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融匯·創變——探索博物館教育新模式

6月1日,由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憶空間、弘博網聯合主辦的「融匯·創變——首屆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社會化研討會」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舉行。包括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機構創始人、博物館教育工作者、高校學者和中國小校教師等來自全國近70家青少年博物館公共教育機構和團體的10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大會還特別邀請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宋向光教授和國家博物館齊吉祥研究員與大家共同討論,旨在更好地挖掘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資源,動員社會力量以更加規範和標準的方式參與博物館教育事業。

博物館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博物館,教育是其四大基本職能之一,但教育的使命是什麼?博物館該怎樣踐行其教育職能?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以下簡稱「世紀壇」)執行館長冀鵬程認為,博物館作為知識、精神和道德的生產高地,是所有人可以一起孵化未來的實驗場。

當前社會,世界每分每秒都在變化,公共教育的場景也與之前有了很大不同,這也意味著博物館的公共教育不能停留在以前的課堂形式。來自首都博物館館長的楊丹丹指出,「你展我看,我聽你講」的博物館教育階段已經過去。當前,博物館的空間、功能在不斷更新完善,觀眾的數量和體驗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引入合適的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博物館教育中來。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應該是充滿人性的,觀眾和博物館教育相關人員是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探索新的博物館教育模式

博物館事業不斷發展的成果之一就是博物館越來越重視教育,且轉化為教育活動出現在公眾面前,一方面各博物館都在努力踐行著其教育職能,但同時難以避免教育活動同質化、缺推廣、臨時性和不成體系等問題。弘博網總編康文偉認為,為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教育活動是博物館的職責所在,但教育人員的數量和專業性等一些因素也著實限制著許多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一些專業的社會力量恰能彌補博物館這方面的不足。

社會力量與博物館各自組織教育活動的現象早已存在,可兩者難道不能共存嗎?憶空間創始人朋朋認為,社會力量不是來爭奪博物館教育資源和教育成果的,它應該是博物館教育的延展力量。社會力量可以幫助博物館完成他們能力之外的教育工作,發揮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最大價值,提升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當社會力量加入博物館教育,什麼才是最好的搭配?康文偉提出了「博物館IP+企業Idea」的新型博物館教育模式。博物館可以通過財政平台向企業採購教育項目及服務,雙方合作開發教育項目。企業向博物館提供專業的師資力量和教育項目,博物館轉而提供給社會公眾。在這種模式下,博物館、企業和社會公眾都是受益者。

「『開門辦館,融入社會』,始終是北京汽車博物館的辦館理念」,北京汽車博物館館長楊蕊在發言中說道,「汽博也一直在這個理念指引下,以開放的姿態與各類社會機構合作,組織合適的汽博教育活動,如「科學小夜場」活動、青少年汽車創意大賽、交通安全體驗日等等。 」

其實,很多博物館也已開始嘗試這種新的教育模式了。

冀鵬程在介紹世紀壇公共教育活動時提出了五類課題、四類業務和三種創新,其中教育形式創新又有四類課程、五種體驗和四種形式,也就是說,當前世紀壇諸多常規性教育活動都是和社會機構合作的結果,比如廣場的溜冰場,是世紀壇和一家社會機構圍繞冬奧主題開展的體育教學項目,目前主要服務於中華世紀壇周邊學區,每天有七八百名學生的冰雪項目相關體育課在冰場開展;漢字體驗館也是與多方合作,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奧紙品集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市少年宮等。

此外,正陽門管理處主任關戰修分享了燕國達人形象和品牌的塑造歷程,並嘗試用博物館文創帶動青少年教育,這也是多方合作的產物;天使與堅果派創始人陳蓉和新氧生活創始人蒲鴻則從社會機構的角度,分享了他們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經驗。

博物館教育社會化的難點

雖說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教育已有先行者且行之有效,但並不代表沒有問題。

博物致知創始人戴瑩認為,就當前已有的嘗試來說,博物館與社會機構之間是有隔閡的,如博物館的公益屬性與社會機構的商業化運作的矛盾,博物院與社會機構的各自偏重點不一的矛盾,博物館與社會機構處理問題的節奏不一矛盾。博物館的天平傾向於給館內已有觀眾提供舒適的參觀環境,社會機構的重點則在課程設計和品質上,博物館由於當前的管理體制等原因,在活動反饋上可能滯后,而社會機構由於商業化運作需要及時有效的反饋。

社會力量以何等身份和角色參與博物館教育是塗思美育創始人於彥昊認為現階段博物館教育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現在單憑社會力量自身無法解決,希望在今後的發展和合作中有更大突破

本次研討會讓在場的博物館業內人士意識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關注著博物館教育,但要真正實現博物館公共教育的社會化,這些力量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人更多機構參與進來。博悟少年創始人王宏提出,當前很多機構還是在小範圍組織活動,但如果將活動放在更廣闊的平台上去分享,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參與者,也能夠帶動其他活動的發展和進步。

結語

當前,國內博物館一年組織教育活動20萬餘次,但排除教育領域活躍的博物館開展教育活動數量佔比,還有多少留給其他博物館。國家對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重視使得各地都在新建博物館,投入巨大經費建造地標級的博物館建築,教育空間多有安排。

而中小博物館因多種原因難以保證通過臨展的更替持續吸引觀眾,但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常態化,卻能維持其持久的生命力。中小博物館要如何組織有效的教育活動成為了博物館在發展中不可迴避的話題。因此,如何與社會力量合作,開展更多更優質的教育活動,吸引更多公眾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是博物館一直要思考的問題。

編輯:大橙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