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耄耋老畫家史秉有:患有咽炎,卻義務講畫近百小時

2月2日,正月初六,78歲高齡的全國著名工筆花鳥畫家、教育家史秉有迎著清晨的陽光,緩步走入山西博物院(以下簡稱省博)藝術中心,激情澎湃地為前來參觀「歲華春暉——史秉有作品展」的觀眾講述每一幅畫背後的故事。大家環繞在他身邊,時而聽他講解,時而探討交流,無不被他的藝術思想和人文情懷所感染。

此次展覽選擇了史秉有不同時期創作的代表作品與教學范畫共120幅,為冬日裡的藝術殿堂帶來一派春的生機。年近八旬的他,已從藝60年,從教50餘年。「今年省博為我出書、辦畫展,拍個人從藝從教專題片。感謝這份厚愛!我願與省博一起,以實際行動在復興與弘揚傳統繪畫公益事業的活動中繼續聯手前進!」他告訴記者。

原來,為了讓社會不同層次的觀眾能對優秀的傳統繪畫認識得到提高,省博近年一直有規劃地從全國各地引進不同畫科、流派的經典名作,源源不絕地給觀眾提供傳統繪畫盛宴。

五年間,20個畫展,40多場專家解讀,近100個小時……這位白髮丹心、風趣幽默的耄耋老人主動擔當起義務講解工作,並擁有眾多冬粉。每一次畫展前,他都要查找相關書籍、畫冊及資料進行備課,提前看作品、找重點、反覆溝通、確定互動地點等。

是什麼支撐他這樣堅持做義務講解呢?

不為名利不為風浪斷送藝術

站在學生時代的作品前,史秉有講道:「這幅是我當年臨摹的《維摩居士像》,原畫在台灣,作者是北宋李公麟——白描畫的創始人,此畫雖為單色,卻充分表現出了色感、質感、量感及體積感,如手的柔軟、雲的升騰、席子的綿軟,而現代人太浮躁,已很難畫出。」

臨《維摩居士像》(1960年)

臨永樂宮壁畫之玉女(1959年)

再接著欣賞他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創作的科普畫如《山西省宜養什麼魚》《山西中草藥——蒲公英》《山西中草藥——五靈脂》等等。十年浩劫,工筆花鳥畫被打入「四舊」,但他沒有放下畫筆,想方設法為省衛生廳畫《山西中草藥》,為省水利廳畫水產科普畫,為省林業廳畫《森林保護手冊》,共計300多幅。他還為省輕工廳名牌產品——汾酒(白瓷瓶裝)創作了印模貼花商標畫「牧童遙指杏花村」,且沿用至今。

他抱定一個信念,即「不為名利斷送藝術,不因生活風浪兇險而拋棄畫案」。

《山西中草藥——蒲公英》(1969年)

已故著名畫家趙延緒先生對《山西中草藥》彩圖的評語是:「秉有同道所繪之中草藥圖,古若徐熙,今齊非闇,真是筆中有韻,墨外有神。今以數載之精力為大眾繪成巨冊,宜乎揮毫落紙,卓爾不群,爰樂書數語以志欽佩。」徐熙和黃筌均是五代十國著名花鳥畫大師,于非闇是當代著名花鳥畫大師,注重寫生,畫風直追宋徽宗趙佶的筆情墨趣。而于非闇正是史秉有恩師俞致貞的老師。

「《山西中草藥》一書還曾獲過獎。因為將不同中草藥的生存環境、採集方法都在畫中體現出來啦。」說完他趕緊喝了口水,解釋道,「因有慢性咽炎,必須隨身攜帶水杯,水一喝完就不敢講了」。

《山西中草藥——鹿茸》(1969年)

「大家看這邊,是我1989年畫的《芽兒寫生范畫》,當時帶學生到迎澤公園寫生,學生大多覺得牡丹漂亮,適合入畫。其實,美到處都有,關鍵要有發現美的眼睛,尤其是別人沒有發現的美。」深知身教重於言教的他,注意到一處板結的土塊被芽兒頂開,便決定發掘其精神,「你們知道它破土時是什麼姿勢嗎?是彎著腰,謙虛地躬身向上,努力奮鬥」。

《勝似梅花斗春寒》(芽兒寫生完成圖之局部,1990年)

畫重在表現不是再現,具有一定啟示性。畫的深層次即哲學,可啟發智慧。」此時他又從文件袋中取出五張范畫,第一幅是西方的油畫,幾條鮮魚十分逼真;第二幅為清代畫家朱耷(八大山人)的游魚圖,畫中是一條斜眼相看、富含寓意的魚;第三幅是現代某「著名畫家」的寫意魚,如孩童塗鴉之筆,毫無美感,談不上藝術性;第四幅齊白石的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以此諷日軍「橫行」;第五幅即齊白石的《翠鳥》,題跋為「羽毛可取終非祥」,暗喻僅有外表的美未必是好事。

眼神犀利而睿智的史秉有說,古人把看畫稱為讀畫,是可讀可思的,畫中往往流露著文人的思想及情趣。

《翅開天外意》局部(2006年)

「真美啊!」當人們欣賞到該展壓軸之作——巨幅工筆花鳥畫《翅開天外意》時,數人不約而同地發出讚歎。畫面中,濃密的青松下,三隻仙鶴立於山巔,凝眸遠望,振翅欲飛。「你們看,把遠處的群山壓低,方顯近處山崖之高;松樹上不露頭、下不露腳,才顯得高大,並感覺意境悠遠。」他頗有深意地介紹道。

《翅開天外意》之仙鶴羽毛細節

執著探尋普及畫的機遇

史秉有17歲考中北京藝術學院讀大學部,隨後進入中央美術學院讀研究所,師承李苦禪、俞致貞、田世光等著名畫家。他謙虛、勤奮、好學,山水、人物、花鳥無所不涉。

為了復興宋朝工筆花鳥繪畫的藝術巔峰,他最終選擇了耗時勞神的工筆花鳥畫種為創作方向,並在這條路上探尋了60載,開闢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藝術境界,並於1990年創立了全國唯一的省級工筆花鳥畫會,數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

這位簡單而執著的老人,始終熱心於公益事業與文化傳承。他組織會員參加山西省殘聯活動,為殘疾人獻愛心,當場義畫義捐作品,全部捐贈給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他下基層,走鄉村,義務授課,不僅把美帶給普通百姓,更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繪畫愛好者加入這個藝術大家庭。他的學生遍布各地,還收過四位美國徒弟。

先有普及才能提高。為此,他一直探尋普及畫的機遇。「當我成為省博書畫展廳義務解讀員和榮譽會員時,心情如魚得水。五年來,省博公眾服務部和教育部工作人員創造性地噴繪解讀范畫,用移動白板、投影儀搭建演示台,發放耳機,協助我更好地做解讀工作。所以,來自山西各地和湖北、山東與北京等地觀眾感動地說,山西博物院專題書畫展能激勵公眾對博大精深的傳統繪畫的思考……」他無比欣慰地告訴記者。

「史教授做了大半輩子教育,比我的歲數都要長,因為我們都是在做教育,想把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恰好不謀而合。」省博教育部負責人王曉芬充滿敬佩地講道,「史教授特別認真,跟一般專家不太一樣,他選擇了什麼,就會一直堅持下去,總是主動打電話問我們下一個展什麼,應準備什麼,比我還要惦記這個事情呢。五年來若不是他的堅持,我們也不可能期期不落。」為此,省博對這位年齡最大的志願者授予「山西博物院榮譽會員」稱號。

那是2012年炎熱的夏季,「翎羽飛花——陳之佛工筆花鳥畫展」在省博開展,他希望向觀眾介紹傳統工筆花鳥畫的發展脈絡,感悟畫家的人格魅力,就主動提出為該畫展做義務講解,從此竟未曾中斷,堅持至今。

從海派名家、嶺南新風到金陵畫派、京津畫派,他正為人們描繪著一幅壯麗龐大的美術地圖。

他認為,自己既然是新培養出來的第一個工筆花鳥畫研究所,就應責無旁貸,以「為往世繼絕學」的決心繼承和弘揚這一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我要做到發白志不衰,做好傳幫帶,站好最後一班崗」。

「因種種機遇,我有幸參加了兩類不同花鳥畫的教學實踐,一類是正規的高等學府,在山西大學美術系教授花鳥畫;同時,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到山西各地市的群眾藝術館和不同類型的工藝美術廠教授花鳥畫,後來又在太原教育學院和書畫函授大學山西各分校以及山西老年大學授課,培養學生500餘人,培養了近百名工筆花鳥畫人才。」史秉有回憶道。

他為人真誠,被眾人奉為楷模;他教學認真負責,多次得到學校嘉獎;他愛生如子,因材施教,為許多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他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將多年來在校外花鳥畫基礎教育的具體措施總結了出來,即「首先把臨摹作為入門的導向,在此基礎上,形成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進程前期是臨摹第一,寫生第二,創作第三;中期是寫生第一,臨摹第二,創作第三;後期是創作第一,寫生第二,臨摹第三」。

大紅色花卉范畫(1975年)

粉牡丹完成圖范畫之一(1976年)

鳥類頭、爪寫生范畫之局部(1976年)

著名花鳥畫家高冠華曾評價:「美術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某個時期,某個地域,一批志趣相投、藝術觀點相近的畫家經過長期地切磋,使某一畫種產生了新的突破。願秉有與同仁弟子們繼續努力,為傳統工筆花鳥畫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藝術家要「捕風捉影」求真善美

群羊、麻雀、谷黍、梨、杏、柿子、酸棗……史秉有善於從平凡生活中發掘非凡的美,將眾多鄉間田野司空見慣的自然景物變成了他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

崢嶸歲月又重來(1994年)

他求學時的恩師、著名工筆花鳥畫家俞致貞生前評價說:「史秉有擅長工筆花鳥畫,因他有為人民服務之心,故不辭艱辛,常上山下鄉體驗生活,搜集素材,創作出大量有時代氣息之花鳥畫經常展覽和出版,深受廣大人民歡迎。近年之新作做到艷而不俗,典雅大方,獨樹一幟,可喜可賀。」

一枝丹柿映山紅(1992年)

山西博物院院長石金鳴讚賞道,因為對故鄉河山的深深眷戀,對自然萬物的尊崇熱愛,一些過去很少出現在工筆卷幅上的生命題材,通過史秉有的畫筆而躍然於紙上,比如黃土嶺生命力頑強的酸棗、盤結於溝崖的古老樹根、秋季農田沉甸甸的黍子等等,承載著黃土風情的物象被賦予了藝術的詩情畫意,構思大氣而不粗野,表現細膩而不柔媚,給工筆花鳥藝術注入一縷時代的清風。

老根情灑黃土中(局部,1989年)

萬榮縣同鄉兼老友、原三晉都市報社長兼總編馮印譜在參觀「歲華春暉——史秉有作品展」之後,也表達了他內心的感悟:「史教授的繪畫作品繼承了傳統工筆花鳥畫健康向上的意境,又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思想含量,富有深刻哲理,不論畫動物還是植物都賦予了新意。比如《老根情灑黃土中》,懸崖邊一棵蒼老的柿子樹,雖根須裸露,卻牢牢抓住泥土不放,照樣茁壯地生長著,蘊涵著黃土與樹根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哲學理念。《芽兒》是一幅全國美展獲獎作品,也來源於生活中的觀察,獨具慧眼取材並加以升華,而這在別人眼裡通常是入不了畫的。

傾盆大雨出墨盤(局部,2011年)

「其實,雖然畫的是花鳥、動植物,但根本還是在畫人,即借物抒情。人的思維習慣即天人合一、主客觀統一。繪畫從生活中來,應賦予其精神與內涵。」史秉有認為,藝術包括畫在內首先應具備真善美,「真,指生活;善,即思想性——成教化,助人倫;美,就是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咱們傳統的東西好就好在真善美」。

爭鳴啼醒沉睡人(局部,2007年)

「成教化,助人倫」,是古代繪畫重要的理論,語出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它強調的是繪畫的社會文化功能,特別是道德教育的意義,否定了將繪畫僅僅看做是怡情悅性之事的觀點,對繪畫題材領域的擴展和價值功能的開發都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美育會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啟迪作用,所以我們應提升藝術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而且,復興傳統文化必須保持自己的個性,否則辣子變成醋一樣酸就失去其存在意義了。不創新是不行的,否則跟時代無法接軌,文化的創新即發展,但要在繼承傳統優秀遺產的基礎上,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美的元素。」

寒雞迎雪兆豐年(2003年)

說到畫的創新,他談了幾個具體技巧,「可採用跨越時空法,通俗地講即東拉西扯,這樣可以給觀眾一定的想象空間;對於普通百姓視而不見的事物,藝術家要善於『捕風捉影』,發掘別人沒有發掘的東西,小題材深挖,平凡的題材做非凡的加工」。

鳥啼風雨春花落(1991年)

為此,他主張探索性題材、挖掘性題材以及老題材開發新意境,前提即達到真善美。

史秉有講道:「唐宋時期,工筆畫曾盛極一時,創造了美術史上的輝煌,可惜元明清時期工筆畫走向低谷,包括音樂、中醫等傳統文化都走下坡路了。現今,國人的文化修養亟需提高,文化修養一提高,道德修養、社會風氣等便會有所改善。而工筆畫對心性有磨鍊作用,不易變得浮躁。」

密林深處不速客(1996年)

他還告訴記者,山西自遠古就是工筆花鳥畫發祥地之一,也是工筆花鳥畫成長的一方沃土。山西芮城與夏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彩陶上圖形的題材有魚、蛙、鹿、蟲、鳥等動物,還有豆莢、花蕾等植物形象。山西運城是舜帝的故鄉,舜妹敤首是畫祖,她畫的八卦圖內有金雞、蟾蜍、青龍、朱雀。唐代畫鶴名家薛稷,也是今天山西萬榮縣人。

晨風送來花霧香(1994年)

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在保持民族藝術特色的宗旨下,他亦探索融合其他畫科構圖、線條、色彩等元素的繪畫技法,比如在《芽兒》一畫中,就適當運用了西洋畫物體受光面的色彩、受光源色影響的法則,既保持了畫以線造形的藝術特色,又未變成西洋畫。學過西洋繪畫的他覺得,弘揚工筆花鳥畫不能排斥西洋畫,反過來西洋畫的一些畫法和技巧,完全可以拿來借鑒。

東風細雨沐春枝(1988年)

「但是,拿來借鑒並非物理上的混合,而是要達到化學上的化合。」他還認為,拜師並非讓人一味模仿老師所畫的題材和內容,而是要學習老師的精神和畫法,否則即「第一個是天才,第二個是奴才,第三個便是蠢才」。

秋色月夜勝春曉(1979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