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內聖外王之道 |《論語·堯曰》的境界

孔子以聖人之名傳之後世,但除卻思想上的高屋建瓴,孔子亦在政治上為後世辟出一條新路。

孔子曾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論語·子路》),此話絕非大言不慚、自我膨脹,而是建立在具備充分「為政」能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實力。

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孔子以這樣的機遇,使他只能以偉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論語,始於《學而》,終於《堯曰》,亦無形中對應了孔子由「內聖」至「外王」的道路。

《堯曰》篇作為整部《論語》的終結篇,共計三章,文字篇幅不大,但主題卻稍嫌散漫。有關全篇的核心宗旨,黃克劍教授的解讀提示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他認為:「(首)章當是《論語》全書的後序」,「從堯、舜、禹到湯、文、武,以至於周公、孔子,《論語》編者第一次為儒家教化理出了某種脈理相貫的道統,這曾為孔子所默示的不無歷史感的統緒把孔子置於繼往開來的樞紐地位上」;至於次章,三章,「或為《論語》成書若干年後由漢儒依據軼策所補綴」(黃克劍《論語解讀》,第438頁)。

細細玩味《堯曰》全部文字的蘊緒,可知黃氏之說不無道理。儒家始終注重「道統」的建構,孟子、韓愈在這方面所作努力最為顯著,他們的共同旨趣是,確立「道統」,為儒學的思想統治地位尋找到最大的合法性,在此基礎上,再試圖將「道統」置於「政統」與「君統」之上。這是儒家的理想,也反映了儒家的氣象。

現在看來,孟子、韓愈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而是有所依本的。這個「本」,就是《堯曰》篇的首章,換言之,早在孔子那裡,「道統」建構的雛形已依稀存在,這實在是了解、掌握儒學所憧憬的理想政治與文化傳承的很好切入點。

《堯曰》篇首章的「道統」建構上的主要內容,乃是如何「治國、平天下」的要旨與方法。這包括:君主要對政治得失成敗擔當最大責任,必須一切概括承受:「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君主施政必須重視制度建設,做到有章可依,有律可循,「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君主胸襟應該博大寬廣,做到尊重傳統,遵行舊俗,兼容並包,化解消極因素呈現充足信心,造就政治和諧,贏得天下民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君主施政應該抓住重點,突出關鍵,「所重:民、食、喪、祭」;同時努力體現寬厚、誠信、機敏、公正等原則,推行「德政」,「以德化民」,「發仁為本」,「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君主處理事務,應該把捏分寸,中庸有度,不走極端,防止偏頗,「允執其中」,凡此等等,皆為「外王」的極致,皆屬「道統」在施政上的具體呈現。

至於次、三兩章,當是《論語》的最後編定者認為內容比較吻合首章所揭示的「道統」主旨,而在編纂過程中將其附屬於首章之後,以對首章的「外王」旨趣作補充性的申明。在這裡,孔子就「為政」的要義作了進一步的概括與揭示,將「善政」與「惡政」分別歸納為「五美」與「四惡」,告誡統治者應該做到「尊五美,屏四惡」。在此基礎上,孔子進而提出了「為政」者所應該具有的政治睿智:要樂觀達命,不企冀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要用「禮義」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從而立足於天地,成就自己的事業;要善於察言觀色,不為虛幻的假象所迷惑,對他人的真實想法與各種言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體列舉「五美」「四惡」之時,孔子依然是用「允執其中」的中庸思想方法論來加以指導的。在孔子看來,君子「為政」的高明,是給民眾以好處,可不必由自己去付出;是讓民眾出力效勞,可並不因此而招致民怨;君子可以有自己的私慾(追求仁義,建功立業,同樣也是「私慾」,無非是看上去比較「高尚」而已),可又能巧妙到不被人們看作是貪婪;君子可以是泰然自若,悠哉游哉,可又能讓人們感覺不到有任何的驕傲得意成分在內;君子可以是威風凜凜,儀態莊嚴堂皇,可又能不給人們留下任何兇狠蠻橫的印象。這樣的政治領導藝術,無疑是出神入化、爐火純青,這種張弛有度、恰到好處的大局觀、分寸感,是高度成熟的政治智慧,它可以用來確保「堯、舜、禹」以降的「道統」建構立足於堅實的基礎之上,而不至於成為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大而無當、自娛自樂。

應該說,孔子實不愧為「聖之時者」(《孟子·萬章下》)。他的精神境界,他的使命意識,他的為政思路,他的方法藝術,均已臻於一流、出類撥萃,絕非敏於言而拙於行的尋常理論家、思想家。由此可見,他所說的「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云云(《論語·子路》),並非大言不慚、自我膨脹,而是建立在具備充分「為政」能力的基礎之上的。是信心,也是實力。然而,歷史並沒有給孔子以這樣的機遇,使他只能以偉大的思想家而非成功的政治家定格在歷史的天幕上。

由「內聖」而「外王」,這是孔子的崇高理想追求。《論語》的編纂者不愧為孔子的真正知音,讓全書肇始於講求「內聖」方法的《學而》篇,而終結於闡釋「外王」之道的《堯曰》篇,可謂獨具慧眼,善於卓裁。

本文作者:黃朴民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