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公益與責任:做精緻的利他主義者

公益是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的重要議題,利他是人類文明的基本特性。闡明何謂公益和為何公益,是踐行公益責任的基礎;領悟怎樣公益,則是實現精緻利他的前提。

直指本真:領悟公益內涵

公益是以政府之外主體為主,基於利他主義和社會責任,動員社會資源,疏解社會問題,維護和滿足公共利益的專門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指出,公益事業指非營利的下列事項:(1)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2)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3)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4)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可見,各類主體都可以開展公益活動,公益對象是人或場境,公益目標是促進公眾利益從而利於財富再分配,公益方式有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的捐贈,公益倫理包括博愛精神、利他主義、社會責任等。

我們進行公益倡導,至少有如下幾方面原因。其一,價值要求。我們相信:任何個體都是平等的,生命需要互相尊重;任何主體都值得關心和幫助;個體與外在場境相互依賴。我們相信:個體有共同體意識;個體應該自助,並對其他主體負有責任;同時,個體不是萬能的,而應該互相幫助。其二,現實需求。我們應該直面從傳統到現代、從計劃到市場、從農業到工業的「三重轉型」而生的某些副產品,疏解具體問題;我們認為個體困境主要源於外因,因此應該「促境美好」。我們應該直面現實中的過度物質功利導向,撥亂反正,守住道德底線。其三,功能追求。我們需要發揮助人活動的顯功能,協助人們疏解困境和滿足需求;我們需要激發利他行動的潛功能,協助民眾提高社會意識和社會責任,提升參與能力,提高凝聚力和歸屬感。可見,開展公益事業和公益活動,既是一種理想追求,又是一種現實需求。

把握過程:熟練項目技術

精緻利他,是在認同公益使命的基礎上,實現公益事業的精細化。鑒於公益事業以具體項目為載體,我們就應該把握公益項目的一般過程,熟練應用需求評估、方案制訂、計劃推行和評估總結等階段的專門技術。

公益項目的需求評估,即採用科學研究方法,搜集公益議題的相關資料,發現問題表現,剖析問題成因。具體而言,就是要描述問題現狀,發現問題後果,探究問題原因,把握原因間聯繫,發現核心原因並判斷可變性,最後明確可控原因。其中,運用科學方法是基礎,發現可控原因是關鍵。

公益項目的方案制訂,即基於SWOT分析,設定總體目標,並完成操作化。首先,要明確工作團隊的優勢和不足,發現外在場境的機會和挑戰,從而基於「人境格局」判斷可為之事。其次,參照SMART架構設立具體目標。其中,即明確、可測、可達、有關、限時。再次,基於上述具體目標,參照5W2H模式,落實何人、為何、在哪、什麼、何時、怎樣和多少等細節,形成由策略、技術、人力、進度、經費等組成的實操方案。

公益項目的計劃執行,即將既定方案中各項任務分步落實。其一,要根據最新情況對原有公益方案進行適當調整,從而讓其更具針對性和可行性。其二,要發動公益項目的覆蓋人群、正面領袖和志願人員,聯絡既有組織,組建多類團隊,開展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前後左右的互動,參照時間節點完成各項任務。其三,要依託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藝術,對一線工作人員進行多方面督導。其四,要動態評估公益項目的運作狀況,必要時進行恰當微調,以保證預設目標的順利達成。

公益項目的評估總結,即評價項目效果和反思項目過程。(1)在採用科學方法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對公益項目是否實現預設目標進行判斷。其中,應該對其投入、活動、產出、結果和效果進行說明,並對導致效果的原因進行剖析。(2)反思實務階段的工作內容,發現成功經驗與不足之處,並提出可能解釋。(3)對公益項目及其執行中的某些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相應建議。

建立制度:規範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與業務項目一樣,也是把公益事業做好做精的基礎。

公益事業的行政管理首先應該保證日常事務的正常運轉。在結構層面上,要合理設置部門,制訂工作條例,以保證規劃、組織、人事、領導、協調、報告、預算、評估等功能的正常發揮。

人力資源管理是公益事業的重要任務。一是要建立相關職業制度,對崗位設置、從業資格、人員招募、崗位職責、工資福利、考核評估、獎懲安排等作出明確規定。二是要協助從業人員成長,通過使命認同、授權增加、空間提供、待遇和福利改善、績效獎勵等做法激發既有人員的潛能,通過內部訓練協助新進人員的成長,通過職業生涯計劃協助工作人員各盡其才和自我實現,並做好領軍人才的選拔、使用、評價、激勵和培養。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資源開發。公益組織及其從業人員要自我提高,穩步提升自身實力,以夯實發展基礎。與此同時,公益組織和從業人員要積極開發黨政部門、社會組織、工商機構和廣大民眾的人財物、信息、時間等多類資源。當然,還可以對某些服務收取費用,從而形成多元化和多維度的資源體系。

追求卓越應該成為公益組織及其從業人員的理性行為。具體而言:要在機構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事最熟悉的事務;要基於組織目標,注重行動導向,確保系統與使命的一致;要注重質量意識,協助員工參與各個環節;要信守承諾,寬嚴兼濟;要進行發展設計,激勵從業人員發揮專業能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注重工作的動態評價,並持續進行改善;要致力於預算及財務使命的一致性。總之,通過各種工作,體現組織和人員不斷進取的組織文化。

體現公信是公益組織的基本倫理和立身之本。公信最初與財務有關,現已擴展到多個領域。一是任務承擔的恰當性,即公益組織只承擔與自身能力相應的項目,不誇大實力,欺騙他人,承接超出能力的工作任務。二是財務運行的規範性,即安排合理預算,並在實踐過程中規範運用經費。三是實務過程的專業性,即參照工作方案,按照專業要求,完成過程細節,實現既定目標。四是行政管理的精緻性,即功能板塊設置合理,人力資源管理精細,溝通協調流暢積極,時間安排細緻科學。總之,任務、財務、業務和事務等「四務」合理,是體現公信進而發展良好的基石。

精緻利他:借鑒社工智慧

社會工作是協助個人或群體恢復和發展社會功能的專業活動,呼應了身心靈中「靈」的需求。弱勢群體及其議題(如貧窮、壓力)是其核心對象,任務目標(解決問題)與過程目標(協助對象成長)的融合是其重要特徵,助「人自助」與促「境」美好的兼顧是其方法特性,專業機構及其社會工作者是其行動主體,「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義」等是其價值依託。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過去十多年130多項國家和部委政策的出台,已使得社會工作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建設的重大策略,並已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了積極影響。公益事業參鑒社會工作的專業智慧,顯然是一種值得鼓勵的理性行為。

公益事業要參鑒社會工作促進他人幸福的最高倫理。要基於善的本性,展示愛的行為;要犧牲自我的小幸福,推進社會的大福利;從而,在認識層面接受利他理念,在行為層面開展公益行動。

公益事業要學習社會工作的助人自助和促境美好等策略。要從社會工作視角領悟助人自助的真切內涵,協助公益對象自己幫助自己;要領悟自助者助人的內涵,積極提升助人自助的綜合能力。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場境,致力協助民眾公益意識的提升,倡導和組織公益行動,並推動社會政策優化以體現「制度性善行」。

公益事業要領悟「重在常善」的意境。在理念上,體悟「善有真偽而無大小」的內涵。在主體上,積極倡導個體自助和自我首責,尊敬公益英雄,激發大眾參與。在對象上,融公益理念和公益行動於各類議題和各個場境之中。在方法上,接納個性化公益行為,因為接納本身就是一種善行;同時,人生處處可公益,將公益心和公益行貫穿於人生過程。在目標上,不忘初心,在通過公益活動疏解問題的過程中,協助民眾獲得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成長,實現任務目標和過程目標的統一,從而在內涵和本質上倡導善境。

德才兼備:提升人員素養

公益事業發展怎樣,公益項目和公益活動質量如何,取決於公益人士尤其是核心人物的綜合素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是當代的幹部選拔標準。我覺得,也可以是培養公益人士的總體思路。

1、要體現善意

公益人士必須領悟的社會價值和主流意識。在傳統文化中,我們就有助人利他的理念。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也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對於傳統文化中積極理念,我們應該要傳承下去。在當代,我們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這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於這二十四個字的尊重和踐行,是公益事業從業人員理解社會工作「當時當地」的切實表現。

公益人士必須踐行助人倫理。社會工作的倫理可以成為公益行動的參考。具體而言,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關於人,我們要相信:人無論貧富,都有天賦的價值尊嚴;人有能力和動機追求更美好生活;人要對自己負責,也要想到他人;人有共同需求,也有獨特偏好。關於社會,我們要相信:社會應該提供機會、實物和服務;社會應該公平。關於工作,我們要相信:應該關懷和尊重每個人,應該使人有最大機會決定生活方向和方式,應該推動個人與他人互助。

公益人士必須守住倫理底線。在註冊方面:切忌不懂裝懂,冒充內行;不可出於私利,到處播種。在投標方面:不可違背公平,內外勾結;不應虛張聲勢,誇大實力;不應做低成本,破壞規則。在項目方面:避免需求診評不熟、方案制訂不專、動態微調不足、結果評價不妥等技術硬傷。在行政方面:力避人事不規、管理不熟、團隊衝突等。在財務方面:不可報銷混亂、追求私利等。這就是說,雖然我們不一定在業務上有許多貢獻和創意,但是不可以在道德倫理上有所瑕疵。我們必須不忘初心,堅守底線。

2、應開展善行

公益人士必須認真學習助人的基礎知識。要學好心理學,了解人從小到老的發展規律,從而心存同理心,提高公益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學習社會學,把握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格局和趨勢,認識到社會建設、社會治理、社會工作、慈善公益在不斷加溫的現實,乘勢而上。要學透社會工作學,把握「人在場境」框架的要領,全面審視問題的原因,合理提出解題的思路。要儘可能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以應對不同人群的各自需求,更好地開展公益活動。

公益人士必須致力提升助人能力。要提高個體能力,體現善心,積极參与,勤奮工作,勇對困難,擁有膽識,敏銳洞察,敢擔責任,危機應變,態度達觀,表達優秀,嚴格自律,展示人格魅力。要錘鍊團隊能力,熱愛他人,善於聆聽,樂於助人,善於溝通,易交朋友,尊重群體。要提升行政能力,對上積極支持,主動工作,挺身分憂,同心合作;對下要熱情關心,出於公心,率先垂範,寬厚真誠;要彰顯宏觀智慧,把握大局,改革創新,攻堅克難。

公益人士必須展示公益實務的整體智慧。要做好總設計師,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謀划好公益事業、項目和活動的細節,併科學、規範、專業地貫徹執行。要體現液體角色,根據現實場境,展示實踐智慧,發揮恰當功能。要恪守實務倫理,並基於工作指引去恰當應對倫理困境。要注重多元學習,向書本學習,向他人學習,向自己學習,不斷提高從事公益事業乃至社會建設的真實本領。

綜上所述,公益是社會成員的責任。我們不僅要追求成功和幸福,而且要追求貢獻和價值;前者以自身為載體,後者以外人外物為對象。我們要領悟公益事業的本質內涵,熟練項目過程的運作,規範公益活動的行政管理,借鑒社會工作的專業經驗,真正領悟善意,切實開展善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精緻的利他主義者,公益才可能發展更好,社會才會更溫暖。

作者簡介

顧東輝,復旦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博導,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黨委書記;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會長,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會長,社會工作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會學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民政部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復旦大學)基地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MSW教指委委員。從事青少年服務、社會組織管理、濟貧政策、本土導向等領域的研究;主持過包括國家級、省部級在內的研究課題50多項,獨撰和主編著作6部,在《社會學研究》《社會工作研究》《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在學術會議發表報告80多篇,完成縱橫向研究報告40多篇。曾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集體獎)、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十大社會工作傑出人才」、民政部「中華慈善獎最具影響力項目獎」(集體獎)、社會工作協會「2012年度十大社工人物」、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第五屆林護傑出社會工作學人獎」等獎項。

【主編點評】:本文從「助人」的角度入手,以社會工作理論解讀公益與利他主義的關係,及相應的倫理觀、方法論,可謂詳實細緻。然而,公益的內涵頗為豐富,並不局限於「助人」這一領域,其他領域也不一定要用到社工理論;況且,公益不僅利他,亦能利己;利他與利己本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關係,完全可以平衡有度、相得益彰,如果僅談利他而迴避利己,則易落入犧牲型利他的窠臼,亦不可取。作者認為公益人「不可以在道德倫理上有所瑕疵。」顯然不切實際。若按此標準,絕對找不人來做公益,因為幾乎不存在沒有道德瑕疵的「完人」,就像我們不能強求作者的文章不能有瑕疵一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