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講座實錄|人民大學教授周淑真: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真義

周淑真:十一屆北京市政協常委,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為周淑真教授在鳳凰大學問7月22日「舊制度與大革命的真義」講座上的發言稿,由鳳凰大學問在錄音稿上進行刪減整理併發布

:ifengdxw),歡迎關注后閱讀更多文章

今年是大革命爆發228周年,它對歐洲的歷史、世界的歷史其實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於法國大革命,從我們讀經典來講,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看?怎麼去理解?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舊制度,什麼是大革命。第二個,我們要知道《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什麼樣的書?它的作者是誰?作者的大概的情況,他的生平,他的實踐,他的歷練,他的思想。第三,我們要看《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個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時候?它並不是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後來寫的,而是在它完成了60年以後才有這個書的。所以,我們要看《舊制度與大革命》產生的時代背景,和這個書產生以後的後續歷史。法國的歷史波瀾壯闊,錯綜複雜,要很清楚法國的歷史才能理解這本書。第四就是托克維爾在這個書里主要是說什麼?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思考?

一、何為舊制度,何為大革命

首先,我們來了解何為舊制度,何為大革命?法國的舊制度是指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與政治的組織制度,也就是絕對的君主制制度,時間上是從15世紀到1789年。絕對君主制的特徵是王權至上,國王代表整個的國家,王權無所不至,無所不在,國王本身就是治理國家以及對外戰爭和和平的依據。而這個統治體系是建立在三級之上,統治者的三級是國王、貴族和教士,在路易十四的時候舊制度達到了最高峰。而社會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天主教的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個等級就是由貴族和教士除外的所有的人。

實際上,後來發生法國大革命是以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為代表,1789年之前的舊制度在法國培植了革命傾向,召開三級會議給第三等級提供了一個走向政治舞台的良機。儘管舊制度一詞在法語中早有使用,但是真正把這個詞語的含義確定下來的,就是托克維爾的著作,《舊制度與大革命》。

大革命在1789年到1799年這十年期間,是法國激進的社會政治的動蕩時期,對於法國歷史以及全歐洲歷史都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法國的政治歷史錯綜複雜,革命與整治,動蕩與穩定,彷彿是政治史的孿生姊妹。

法國是制定成文憲法最早的國家之一,現在實行的憲法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第16部憲法,每一部憲法都是作為法國社會歷史一個里程碑。憲法是規定國家政治制度的,政治制度在不斷在發生著變化。

當今世界上常用的政治術語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密切相連,這也可以說是法國大革命的遺產,有正遺產,有負遺產。比如說《人權宣言》,宣告的一系列的政治原則,自由、平等、博愛、主權在民,等等這樣一些話語主題、政治名詞是法國大革命來的。

同時,關於政黨和政治派別的左中右翼的概念也來自於法國大革命。歐洲是世界政黨的發源地,而法國是多黨制的發源地。大革命初期有擁護憲法派跟君主立憲派的對立,繼而又在共和派內有溫和派和激進派的對立,同時在雅各賓派又分為山嶽派和熱月派,讓人眼花繚亂。

「反革命」這個詞從政治的學術的語言變為法律的概念,是在法國大革命。它首次建於1793年3月10日關於設立革命法庭的法令。還有一個是「恐怖主義」,恐怖統治發生在山嶽共和國制度之下,也就是在第一共和國建立之後山嶽派掌權的時候,是1793年10月10日到1797年。這個期間制定實行法,每日處決大概50人,空前的恐怖的局面持續了兩個月之久,所以國際史學界認為,山嶽共和制度之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大約是80萬人,判處死刑的有4萬人,未經宣判處決和在獄中死亡的有4萬人,大概也就是七八萬人死亡。「腦袋像石頭一樣落在地上」,這是當事人的回憶。

我們要了解法國整個的歷史。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到1870年第三共和國建立,這樣的81年間法國經歷了拿破崙戰爭、兩次君主制復辟、兩次革命,並在君主立憲、兩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政府下交替管制。現代是第五共和國,實行的半總統半議會制度。1789年前是王朝的統治,是舊制度。

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最初的階段前兩年大家主張實行君主立憲。緊接著到1792年覺得君主立憲不可以,必須共和,也就是說羅伯斯比爾講的,「共和必須誕生,那路易十六就必須死」,路易十六上斷頭台,1792年建立第一共和國。1794年恐怖統治達到高潮, 7月28日發生了熱月政變。這樣一個比較恐怖的動亂的局面,一直到1799年拿破崙上台,開始還是掛著共和制的牌子,他在執政府執政。到後來拿破崙公開建立第一帝國。中間拿破崙戰爭東征西討,戰敗了以後王朝復辟,復辟的時間很短,叫百日王朝。拿破崙當王國,1819年到1848年是君主立憲制, 1830年還換了一個朝代,經過了七月革命,或者是二月革命,路易十八去世以後由他弟弟來當皇帝,叫做奧爾良王朝,是家族中間的一支。

1848年革命推翻帝制,又建立第二共和國。緊接著以後,1852年第二共和失敗,拿破崙三世建立第二帝國,統治到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實現了統一,法國失敗了。投降以後實際上皇帝又被推翻了,1871年發生了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國1870年開始到1940年,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

二戰以後,1944年建立第四共和國,實行議會制。到了1958年,由於北非的阿爾及利亞發生問題,政治非常的動蕩,大家渴望一個強有力的人物,希望戴高樂上台,戴高樂是第四共和國的最後一任總理,是第五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他上台說法國必須要修改憲法,要把原來純粹的議會制,改為半總統半議會制。

二、《舊制度與大革命》書和作者

第二個是《舊制度與大革命》這個書和作者。《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歷史學、政治學也是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是反思法國大革命的力作。原著出版於1856年,是在大革命結束的1799年以後的57年,作者是法國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亞力克西·德·托克維爾。他是拿破崙稱帝的時候才出生,1805年到1859年。

托克維爾

他最為著名的著作是1835年出版的《論美國的民主》。《論美國的民主》有上下兩卷,1805年出了第一卷,1840年出了第二卷。美國人都非常佩服,怎麼樣觀察美國的國家制度,是托克維爾去給他分門別類,評價的非常好。

托克維爾出身貴族,是法律專業,他的父親曾經在法國大革命中被關在監獄裡面,但是還沒有被殺害。托克維爾26歲的時候,他在赴美國考察以後回國成為一名律師,《論美國的民主》發表以後受到空前的好評,不久就被譯成英文,使托克維爾在美國、法國、英國,在這些國家都大為知名,在1837年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的勳章,並且在184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那麼托克維爾是不是完全是一介書生呢?也不是,他是律師。但是他也曾經積極的投入到法國政治里,也積極進行議員的選舉,他從1830年到第二共和國的1851年這個期間當過議員和外交部長。他在競選議員的時候,文筆很好,但是口才很差,他覺得他最難過的一關就是要演講,他的演講總是不能吸引人,但是他寫出來的東西非常好。他當過議員,當過第二共和國的外交部長。

托克維爾支持波旁王朝的複位,反對拿破崙家族的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在1851年的12月2日發動政變,下令解散國民議會的時候,托克維爾和其他議會代表一同在巴黎聚集以對抗政變,所以被拿破崙以叛國罪為名逮捕,放出來之後他完全退出政壇,他覺得他要用他的才華來寫一個傳世的著作,就想怎麼樣去寫《舊制度與大革命》。後來他和的妻子,在1856年出版了全書的第一卷,1859年因病去世了。

《舊制度與大革命》

在法國,《舊制度與大革命》到1967年已經印了16版,在英國一直被當做英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到1967年已經有13版本,從20世紀開始以來,牛津大學等很多的知名高校把這個書列為基礎教程。我們人知道是什麼時候呢?是在這個書問世136年以後,在1992才有在商務出版社出的這個書。是由馮唐翻譯,最早就是1992年,這個漢譯本全書只有22萬字。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托克維爾生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部書,但是是一本未竟之作。這個書被為三編,我們可以理解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實際上在解說大革命的歷史意蘊及其基本的內涵。第二個是在分析大革命的一般原因,為什麼會發生大革命?從舊制度來講有什麼樣的影響,怎麼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來發生。第三個是分析大革命特殊的、較晚近的原因。

托克維爾致力於發掘大革命的問題,但是他更關心的問題是大革命給法國帶來了什麼?給世界帶來了什麼?但是他因為生病,沒有來得及展開,不過我們從他對拿破崙帝國與1848年革命的態度上,不難發現他對革命的後果並不滿意。法國在大革命后出現了政體更迭與社會動蕩,與他所嚮往的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相距很遠,他覺得它不是一個民主的國家。所以《舊制度與大革命》是在政治大變動的時期醞釀成熟的。

書中托克維爾把注意力集中於大革命的深刻原因,解釋那些構成時代鏈主要環節的重大事件,它的產生原因、性質、意義,而不是單純的敘述史實。所以不叫法國大革命史,但是是嚴格按照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發展,所以它既是歷史的也是歷史科學的著作。托克維爾實際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他閱讀、利用了前人所未利用的檔案資料,比如當時各個省在路易十六時期的報告,大革命時期三個等級的陳情書,他說他全部都看完的。

同時,他注意在歐洲歷史的一般規律中,抓住法國歷史的特殊規律,加以分析,並且努力尋找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就是說,法國大革命發生了以後,當時周圍的國家全是君主制國家,這些國家組成五次反法大聯盟,後來當然拿破崙把它都攻破了。它其實不僅僅關係到法國的歷史,也關係到歐洲的社會發展歷史,所以他努力的尋找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揭露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聯繫,深刻分析法蘭西民族命運的根本問題。

透過托克維爾鞭辟入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內在關聯,可以看到舊的思想觀念在新時代的遺留,看到專制制度對社會人心的腐蝕,看到民主的缺乏如何使貪婪之心橫行無忌,這個不是一天半天能改變的。

所以,托克維爾著作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面對正在席捲全球的政治民主化這樣一個時代潮流,或者說如何在政治民主化的現代社會來保障個人的自由。因為他看到法國大革命恐怖統治非常殘酷,這和革命的初衷應該是完全不相同的,那為什麼目的、口號是「自由平等人權」,最後那麼多人被屠殺,他一直在思考這樣的一些問題。

《舊制度與大革命》是歷史的箴言,是一本開啟先河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上下兩卷,很厚的兩大本,而《舊制度與大革命》篇幅比較小,簡要明了,有時候甚至極端的洗鍊。他邏輯性很強,避免了抽象的概念。《舊制度與大革命》雖然學術性很強,但是語言生動平實,可讀性強,大家要了解歷史背景,尤其是自1798年以來的大革命以來的歷史變遷。

三、《舊制度與大革命》的時代背景

整個大革命時期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如果不了解這些事件,我們就沒有辦法去理解法國大革命。1789年5月5號開始召開三級會議,三級會議是由法國的國王不定期召開的貴族教會和第三等級共商國事的會議,一般是財政問題和政治問題。當時在舊制度之下統治的三級,一個是國家,一個是教士,一個是貴族,這是統治者。社會上的有三級,就是教士、貴族和第三等級,第三等級就是所有非教士、非貴族的法國人,佔了法國人口比例絕大部分的農民、工人、商人、軍人、手工藝者、地主以及資產階級。第三等級和前兩個等級的區別在於,前邊兩個等級是不納稅的,第三等級必須納稅。第二是政治權利,要召開三級會議的時候,是按照三個等級一個等級有一票,不是按照有多少人來投票的。1789年以後,第三等級就變成了人民。

三級會議

在舊制度之下,一般當皇權強盛的時候,就不想召開三級會議,因此路易十六1789年召開的三次會議,是法國自1614年之後第一次舉辦的三級會議,原來這個東西已經有一百多年,但是從來沒有召開過,所以這次會議是第一次也是法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三級會議有三個等級代表全體國民來構成,開會的時候三個等級各自討論議案,只有在擬定對國王的問題回答的時候,才舉行聯席會議,三個等級不論代表人有多少,各有一票表決權。

為什麼這個時候路易十六召開會議呢?是因為1789年王室財政困難,三級會議再次召開。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正在壯大,1789年的三級會議中,第三等級的代表首先提出要改革稅制,要取消前兩個等級不交稅的特權,並且要求一人一票而不是一個等級一票。由於第三等級的要求遲遲沒有得到滿足,所以第三等級自行組成國民議會要開會,但是國王不准他們開會,到7月9號國民議會又改名為制憲會議。

國王不答應,6月份就有一個《網球場宣言》,也就是為了繼續保持對三級會議的控制和阻止國民議會的行動,路易十六就以開會的會場裝修為由,下令關閉國民議會的召開的萬國大廳。由於當時天氣不太好,國民議會轉移到附近的一個室內網球場,1789年6月20日,他們在這裡發表了《網球場宣傳》,宣稱國民會議要續存至法國憲法建立為止,之後多數的教士和貴族也加入了國民會議。托克維爾書里經常講到,他看到三個等級的陳情書,一二等級在很多問題上跟第三等級沒有差別,他們還是要要求政治上的一些權利。所以網球場宣言被視為法國大革命的序幕。

攻佔巴士底獄

1789年的7月9日,國民會議改成制憲會議,到了7月14日,剛剛過去的法國國慶,7月14號攻佔巴士底獄。國王路易十六隨後採取行動來改組財政部,很多巴黎的市民認為這是國王干預議會的第一步,所以消息傳出以後,巴黎開始出現暴動。巴士底獄在舊制度之下被看作是法國封建制度的一個象徵,儘管當時在監獄裡邊只有七名囚犯,但是暴動的起義的市民盯上了巴士底獄,因為巴士底獄里藏有庫存的武器的和彈藥,所以就有幾百人去攻巴士底獄,經過數小時的戰鬥,被攻陷。7月17日國王再次讓步,同意把國旗改成現在的國旗,就是藍白三色旗。

8月份開始了立憲工作,因為國民會議改為立憲會議,1789年8月4日國民制憲會議通過取消封建制度,後來叫做《八月法令》。該法令掃除了第二等級的封建領主權力,以及第一等級收取什一稅的權力,取消了教會的權力。

8月26日,國民制憲議會發布《人權宣言》,不但具有憲法的效力,更重要的是它對國民制憲原則的宣示。它對外宣布國民制憲會議不單是立法機構,而且是編製新憲法的主體。後來把它刻在石頭上,就是《人權宣言》,原來叫《聯合公民權力宣言》,也可以叫做《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

《人權宣言》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是頒布的綱領性的文件,以美國的《獨立宣言》為藍本,採用18世紀啟蒙學說的自然權論,肯定了言論、信仰、諸多和出版自由,闡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權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等等這樣原則。1793年6月24日,《人權宣言》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表示如果政府壓迫或侵犯人民的權利,人民就有反抗和起義的權利。本身雅各賓派在黨政的時候是實行的恐怖統治,但是同時他在歷史的文獻上又講人應該有什麼樣的權利。

十月,發生了凡爾賽的婦女運動。因為經濟的危機,婦女在家裡做飯沒有糧食,婦女認為政府的官員應該對嚴峻的經濟形勢負責任,尤其是食物短缺。所以她們要求王室結束對制憲會議的干涉,要求王室和政府搬到巴黎。當時的王室在凡爾賽宮,王室和政府搬到巴黎城裡才能表示他們對解決當時法國社會普遍的貧困狀況是有誠意的。所以六七千婦女浩浩蕩蕩到了凡爾賽,國王最後也回來了,在國家衛兵的護衛之下從凡爾賽宮搬到了巴黎的杜伊勒宮。

緊接著,到1791年開始君主立憲。路易十六6月20號逃出了巴黎,但是沒有完全逃出去。他打扮成僕人,讓他的僕人打扮成主人,結果走到和奧匈帝國交界的地方就被發現了,被押回來。當時人認為他沒有誠意,所以暫時停止了國王的王位,國王和王后受到了監視。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的激進的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現共和,但是君主立憲派主張維持現狀,保持完整。所以,9月,之前議會規定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為核心內容,立法權屬於立法議會,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輾轉的從原來君主專制國家,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

不到一年,1792年的9月22號,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是因為法國大革命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是奧地利王后的妹妹,他泄露了秘密給聯軍,所以聯軍攻打到了法國。巴黎人民這個時候再次起義,掀起了共和運動的高潮。這個時候雅各賓派的領袖羅伯斯比爾領導反君主制運動,在8月10日攻佔了國王的駐地,拘禁了國王與王后,推翻了波旁王朝立憲派的統治。

最後起義又是不斷的在分化,左派、右派,比較溫和的是吉倫特派,比較極端的是雅各賓派,溫和派取得政權,迫立法會議廢除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實際上雅各賓是一個地名,叫雅各賓俱樂部,雅各賓派又叫做雅各賓黨。法國大革命時期,這個俱樂部是一個修道院,法國大革命時期資產階級激進分子經常在這裡聚會。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陷王宮。第一共和國實際上是從1792年到1804年,國旗是三色旗,格言是自由、平等、博愛,國歌是馬賽曲。吉倫特派掌權,吉倫特派後來被雅各賓派取代,雅各賓派實行恐怖統治。

路易十六

共和國建立后,路易十六也要送上斷頭台,《人權宣言》實際上是路易十六還是國王的時候簽署的,而且非常有意思,托克維爾在寫陳情書,還有路易十六的一些公告,說路易十六也在他的文告里經常講到自由、平等、人權,他其實是封建專制統治權力最大的。1793年1月16日到17日,他被判處死刑,1月21日送上了斷頭台。到底對路易十六怎麼看?前幾天新聞有一個報道,也還有人在紀念路易十六。19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的時候,在慶典上,當時法國總統密特朗是社會黨的領袖,他說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一件悲劇,但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民族處理這件事情是不同的,末代皇帝宣布退位,然後開始了中華民國,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就是採取這樣一個暴力的手段。

雅各賓專政又稱恐怖時代,是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的專制獨裁統治,雅各賓為實行徹底的革命,將嫌疑的反革命者送上斷頭台,並且嚴格限制物價。由於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吃的東西非常貴,實行限價,買的賣的超過這個價格以後要被關押,送上斷頭台,所以三年內被斬首的反革命分子達7萬人之多。斷頭台的遺址就是現在的協和廣場,原來這個廣場叫革命廣場。1794年3、4月間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合的兩個人。不久,國會中反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了熱月黨,於7月27號發動熱月政變,推翻了羅伯斯比爾,並把他斬首。羅伯斯比爾被送上斷頭台的時候,當時的人們底下在歡呼,恐怖統治結束了。

羅伯斯庇爾上斷頭台

以後開始熱月黨人執政,叫督政府。1795年到1799年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第一執政,五年後稱帝,在19世紀的前十年發動了拿破崙戰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之後,法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了主導的地位。1812年德國的入侵成為拿破崙運勢的轉折點,軍隊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他再沒有能夠恢復元氣。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戰役中擊破拿破崙,並於次年攻入法國,迫使拿破崙退位,並把他流放。但是不滿一年拿破崙又逃離了,捲土重來,在英國的軟禁之下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六年,現在屍檢報告說他死於胃癌,有些學者說他死於砷中毒。

拿破崙

1799年的11月9日,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上台成為法蘭西共合國的第一執政,原來的督政府改為執政府,並且名正言順把拿破崙叫做第一執政,過了一陣子還叫終身執政,緊接著後邊他就稱皇帝了,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年拿破崙戰敗退位,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上來,緊接著拿破崙又復闢建立百日王朝,後來又失敗了,滑鐵盧戰役。1830年7月,發生七月革命,查理十世退位,路易十三的次子的第八代孫繼位,建立王朝。

托克維爾25歲的時候當選為芒什省的議員,1831年托克維爾赴美國考察,之後回來成為律師,1835年《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出版。

第二共和國實際上是1848年到1852年,非常短暫。這個時候路易·拿破崙,也就是後來的拿破崙三世做總統,1852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開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的統治到1870年9月4日,戰敗退位。拿破崙三世第二帝國的時候,經濟發展還很好,市政建設大概是在拿破崙三世的時候整個巴黎城奠定基礎。

1871年,發生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國建立。第三共和國到1940年,因為二戰德國佔領法國,二戰結束以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才開始,到現在是第五共和國。

主要是在1789年到1899年托克維爾的一生正處在這個期間。現在社會在法國大革命中拉開帷幕,共和國的成長,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現代思想的發展,以及國家之間大規模的戰爭的重現,都是這次革命的標誌性的產物。作為近代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在受到讚揚的同時,法國大革命也因期間所出現的暴力專政行為,而為人垢病。雖然法蘭西國家的格言自由、平等、博愛這三個詞是從法國大革命來的,但在法國這些理念並沒有得到落實,法國的婦女為大革命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但是到1944年她們才有選舉權。法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十分的艱難曲折,是經歷過多次而長期的折騰,才確立了共和制度,第三共和到現在是第五共和,從1789年到1870年,經過了81年的折騰。

四、《舊制度與大革命》歷史的箴言和對當代的啟示

第四個問題我們來進行一個歸納,《舊制度與大革命》作為歷史的箴言和對當代的啟示。

首先,托克維爾講舊制度與大革命,是什麼導致了大革命,大革命是怎麼起源的?托克維爾說人們通常喜歡以及其苛刻的文字描繪偉大革命誕生前,可以賦予他一切最惡毒、最無情,最嚴酷的罪名。然而他說事實並非如此,大革命前的路易十六可以說是一個較好的君主,那個時期法國的經濟也是處於較之過去繁榮的時期,政府也試圖轉變角色,政府也在進行一些改革。但是這個政府卻保留了許多舊制度頑固而惡劣的毛病,大革命的爆發實際源於舊制度,是由於法國近百年來的專制集權統治,以及貴族階級的腐敗、落後,統治者的特權以及高速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兩極分化的內在原因,致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走向革命。而最後的結果是,最激烈的革命讓最溫和的國王推向了斷頭台。

第二個是對革命的糾結,導致了大革命。對托克維爾而言,大革命是歷史必然,不可避免,他在書中的開頭和結尾都讚揚了大革命,但是同時,他以批評的眼光來論述革命,來反思革命,力圖喚醒人們對革命可怕後果的憂慮。法國革命是暴力的,新的專制代替了舊的專制,大革命並沒有帶來新自由。他認為其原因在於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的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儘管他們並不情願這樣做,但是好像只能這樣做。所以專制制度使得連革命者都無可避免的打上了專制的深深烙印,民主革命掃蕩了舊制度的眾多體制,卻鞏固了中央集權制。

第三個就是對民主化道路的反思,托克維爾是在世界第一波民主化浪潮中,第一個嚴肅觀察比較和研究不同國家通往民主的方式。他用比較的眼光,看各個國家是如何通向民主的,道路是怎麼走的,以及不同類型民主政治造成的後果。他曾經遊歷美國和歐洲,以敏銳獨特的政治學者的眼光觀察當時代表民主化浪潮的美國和英國的民主化進程,他整個著述,包括舊制度與大革命,包括《論美國的民主》的上下卷,其實都是在進行對美國的、法國的、英國的民主化道路進行比較。所以他最早採用了比較政治學和比較政治制度方法來研究美、英法的民主化進程。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是平等和專制並存的法國,從此法國開始了漫漫的去除專制和找回自由的政治路程,托克維爾一生的從政的經歷,以及他的政治思考都是為此而奮鬥的。

第四個問題就是自由與民主的情懷,托克維爾出身貴族,他所熱愛的自由是具有積極政治參與意義的自由,他認為是一種政治德行,顯示了人性本身的卓越,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當然這是一個政治的格言,但事實上人是存在著才能與德行的區別的,他所期待的民主社會是一個貴族式的自由得以普遍化,公民普遍享有並實踐政治自由與共和美德的一個社會,是一個公民團體擔當社會責任的社會。

所以,托克維爾關心的是,自由在革命后的集權國家如何重建?法國人認為爭取了平等,但是失去了自由,所以對民主和自由的關係十分糾結,又想不出法國人如何在這種趨勢之下保持貴族式的自由。民主革命雖然把君主制推翻了,但是真正的民主制沒有建立起來,民主革命使得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在民主的社會怎樣保有公民的權利和政治自由,卻成了更大的難題。他這個民主政治和自由的情懷裡強調大革命中的法蘭西民族,似乎熱愛自由,其實是痛恨自由。他認為革命者無法去享受獲得自由的過程帶給他們的快樂,因為他們只需要自由的結果,也就是物質上的福利,也就是說只追求物質上的平衡。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如上帝摧毀世界的憤怒的洪水,衝垮一切防止人民獲得利益的阻礙,卻又急不可耐的恢復帝國大廈。對自由的無知,更使得革命者以為絕對的平等就是社會正義。這場革命摧毀了那樣多的自由背道而馳的制度、思想、習慣。所以他說以人民主權的名義,並用人民進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們真正成為自由民族。

第五個問題就是啟蒙運動與大革命的關係。法國大革命一直被認為與啟蒙運動有關,啟蒙運動是18世紀發生以法國為中心,強調理性精神的運動,到大革命前夕,啟蒙時代的大師們像伏爾泰、盧梭他們都去世了,但是他們的思想被法國革命者所接受,並付諸實踐。他們崇拜理性,堅信自然權力、自然狀態、社會契約這些抽象的理性,能夠照亮國家和社會等一切黑暗無知的地方,能夠摧毀現存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所以托克維爾就認為,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哲學家們幾乎沒有走出那些非常普遍、抽象的思想,在他們的著作中才能最好的去研究大革命的真正的本性。他認為法國的文人們誤導著民眾的想象力,去構建一個虛構的社會,大革命不是由某些具體的事件,而是由抽象的原則和非常普遍的理論所引導的,是以人民的名義約束公民的自由生活,形成聞所未聞的名為民主專制制度的特殊專制形式。他認為所謂的第一共和國,當時實行的,實際上是恐怖政策,但是是用人民民主的名義來出現。所以在革命時代人們關注於未來的幻想,往往會導致多數人的暴力,和奴役下的平等。

第六,民族性決定革命特點。托克維爾在書中運用比較研究的方式,經常把法國、美國、德國的歷史進行對比,指出他們之間的區別。比如他說美國沒有封建制度這個強大的敵人,因為美國是一個殖民地,所以美國是沒有經歷過民主革命的民主制度,在全世界只有美國能夠走這樣的一個路。他說英國的貴族並沒有因為革命喪失權力,他們與資產階級實行聯合統治,英國從1688年進行光榮革命以後就是君主立憲制,沒有像法國那樣發生革命,那麼多動蕩。而且英國認為貴族和平民同樣都可以參與政治,英國所走的民主化道路是一個漸進的,保守的漸進主義的方式。而德國在托克維爾時代,除萊茵區外,農奴制長期存在,農民不像法國那樣擁有土地,1870戰爭以後,德國才正式的統一,才開始軍事的帝國主義,逐漸的強盛,完全是法國大革命以後的八九十年以後。所以托克維爾甚至還批評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對專制主權的美化。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時候,當時很多的法國的文學家,法國的思想家都稱讚,但是托克維爾他不以為然,他認為專制主權,不能夠進行美化。

他指出只有法蘭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場突如其來,如此徹底,如此迅猛,然後又充滿反覆、矛盾和對立的革命,但是必須承認,所有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釋法國以外類似的革命。

最後的一個啟示就是革命之後要幹什麼,是未完的主題。他早逝,僅僅回答了舊制度是如何製造出毀滅自己的大革命,但是他並沒有展示大革命后的中央集權制度應該如何摧毀專制,又如何實現自由。他是一個政治實踐者,根據他的觀察思考,在已經完成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些在民主社會保持公民權利的政治自由的方法。比如,他提出要在制度上實現權力的分立和彼此的制衡,要從傳統中完全保障自由的東西,同時也要努力形成一個公民社會,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是構建公民社會的關鍵,他認為這些是防止絕對權力的關鍵,也是政治成熟的一個標誌。

這幾年看這個書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其實也是托克維爾第一個問題,是在他的第三篇第四章提出來的,路易十六統治時期是舊君主制最繁榮的時期,如何繁榮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來?第二個問題,法國大革命的性質?它不是宗教的革命,是政治的革命,同時他又認為是一個社會的革命,按照英國保守主義的哲學家柏克論述英國的保守主義政治哲學,從法國大革命一發生他就反對,他說這是一個哲學的革命,一開始和潘恩之間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意見。第三個就是托克維爾如何對法國、美國、英國等國民主化的進程進行比較,這樣的比較體現一個什麼意思?是不是體現各國的不同的發展道路,在英美法的三個國家有什麼不一樣的。

本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授權。

鳳凰網大學問(網址dxw.ifeng.com)是鳳凰網旗下的高端思想頻道,發布最新思想潮流、權威專家學者的原創文章,舉辦線下沙龍活動。歡迎訂閱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