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歷史上著名的毒物 只有權貴才吃得起竟流行了500多年

「以形補形」的中醫理論在深入人心,「吃什麼補什麼」是對以形補形理解的最好詮釋。

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上至皇親貴胄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販夫走卒,無不對此樂此不疲。腎虧吃動物的腎,性功能不足則以動物生殖器補之,小動物的棄之不用,以虎豹牛馬的長鞭為最好。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來,以形補形的做法未免有些可笑。但現代科學研究卻表明,動物生殖器中含有的某些激素成分確實對性功能的恢復有一定促進作用,因此也不能對「以形補形」的理論一概否定。

但古人以形補形的做法並不僅限於食用動物的器官組織,他們將這種理論擴大,不但可食用的動植物被用於以形補形的理論實踐,甚至於一些礦物質也被納入其中。究其原因,古人認為例如黃金之類有真金不怕火煉的特性,服用黃金必然能練就金剛不壞之軀。

這種啼笑皆非的思維推理方式在華夏文明伊始便生根發芽,到漢朝時期便已形成成熟的理論。此時的人不只是服用單一的某種礦物質,而是根據礦物質本身的特性,或三種,或五類,甚至更多配成藥劑,煉成藥丸服用。歷史上著名的毒物「五石散」便是其中之一。

據說服用「五石散」的始作俑者是魏晉時期的何晏。

何晏是魏晉時期玄學創始人之一,因為解放后國內的文化風氣對玄學並不推崇,因此這個本該很有名的歷史人物不被大多數人所知。但要說起何晏的爺爺何進,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有有一些印象。

何進是漢靈帝大將軍,被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殺掉之後,何家家道敗落。當時還是何進小弟的曹操將何家全盤接手,包括何晏的媽媽。於是,還在娘胎的何晏很自然地成為曹操的養子。

何晏長大成人之後,身上不但沒有半點官二代的惡劣習氣,反而有著同齡人沒有的成熟。何晏七歲時,曾在地上畫了一個圈,他蹲在圈中半晌不語,有人問他何故,何晏說:此乃何氏之廬也。看得出,寄人籬下的經歷讓何晏小小年紀就成長出獨立的人格。長大后的何晏不僅不俗,還開了風氣之先。不但飲酒御女著召集名士組織文學社,還率先服用五石散,算是歷史上嗑藥第一人。

▲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

至於吃了這種葯的效果,何晏自己說「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看來服了五石散還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藥效和現如今流行的搖頭丸累類似。另有人說,五石散的作用不止提神,還可壯Yang,服后夜御數女若等閑。因為何晏的家庭背景以及個人聲望,他的現身說法加上明星般的廣告效應讓當時的社會名流趨之若鶩,爭相效仿。一時之間讓吸毒成為一種社會常態,本該是社會精英的上層人士一個個行屍走肉一般,整個社會烏煙瘴氣,彷彿世界末日。

五石散的配方最早出現在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書中記載有草方和石方兩種,其中石方就是五石散的配方。 《紫石寒食散方》(即「石方」): 「治傷寒令愈不復」。石方包括十三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鍾乳、括萎根、防風、桔梗、文蛤、鬼臼、太乙餘糧、乾薑、附子、桂枝。

文學家魯迅先生對五石散也有過深入的研究,他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之關係》一文中說「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樣葯: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還配點別樣的葯。」但這些藥物配伍組成的藥劑並不含毒素,也不會產生服用五石散之後那種飄飄欲仙的情況,因此後來學者研究更傾向於魏晉時期五石散實際上系由東漢張仲景的"候氏黑散'和"紫石英方"合併加減而成。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人

根據張仲景的侯氏黑散方我們可知道五石散中應該含有礜石。這種在《山海經》中就有記載的物質實際上是一種含砷的有毒礦物,即今天的砷黃鐵礦。

化學史家王奎克先生就明確指出:寒食散中有含砷礦物礜石;無機砷化合物含有劇毒,超量服用會引輕重不等的砷中毒;服五石散與服含砷礦物礜石相比,情況十分相似。王奎克先生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這是首次對寒食散的毒性有了比較明確的分析認識。

五石散的做法大體就是把礜石與其他幾種礦石放在一起研磨,攪碎,其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攪拌容器--乳砵,因為密閉環境對寒食散接下來的構成,起重要作用。然後以溫酒送服,酒就是一種催化劑。人體相當於道家所說的鼎爐。如果一切順利,在人體內析出的主要是單質砷,根據用量,服用步驟,可以引起慢性砷中毒反應。另外一種不走運的,例如,在服藥過程中,最終沒有人體合成單質砷,而是密閉不完全,變成了氧化砷,氧化砷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頭,叫做砒霜。

據說服用五石散還很麻煩,有不少規矩。服用五石散后,全身燥熱,必須食用冷食、洗涼水澡、睡涼炕來散熱,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由於五石散的藥性非常猛烈而且複雜,所以僅僅靠「寒食」來散發藥性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輔以散步等各種舉動來散發、適應藥性(今天才知道散步的出處在這兒),但有一項是例外,那就是飲酒要「溫」,需要喝熱酒,這很符合那些士人的需求。此類舉動稱之為「散發」和「行散」。服藥之後,人的皮膚也特別敏感,很容易被磨破,新衣服比較硬,所以魏晉名士大多痛恨新衣服,而喜歡穿柔軟的、沒有漿洗過的舊衣衫。鞋子最好也別穿,只有穿木屐才舒服,一副很艱苦樸素的樣子。魯迅先生就說過:「我們看晉人的畫象和那時的文章,見他衣服寬大,不鞋而屐,以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飄逸的了,其實他心裡都是很苦的。」

▲新刊黃帝內經靈樞二十四卷

其實服用五石散的危害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里就有明確記載,所謂:「石葯發癲,芳草發狂」,並記載了服用石葯致病的事件。

而過量服用五石散,其毒性更為可怕。礜石是五石散致病的根源,「小量服用,可以起促進消化機能、改善血象、強健神經等有益作用。超過一定的劑量,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砷中毒。若長期服用會引起慢性中毒,會先後引起消化機能減退、某些炎症、皮膚乾燥發疹以至潰爛、神經中毒、知覺運動障礙等,最後引起全身麻痹和神識昏迷,或引起嚴重的腹瀉,很快地導致死亡,這才是「大毒」所在。

晉代醫家皇甫謐(《甲乙經》作者,該書是學習針灸必讀的醫學經典)不但服用五石散,還忠實記錄了自己服石的切身體驗:「初服寒食散,而性與之件,違錯節度,辛苦茶毒,隆冬裸擔食冰,當暑煩悶,浮氣流腫,四肢酸重,於今困劣,救命呼吸。」最後為服石所致的「委頓不倫」而悲憤不已,數度欲伏刃自殺。皇甫謐一生學醫有成,最終卻因為濫用藥物困苦不堪,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

從魏晉何晏率先服用五石散到唐朝之後五石散銷聲匿跡,五石散存在的時間長達五六百年。直到葯聖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里稱五石散是「大大猛毒」並將五石散的配方修改,將礜石改為石硫磺,五石散至此才變成完全無毒的中成藥。

▲"五石散"之一味赤石脂

回顧五石散流行的幾百年,不難發現,五石散流行的時代正好是最黑暗的時代,三國時期後期的三足鼎立,弱晉遷都的朝不保夕再到南北朝時期的四分五裂,五石散的流行似乎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雖然魏晉時期的當權者軟弱不堪,但一些名士卻有著自己的理想,眼看內憂外患不斷,面對時時南下騷擾的北方游牧民族和在內鬥中不斷消耗的國力,這些社會名士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只好將滿腔熱血和報復丟在一旁,沉溺於服石煉丹之中。

因為五石散的煉製和食用相當麻煩,而且原材料價格昂貴,這種麻醉品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所以只在社會上層流行,沒有造成全國範圍內大面積的毒害,不得不說是不幸中的萬幸。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 : 曾府成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