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廣州,如何在爭議中重塑自己?

廣州,襟珠江而連大海,控粵地而引華南,經濟第一大省之省會,「第三城」,歷來是華南無可爭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一個從北方來到廣東的人,如果先來到廣州,往往會感嘆這個華南江城的繁華。繼續往南來到深圳,又會被深圳的新銳與活力所感染。倘若再到香港,則又會醉心於那種高度成熟與流暢的城市氣象。再想起廣州,又覺廣州也就沒那麼出眾了。

這大概也是廣州的處境。在雄心勃勃的珠三角城市群里當老大並不容易,她的產業面臨「小兄弟們」的搶食,經濟體量面臨年輕的深圳趕超。而且在城市治理、總部經濟、先進位造、資本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深圳似乎都幹得更漂亮。

對於廣州的評價,正在爭議的兩極之間搖擺。有些聲音認為,廣州的發展漸顯「衰頹」之勢,在天津等城市的奮力追趕下,可能被「踢出」一線城市。但另一種觀點認為,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視野內,廣州自力更生、務實穩健的模式更具持續性和優越性。

在讚揚和爭議中,挾帶優勢和包袱,廣州再次出發。廣州需要做大增量、做優存量,通過城市空間的拓展與優化,借力金融資本和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生態的構建和提升,推動產業價值鏈持續向高端發展,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廣州是一座被市民文化主導的城市,但人們也能感到,這座城市正逐漸被一種平庸氣質所籠罩。當改革的大浪潮退去,過去那種銳意進取的氣質,如今更多地變成了一種日常的慣性。但這個城市卻又不甘於平庸,她試圖在一個新的周期內進行自我的變革與重塑。

而我們也應該改好好地了解,廣州在這幾年究竟怎麼了,她又將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

1

巨頭的出走

每逢廣州恆大足球隊的重要大賽,便是廣州這個城市的節日盛會。那時,體育中心變成城市中心舞台,球迷在場內外為主場球員吶喊助威。

這家足球俱樂部的大股東,便是成長於廣州的地產巨頭恆大,其開發的樓盤遍布眾多城市。然而,恆大已在去年將總部遷至深圳,成為深圳市政府重點引入的一家500強企業。

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榜單顯示,總部位於深圳的有平安保險、華為、招商銀行、正威國際、萬科,位於廣州的則有,南方電網、廣汽集團、恆大,共3家。恆大總部遷至深圳后,世界500強的天平向深圳進一步傾斜。

巨頭的出走,這種困擾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好又多將總部遷至上海;2006年,中英人壽和中意人壽兩個外資保險總部從廣州遷到北京,信誠人壽在2011年前後將總部遷至北京。

2013年,廣州寶潔將研發中心布局北京、銷售中心遷往上海,在廣州只留生產基地,這讓廣州流失約20億元的稅收。在2013年上海納稅大戶榜單上,寶潔()為上海貢獻了17.22億元稅收。而恆大的出走,對廣州來說無疑是更大的打擊。

恆大總部搬遷至深圳

發展總部經濟具有明顯的稅收創造、高端資源聚集、產業聯動、消費促進、就業乘數、資本放大等外溢效應,是大城市競爭的必然戰場。京滬兩市,有著先天的政策和人才優勢,央企、外企等總部雲集。而廣深兩市,總部企業的數量體量上和京滬差距懸殊。而且廣深兩市間,總部經濟發展漸顯分野。

一般而言,一旦一家企業的年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往往表明該企業在所屬行業和產業鏈條中具有龍頭的地位。在2016年,廣州進入千億俱樂部的成員有南方電網、廣汽、恆大地產、保利地產、南方航空。其中有四家都是國企,不是國企的恆大已將總部搬至深圳。

而深圳的千億級俱樂部成員則有平安保險、華為、招行、正威國際、萬科、騰訊、中興,名單更長,民企比重佔一半。口徑更龐大的統計或者更能說明問題。在廣東省企業聯合會、廣東省企業家協會發布的2016年廣東省企業500強名單中,廣州有156家企業上榜,深圳則有194家。同期公布的廣東省民企百強榜中的前10席中,有6席為深圳企業,廣州僅有恆大地產佔有1席。

在廣東省企業500強名單的前一百席中,廣州企業佔45家,深圳佔40席。但深圳這40家企業在2015年營業總收入卻高達3.68萬億元,而廣州45家企業當年營業額只有2.32萬億元。深圳以更少的企業創造更大的收入,這也表明了,廣東超大型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

在廣深的總部經濟競爭中,深圳以奮力的姿態進行追趕,並以真金白銀吸引總部企業。今年,深圳對總部企業提供1000-5000萬元的落戶獎勵,和最高可達2000萬元的年度貢獻獎。此外,深圳還將為總部企業進行租用辦公用房補貼,和購置辦公用房的一次性補貼。

而廣州則希望用穩紮穩打來維持和擴大優勢。2015年8月,廣州發布《加快總部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提出到2017年,力爭認定總部企業超500家,形成6-8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總部經濟集聚區。過去幾年,大型央企接連南下,目前已有近30家在廣州設立功能性或者區域性總部,包括中交、中鐵、中鐵建等功能型總部的落戶。

廣深兩市關於總部經濟的競爭仍在進行之中。而這種競爭不會僅限於表面上的優惠政策之爭,而將兩個城市在金融、產業、體制、人才、法律、文化、生態等更深入寬廣層面上的競爭。

2

省會的焦慮

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即便強大如廣州,也應是充滿焦慮的。

而最令主政者們焦慮的,無疑是和城市GDP不匹配的財政收入。雖然廣州GDP為全國城市第三,但城市財力卻不及深圳、重慶、天津、蘇州、杭州等城市,這委實讓人不解。

兩年前《南方日報》曾報道稱,受現存財稅分配體制的制約,廣州全市每年創造的全口徑稅收收入,僅有不到30%留歸地方使用,而留歸市本級的一般預算收入僅為稅收總收入的1/7,大大限制了廣州市的財政激勵能力。

2016年的數據也同樣說明問題。當年廣州創造1.96萬億元的GDP,財政收入5174億元,其稅3150億元,地稅146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收入,留給廣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卻只有1393.85億元。

再看深圳,GDP比廣州少100多億的規模,但其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卻高達3136.42億元,為廣州的2.25倍。這種區別根源在於,廣州的財政收入中有很大的比例上交中央和省級財政,而深圳的本級財政留成比例則要高很多。

財力小,能幹的事情就少,然而廣州可是一個常住人口達1400多萬的大攤子,處處需要錢。

廣州財力不及深圳、天津等城市

在這種背景下,廣州似乎有更大的衝動去賣地,獲得更多預算外的土地出讓金才對,然而並沒有。將2016年廣州財政總收入減去稅收后只剩564億元,說明廣州當年的土地出讓金不超過564億元。而根據深圳房天下的數據,深圳2016年的土地出讓金超過千億元。

作為廣東老大的廣州,用起錢來捉襟見肘,而年輕的深圳,才是真正的財大氣粗。有了更多財力支持,深圳也就更有底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供給側改革,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當然,對於廣州財力薄弱的思考,除了看到財稅分配體制的現實外,也需看到廣州自身財政收入的創造能力的確不比深圳,而這又與廣州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廣州是製造業大市,在實體經濟低迷的背景下,製造業創稅能力也下降,未來廣州無疑需要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值。而給深圳帶來更多財力支撐的是還有金融等產業。

科技創新、金融資本,恰是廣州產業價值鏈條當中的兩個痛點。尤其是金融資本,是經濟的血液,廣州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強化金融資本的支持力度。

早在2013年,廣州就提出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目標。但目前來看,廣州依然存在上市企業少,缺乏全國性金融交易平台,金融創新不足等事實,廣州距離這個目標還有較長遠的路要走。

在科技創新經濟的發展上,廣州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該說,廣州並不缺人才和科研成果。廣東2/3 的普通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都在廣州,還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等各類科學研究及開發機構。但這些機構的研究成果,和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需要一個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的支撐,才能快捷地轉化成生產力。

今天,廣州的科技大咖是丁磊、張小龍。而深圳的任正非、馬化騰、王傳福,他們顯然則更為閃耀,他們站在潮頭,被奉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來到深圳,開始新的深圳夢的續寫。

我本人非常喜歡廣州這座城市,但我也屢次發現,原來我工作過的南方報社,很多人離開媒體行業后選擇自己創業,不少人離開廣州前往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原因就在於,在那些城市他們能更方便地找到發展所需的人才、平台和資金。

3

羊城的重塑

每年春秋兩季廣交會是廣州市最大的國際性展會。廣州是千年商都,依託交通物流的便利,廣貨遍天下。廣交會正是千年商都今日繁華的象徵,也是廣州展開全球產業信息資源整合的核心平台。但現在,廣交會的成交額度正在逐漸下降。

2007年,廣交會全年成交額達到738億美元,達到了歷史頂點。隨後時間就進入了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廣交會成交額一路下滑,到2016年成交額為560億美元。

這種下滑只是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跨境電商日益繁榮等背景下的縮影。隨著國際商貿信息交流乃至國際支付的電子化、網路化,尤其是阿里巴巴等國際B2B、B2C業務的不斷發展,廣交會的成交額或許很難再有根本性的轉機了。

廣交會展館位於廣州海珠區的琶洲,在幾年之前,這裡更像是廣州的周期性的、臨時的舞台,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城市中心。但近些年廣州城市持續外擴,在外圍包抄之下,琶洲中心優勢凸顯。另外,廣州老城內部,越秀、荔灣、天河的人口密度太大,低密度的琶洲的價值也更明顯了。

五六年前,廣州就提出在琶洲建設「下一個珠江新城」。2011年,時任市委書記表示,「未來十年,要把城市建設的重心轉移到推動琶洲地區開發建設上,集中資源和精力全面推進。」

廣交會展館

珠江新城就在珠江的西北對岸,那兒經過20餘年的開發建設,已從江邊灘涂變成高樓閃耀的CBD。2010年亞運會之後,珠江新城、體育中心等CBD,在亞運會之後已新添大量高樓,可用之地極為緊張。

而廣州的老城就更難再拿出幾平方公里的地出來了。很多老街巷裡,高架橋都修到了臨街窗邊,捷運也開通了,但人口實在太多,交通極為不暢。越秀區的老城街道狹窄,人口密度很高, 34平方公里內,竟容納近120萬常駐人口。

廣州高端產業需要新的承載空間,也更迫切地需要在城市空間上的騰挪了。低密度的琶洲也就成為必然之選。另外,廣州也計劃在琶洲的江對岸、珠江新城東邊,以舊城改造的方式,打造一個用地面積約7.5平方公里的「廣州國際金融城」。

根據廣州的十三五規劃,廣州正致力於通過「一江兩岸三帶」規劃來優化城市的城市空間布局。以珠江為紐帶,把沿岸的優勢資源、創新要素串珠成鏈,構築兩岸經濟帶、創新帶和景觀帶。

未來廣州的的摩天建築業將主要誕生在這個「一江兩岸三帶」內。600米的廣州國際金融城地標,超過600米高的白鵝潭鑽石大廈,450多米的「國際金融交易中心」大廈、400米的白鵝潭金色大廈、350米的琶洲磨碟沙大廈……這些參天的塔樓,將一再修改城市的天際線,宣告廣州的氣勢和野心。

「一江兩岸三帶」重頭戲,就在於琶洲、珠江新城和國際金融城共築「黃金三角」。其中,琶洲、國際金融城是廣州在高端產業集聚的空間增量,關乎廣州的榮耀。

在主城區之外,廣州還將在南邊的南沙新區、北邊的白雲空港、東邊的中新知識城等區塊,有針對性地培育新型產業集聚區。

老城區的更新提質也是廣州城市重塑進程中的關鍵一步。如何通過一系列的項目舉措,梳理老城的空間,煥發老城的新活力,這考驗著從廣州到下轄老城區主政者的城市治理智慧。

在廣東第十二次黨代會上,廣東省委書記要求廣州,要以「三舊」改造為抓手推動城市更新,下決心提升城市建設現代化水平,用三到五年時間讓廣州展現出新的面貌。而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之前,廣州全市將完成85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

4

創新的出路

廣東是全國經濟第一大省,領先發展、創新發展的任務艱巨。

今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作出「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要求廣東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廣州是廣東省會,被視為全省最大的「發動機」,在推動廣東發展上自然也要奮勇當先。

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期間,廣東省委書記要求,廣州要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打造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充分發揮廣州創新資源富集、產業發達的優勢,打造人才、投資、科技成果交易等創新平台,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去年初,廣東省委書記也曾指出,廣州要努力成為珠三角創新驅動發展的龍頭、帶動全省創新發展的引擎。

廣東省省長也在今年2月提出,必須讓廣州擁有與副省級城市相配套的審批許可權、監管許可權和責任許可權,真正把全市各區聯合聯動起來,變成一個並聯的「發動機」,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把廣州打造成為華南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樞紐中心。

樞紐,是廣州城市的一個重要特質。依託海港抵達遠洋,藉助空港飛抵全球,通過鐵路和高速公路連通千里腹地。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三五規劃中,廣州的目標定位除了國際航運樞紐、國際航空樞紐,還有「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科技、創新、樞紐,便是廣州當下和未來發展中的重要關鍵詞。

為了實現國際科技創新樞紐的戰略,廣州正致力於打造一條以廣州高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民營科技園、智慧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生物島、大學城、國際創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走廊。

廣州國際生物島

其中,科學城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2015年實現營業總收入3500億元,成為珠三角重要的科技研發、產業化基地。生物島面積1.8平方公里,將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生物醫藥、健康醫療產業技術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基地。

《廣州市科技創新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廣州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形成開放、寬鬆、自由的創新生態,科技創新企業總量達到20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000家等。

R&D經費佔GDP的比重是一個城市創新實力和潛力的標誌。過去幾年,廣州的R&D支出規模約為深圳一半,而未來廣州也將加強這一塊的投入。根據規劃,到2020年,廣州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支出達到84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0%以上。

如前所述,廣州由於大量科研機構和人才的存在,集聚了豐富的科研成果,為科技創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2016年,廣州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達到1642件。

當然,廣州要正視自己的差距。其2020年的R&D經費佔GDP的目標比重還沒有現在深圳的高,而深圳南山區一個區去年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就多達10389件。

總的來說,廣州需要加強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特別是向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品和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同時,也需要給予一些新型企業、小微新區營造更優質的生長土壤。

當年的華為就是從一家「落後工廠」起家的,馬化騰在曾經有幾度想將騰訊賣掉,如今炙手可熱的深圳大疆來自於大學生在宿舍里的搗鼓。廣州需要的,難道不正是將整座城市變成一個支持創新、孵化創業的巨型孵化器嗎。

廣州是一座偉大的城市,包容開放的城市文化,就像一鍋混合了多種食材的老火靚湯。但廣州的繼續偉大,則決定於每一代人的不甘平庸。廣州明天的榮耀,也取決於我們這一代人做對了什麼。

延伸閱讀:一線城市經濟「質變」的廣州樣本

2017年一季度,廣州經濟運行穩定向好,地區生產總值為4692億元,增長8.2%。同時,增速高於全國(6.9%)和全省(7.8%)的水平,也高於北京(6.9%)和上海(6.8%)。

在部分一線城市房價高企,「脫實向虛」無法遏制的當下,廣州卻反其道而行之,經濟大有「脫虛向實」的態勢。一方面,在廣州,基於中產階層財富管理、實體經濟直接融資需求的保險業、產業基金這類「健康的金融業」正在崛起,對經濟的貢獻已超越房地產。另外,房地產行業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則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微觀市場主體結構也不斷優化。一季度,製造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92.47%;大型企業落戶數量增速喜人,新登記註冊資本過億元的內資企業達126戶,同比增長34%。

一季度,廣州GDP繼續位居一線城市前三,但對廣州而言,GDP早已不是最重要的。近幾年來,隨著廣州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戰略的穩步推進,廣州經濟發展正在從「數量」過渡到「質量」的新階段。

在這個新階段,廣州城市經濟發展成績的評判指標正在轉變:一座城市的好壞,越來越是看它能否為城市未來的創新卯足後勁和積聚動能,是否讓實體企業和市民真正受惠,是否給年輕人職業發展和人生的帶來希望。

一季度,廣州GDP繼續保持一線城市第三城的位置,同比增速高於京滬。但另一方面,現在的廣州,其經濟質量早已遠遠不是GDP所能衡量的。

幾大「最健康」的經濟指標,廣州都異常醒目。作為衡量實體經濟關鍵指標的工業用電量(6%)和鐵路貨運量(10.7%)兩大指標,廣州的增速均創近5年同期的新高。同樣,衡量商貿活躍程度的機場旅客吞吐量,廣州增速達到了12.5%,這一增速居國內六大機場首位。

對的城市而言,出口是另外一項衡量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長期以來,強勁的出口是人民幣幣值穩定的保證,也是維繫這個國家國際支付能力的基礎。

尤其是在人民幣貶值預期隱現,資本外流風險加劇的時期,一座城市的出口更對金融體系的穩定至關重要。這方面,廣州為國家交出了讓人滿意的答卷。

一季度,廣州出口的增速達到31%,在全國主要沿海出口大城中位居前列。此外,作為傳統的大港,廣州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增速達到了11%,這一增速同樣位居國內十大港口首位。

和GDP相比,另外兩個數字在評判經濟質量和實體經濟實情方面更加重要,它們被稱為城市的「效益指標」。一季度,廣州全市稅收總收入(23.7%)和工業企業利潤總額(19.4%)兩大效益指標增速超過或接近20%。

在一些排行榜中,經濟「含稅量」(稅收收入/GDP)已成為城市競爭的重要指標。此外,在「脫實向虛」的大背景之下,工業利潤則越來越被看作關鍵指標。在一線城市中,廣州這兩個指標都表現不俗。

2017年開門紅,廣州在宏觀層面出現了眾多醒目的「健康指標」,這背後是微觀層面的活力爆發。

工商數據顯示,一季度,廣州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5.8萬戶,同比增長36.76%,比去年同期增速高出近44個百分點。新增註冊資本金2865.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06%,高出去年同期增速94.06個百分點。

其中,大型企業落戶數量同比出現大幅增長。新登記註冊資本過億元的內資企業達126戶,同比增長34%,註冊資本金總額達1339億元,同比增長213%。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傳統外資積聚城市和地區驚呼「外資撤離」的時候,廣州卻成為了一線城市中吸引外資的高地。數據顯示,一季度,廣州新登記註冊資本過千萬美元的外資企業達37戶,同比增長106%,註冊資本金總額達44.95億美元,同比增長409%。

在廣州新增的大項目、大企業投資中,富士康增城項目最值得大書特書。2017年3月1日,富士康「第10.5代線8K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在廣州增城破土動工,投資610億,這是廣州改革開放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

富士康增城項目的落地,這是廣州近年來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的一大碩果。這背後其實也展現了廣州城市發展路徑,特別是「招商引資」方面的一種高超策略,即吸引大項目,以大項目為樞紐,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落地,從而讓廣州在某些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在部分一線城市,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一直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但無論地方政府如何調控,房價上漲的現實和預期都無法被扭轉,與房地產相關服務機構越來越火,乃至吸引風投的巨資追捧。

近年來,隨著廣州樞紐型網路城市建設的推進,廣州房地產一直相對平穩,並未出現暴漲,這為實體經濟的發展留足了空間。與此同時,隨著近期限購、限貸等調控措施的見效,房地產市場開始大幅降溫。

工商數據顯示,廣州房地產業新登記市場主體增速大幅下滑。一季度,新登記房地產行業市場主體430戶,同比負增長,為-31.52%。與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大幅下滑達36個百分點,繼續保持了2016年第四季度以來的低位運行狀態。

房地產由於其特殊的投資屬性,因此也很容易被看成是一個「類金融行業」。一座城市能否吸引資金,金融業是否發達,房價高不高,往往是一個最直觀的指標。

不過,這個規律對廣州並不適用,因為廣州發展的金融業有點「與眾不同」——它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金融業,而非資金空轉套利,追高資產泡沫的金融業。

發展金融,有所側重,側重於服務於實體經濟和中產基層財富管理的「健康的」金融業開始在廣州勃興。2017年4月,國新央企運營(廣州)投資基金正式落地,其總規模達1500億元,是廣州迄今為止單體規模最大的基金,也開創了廣州市國企與央企投資運營平台合作的先例。

此前,廣州已經與銀河金控、中證報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在廣州國際金融城分別建設南方總部,建設報價系統私募股權市場和大宗大眾商品市場,以及相關的創投基地。

可以看出,近年來,廣州發展和引進的金融項目都以直接融資為主,其目的是給企業降成本(利息)。

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最根本上來說,也是對人(勞動力)和資金這兩大生產要素的積聚。一季度靚麗而「健康」的經濟數據說明,廣州走對了方向。

微信編輯:雨影晨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