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大明十大名將之于謙: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1398年出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他的父親於仁特別崇拜民族英雄文天祥,把文天祥的塑像供在家裡。也許是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于謙從小就以文天祥為榜樣,可能于謙還超過了他的榜樣,挽救了他的王朝。

1421年,23歲的于謙參加科舉,結果于謙展現了他耿直的「憤青」品性,對國家的大政方針多有指點,對當朝皇帝的言行也毫不留情評價。當然這樣的「立意不正」的文章自然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只是一個名次很靠後的進士。

于謙因禍得福,沒有進入翰林院,而是做了一名監察官,雖然官不大,但是很對於謙的「胃口」。他在監察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公平公正的辦了幾個大案,彈劾了官場上的貪官,被老百姓交口稱讚,稱他為「廉干」。後來被提拔為中央的監察御史。

1430年,于謙這一年32歲,被皇上親自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國防部副部長),這個決定也為于謙挽救大明埋下了伏筆。

1435年,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登基,那時朱祁鎮只有八歲,這可能是大明的第一位小皇帝,但不是最後一位。皇上年幼,「三楊」輔政,穩定大局。

1441年,15歲的朱祁鎮開始親政。不久之後「三楊」先後離世,皇帝終於擺脫了各種約束,可以為所欲為了,有一個皇上寵信的宦官叫王振,王振本是山西的一個私塾先生,為求富貴,自宮進入皇宮,王振在小皇上身邊多年,對小皇上了如指掌。對內蒙蔽皇上,對外結黨營私,一時間風頭無二。就擁有著絕對的權威,王振就這樣成了大明王朝的實權派。

但是王振是個有文化的太監,他不滿足於榮華富貴,還想要建功立業,清史流芳。恰巧此時蒙古也先在邊境作亂,於是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僅僅經過三天的準備,朱祁鎮就帶著五十萬大軍出發了。這其中就包括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這已經是北京城的全部家當了。

準備如此匆忙,或者說完全沒有準備,大軍開拔時自然就亂作一團。大軍才行到大同,前方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朱祁鎮和王振看到戰場上屍橫遍野,流血漂櫓,開始感覺到戰爭不是那麼美好了,於是王振害怕了,準備撤退了。

雖然王振建功立業是沒戲了,但是他還是要炫耀一下的。於是就讓大軍經過他的家鄉,向家鄉老百姓顯示一下他衣錦還鄉的榮光。走到半路,又覺得不妥,大軍可能會踩踏家鄉的糧食,於是又取道宣府。就這樣兜了個大圈子,大軍疲憊不堪。

大軍在長城之外,被也先追上,結果明軍被也先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王振也被明廷憤怒的大將樊忠誅殺,明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回京城,朝野震驚,本來是代為主政的朱祁鈺徹底慌了。眾大臣建議立刻南遷,但是南遷就意味著丟掉北方的大片領土。這時兵部尚書(國防部長)于謙站了出來,「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眾大臣為于謙的理論及氣勢折服,朱祁鈺也同意于謙的主張,力據蒙古。

1449九月,于謙及諸大臣認為國一日不可無主,請朱祁鈺登基,即為明代宗,定年號為景泰。朱祁鎮成了太上皇,也就沒什麼用了。

此時北京的精銳部隊都已經喪生長城之外,留下的只能說是預備隊,于謙一方面招募民兵,另一方面要求各地派出部隊進京勤王。于謙命勤王之師全部過通州取糧,巧妙地解決了糧草問題。

同年十月八日,著名的京城保衛戰開始了。這一戰于謙作為兵部尚書,任作戰總指揮。宮中九門,最重要、最難守的德勝門由於謙自動請纓守衛。曾經儒雅的書生,現在變成了威猛大將,指揮自若,身先士卒,聲勢浩天,「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最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也先狠狠作罷,帶著朱祁鎮離開了北京,北京保衛戰就此勝利。

于謙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政治場上。1450年,太上皇朱祁鎮終於被接了回來,但迎接他的不是兄弟情深,而是囚禁之災,這一囚就是將近七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徐有貞主策劃奪門之變,接出了朱祁鎮,以太上皇的身份復辟成功。

得勢的徐有貞陷害於謙,1457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誓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接下來的就是抄家。堂堂一品大員,家裡空空蕩蕩,毫無家產。抄家的人都對於謙的清正廉潔肅然起敬。

于謙的一生就如他的那首《石灰吟》所寫: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八年後,明憲宗朱見深即位,為于謙平凡昭雪。再之後的萬曆皇帝明神宗,尤對於謙敬仰有加,授予謚號「忠肅」。

于謙的祠堂就在西湖邊上,和岳飛做了鄰居,「青山有幸埋忠骨」。但是這座祠堂鮮有人知,也沒有多少人來祭拜。我們只知說相聲的于謙,而不知忠臣于謙,還真是「健忘」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