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彎彎腰 挺挺背

來自愚人夢囈

00:0002:39

從京都回來后,我就買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拿來讀,說實話,看完無感。

直到前天徐川老師推薦我可以先看一看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再來看《人間失格》。

我採納了這個建議,看了這部電影。

120分鐘的電影,是改編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樹同名小說。但太宰治的影子和其文學精髓卻貫穿始終。

電影一直在試圖營造輕鬆詼諧的氛圍,但我卻始終沉重,幾度欲落淚。

松子的一生都是在以不斷付出愛的方式渴求獲得愛,然而她至死都不曾明白唯有自愛才有他愛的可能。

所以,典型討好型人格的松子是悲劇的,她用鬼臉討好一直忽視自己的父親,她用幼稚可笑至極的頂包方式討好一個犯了偷盜錯誤的男學生,她用隱忍付出討好一個患有暴力傾向抑鬱症的作家男友,她不斷地尋找愛,不斷地愛上,不斷地被拋棄,不斷地重燃希望,再不斷地絕望。她在不斷的悲劇中沉淪深陷。

她不明白人生失敗的根源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捨棄自尊來博得並不值得擁有的所謂愛。

她在不覺醒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了絕境。

當執著用錯了方向,真是既可悲又可笑。

風之旅西村由紀江 - Smile Best~selfcover collection

我知道有人是愛我的,但我好像缺乏愛人的能力。——太宰治

太宰治,日本戰後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於1906年6月19日出生在日本青森縣北津郡金木町一個大地主家庭。

作為家中第六個兒子,物質生活衣食無憂的他,精神世界卻是撕裂痛苦的,自幼聰穎敏感以及「名門意識」,使他感到自己是不同於他人的特殊人種。而過分的自矜又導致了他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敏銳的感受性,並必然在粗糙的現實中受傷。

他近乎早熟的解構著他人的面目和人類的本性,從少年時代起就反覆經歷了對榮譽的熱烈憧憬和悲慘的失敗,進而是對人性的絕望。他一生都是對絕對完美的追求,要麼完美無缺,要麼徹底破滅,這無疑最好的表達了太宰治一生的純粹性和脆弱性,同時亦不妨看作現代青春特性的集中寫照。

他僅39年的人生,五度自殺,四度殉情未遂,最後與一位情人投水自盡。他用自我毀滅的方式追求內心的至真至純,他感覺自己的一生是恥辱的,是負罪的。

在太宰治自殺後幾十年的今天,他的文學迷有增無減,這說明了他作品的前瞻性,或許在所有現代人心中,或明或暗的存在著一塊懦弱的、孤獨而又渴望愛的荒地,而太宰治用自己的生命做了賭注和祭奠,將自己釘在十字架上以暴露出現代人的恥部,追求人類最隱秘的真實性和人類最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所有人內心的無意識深處都存在著一個「永遠的少年」。人們把太宰治文學稱為「青春文學」。他用短暫的一生在對抗成長,在保守內心的純真,但我希望18歲以下的青年還是別看他的書了,反倒是中年人應該多看看,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少年。

太宰治文學作品主人公中大多是帶著「體會到自己罪」意識的。太宰治青年時代曾參加左翼運動,在此期間他體會到作為地主階級的自己與革命者甚至普通民眾的不同,彷彿就是一個天生背負著罪惡感的人。再加上後期幾次三番自殺時都將女性捲入其中,這都加深了他生的罪惡感。這種罪的意識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比較明顯,並顯著影響了其後期創作方向。

由於這種罪意識的強烈,在小說《人間失格》中可以讀到「我想死,我必須得死,活著便是罪惡的種子」這樣的話,所以讀者在後期作品中不斷地能讀到關於死亡,自殺的描述。而「死亡」、「自殺」更是成為了太宰文學的基石,一直貫穿於整個文學創作中。

基督教中,罪和罰是相對的。僅僅以頹廢墮落的方式來懲罰自己罪的苦痛是不夠的,當在現實面前死亡也變得不那麼可怕的時候,太宰治筆下的主人公最終走向了自我毀滅。

從對現實生活的恐懼,到生而為人的虛無感負罪感,因抓不到生活的意義而墮落頹廢,終至死亡,這便是太宰文學的整體脈絡。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會被幸福所傷。——太宰治

太宰治寫到「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榮幸」

人生如戲,其意義全在於你如何給它賦予。看清其本質,仍選擇熱愛,是唯一的英雄主義,當然,總有人願意扮演悲劇的角色,那他人也無權干涉。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在於付出了什麼」。

電影以這句台詞作為結尾,概括了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也概括了太宰治的一生,在我看來這是片面的,人生的價值,需要付出,也需要回應。一味地付出和錯誤的付出,不如什麼都別做。

一個連自己都不珍愛的人,我不相信他(她)能更好的愛他人,愛不僅是本能還是一種能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