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技術發明|人工智慧:從科幻到現實

製造出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是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最偉大的夢想之一。從1942年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大定律開始,人工智慧正式登上了時代舞台。在歷代科學家的努力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內,人工智慧已經從科幻逐步向現實邁進。

第一個為計算機研究鋪平道路的人是艾倫·圖靈(Alan Turing)。他設想出了圖靈機,用它模擬了人類進行計算的過程。人類使用的草稿紙被化為一條無限長的紙帶,筆被模型化成了一個讀寫頭,10以內的運演算法則模型化為讀寫頭的程序,而大於等於10的計算則化為讀寫頭的內部狀態。在設定好紙帶上的初始信息、讀寫頭的內部狀態和程序后,圖靈機就可以運行起來了。

圖靈機的示意圖

圖靈機

圖靈機一誕生就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受到鼓舞的圖靈進一步思考著圖靈機計算能力的極限。1950年,他發表了名為《機器能夠思考嗎?》的論文,提出了這樣一個標準:假如一台機器能夠迷惑人類測試者,令30%或以上的測試者將機器誤以為是真人,那這台機器就通過了「圖靈測試」,被認證為擁有了智能。

圖靈

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技術在兩位天才的領導下有了巨大的突破。1945年,匈牙利人馮·諾依曼(John van Neumann)在火車上完成了早期計算機EDVAC的設計,這個設計和圖靈機是一脈相承的,最大的不同在於,諾依曼的讀寫頭不再需要一格一格地在紙帶上移動,而是可以根據指定的位置「跳讀」。這個設計推動著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使現實之光照進了人工智慧之夢。

1948年,美國的神童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提出了「控制論」,深入探討了人和機器的統一性,並率先將計算機與心理學、腦科學、工程學聯繫起來,揭示了用機器模擬人的可能。

馮·諾依曼和他的計算機模型

伯特·維納和他的計算機模型

在以上的天才們鋪平了理論道路、計算機呱呱墜地之後,人工智慧終於橫空出世了。1956年8月,在美國一個寧靜小鎮的達特茅斯學院里,以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為首的一群世界上最卓越的計算機專家們齊聚一堂,開了足足兩個月的會議。他們激烈地探討著機器模擬人類學習的可能,樂觀派認為,經過一代人的努力,與人類擁有同樣智能的機器就會出現,而保守的人則有別的看法。儘管最後沒有達成共識,但大家卻給會議的主題起了一個名字:「人工智慧」。

達特茅斯會議后,人工智慧迎來了近二十年的「黃金時期」,好消息不斷出現。1956年,第一個計算機字元識別程序誕生,開闢了模式識別這一新的領域;1959年,阿瑟·薩繆爾(Arthur Samuel)製作的跳棋程序打敗了他本人,三年後,這個程序已經可以擊敗美國跳棋的州冠軍;人們製造出了可以證明數學定理的計算機程序,絕佳的例子是在1976年,靠著計算機超強的窮舉和計算能力,凱尼斯·阿佩爾(Kenneth Appel)和沃夫岡·哈肯(Wolfgang Haken)證明了著名的四色猜想。

阿瑟·薩繆爾和他的跳棋程序

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的希望已經熄滅。人類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取得了過去被認為是科幻故事的種種成就,我們離人工智慧的距離是史無前例地近;只不過對它了解得越多,就越會明白目前人類的知識有多麼匱乏。

2014年6月12日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在圖靈測試被提出64年後,終於有一台機器通過了測試。這是一個名為「尤金(Eugene Goostman)」的聊天程序。它有一張戴眼鏡小男孩的面孔,成功地在五分鐘內騙過了30%的人類測試者,達到了當年圖靈提出的標準。不過,這個程序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厲害;測試時間只有五分鐘,而且「尤金」告訴人類測試者說,他是一個13歲、母語並非英語的小男孩,這很大程度上為它應答時的出現各種缺陷找了借口。正如同圖靈在《機器能夠思考嗎?》裡面說的一樣:「……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尤金」的聊天界面

相關鏈接:

【科普】人工智慧誕生60周年科普帶你回顧AI發展史

本作品為「科普-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喜歡小編為您精心準備的內容

請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您的支持是我們科普傳播工作的動力!

期待您的關注!

點擊下方瀏覽原文。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