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Klib 到底賺了多少錢?

說說 Klib 這一生,以及能否養活他爹。

Klib 這款產品,從最初的想法,到目前第四版發布,已整整半年。而這個產品也走到了分叉路口,也是回顧的好時機。Klib 到底賺了多少錢?往下看。

先前,已經寫了 2 篇關於 Klib 的長文:

感興趣可以先看這兩篇文章,相關的部分這裡不再重複。

Klib 簡要時間表

2017 這半年,便是 Klib 的一生。

在產品層面聊聊 Klib

Klib 解決了什麼問題?

這應該是我啟動一個項目時,最先、最經常問自己的問題,也應該是 產品存在的唯一理由

起初,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管理用戶在 Kindle 上所做的標註和筆記。

後來,隨著產品的演進,引入了很多其他功能,甚至可以從 iBooks 這個跟 Kindle 沒有任何關係的 App 中導入筆記,產品的定位和方向就變得不清晰了。關於這一點,在文末統一介紹。

Klib 做得怎樣?

值得驕傲的,Klib 做到了很多第一:

  • 首款上架 Mac App Store 的 Kindle 標註管理工具
  • 首款能在 Kindle for macOS 中回顧筆記的 App
  • 能從 Kindle、導出的 html、Amazon 官網中導入筆記,地表最強、沒有之一
  • 首款可以導入 Kindle + 多看系統中筆記的 App
  • 目前自動排除 Kindle 重複標註最好的 App
  • 首款可以將 Kindle 的標註一鍵複製為 Markdown 格式的 App
  • 首款可以優雅管理 iBooks 標註的 App

    ……

簡單的說,如果你需要管理 Kindle 標註、恰巧有一台 Mac,Klib 是你最好的選擇

Klib 的一些功能

牛皮不是吹的,來說說 Klib 中一些不錯的點:

1.「在 Kindle for macOS 中回顧筆記」

這是一個既酷炫、又實用的功能。

我們在回顧筆記時,有時會覺得標註的內容太簡潔了、需要回看書的上下文。怎麼辦呢?很巧妙地,Klib 可以打開 Kindle for macOS、並跳轉到標註所在位置,夠貼心吧?

2. 「自動合併不同來源的筆記」

如上所述,Klib 支持從 Kindle、Kindle 客戶端、Amazon 等來源導入筆記,這也引入了書籍和筆記的合併問題。並且,用戶有可能在 Klib 中修改筆記,這會讓合併所需處理的邏輯更複雜。

好在,Klib 結合書名、作者、筆記原文、筆記位置等信息,很好地解決了不同來源的合併問題,儘可能地避免重複。

不過,畢竟不同來源的筆記沒有標準格式,導入時依然會有重複的可能。於是,Klib 還支持手動合併書籍。看似簡單,這卻會又一層地增加複雜度:如果在被合併書中增加新標註,如何正確導入到合併的書中?單單是這一整套的合併邏輯,我處理了將近一個星期,梳理了大量測試用例,並用單元測試,保證各邏輯的正確。

當然,這是用戶無法感知、卻又覺得理所當然的功能。

3. 「自動排除重複的筆記」

之前 Kindle 系統的標註邏輯是:選擇文本,然後手動標註。新版系統做了調整:選擇文本后自動標註。這帶來的問題是:如果第一次沒有選擇正確、或者乾脆就是誤解,即使刪除后重新標註,之前刪除的標註依然會位於 Kindle 系統中,進而會被導入。

Klib 結合筆記的位置、內容的相似度,幾乎可以排除所有重複的內容,僅保留最有價值的一條。

同樣,這是用戶無法感知、卻又覺得理所當然的功能。

4. 「標註為章節」

章節對於筆記的管理是很有幫助的,不然就會是一堆標註羅列在一起,沒有規律,也會給回顧帶來壓力。

如何讀取到書的章節信息呢?之前輾轉聯繫上一位前 Kindle 在線閱讀的工程師,他的原話是:我們內部有介面,用起來很容易。而很可惜,Kindle 並沒有開放介面。如果要徹底支持,就需要解析帶數字簽名的亞馬遜私有電子書格式。這工作量與難度,是相當巨大的。

不能放棄呀。於是,我想出了一個方式:

  • 閱讀時在章節文字上添加標註
  • 導入 Klib 后,選擇全部章節對應的標註,將其「標記為章節」
  • 在 Klib 中複製為 Markdown 時,自動為章節添加二級標題
  • 在 Klib 的閱讀器中回顧時,章節會讓排版更優雅

雖然需要手工多做一些事情,但與其能達到的效果,是相當划算的。

5. 「閱讀器及分享」

之前的 Klib 使用列表來展示所有筆記,雖然可以按下空格顯示筆記的預覽,但總歸沒有整體的感覺。

為了提升閱讀體驗,我在最近的 Klib 中引入了「閱讀器」,名字和交互靈感來自 Safari 的「閱讀器」,後者可以去除網頁中的冗餘元素,僅保留文本、圖片等核心內容。想法很明確,而設計優雅的排版以方便中英文閱讀,並不容易。並且還要考慮網頁在電腦、手機等不同設備上的閱讀效果,難度加倍。

經過好幾版設計后,最終的樣式是這樣的:

可以隱藏所有干擾因素,僅剩下文字本身。純凈排版,讓你沉醉於閱讀;全屏體驗,效果更佳。

有了優雅的排版,怎能不分享給好友呢?以書會友,共讀精彩。當我偶然在一個讀書群中看到用戶分享使用 Klib 生成的讀書筆記時,真的很開心 :)

6. 「實驗室」

功能的開發,總是眾口難調。而我也可能做出錯誤的判斷,怎麼辦呢?

目前,Klib 引入的「實驗室」功能。對於變動較大的新功能,都會在「實驗室」中觀察一段時間。如果大家不喜歡,新功能將會調整、甚至移除。另外,考慮暫時不用考慮收費的問題,看試驗的結果,延遲決定。

Klib 之於技術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Klib 看似一個很小的產品,涉及到的技術還是很多的。

界面開發

這部分沒有太多可說的,因為我想盡量保持原生的感覺,大部分都是使用 標準控制項。不過,還是遇到了坑,比如:

  • NSOutlineView會出現諸如 UI 刷新不及時、圖標丟失等現象。
  • MKWebView 在 macOS 10.11 時有閃退,10.12 則正常

另外,要把標準控制項用好,並不件容易。一個原因是,Apple 的技術文檔,和 MSDN 不在一個世紀

軟體質量

質量是軟體的生命。對於我來講,最大的問題是:時間有限。如果 在盡量少的時間內,覆蓋盡量多的場景,減少 Bug,是一個挑戰。

單元測試

在開發功能時,立即完善單元測試。既可以保證開發時避免遺漏,又可以一勞永逸地使用單元測試保證後續開發不會影響之前的功能,非常推薦。

截止目前,Klib 共有 133 條單元測試:

不過,在項目複雜后,Xcode 的單元測試變得很慢。尤其是 App 簽名時,程序修改後,單元測試首次運行會失敗,必須第 2 次運行才可以,很是鬧心。

測試用例

人總是會遺忘的。在剛開發功能時,測試時能很好地覆蓋功能的各個細節,時間長就忘了。最好的辦法是,開發功能時,即寫充分的測試用例出現用戶報的 Bug,通常意味著這個環節是薄弱的。修復后,我都會 新添加一條測試用例,以保證後續的版本不會出類似的問題。

截止目前,Klib 共有 682 條測試用例:

也就是說,每發一個版本,我都要測試 682 個場景,如果考慮到操作系統版本(macOS 10.11, 10.12),理論上測試工作量還要翻倍。各位自行腦補一下,每發一個版本,我在電腦前久坐測試的場景…尤其是提需求希望支持 10.10 甚至更多版本的朋友。

收集日誌

錯誤是難免的,重要的是及時改進。要改進,首先就要能知道錯誤。

  • Klib 本身會在錯誤時輸出日誌、記錄在本地
  • 集成 DevMate 后,可以很方便地收集閃退日誌

當然,前提是用戶願意並手動發送日誌。

慎用第三方庫

或者說,盡量使用穩定可靠的第三方庫。在 DevMate 中追蹤到的僅有的幾個 Crash 中,大部分是 6 年前的 Evernote SDK 引起的,我也是無奈…

軟體性能

Klib 最開始遇到的性能瓶頸是:當用戶有上萬條標註時,導入需要將近 2 分鐘。其中,大部分時間用於日期識別、數據合併。經過改進后,導入僅需 10 秒左右,滿意。

不過,目前還有待改進的是:當有大量數據時,界面操作會有卡頓。數據越多,卡頓越明顯。確實還是有可改進的空間。一方面是減少計算量,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分離界面操作與後台數據計算。

Klib 運營 & 推廣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時代,大家每天要接觸的信息太多了,要將自己的產品展現在用戶面前,很難。也就意味著,很需要花時間、花心思去研究。我做的並不好,也並沒有找到門道,這裡只是大致列出我所做的事,供大家參考。

在 MAS 提交版本

這可以說是運營的起點。因為畢竟 MAS 是 Klib 唯一的下載渠道,是臉面。並且,MAS 還是有些自然流量的。即使這個環節不加分,至少不能減分。

每次提交版本,都要處理至少以下內容:

  • 應用名稱
  • 描述
  • What's New
  • 關鍵字
  • 截圖

考慮到目前 Klib 支持 簡體中文、英文、德文,工作量實際是上述的 3 倍。

其中,截圖部分最為麻煩。因為,不僅要處理圖片,關鍵的,要 事先準備素材(如書、標註內容等),才能生成適當的截圖。中文還好,可我並沒有標註那麼英文原著。即使有,也都是技術類書籍,並不適合用於 MAS 的截圖。沒辦法,我只能找英文中流行的書,從 Amazon 官網中找其分享的標註,合成一樣書的閱讀筆記。這種工作是非常費時的,德語版我乾脆放棄了,直接使用英文的素材。

域名與官網

之前,Klib 是掛在 Toolinbox 官網的:

後來,為了方便推廣,我又挑選了 Klib.me 這個域名,並建立官網:

這個頁面看似簡單、卻花費大量時間:

  • 編寫內容,製作圖片
    • 中文、英文
  • 頁面排版
    • 適配不同設備
    • 微信分享時顯示圖標
  • 全球訪問加速
    • 期間,為了使用國內的 CDN 等資源,還不得不關站圖案,哎…
  • SEO 優化

有個短的域名很重要,這樣後來在分享筆記時,就可以有類似 這種簡潔的網址。

使用教程

隨著 Klib 功能變得複雜,詳盡的使用教程變得必須。目前,中文版的教程在 13 寸 MBP 上,已經有 28 頁之多

其中,最花時間的操作 gif 圖的製作。和截圖一樣,首先要準備好素材。另外,就是要在最小的屏幕範圍內,將意圖表達清楚。因為,這意味著才能控制最終生成的 gif 文件大小。

之前,我使用 QuickTime 錄屏,使用 iMovie 編輯后導出來 .mov 格式,然後再轉成 gif. 其中,最麻煩的是 iMovie 僅能處理 16:9 的視頻,這就要在錄屏時非常小心地控制好比例。

後來,我發現 可以直接在 QuickTime 進行簡單的編輯,也就是去除操作中多餘的環節,僅保留操作部分,並生成最終的 gif 文件。這大大加快了 gif 的製作,唯一的缺點是:不能在視頻中加文字。

媒體運營

媒體的助力,對產品的推廣,幫助很大。

國內

效果最好的就是「少數派」了,以及 V2EX、愛范兒、掘金、Mac 玩兒法等媒體,以及自己個人的媒體,如朋友圈、微博、博客、等等。

除了媒體是否願意報道,對我而言,最困難就是如何寫媒體文章。畢竟自己是程序員思維,很難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吸引人的文章。這方面還得再提高。

海外

其實,國外推廣是個非常頭痛的事。畢竟文化不同,語言也有障礙。

效果最好的主要是兩處:

  • Product Hunt
    • 多人討論,300+ 個贊
  • Twitter 上用戶自發推廣
    • 30+ 次轉發,160+ 個喜歡

我曾經要求自己每天在 Twitter、Facebook 發新消息,以建立品牌和影響力;不過可惜沒有堅持。找個契機,重新開始運營。

用戶運營

都說要口碑傳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用戶了。

起初,我是抗拒建立用戶群的,因為我擔心重複回答基礎性的問題這種技術支持,會花太多時間。不過後來想想,還是利大於弊的,畢竟可以直接和用戶接觸、傾聽用戶的聲音,是非常寶貴的。目前,用戶和我直接溝通的渠道有:

  • 微信群
  • Telegram 群
  • 郵件反饋
    • 基本 3 小時內回復

另外一個沒做的事:郵件訂閱。尤其是國外,這個更常見。用戶一旦喜歡一個團隊、開發者,很可能是願意知道其發布的新產品、新版本。很可惜,我還沒有在網站建立這個。其中一個原因是,目前我的網站是基於博客的,加這一點不太方便。不過,找機會還是要加上。

軟體定價與收入

軟體定價是門玄學,裡面的門道非常多。最近 Day One 調整收費模式,引來一片罵聲。Klib 也沒什麼經驗可介紹,只是羅列一下歷史。

剛發布時 Klib Pro 是 ¥50,隨著功能的改進,目前是 ¥98. 另外還有 Klib 擴展包,不過由於 Amazon 功能限制,國內用戶可以無視;而且,其帶來的收入,與 Klib Pro 相比,可以忽略。

如果你覺得書、軟體貴,去商場逛一圈,看買 Klib Pro 的錢,都能買些什麼

到底 Klib 賺了多少錢?我想這是很多朋友都感興趣的。不出意料,答案可能會讓絕大多數朋友驚訝:Klib 這 6 個月給我帶來的收入,差不多等於我過去一個月的薪水。作為獨立開發者,要養活自己和家人,我還得堅持很久。

另外一點可以分享的,由於我的影響力主要在國內,85% 左右的收入來自國內用戶。在國內盜版的環境下,大家能如此支持 Klib,真心感謝。我也相信,隨意大家消費能力、和軟體素質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用戶願意花錢購買軟體,期待。

Klib 未來會怎樣?

面對近 300 件要做的事,Klib 該何去何從?

引申:功能性產品的思考

截止目前,我已經先後做了 6 款 mac App (Klib、iPic、iPic Mover、iPaste、iHosts、iTimer),也都先後到了瓶頸。怎麼回事呢?

總體來看,主要是 產品太過依賴功能:當功能基本完成時,就沒有更多想象空間了。

如果要增加用戶,很可能就要強行加功能。而這些附屬的、可有可無的功能,很可能讓產品本身變得難用。糾結於此。

再來看看 Klib

Klib 是款好產品,但不一定是個好的商業項目。

  • 使用頻次太低
    • 比如,如果讀一本書需要一個月,讀完后才需要使用 Klib 導入標註和筆記,那 Klib 的打開次數基本就是 1 次/月,這實在是太低了。
  • 用戶體量太小
    • 恰巧使用 Kindle 閱讀
    • 恰巧想要管理標註
    • 恰巧有 Mac 電腦
    • 恰巧願意付費
    • 這樣的概率,相當於 0.1 x 0.1 x 0.1 x 0.1 = 0.0001,可真是萬里挑一

怎麼辦呢?

方向一:深挖 Kindle 輔助工具這個定位

好處是:

  • 可以讓 Kindle 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 Kindle 的用戶群體還是太小
  • 更關鍵的,Kindle/Amazon 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合作夥伴,不開放數據介面,很多體驗很難做好

筆記的來源可以不止是 Kindle,也可以是 iBooks、多看等等;除了在 Klib 中閱讀,還可方便地導出至 Evernote、OneNote 等目標應用。

  • 可以獲得更多潛在的用戶
  • 可以增加產品的使用頻次

壞處是:

  • 技術上非常依賴於第三方應用的開放程度、穩定性
    • 目測像微信閱讀這樣的應用,不見得深度開放數據,進而很難在其基礎上有所發揮
    • 而且,一旦未來比現在更封閉,屆時已經實現的功能就會失效(參見微博介面的越來越封裝),這對於產品而言是很大的風險

目前還很難決擇,暫定先觀察一段時間;等考慮成熟了,再進一步改進。

考慮的同時,我準備挖個新坑:iTips, 碎片信息管理工具。這是我的 iPaste 的一位荷蘭用戶跟我提的需求,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會跟他進行國際合作,共同打造這樣一款國內、國外用戶都喜歡,橫跨 macOS、iOS 的新工具,敬請期待。

博客原文:0704 - Klib 到底賺了多少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