本,促進清潔生產,而且提高了鋰電池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批次穩定性。2016年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佔比為39.09%,包括國軒高科、微宏動力等等業內知名電芯廠商。

手握大客戶訂單,業績增長可期

由於政策變動,公司的主要鋰電客戶國軒高科、微宏動力等廠商均提出了未來幾年的擴產計劃。國軒高科在廬江、青島、唐山等地都新設了生產基地或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產;與此類似,微宏動力在湖州的生產基地也正在進行擴產,預計2019年以後投產,到時將提供產能11GWh,共投資33.5億,主要生產鈦酸鋰快衝電池。預計2017年內這兩家大客戶將擴產7GWh,設備需求在30億上下。2017-2020年間這兩家廠商將擴產約23.2GWh,預計設備採購量在80億左右。

公司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已經與南京國軒和航天國軒簽訂了總計9,400萬的設備採購合同,具體項目為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漿料螺旋混合自動生產設備以及塗布、輥壓設備。單是這一筆訂單的金額就已經達到了2016年全年營收的32%,這將對公司2017年的業績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IPO募資突破產能瓶頸,進一步增厚公司業績

公司於2017年2月在創業板上市,發行新股1,868萬股,發行價格10.98元/股。募集資金總額為2.0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約3,366.37萬元后,募集資金凈額為1.71億元。資金主要用於有機硅和鋰電池生產設備的擴產,建立研發中心以及補充流動資金。擴產項目總投資1.96億元,主要用於工程建設和設備採購及安裝,兩年內可達產。達產後,預計每年可生28套生產線,其中正式投產後第一年預計可釋放規劃產量的80%,投產後第二年實現100%達產,預計每年能提供2.08億的營業收入和5,265萬的凈利潤。屆時,公司的產能狀況將得到明顯改善,有利於公司抓住發展時機,提高有機硅化合物及鋰電池漿料自動化生產設備市場佔有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文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刻予以刪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