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BBC紀錄片為什麼這麼好看?有人揭露了背後的秘密!

幼年的斑馬寶寶想要穿過一條湍急的河流,英勇的企鵝爸爸每天都要從事一項與大海以性命相搏的工作來撫養家人,走在尋找真愛路上的樹懶還是那麼不緊不慢…….這是BBC自然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中出現的畫面。

作為一部備受期待的BBC經典自然電影續集,影片由2007年票房超1億美金席捲全球的《地球》原班人馬,耗時三年精心打造。影片中,出現了企鵝、樹懶、蜂鳥、獨角鯨、海鬣蜥等38個野生物種,其中大熊貓、白頭葉猴等獨有的珍稀動物尤為讓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來,BBC盛產各類製作精良的紀錄片,征服了很多全球眾多紀錄片愛好者。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而且,畫面絕對有保證,幾乎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做壁紙。

BBC自然類紀錄片擁有哪些致勝法寶?對此,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屢獲國際大獎的著名紀錄片導演梁碧波,四川電視台導演高蘭,他們從專業的角度出發,獨家揭秘了BBC自然類紀錄片被「封神」的原因。

多樣化的題材選擇

從猿猴到人類,從非洲草原、荒涼峰頂到熱帶雨林、深邃大海,從探索居住在世界各角落人群生存之道的《人類星球》到講述在極端壓力下,生物體不斷拓展行為極限的《生命》,BBC自然題材紀錄片的選題包羅萬象,將難以數計的生物及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拍攝自然類紀錄片時,BBC的製作團隊都會從全世界範圍內進行題材的選擇,他們對我們所在的地球的認識是宏觀性的,甚至可以說是以外星人的眼光來看待地球。這種高度和範圍,在國內,現階段來說,我們的條件很難達到。」梁碧波導演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給出了BBC自然紀錄片被「封神」的第一個原因。

除了在拍攝上的多題材選擇,自然類題材的紀錄片與人文題材相比,本身更能跨越文化、政治、歷史文化的種種障礙,打入國外的市場。高蘭導演解釋道,「因為自然類的片子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弱肉強食』等原始生存法則。在殘酷的生存法則下,又時刻透露著溫情,更能引起人類情感上的共鳴。」

專業化的拍攝技術

「自然類紀錄片對畫面的要求相當高,所以,對設備技術也有高的要求,拍攝難度相對人文類紀錄片來說,會難一些。」高蘭導演介紹說,「比如說,要拍攝一隻小鳥的故事,小鳥不會說話,只能靠拍攝到的海量畫面的有機剪輯形成有情節的段落去推動劇情的發展。」

很多人在看BBC的紀錄片時,常常被精彩絕倫的畫面所震撼。2016年播出的《地球脈動2》更給了觀眾「身臨其境」的偷窺感,還讓科學家發現到之前沒有注意過的細節。這是BBC第一部高清自然紀錄片,畫質升級到了4K的清晰度。從BBC播出的幕後拍攝花絮可以了解到,BBC的製作團隊除了動用超高清攝影技術外,還使用了攝影機穩定器、無人機等設備和遙控記錄技術,拍攝起來十分專業。

在自然類紀錄片剛剛興起的時候,一般都是由攝影師潛伏拍攝動物。「這些攝影師會穿上迷彩服隱藏在森林裡,身上不能有任何特殊氣味,連帶刺激氣味的驅蚊劑也不能噴。優秀的紀錄片從業者是需要精神和情懷的,需要對這個行業最大的熱愛與崇敬,在對所拍對象的深度了解和認知的同時,還需要有同理心,需要進入所拍對象的情感世界。」高蘭導演說。從2000年開始,BBC另闢蹊徑,開始讓攝像機也穿上「迷彩服」,偽裝成自然界的花花草草或者動物,然後埋伏到動物的地盤裡,去拍下自然狀態下,人們難以親自捕捉到的景象,這些攝像機被形象地稱為「間諜相機」。

這一拍攝手法漸漸在業界流傳開來,的紀錄片導演在拍攝自然題材的紀錄片時也用過。「李文舉導演拍《自然的力量》這一紀錄片時,在東北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拍攝。當時,為了拍到老熊穿過樹林的鏡頭,攝製組先把線路看好,提前半年在樹林里埋下牛肉。熊每天都會去那裡找牛肉吃,漸漸地習慣走那條路,將線路固定了下來,拍出來畫面就很好看了。」梁碧波導演補充道。

工業化的生產流程

在拍攝紀錄片時,BBC跟好萊塢拍攝電影一樣,有一套完整而詳細的工業化生產流程,比如說,開場該如何設置,每個採訪的長度控制在多少秒以內,觀眾的忍耐極限是多長時間。忍耐極限時間的測定是請專門的機構做受眾的心理分析而得到的,甚至會精確到多少分多少秒觀眾開始流失。梁碧波導演深耕紀錄片行業多年,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們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非常高,比如說拍野生動物怎麼拍,都一整套技法,我們國內在這方面的經驗非常缺乏。 」

2007年的時候,梁碧波導演與五洲傳播中心和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合作拍攝過一部名為《成長的大熊貓寶寶》的紀錄片,記錄下熊貓寶寶從出生到成長到八個月的過程。「當時他們在全世界選了50種動物,記錄下這些動物的成長曆程。在,就委託我來拍攝熊貓,那是也是我第一次參與到國際化的工業生產流程當中去。」

談起這段經歷,梁碧波陷入了回憶,「當時,在每個星期一的上午,我們會跟美國那邊的製片人、我們國家五洲的項目負責人以及負責後期的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開國際電話會議。在這個會議上,我會將近期的動態告訴他,涉及到很多細節,比如說,本周熊貓怎麼了,下個星期熊貓將會長得怎麼樣,熊貓基地的人會怎麼樣等等。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的後期會根據這些情況,馬上做一個表發過來,告訴我們這周的拍攝重點是什麼,哪些鏡頭必須要,我就按照這個表上的內容去拍。拍完后,馬上將磁帶用國際快遞寄到紐西蘭那邊去給他們去做後期。每個星期的流程都是這樣,重複了八個月。」

高蘭導演是從電視劇導演跨界進入紀錄片領域,她說,「BBC自然動物類紀錄片從策劃到前期拍攝不斷完善的案頭工作,就是要讓紀錄片具有精彩的故事敘事與曲折的情節結構,是讓這類紀錄片成功的先決保障之一。」

科學化的學術支撐

很多人把自然類紀錄片當作科普片來看,因為其中涉及到很多科學、人文、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識,看完是既獲得了美的享受,又開闊了眼界。這些學術知識的提供,絕大部分來自專業的科學家團隊。

BBC今年出了一部名為《荒野間諜》紀錄片就是在20多位科學家和野生動物專家的指導下完成的。「他們拍這類片子時,背後都會有龐大的科學家團隊來支撐。好多導演本身就是科學家,我印象里,以前有一個比較著名的紀錄片《微觀世界》,導演克勞德·紐利迪薩尼就是一位科學家。與他們相比,我們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還是有所欠缺,難以提供這方面學術知識的支撐,導演各個方面的素養也難以達到。」梁碧波坦言。

最後,梁碧波,四川電視台導演高蘭也給我們推薦了幾部他們認為最值得一看的幾部紀錄片。

《地球脈動》第一季、第二季

《地球脈動》是BBC在2006年製作的紀錄片,當年足足71位攝影師耗費2000天去了62個國家204個地區,光投資就花800萬英鎊。從南極到北極,從赤道到寒帶,從非洲草原到熱帶雨林,再從荒涼峰頂到深邃大海,難以數計的生物以極其絕美的身姿呈現在世人面前。

而《地球脈動》的第二季更是創造了新記錄,在豆瓣上,在有25892人的評價下分數高居9.9,堪稱豆瓣史上最高分。《地球脈動2》中,為了拍出那些令人驚嘆的瞬間,攝製組用的最強大武器是時間。拍蝙蝠洞中的生態世界用了1個月,拍南極洲企鵝孵蛋用了1年,而拍雪豹獵食,用了整整3年時間,所以,拍攝出來的每一秒都極具衝擊力。

《人類星球》

《人類星球》總共描繪了八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其中多數從未在電視熒屏上披露。每集節目集中講述一個居住地,揭示當地居民如何創造出令人吃驚的方法,來應對極端不利的情況。該片以史詩般的氣勢, 獨一無二的內容,令人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探索了從偏遠沙漠到繁華都市、居住在世界各角落的人群的生存之道。

《森林之歌》

陳曉卿導演因拍攝《舌尖上的》為大眾所熟知,他還曾在2003年的時候拍攝過一部自然生態類紀錄片《森林之歌》。這部片有中央電視台曆時四年打造,攝製組將拍攝點遍布東北森林、秦嶺、塔克拉瑪干沙漠、神農架等各個主要森林分布區,用精美的畫面展示了森林的神奇與美麗。梁碧波導演和高蘭導演都極力推薦這一片子,「這是改革開放后拍的第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好片子。」梁碧波說。

《自然的力量》

李文舉導演拍攝的《自然的力量》,被梁碧波導演推崇為「最接近國際水平的紀錄片」。這部片歷經500多天的海外拍攝,拍攝點囊括四大無人區,記錄下藏羚羊、雪豹、野氂牛、亞洲象以及南海,全片可以用「大氣磅礴」來形容。

《我們誕生在》

《我們誕生在》以三個野生動物家庭為主線,棲息於四川竹林的大熊貓,隱居於雪域高原的雪豹、攀援於神農架的金絲猴成為影片的三組主角。梁碧波介紹說,「這是一部按照好萊塢結構來拍攝的自然類的片子,難度主要體現在攝影上。」高蘭也很喜歡這部片,「這部片畫面好看,劇情也有意思,在國內叫好又賣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