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華大學舉辦德國藝術家呂佩爾茨作品展

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本文自:澎湃新聞

3月27日下午,「從酒神讚歌到阿卡迪亞」馬庫斯·呂佩爾茨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76歲的德國藝術家馬庫斯·呂佩爾茨出席開幕式並表示,此次展覽作品是從系列作品中抽取出來的單品,這種藏家視角讓他看到了自己年輕氣盛、充滿活力的狀態。

《阿卡迪亞》,120x220,綜合材料,2011

3月27日下午,「從酒神讚歌到阿卡迪亞」馬庫斯·呂佩爾茨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德國貝爾藝術中心共同策劃,是「現象之上」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系列展覽的第二個重磅展覽。相較於去年貝爾中心策劃的安塞姆·基弗展覽由於藝術家本人的公開不支持引發的爭議,此次馬庫斯·呂佩爾茨展覽並無風波,藝術家馬庫斯·呂佩爾茨親自到場,出席開幕式。

德國藝術家馬庫斯·呂佩爾茨致辭

76歲的馬庫斯·呂佩爾茨在展覽開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是一個收藏的結果,以一個收藏家的個體視角展示我的作品,和藏家的理解相關。這些作品都是從系列作品中抽取出來的單品,這個視角對我個人比較有意思,可以讓我看到自己年輕氣盛、充滿活力的狀態。」


馬庫斯·呂佩爾茨1941年出生於賴興貝格(現稱利貝雷茨,屬捷克),是德國當代著名畫家、雕塑家、作家、藝術教育家和爵士樂鋼琴家。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庫斯·呂佩爾茨與巴塞利茲、伊門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創立了「新表現主義」藝術運動,有力地改變了西方當代藝術史的「地形圖」,標誌著二戰後世界藝術中心被美國主導多年後再次回歸歐洲,並引發了一場關於繪畫復興的持久爭論。

《穿西裝的男人·二》,250x187,布面油畫,1976

中方策展人楊東江介紹,「新表現主義」誕生於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深刻轉型,和種種「藝術紛爭」或「藝術史終結」的紛爭中,秉承了盛期現代主義時期德國表現主義的精神與氣質,又獨闢蹊徑大膽創新,導致造型語言、藝術觀念和風格形態等方面產生一系列革命性轉變。典型的「新表現主義」以狂放粗野的手法表達其思想和主題,尤以原始造型、濃烈色彩和狂放筆觸彰顯畫面的表現力,使其作品充滿了內在的緊張與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尤利西斯·三》,130x162,綜合材料,2011

《尤利西斯》,135 x 45 x 33 cm,青銅雕塑,2013

此次展覽包含馬庫斯·呂佩爾茨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各個階段,共104件代表作品,包括88件架上繪畫和16件雕塑作品。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歷程中,馬庫斯·呂佩爾茨的藝術創作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風格變化期。「馬庫斯·呂佩爾茨的作品既有個人特殊性,亦有共性,把藝術史上所有明亮與暗影的側面都以與觀眾對話的方式呈現在作品中。」德方策展人文策爾·雅克布說。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馬庫斯·呂佩爾茨創作了一系列以「酒神讚歌」為題的作品,兼有酒神之「醉」和「狂喜」的特性,代表著激情與狂熱,這一風格與當時流行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等藝術運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採用較為具象的形式表現內心強烈的情感。馬庫斯·呂佩爾茨曾在一次展覽中提到,「酒神讚歌」系列的靈感來源於尼採的著作,酒神讚歌是一種用以謳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古希臘合唱抒情詩,狄俄尼索斯的精神是古希臘悲劇的源頭,而他的繪畫就是這種溯源行為的展示和借用。

《梳子》,50x140,布面油畫,1968

《田園風光·二》,275x201,布面油畫,1969

中經70年代「主題繪畫」期,馬庫斯·呂佩爾茨創造了大量以軍帽、鋼盔等德國納粹時期象徵符號為主的「德國主題」畫面。德方策展人文策爾·雅各布介紹,馬庫斯·呂佩爾茨選用「鐵路」與「隧道」的圖像語言,是為了在視覺上傳載一種「迷夢與野性並存的神靈附體的」升華狀態。鐵路上滾動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運輸的車輪,而鋼盔則象徵著納粹德國在戰爭中的種種傾軋。

《頭盔·二》,235x190,布面油畫,1970

到了20世紀80年代,馬庫斯·呂佩爾茨轉而向希臘神話、歷史及古典大師中汲取營養,畫作背景以面孔、人體、面具與惡靈居多。而1990年代則創作了一批關注繪畫形式效果的「圖像序列」。馬庫斯·呂佩爾茨正是此時被介紹到,對不少本土藝術家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你所知不多,公爵夫人回答道》,93x70x65,青銅色漆,1981

《淋浴間 6Ρ 一》,179x83,紙本油畫,1982

《空間幽靈:無神論者》,200x162,布面油畫,1987

21世紀以來,馬庫斯·呂佩爾茨努力將寓言與哲學相融,尤其是2010年代創作的「阿卡迪亞」系列,是馬庫斯·呂佩爾茨近十年來藝術風格的結晶。「阿卡迪亞」是一種美好想象的烏托邦,對未經現代文明濡染的詩意田園生活的嚮往,充滿對人類過往歷史和遙遠未來的想象。在楊東江看來,馬庫斯·呂佩爾茨的「阿卡迪亞」,既有對遠古人與自然和諧家園的眷戀,又有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今天的阿卡迪亞位於希臘中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是一片荒蕪的土地。在這裡,馬庫斯·呂佩爾茨引出了理想與現實的悖論。

《奧菲魯斯》,260x285,布面油畫,2004

從「酒神讚歌」到「阿卡迪亞」,其發展軌跡既展示了馬庫斯·呂佩爾茨個人藝術發展的演變與升華,也是西方當代藝術半個世紀流變的縮影,展現了對當代社會和人性的美好期盼。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長馮遠說,「馬庫斯·呂佩爾茨作品中豐富的表現力與多元的風格,特別是對歷史的沉思和對現實的省悟,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向人類未來『阿卡迪亞』的窗戶。」

《白天》,130x162,布面油畫,1993

附:馬庫斯·呂佩爾茨簡介
1941年,出生於賴興貝格(現稱:利貝雷茨,屬捷克)
1948年,隨家人遷居西德萊茵河畔的賴特
1956-1961年,就學于克勒菲爾德工藝學校和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
1961年,開始自由藝術家生涯
1962年,遷居柏林,開始「酒神讚歌」系列繪畫創作
1968年,在柏林邁克爾·維爾納畫廊舉辦首次個展
1970年,開始「德國主題」系列繪畫創作;榮獲羅馬獎
1971 年,榮獲德國批評家協會獎
1975 年,出版第一本詩集《9 x 9》
1982年,參加第七屆卡塞爾文獻展
1988-2009年,擔任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院長
2011年,開始「阿卡迪亞」系列繪畫創作

-END-

一則招聘:現招新媒體小編有現場經驗最佳

聯絡郵箱: [email protected] 投遞簡歷

艾未未2017難民題材新電影《人流》面世,於今年上映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機構合作、廣告刊登、資訊發布

[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