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只有幾歲的小男孩攢錢向爸爸買時間,希望整天工作的爸爸能夠陪伴自己一會兒。
這個故事在讓人心酸的同時也讓人警醒,許多家長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一天到晚在外應酬卻連陪孩子吃頓飯的時間也沒有;父母連著加班十幾天卻連回家一次的時間也沒有;更有的父母是忙著打遊戲卻連看孩子一眼的時間也沒有……當孩子主動要求和父母說話的時候,父母卻會用不耐煩的態度讓孩子走開,或者冷漠地敷衍孩子。
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我們不否認物質對於生活的重要性,可是對孩子來說,第一位的需求就是物質嗎?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國內也有相關研究表明,陪伴不足的孩子在依戀關係上多數都會是不安全型依戀,對於孩子未來在人格等諸多方面都會有影響,還對婚姻、人際交往與家人相處等方面造成影響。
父母再忙也要想辦法陪伴孩子。
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就是家人的陪伴;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在一起說話,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有一項事實是不容忽視也是無法迴避的:很多走上歧途的青少年都是因為父親或是母親的缺席。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可以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以及心靈上的撫慰,給他們一定的指導,穩定他們的情緒。
陪伴孩子時也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陪伴孩子並不是監督孩子,並不是把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完全納入眼底;然後,在時間上和步調上和孩子完全同步一致。如果是這種形式的陪伴,一定會讓孩子感到太過沉重的愛,會讓孩子有一種心靈的窒息。真正的陪伴,應該是一種善解人意的行為,是心靈上的一種默契。父母要體會孩子對陪伴的需求,掌握陪伴的度。可以做孩子的忠實聽眾,也可以陪孩子一起做事,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孩子,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陪伴孩子時要用心。
孩子總是很敏感的,越小的孩子越清楚家長們何時心不在焉、何時在搪塞應付。那種一邊陪著孩子一邊自己玩遊戲或者刷朋友圈的陪伴,其實是一種無效的陪伴。這樣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毫無益處,根本無法填補孩子內心缺少愛的虛空。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暫時忘掉工作,把手機收起來,把自己的頻率調到和孩子一樣,試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也是能夠讓孩子真切感受到被關注和重視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