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雄安新區背後,中國城市格局的重大變化與轉折 ┆ 中國船東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的城市格局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將如何影響世界?在,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不太多。

最近,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更進一步證實了我的判斷:

乃至全球的海運正走向大的、周期性的低點,衰退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由於高鐵的興起,陸地交通的時空格局正在被重塑。在這個大變局裡,具有「后發優勢」,正率先在全球實現「內陸的復興」。

未來,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興起是否會重振「大海運時代」,仍需觀察。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全球化始於1410年代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從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到英國,輪流稱霸全球。在「大航海時代」是被動挨打的,充滿了慘痛的民族記憶。

1949年到1979年,由於冷戰和歐美的封鎖,被迫重回「海禁時代」。國家備戰備荒、建設三線,所以沿海城市的地位均有所下降。1979年之後,大概2002年之前,的增長模式是「製造業+出口」。我們通過「產能、資金引進來,產品賣出去」的模式,迅速成為世界工廠。

在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內地基礎設施落後,所以外資選擇沿海城市建廠,這樣物流鏈條在國內比較短,便於運輸。於是,沿海城市迅速崛起,尤其是港口城市。所以我們看到,最初開放的城市都在沿海,5個計劃單列市也都是港口城市。

由此,也進入了港口建設最為瘋狂的時期,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奇迹。

2002年之後,房地產崛起,加快城鎮化,增長的主動力從「製造業+出口」轉向「城鎮化+大基建+房地產」,也就是我常說的「印鈔票的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國家通過貨幣超發,讓買房者享受到財富增長和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獲得感」,而未買房的家庭則坐等財富化水,只能被迫加入搶房大軍。於是,城鎮化、房地產就可以推動龐大的經濟繼續高速增長。

在這個階段,同樣需要大港口。大基建、房地產需要大量生產鋼鐵,並拉動汽車、家電消費,所以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甚至煤炭。於是,港口仍然需要擴大。

最瘋狂的時候,就連北京都要建設自己的港口,天津不配合,就跟唐山合搞了「京唐港」。至於香港、深圳、廣州、東莞的港口之爭,浙江、上海的港口之爭,都是經濟史上無法迴避的話題。

最終,當鋼產量達到全球一半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這樣令人震驚的事實,全球最大的10個港口,有7個在。比如按照貨運噸位排行,2015年全球港口是這樣排序的:

寧波-舟山港、上海港、新加坡港、天津港、蘇州港、廣州港、唐山港、青島港、荷蘭鹿特丹港、伊朗黑德蘭港。

按照集裝箱吞吐量排行,全球10大港口則是:

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寧波舟山港、香港港、韓國釜山港、廣州港、青島港、阿聯酋迪拜剛、天津港。

在榜單前列,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港口消失了。但這些國家因此而衰落了嗎?當然沒有。他們轉而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晶元,這些體積小、附加值高的產品主要走空運,而不是海運。

事實上,到目前最大的單一進口商品已經不是石油,而是晶元。因為生產了全球最大量的智能手機、電腦、家電,但晶元絕大多數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開始到現在,乃至世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首先,全球化出現了見頂趨勢,其標誌是20166月英國退歐,以及11月的川普當選美國總統。

其次,雖然仍然靠「大基建+房地產」穩增長,但事實上無論是「固定資產投資」還是「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重,都已經見頂。所以,才在鋼鐵、煤炭、水泥、建材上出現那麼多的過剩產能。

人口紅利、匯率紅利的消失,加上通脹帶來的營商成本高企,的世界工廠地位正在式微。無論是鐵礦石進口需求,還是產品出口需求,都在下降。當然,這其中還有幾個小因素不如忽視:空運日益發達,管道運輸日益發達(通過管道從中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未來還會通過巴其斯坦的瓜達爾港修建管道進口中東原油),出口產品升級換代開始走空運等。

第三,正在開創人類史無前例的高鐵時代,的高鐵迅速延伸,並結成了網路。而這,無論是歐美日,都還沒有經歷。高鐵的快速、大運力,改變了內陸城市的時空格局。所以,我們看到類似鄭州、武漢、西安、成都、重慶、長沙、合肥、濟南等一大批內陸高鐵樞紐城市迅速崛起,當然,這裡面還有北京,以及剛剛宣布建立的雄安新區。

我研究過2008年到2015年主要城市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的變化,有以下事實提供給大家:

12008年的時候,大連的「資金總量」超過瀋陽;2015年,瀋陽實現了反超;

22008年的時候,天津匯聚的「資金總量」是北京的22.8%,到了2015年下降到21.9%

32008年的時候,青島匯聚的「資金總量」是濟南的97.2%,到了2015年下降到92.8%。更早的時候,青島是超過濟南的。

42008年的時候,連雲港匯聚的「資金總量」是徐州的47.8%,到了2015年下降到45.6%

52008年的時候,寧波匯聚的「資金總量」是杭州的56.1%,到了2015年下降到了54.2%

62008年的時候,蘇州匯聚的「資金總量」超過南京,到了2015年,只有南京的89%。(蘇州、南京都是內河港口,蘇州更接近於海運,吞吐量是南京的2.6倍)

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是經濟運行的結果,也是未來運行的基本動力。根據我的研究,它是衡量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最重要指標,遠遠超過了GDP上述6組城市對比,證實了我所說的「港口城市式微,內陸中心城市復興」。

上圖:高鐵網路、經濟轉型、內需崛起、全球化見頂,正在改變的城市格局,內陸中心城市在復興。

在這個港口城市衰退、內陸城市崛起的時代,只有上海和深圳例外,原因其實很簡單:它們都是國家欽定的金融中心,是「首輪政策」就可以照耀的城市。當然,深圳還有靠近香港,以及市場經濟機制完備的因素。

也許有人會說,廈門也不錯呀。的確,廈門發展勢頭似乎沒有被福州遮蔽,但福州其實也是港口城市。其次,我們要注意到:福建的經濟總量第一始終是泉州,資金總量第一始終是福州,廈門只是一個小而美、小而貴的城市。

現在,雄安新區橫空出世,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內陸城市,它唯一的碼頭,就是白洋淀上的遊船碼頭。有人建議,給雄安新區開條運河,讓它也擁有可以直通渤海的港口。其實,這完全是畫蛇添足,沒有看清楚當今大勢。

有高鐵、有機場、有捷運、有高速公路,頂多再加上管道運輸,這就足夠了。

雄安新區旁邊,天津有濱海新區,這是一個基於大海運的國家級新區。這兩個新區站在一起,就是兩個時代的象徵。一個即將崛起,未來將雄霸華北;一個正在衰退、邊緣化,斯人獨憔悴。

目前已經公布了8個城市為國家中心城市,他們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成都、鄭州、武漢,其中海運城市只有上海、天津、廣州,江運城市是武漢、重慶,至於鄭州、成都、北京是100%的「旱鴨子」。今年是加快布局國家中心城市的年份,未來能列入其中的至少還有深圳、南京、杭州、瀋陽、西安,其中瀋陽、西安都是「旱鴨子」,南京、杭州有江上碼頭,深圳是海運城市。

可以看出,未來的「國家中心城市」里,真正的海運城市並不多,而那些江運城市其實也越來越依賴鐵路、公路。

一個內陸中心城市復興的時代正在到來,這裡面有世界格局的變化(全球化見頂),也有自身的變化(高鐵時代、啟動內需、不再依靠大基建房地產)。

至於的海運城市,如果不像深圳、上海、香港那樣實現向金融中心、科創中心的轉型,則未來的發展將陷入僵局,在新時代的競爭中不進則退。

延伸閱讀

雄安新區背後:

城市格局你看懂了嗎?(深度)

一、「雄安新區」問世,城市格局驟變!

2017年的「清明節」最令人關心的新聞,毫無疑問是「雄安新區」的問世。

這個位於保定旁邊,以白洋淀為核心的新區,跟北京、天津幾乎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等邊三角形,邊長大約100公里。根據新華社通稿給出的定位,它超越了此前設立的10多個國家級新區,直接跟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並列。

相對於深圳和浦東,它還多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形容詞:千年大計。

在這種背景下,「雄安新區」不僅將改變華北城市格局,還將改變全國城市的格局。

我們首先放在一線城市的層面上,觀察「雄安新區」。在內地這個關稅區內,可以直接競爭的一線城市,目前是北上廣深。過去幾年,一個最大的變化是深圳超過了廣州。

我是最早觀察到這個變化的人,採用的核心指標是「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資金總量),深圳在2000年的時候只有廣州的一半,在2013年末首次超過了廣州。這個指標非常有效,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都證明了這一點。

「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之後,估計在10年之內很難在「資金總量」上跨越目前的3萬億集團(杭州、重慶、成都、天津、南京),真正躋身一線城市。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北京確定的定位里,沒有「金融中心」。如果中央把金融街上除「一行三會」的東西都遷到「雄安新區」,比如幾大國有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一批券商、基金總部,再加上大學、大國企和IT企業總部遷過去,則「雄安新區」早晚會成為北方重要的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則其成為一線城市,甚至超過廣州,都是有可能的。

到那時,一線城市的排名或許是上海、北京、香港、深圳、雄安、廣州。

跟身後的「3萬億俱樂部」(目前資金總量超過或者接近3萬億的城市,包括杭州、重慶、成都、天津、南京)相比,廣州仍然有顯著的優勢,所以能保住一線城市的位置。但其他上述5個強二線城市想超越,進而躋身一線城市,將非常困難。

過去10多年裡,天津和重慶獲得了國家給予的稅收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發展非常快,其基建規模都大幅超過了北京和上海。但優惠總是有期限的,不會無限期。雄安新區的問世,其實意味著國家發展重心再次轉移,天津、重慶獲得特殊政策、特殊地位的時期終結了。

「雄安新區」對北、上、深也有影響,讓這三個頂級城市多了一個「政策競爭者」。在相當長時間裡,中央關注的焦點顯然是雄安第一。而雄安如果不是新首都的定位,想要真正發展起來,必然要放金融、科創和央企總部,以及重點大學,否則不會有人去。

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成為「一線城市」,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其實都已經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成為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而且至少要有一個強項。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目前的頂級城市,北京是最強大的,它吸納的資金第一(目前是13.8萬億),此外是最大的科創和風投中心,可謂金融、科創都強。深圳強在科創,金融略弱(資金總量6.3萬億);香港和上海都強在金融,弱在科創。廣州因為兩項都偏弱,所以成為最弱的一線城市。

雄安新區要崛起,必須實質性地分流北京的金融和科創(高教)、風投中心資源,否則將淪為普通城市。若如此,則北京的人氣將大大下降,真的只有首都功能了。所以,雄安新區對北京影響最大。雄安成,則北京弱,而這恐怕是中央政府希望看到的效果。至於深圳和上海,分別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有自己足夠的腹地、戰略縱深,所以受雄安新區的分流作用偏小。

在二線城市層面,天津、石家莊受影響最大。此前天津的濱海新區被宣布為經濟的「第三極」,以及承擔「國家使命」的地方。雄安新區問世后,我們不能說濱海新區定位有變化,「國家使命」或許仍在,但事實上地位有所下降。

濱海新區距離雄安新區大約140公里,一個是國際大港,一個是內陸湖濱城市,兩個新區還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實現差異發展的。但金融、科創方面,濱海新區顯然無法跟雄安新區競爭。濱海只能走航運中心、高端製造業等路子了。

至於石家莊,由於有北京、天津存在,一直無法輻射、統領河北的中部、北部,只能當河北南部的省會,因此是非常典型的弱省會城市。雄安新區問世后,等於在保定旁邊出現一個重要城市,石家莊的地位顯然會有所下降。

雄安新區讓華北的利益格局更加複雜。未來雄安新區的居民到底算是哪裡的人,上哪裡的戶口?雄安新區里的企業,身份到底是北京的,還是河北的?他們稅收交到哪裡?所以我猜測,未來華北將有行政區劃調整。

而華北的行政區劃調整,會不會引發全國性的大調整?要知道,調整全國行政區劃,是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的一個問題。目前中東部的行政區邊界,絕大部分在明朝中期就已經形成,顯然不符合目前的管理需要。

雄安新區問世之後,環北京的利益格局也將發生重大調整。「北三縣」(大廠、三河、香河)的地位雖仍然重要,但因為出現了「南三縣」(雄安新區的三縣),所以肯定有所下降。包括通州副中心,地位也有所下降。廊坊整體沒有變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但承德、張家口、唐山以及保定的涿州,地位都有所下降。

至於北京市內,四環以內將成為「展示性的北京」,隨著大企業總部、高校遷移,人口密度將大幅下降,呈現空心化的趨勢,到了晚上可能沒有多少人。

六環到四環之間,則是世俗的北京,市民生活的多樣性主要在這裡體現。如果雄安新區進展順利,以後不被擱置,則北京房價的確會出現滯漲,未來可能被上海、深圳長期超過。

也有讀者問,北京這種跳出百公里之外建設「雄安新區」的玩法,會不會被上海、深圳等其他大城市複製?我的看法是,這個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北京是「一線城市+首都」,所以要這樣做,其他城市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

另外,今天是周一,港股正常交易。其中「雄安新區」概念股大漲,漲幅第一的是「金隅股份」,這是一隻「A+H」股,在香港和上海兩地掛牌,是京津冀地區主要的水泥、建材供應商,總部設在北京,目前北京通州副中心建設中主要使用的也是它的建材。收盤漲幅接近35%,最大漲幅45%。

其它漲幅居前的還有「天津港發展」上漲16%,天津發展上漲8%,建材上漲7.4%,北辰實業上漲7%。A股復牌之後,最大的看點是在雄安新區及其周邊擁有500平方公里土地開發權的華夏幸福,這些土地開發協議是否還有效,有待確認。

二、雄安新區背後:城市格局你看懂了嗎?(深度)

作者:水木然ID:smr8700

在開始探討之前,我們先來看幾張圖片,再客觀、準確的數據也沒有下面這些圖最能說明乃至世界的城市格局現狀。

這是一張1994年通過衛星航拍的亞洲夜景,此時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和韓國的亮度明顯強於!

而下面這張則是2013年航拍的圖片,此時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的亮度似乎並沒有提升,韓國確實改變比較明顯,但是變化最大的是!

再來看一張最新航拍的特寫,請找到你家的位置,這種方法遠遠比看各地GDP數字更直觀!

如果你覺的不能窺其全貌,請看下面這張:

下面我們來看看局部。

下面這是長三角。毫無疑問長三角是第一大財富集中區,同時也是最均衡的地區!

下面這張是環渤海地區,也是第二大財富集中區。不過,北京雖然很耀眼,但是同周邊地區並不能相互映襯,集聚效應太明顯,我認為雄安新區的設立將有力的改變這一現狀!

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張圖,珠三角是第三大財富聚集區,確實非常耀眼。然而其周邊卻非常暗淡,廣州和深圳的發展已經對廣東形成虹吸效應,貧富分化太嚴重。

下面這張這是中部地區,大家覺的武漢、長沙、南昌,究竟誰才能率領中部崛起?

不過,中部省份有個明顯特點:那就是是省會一家獨大!水木然認為中部廣大省份必須從自己區域內劃出一個經濟特權,同省會遙相呼應,這樣才能真正發展起來!

下面這張是中原城市群,如果對比鄭州和西安兩個城市,就城區面積來說,西安要強於鄭州,但是鄭州周邊明顯強於西安周邊,說明西部待開發地區還是很多!

下面這張是膠東半島,山東的GDP總量僅次於廣東,相對來說分佈還比較均衡,青島和濟南的互相映襯發揮了很大作用。

下面這張是台海地區:

再來看看成都和重慶這對兄弟,成都確實比重慶要強!

這是東北地區,瀋陽顯然是東三省的領頭羊!再依次是長春哈爾濱。下面這張是的西南地區:昆明和貴陽,全靠你們了!

下面這張比較特殊,是紅外線感應!

下面這張是的鐵路網:

OK,看完了,我們再看看其它地區,下面這張是歐洲,確切的說是西歐。大家自己對比,自己感受,我不再多言!



下面這張是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地區:

下面這張是美國,看來東西部差距也不小!

下面這張是義大利:

再來看看全球格局吧:

上圖是非洲、歐洲及中東地區

上圖是亞洲

上圖是大洋洲

上圖是北美洲和南美洲

上圖是全景!

OK,看完了這些圖片,我們再來看看理論:

我們每天都會在網上看到各種城市排名:GDP排名、房價排名、各種指數排名等等,都是用一堆數據下結論,基本都是泛泛之輩的夸夸其談,或者人云亦云,毫無可讀性。

依然處於發展大浪潮當中,城市格局是由經濟結構變遷決定的,而且變化日益微妙,如果不能從深層次上分析這個問題,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數字」表面。今天我們就剝去一層層外皮,將真相呈現的一覽無餘!

1、「省會獨大」現象

首先,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事實:在,凡是沿海的經濟發達省份,都會有一個「經濟中心」城市,其經濟發展水平要比「省會」城市高。自南向北依此為:廣東的深圳VS廣州、福建的廈門VS福州、江蘇的蘇州VS南京、山東的青島VS濟南、遼寧的大連VS瀋陽。

也就是說,這些省份都有一個「經濟中心」和一個「政治中心」,這叫「政商分家」。只有「政治」和「商業」分家了,經濟才能真正的發展,這也是第一階段改革開放的成果,沿海省份經濟碩果累累。

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凡是經濟欠發達的內地省份,本省經濟就會出現「省會獨大」的經濟現象,比如:湖北的武漢、湖南的長沙、四川的成都、安徽的合肥、陝西的西安、山西的太原、新疆的烏魯木齊、雲南的昆明等等。這叫「政商不分」,「政治」和「商業」糾結在一起,這些地方的經濟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堆砌起來的。

這就是「內地」跟「沿海」的區別,經濟結構不一樣。「省會一家獨大」和「兩個城市遙相呼應」相比,很明顯後者更具協調性、分工性,當然這也是改革開放的政策傾斜導致的。

究其本質,要想使一個區域的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必須「政商分開」,政治的歸政治,商業的歸商業。選擇一個城市作為「經濟中心」跟省會遙相呼應,這叫分工明確、定位精準,這樣既出政績,老百姓生活又能提高。切記:亂燉是做不出好菜的!

而這次雄安的定位恰恰就是將北京的行政中心和商業中心剝離開來!

2、真正的一線城市

弄懂了上面的問題,我們再來看看整個。如果把看成一個大省份,那麼其政治中心就是北京,經濟中心就是上海,你看這分工多麼明確,所以改革開放才30年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經濟成就。

首先,北京和上海到底誰才是第一大城市?這個大家不用再爭論了,是北京。因為「水木然」微信公眾平台早就給出了後台分析,北京永遠都比上海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當然這裡僅從人口多少而論的。

那麼,北京因何成為第一大城市的呢?

這裡就必須有深層次的分析。我們知道,城市發展基本上都是改革開放之後才開始的。而上一個階段的改革開放,其發展方式其實就是「權力經濟」。

先看看北京——權力中心

政府擁有調控一切的權力,所以地方政府、企業辦事都得跑到北京來審批,之前的「駐京辦」就這樣產生的。全國的錢都往北京送,全國的有錢人都想往裡擠,北京房價能不高嗎?

同時,北京擁有全國最給力的資源,包括全國最高端的教育、醫院、文化等等資源,導致很多人的理想只有在北京才能實現,「北漂」就這樣產生的。

這也導致在北京的很多人都對權力有一種崇拜,你隨便認識一個人,他都會說自己認識這個認識那個,這也能幹那也能幹。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接下來就將解決權力的問題。我們早就提出了要把「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

接下來將迎來下一個嶄新的時期:今後的企業家將更加註重創新,而不是搞關係,政府更注重服務和搭建平台,而不是掌控和指揮。

這就是上一階段的經濟體制問題,再加上發展速度之快,導致北京之大實數世界罕見,其各項隱患和大城市病,而且各種既得利益者的盤根交錯,動彈不得。

因此雄安新區橫空出世。這就是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你們還是玩你們的,我們乾脆另起一盤。如果成功了,可以在全國複製,如果不成果就繼續試驗。

每一代人都必須有自己的一場革命,歷史就是新興階級不斷挑戰既得利益者的過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是束縛和邏輯,消滅那些固步自封、害怕革新的既得利益!

再看看上海——金融中心

全國的錢都往北京送,然後這些錢都送到上海運作。這就是政治中心和是經濟中心的區別。準確說上海應該是「金融中心」。

所有的商業模式發展最後,就是錢如何生錢的問題,這就是金融的本質,它位於食物鏈的最高端,所以上海人均GDP永遠是最高的。只要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不動搖,永遠都是最富裕的城市,這是定位決定的。

這些錢運到上海后就需要錢生錢。因此上海的金融公司多如牛毛,在那裡最普遍的工作是「理財顧問」和「理財經理」。上海人眼裡所有的問題都是錢的問題,所以會更加物質和現實,上海是一個適合成功之後再來運作和揮霍的地方,它只在乎你奮鬥的結果,缺乏對成功過程的欣賞。

而這一點形成了上海最嚴重的詬病:太缺乏創新和創業精神了,創業成本也太高了,包括辦公成本、人才成本,政府也不是很在意小微企業,他們更在乎那種即將上市的成熟企業。

再看看深圳——科技中心

科技最講究的是什麼?就是創新!

深圳是最年輕的城市。如果你想讀懂歷史就去讀北京,如果你想讀懂近代史就去讀上海,如果你想讀懂現代史就去讀深圳!

電子類、家電類、智能產品往往都分佈在這裡,深圳的南山,基本上聚集了的所有科技巨頭,其實要看智能化的水平和前景,就看這座城市的創新能力了。

在深圳的大街上,你很少看到老頭老太,整個正在老齡化,唯有這座城市依然是年輕人的天下,這其實也是深圳的一個優勢條件。

這就是北京、上海、深圳之所以能成為一線城市的原因,它們各有各的定位,北京代表的是權力、上海代表著資本、深圳代表的是科技,三者各司其職,各領風騷。

很多人說一線城市節奏快,壓力大。但是一線城市的服務性質和消費結構的完善,卻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

另外,在一線城市打拚更多的是依賴你的能力,然後去碰撞各種機會。而在三四線城市,或者你的老家的那個縣城,更多的看你的背景和出身,相信這一點很多人深有感觸。

肯定有人說了,那廣州呢?

廣州現在的情況確實確實有點尷尬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重要的規律,近代史上,無論是開放港口、革命起義、還是改革開放,都是從廣州一帶開始的。這充分說明了廣州的開放性,有著名的十三行、廣交會等等,這裡就是貿易的橋頭堡。廣州自秦朝開始,一直就是廣東乃至整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種情況持續到了近代。

然而到了現在,無論是從GDP總量、增速、創新還是產業格局上,廣州的風光越來越暗淡,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究其一生,廣州這位武林高手一生遇到了三個對手,分別是上海、深圳、和杭州。

在近代,上海是是對外開放的後起之秀,搶了廣州商埠的風光,在近代迅速崛起;

在現代,深圳在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檯面,搶了廣州的開放政策,並且只有一個省份有一線城市,而且這個省份還有兩個一線城市,那就是廣東。所以廣州和深圳必然擺脫不了兄弟相殘的命運。

而當下,杭州是電子商務的發源地,又搶了廣州的對外貿易份額,並且線小交易越來越往線上集中,阿里巴巴的交易額已經超過四川省,這給傳統貿易帶來了巨大衝擊。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廣州正在失去「開放」的靈魂。看一個城市是不是足夠的包容,你跟當地人交流就能看出來。你在廣州跟本地人交流,聽到的往往是粵語。而在深圳跟本地人交流,聽到的基本是普通話。誰的包容性更強?可見一斑!

互聯網變革越快、科技發展越快,城市格局就越容易發生變化,這就跟彎道超車的原理是一樣的。

杭州之所以能挑戰廣州,就是因為它的互聯網產業發達,把電子商務作為支柱產業,意味著重新制定一套交易規則,無論產品是誰生產的,我就把最合適的產品第一時間送到最合適的消費者手裡,內銷有淘寶、天貓,外貿有跨境電商,杭州的電子商務改寫了商業格局。

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迅速成長,同時還在一批又一批的繁衍新興互聯網企業,在支付和互聯網金融領域,不斷的誕生一些能夠改變傳統生活路徑的企業!

因此,一個城市的定位決定了它的未來!

所以:有句話說,少年強,則強。

水木然今天引申一下便是:

權力強,則北京強;

金融強,則上海強;

科技強,則深圳強;

互聯網強,則杭州強。

那麼排名呢?在權力永遠最大、金融位於最頂端、科技是根本、互聯網是工具。所以未來城市的前四強排名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

雄安新區究竟能為什麼?這就要看國家給它的定位了!

3、城市財富鏈

繼續詳解地域經濟格局,我們就必須要弄清一個概念,那就是產業鏈。「傳統產業鏈」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以紡織服裝為例做一個說明:新疆的「棉花」先運到山東,在山東做成「紗線」,山東的「紗線」再運到「江浙」做成面料,這些面料再運到廣東做成「服裝」,然後再貼上各大品牌的標籤,我們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這樣做出來的。

從「棉花」到「紗線」是初級加工,這是勞動密集型生產,從「紗線」到「面料」是深度加工,需要染色、漂染等各項功能的檢測,而從「面料」到「服裝」則需要設計師的創意注入,然後才能成為一件衣服。最後就是「品牌」運作,經過品牌方不斷的營銷和宣傳,最終成為各類人群追逐的品牌服裝。

大家發現沒有,在這條傳統的產業鏈中,從低到高依次是:新疆、山東、江浙、廣東,這些區域的經濟水平依次遞增。

這就是定位決定的,你所處的環節越高,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就越大,以腦力勞動為主,獲得的收益就越高。你所處的環節越低,所需要的技術含量就越低,以體力勞動為主,往往都是粗放型的生產。

從產品角度來說,品牌運作就是產業鏈的最高環節,比如我們使用的蘋果手機,雖然都是富士康生產的,但我們從來不會認為它是「製造」的,這就是品牌的神奇之處。這也是經濟的瓶頸,淪為給別人代加工的地步,處於整個世界產業鏈的低端環節。

從商業角度來說,金融才是產業鏈的最高環節。無論是服裝這樣的快消品,還是服務行業,很多品牌都把總部設立在北京,賺到了錢再送到上海運作(上海股交所)。

區域經濟格局就是這樣來的:

新疆—山東—江浙—廣東—北京—上海。

究其本質是這樣的:

材料—加工—成品—品牌—金融。

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有時先天條件更容易決定一個區域的定位,比如幾乎所有的「資源強勢區域」都處於「經濟窪陷區域」。比如內蒙、新疆、山西擁有很多優越的原材料,羊毛、礦產等等自然資源,無論你的養殖、開礦技術做到多麼極致,卻永遠只能處於「資源」這個最低端環節。

而江浙和廣東往往其實都是土地的貧瘠之處,他們只有從事商業活動的才能維持生活。這就好比一個人天生擁有「坐享其成」的老本,往往「不思進取」。而一個人如果生下來「一無所有」,必然會產生強烈的創造慾望。

4 、我想到了人生

除了先天條件之外,後天政策也是一大驅動。比如的改革開放,其實就是把一些政策給了沿海城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這五大計劃單列市,就是這樣產生的。它們自南向北分佈,這種外力性的「政策驅動」在上一個改革開放階段發揮著巨大作用,極大的影響了城市發展格局。

所以我非常關注國家給雄安新區的定位和政策!

「政策驅動」在接下來的格局變化中依然很重要,比如:1978年我們在南疆畫了一個圈,後來深圳特區現代化的大都市。1990年4月,我們在長三角的浦東畫了一個圈,後來浦東后成為上海經濟的引擎。

同時,一個城市能否吸納創新人才很重要,當年深圳開發的時候,一大批體制內的人南下,很多人找到了用武之地。現在雄安的開發,一定要能吸納那些創新型人才,如果吸引的都是炒房客,只能成為下一個泡沫。因此政府堅決杜絕有人在雄安炒房,來看看這個新聞:

每一代人都必須有自己的一場革命,歷史就是新興階級不斷挑戰既得利益者的過程,我們必須衝破傳統是束縛和邏輯,消滅那些固步自封、害怕革新的既得利益者!

當然,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這一點可怕到你所在的區域也可以成為制約你發展的條件。有時候真的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你生下來就處於某個環節。你的環節定位既跟你的區域有關,也跟你的背景、環境、學識、能力有關。無論你在某個環節做到多麼極致,永遠還只能停留在這個環節。

比如很多人從技術員做到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特級工程師,依舊還是技術工人……其實很多道理都是如此,真正的改變現狀是「跳出去」,這需要你能從更高的高度看待一系列問題。

但是,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只有一種力量可以改變世界,它就是互聯網!如果沒有互聯網,(包括世界)依然會按照既定的秩序運轉,但是互聯網的發展,將這一切規則都打亂了,下一個希望又到來了。

比如電子商務改寫了零售格局,包括我們上面講到的產業鏈。我為什麼要說那是一條「傳統產業鏈」,就是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它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如今一個品牌的誕生完全是另一套邏輯,我在新書《時代之巔》有專門章節探討,這裡不再詳細探討了。

放眼四望,未來的社會財富不再只是產品,而是數據和信息。誰對接了消費者的需求、誰掌握了消費數據、誰就在書寫商業規則,倒閉了一批又一批傳統企業和傳統產業,只能是一陣暫痛而已,就像新生兒即將誕生,總會有臨產疼痛一樣。

總之,的未來依然充滿各種變數,城市格局依然會動蕩。但有一點不會變,就是定位決定未來。有很多城市定位很模糊,你提到它往往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這就好比一個人各方面都很平庸,屬於泛泛之輩,你怎麼看好的它的前程?

還有很多城市搖擺不定,今天說自己領先中部崛起,明天喊著要融入長三角,這就好比當你發現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干時,其實他什麼都干不好。而當你發現一個什麼都幹不了時,卻總有一方面,是什麼人都比不了他的地方,只是你還沒有發掘到它的潛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