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李志林:博士研究生學習--從技能到智慧的全面提升

《測繪學報》

構建與學術的橋樑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

測繪地理信息與導航高端論壇通知(第二號)

人物名片

李志林,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講座教授,「傑出青年基金」 (海外) 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是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叢書主編、多個國際權威雜誌的編委或亞洲區主編。曾任國際製圖學會副主席(2007-2011)、測繪學會名譽副理事長(2007-2011)、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顧問委員會委員。李志林從事教學科研30多年。先後出版中英文專著各2部,在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20多篇。

報告現場

主持人: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下午好!歡迎來到Geoscience Café 特別講座。在我們碩博士科研過程中,除了專業技能的提高,自我成長也是很重要的。埋頭讀文獻、踏實做實驗並不可少,抬頭看看路有時也是很重要的。

本期講座李志林教授將為大家討論為什麼大學要做科研?為什麼要讀研究所?為什麼英美博士要叫做PhD?PhD要做些、學些什麼?

下面讓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李教授。李志林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學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地理信息學講座教授,也是西南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兼職)、高鐵運營安全空間信息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主任,是「傑出青年基金」(海外)獲得者、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李教授是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叢書主編、英國製圖雜誌亞洲區主編及多個期刊的編委。曾任國際製圖學會副主席(2007-2011)、測繪學會名譽副理事長(2007-2011)、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顧問委員會委員。李教授從事教學科研30多年。先後出版中英文專著各2部、在國際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20多篇。

楊旭:

還有一個職務,你忘了介紹,就是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

李志林:

對!這個最重要。當年顧書記在的時候,專門給我們頒了學校講座教授聘書。

各位,今天我講的不是學術報告,學術的問題明天在遙感院再談。今天來談一些自己對科學研究的體會,因此帶有人偏見,不對的地方敬請指正。

大家知道:年紀大些的人,話就多起來了,該忘的忘不掉,該記的記不住,對不對啊?所有我的講話可能會比較啰嗦,敬請原諒。今天我們隨意些,有問題時,你們可以隨時打斷的報告。

我的學習與科研生涯

我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那是一所建於1896年的大學,當時英文名叫作「 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很洋氣的名字,中文名叫「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她是由時任直隸總督王文韶上奏、光緒皇帝御批而設立的第一所工程高等學府。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淪陷,學堂教學被迫中輟。後來1905年在唐山復校,儘管改名多次,在唐山時期在響亮名稱是唐山交通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學校曾跟上海交通大學一起合併成「交通大學」。當時的交通沒有什麼飛機、也沒有什麼汽車,就是鐵路和航運。上海的特長是航運,唐山的特長是鐵路。西南交大的交通運輸學科一直是全國第一,但總體排名比武漢大學差了些,國內排三十幾名。不過,西南交大在培養高鐵人才方面是響噹噹的。舉個例子,京滬高鐵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50個人上了英雄榜,其中有一半是西南交大的校友。所以,如果大家坐上高鐵時沒有想到西南交大,那是西南交大的宣傳不夠成功。

圖1.2 西南交通大學的真空管道高鐵試驗線(左)和 大學最早的一張文憑(右)

我在格拉斯哥大學待了四年半,因為是碩博聯讀,所以待的時間長一些。格拉斯哥大學大家應該不是很了解,它在全世界的排名70多點。但是其中有幾個人,你們必須知道。瓦特知道吧?他當時是格拉斯哥大學土木工程與機械工程教授,他改善了蒸汽機,導致了工業革命。還有亞當斯密,當時是倫理哲學教授。因為當時工業革命爆發在格拉斯哥,自由市場很興旺,所以誘發他創立了資本主義經濟理論。還有凱爾文(Kelvin),是自然哲學(物理學)教授。這個大家一定知道了,中學讀物理的時候有很多凱爾文的理論/定律,絕對溫度單位的K就是他的名字啊。他是和牛頓一塊兒葬在倫敦西敏寺(Westminister)皇家大教堂里的大科學家。其他的就是至今擁有7位諾貝爾獲得者和一位英國首相。之後去紐卡斯爾大學了,然後到南安普頓大學,之後繼續往南走就到了柏林工大。柏林工大對你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你們應該知道,那是當年王之卓老先生獲得博士學位的學校。我後來就飄洋到西澳的珀斯去了,據說珀斯號稱為「世界上最遙遠的城市」。1996年到了香港理工大學,一待就是二十年啊。2011-2014年在西南交通大學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任創院院長。

為什麼大學要做科研?

從前大學的理念就是傳授知識,一般就是老師講、學生聽。以早期法國、義大利大學為代表的大部分歐洲大學講授專業知識,訓練醫生、律師、神職人員和(後來的)技術人員,而以英國的牛津、劍橋為代表的是培養紳士的「博雅教育」教師引領學生閱讀經典著作,陶冶學生的情操。所以牛津劍橋當時是不接收平民子弟的。後來19世紀初倫敦大學的建立就是為了打破了階級壁壘,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老師仍然只授課、不做研究,這就帶來了許多問題。耶魯大學門口的兩座浮雕(圖2.1)就反映了當時的狀態:台上老師侃侃而談,台下學生昏昏欲睡(圖2.1左);或者老師酣然大睡,而同學卻在台下爭辯得不可開交(圖2.1右)。

圖2.1 耶魯大學的門口浮雕 (網上下載)

面對這個問題,1810年,德國洪堡兄弟構想「透過研究的教育」,提出了讓學生與老師一起做研究的想法,創建了柏林大學(現柏林洪堡大學)。也就是說,「大學的教師不單是'教導者',而學生也不單是參與學習過程的人。學生應能自發研究,教授則是給予學生指導、幫助。」洪堡的理念第一次以探索知識作為大學的目標,從而將大學從一個純粹教學的機構變為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機構,科學研究開始在大學中佔據核心地位,柏林大學(現在的柏林洪堡大學)成為「近代大學」的鼻祖。

在德國大家能看到很多洪堡兄弟的塑像,當時馬克硬幣上也印有他們的頭像(圖2.2),還有用來紀念他們的著名獎學金——洪堡獎學金。你看,有哪個教育家的頭像能夠印到貨幣上了,這說明了洪堡兄弟對德國的教育影響特別大。

經過洪堡兄弟改革后的德國高等教育,徹底改變了德國的工業進程。德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數目世界第一,工業長盛不衰。從一幅世界各國進口地圖(圖2.3)就可以看出,在歐洲範圍內,德國的出口水平最高,其中洪堡式高等教育功不可沒。

圖2.2 馬克幣上的洪堡兄弟像(左)和洪堡兄弟的塑像(右)(網上下載)

1937年,美國教育學家克拉克將這種制度創新概括為實驗室與研討班兩個制度 (teaching-research laboratory and teaching-research seminar)。這樣,上課後,學生們可以到實驗室做實驗。這就是近代西方教育的理念。所以,在西方和香港的大學,一門課一定包括講課和實驗兩部分,學生一定得動手做實驗。

圖2.3 世界進口之最地圖(The Largest Source of Imports by Country)(網上下載)

1945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指出:研究能陶冶人格,增取智慧,豐富教養。真理是能通過研究探求的,所以研究是大學的根本。唯有自身進行研究的人,才能實質上起到導師的責任。由此,「研究」是大學的關鍵所在,這樣就確定了「研究」的地位。

為什麼要讀研究所?

為什麼要讀研究所呢?我還特意上網查了一下,一個叫崔果果的知乎用戶說:

● 多了三年美好的時光,

● 可以考要求碩士以上學位的事業編,

● 可以去看看美好的世界,眼界比學習更重要,

● 找不到對象又有了借口。

最後的這個理由就比較搞笑了啊。也有人(知乎: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樣說:

● 讀研以後視野不再狹窄,不再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 學會誠信,誠信做事,真誠做人;

● 不再受外界干擾,不再亂想其他,專心學好本專業;

● 學會如何讀文獻,如何從網路獲取需要的知識;

● 英語能力慢慢提高了;

● 還可以去健身,身體感覺不錯。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在中國小期間,甚至大學大學部期間,研究的能力培養的不夠,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同齡人,讀研究所是補課。這是因為我們採用以記憶為中心的傳授式教育 ,而西方採用以研究為中心的創新性教育。

研究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辨別真偽的能力,因為研究就是區別真偽的。我一直跟我的學生這樣講,世界上三種職業是非常神聖的,一種是神職人員,講善惡關係;一種是法官,判對錯關係;最後一個就是科學家,研究真偽關係。這三種人在重大的場合都會穿上禮袍、戴上禮帽。我們看過的港劇裡面,是不是法官每次出庭都需要穿上禮袍、戴上鴨絨的帽子啊?

比如英國脫歐,許多人認為是民眾對歐盟移民政策及官僚習氣的反感。但美銀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 Michael Hartnett,在英國公投后發表報告,指出:在一個沒有出現經濟或金融危機的國家,選民卻投票要明顯改變國家的政治狀態,並不簡單。其深層次的原因是全球決策者2008年的大力救市帶來的社會不公。前段時間香港的旺角暴亂,也可能是一種對社會不公的體現。可見,研究人員對於社會現象的觀察更為客觀和深入。

圖3 李志林教授風度翩翩、侃侃而談


博士學位的不同稱謂指的是什麼?

在國內,博士分為文學博士、理學博士、工學博士、醫學博士等,這是參考德國博士體系。而英美則不同,博士統稱「PhD」。在英美體系里,不管是學醫、學理、學工,通過在大學註冊學習得到的博士學位統統稱為PhD。PhD是拉丁文Philosophiæ Doctor(Doctor of Philosophy)的縮寫。這裡的Philosophy不單是哲學這門學科而是強調智慧與哲理。

也就是說,通過幾年的磨練、體會和感悟,你悟到了研究的智慧和哲理后,你就有了獨立研究的能力,你就得到一個PhD。博士學位之於研究人員,就像駕駛執照之於司機。當考官覺得你能安全行駛后,你就能通過駕考,拿到駕駛執照。有了博士學位代表一個人可以在科研的道路上平穩安全地行駛了。

在英美體系,文學博士、法學博士等意味著榮譽博士學位,它們用以表彰某人在某一領域的貢獻或為學校捐了大款。比如,鄧小平曾獲美國費城坦普爾大學的法學榮譽博士學位,以表彰他「重新確立了學術水平並且鼓勵和尊重教育和科學發展基礎的智力勞動,從而整頓了的教育制度。」

但是,科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DSc,)只能授予在自己領域裡做出了世界認可的學術成就的學者,可以是理科、文科、工科或醫科。但如果這學者在工學領域,則學位為Doctor of Science (Engineering)。同樣,但如果這學者在醫學領域,則學位為Doctor of Science (Medicine)。

圖4 李志林教授於2009年獲科學博士榮譽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什麼?

科學研究的定義不盡統一,但兩個關鍵詞是公認的,即「系統性的」、「客觀性的」。社會科學研究很多東西客觀不了,所以不被承認為科學,因此加上了「社會」一詞的前綴,叫作「社會科學」。

什麼就做科學研究的本質啊?我們不妨將research一詞拆開看,就是re+search,就是不停的尋找。尋找什麼?尋找真理。有個牛人(忘了名字)將research拆成三部分,就是re+see+arch。這意味著,research就是往科學的拱門裡看,而且不停地看。

科學研究是一種文化,需要隨性而自由的思維空間。英國人認為科學家在一起喝喝咖啡或啤酒、聊聊天、交流交流思想就是搞研究。我在英國留學時英國人告訴我,他們的諾貝爾獎想法都是酒吧里吹出來的。看看歷史就可以發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是物理界非常激動人心的時期,相對論的出現,γ射線的發現,量子論的發明,這些都是短短十年的時間出現的偉大成果。這段時期的科學家們就經常聚集在酒吧裡面,各種思想的火花都在這裡碰撞,升華出更加傑出的思想。所以,自由隨性的環境對於科研是非常重要的。我覺得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Geoscience Café 就是這樣一個自由的環境,很好。之前武漢大學八一路上,還有許多小酒吧,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環境,可惜後來都拆掉了,這得丟失多少個諾貝爾獎啊。

科研的文化能從教育中體現,也從社會活動中體現。在西方,從國小就開始做課題,鍛煉科學研究的思維。而在科學研究是舶來物,古時人講「學問」、強調記憶,但不講科學研究。我們常聽到有人誇獎誰家的孩子2歲就能記得300個字,誰家的孩子3歲就熟讀唐詩300首。我們的科舉制度不考科學,科學在也沒有地位,科學家也沒有地位。之前聽到過一個笑話,文革時期有這麼一道考試題「李時珍試何許人?」,居然有考生答是九大代表。我早年讀過一本老外寫的數學史,書中稱,「的數學成績是輝煌的,但是對主流的發展沒有影響」。這句話刺得你很痛,但覺得也不假。看看現在的學科,除了《中醫》和《忽悠學》外,還有哪些是人創立的?我真的知道不多,錢學森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之一,但那是在美國的工作。

在早期西方,科研是一種貴族式文化活動,探索真理。貴族們吃飽了沒事幹,就開始探索。舉個例子,俄羅斯曾經有一個貴族,他在家閑著沒事兒干,就整天觀察街道上跑的馬。看的多了,他就發現了所有馬的膝蓋上有一撮毛是白色的,然後他就開始思考研究為什麼所有馬都是這樣的。結果他就發現,馬跑的時候出汗,產生鹽分並且不斷積累,再加上一代代的遺傳,使得馬膝蓋都有一撮白毛,後來他成了動物學家。貴族人士擁有良好的經濟環境,不會把科研當作謀生的手段。大家知道,格林尼治天文台為科學做出了極大貢獻,贏得全世界的尊敬。維多利亞女王有一次視察天文台,她問了一下台長的工資。女王認為他的工資與貢獻太不相稱了,決定翻倍他的工資,但是台長拒絕了。他說提高了工資,這個位置就可能不是科學家的了。

在我們,許多人將科學研究當作一種謀生手段或獲取名利的途徑。仔細地,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不擇手段的商業式經營及勞民傷財點子,比如三聚氰胺牛奶和廋肉精之類的。的科研文化從暴發戶心態到貴族式活動還需要經歷一段時間。

研究科研的分類體系很多。最常見的是分為「純研究」與「應用研究」。但幾年前我曾經聽過一個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的講演,他將研究分為「應用研究」和「有待應用的研究」。我套用60年代的一句話「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來將科學研究分為四類:發現、發明、創造和前進。

發現:可以發現規律(如牛頓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發現現象(如帕累托原則或二八現象、墨菲定律等)、發現物質(化石、星體等)等。這些大家很容易理解。

發明:可以發明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等。我們往往輕視工藝,但工藝往往是產品質量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舉個例子,以前的俄羅斯玻璃硬度不夠,但法國玻璃硬度非常好,所以俄羅斯就想取得法國的工藝,結果花了多年也沒有得到,最後通過技術交換才得到。而法國人告訴他們:該技術就是在玻璃還是液態時不挺地攪拌。

創造:指的是整合,包括理論整合和方法整合。理論整合典型的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在瑞典人洛侖茲工作(洛侖茲變換)的基礎上作了兩個假設,然後形成了一個體系,就得到了相對論。他後來的統一場理論是一個更大的理論整合。方法整合最出名的就是美國人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美國人說,我們沒有進行任何新發明和新發現,就是把原有的方法(技術)進行了整合,然後阿波羅就上去了。

前進:指的是新應用,包括本領域的方法用到別的領域和它領域的方法用到本領域。這個新應用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就是新應用,比如計算機領域的人工智慧方法就可以運用到我們測繪遙感中,而我們的近景攝影測量就可以運用到土木工程的管理上。

總之,科學研究創新類型有很多種,包含:提出或建立新理論或新模型;改進他人的理論或模型;整合多種理論或模型;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改進他人的方法;將已有理論應用於新環境、解決新問題;將已有的方法應用於新環境、解決新問題;應用已有的理論,但有新發現;應用已有的方法,但有新發現;重複他人的實驗,但是有新分析、新發現;等等。

研究所要學習什麼內容?

研究所期間要學什麼本領?那就是科學研究哲學(思維)、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態度、科學研究智慧和科學研究道德。

• 第一、科學研究哲學(思維):科學研究分為四個層次:工程、技術、科學和哲學。研究越深入,層次越高。研究所往往從技術層面著手,努力使自己提升到科學水平。研究所需要經歷磨練,練就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最後才有創新思維,這是一個感悟的過程。科學研究的更高一級就是哲學研究,當科學家悟到這個水平的時候,就會有觸類旁通的能力,對事物的看法會更加抽象與通透。所以,一個偉大的自然科學家最後一定是個哲學家。實驗室的李德仁院士就有兩本書:《不停歇的思考》和《不停歇的創新》,都類似於哲學專著。

西方人對研究哲學非常重視。我記得當時從格拉斯哥大學到紐卡斯爾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去參加第一次面試的時候,中心主任問我:「你以前從事的是硬科學,而我們這裡許多是軟科學,你覺得你能適應嗎?」當時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才好,就膽戰心驚地說:「不管是硬科學還是軟科學,地理空間的三維坐標是一樣的」。後來我到了紐卡斯爾大學工作后,我的同事對我說:當時就是因為我的這句話,他們就決定要我了,他們覺得我的這句話特別有哲理。

楊 旭:聽到李老師說到這裡,我有個感想啊。敏銳的洞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從討論的意義上來說,這都是一種結果,但是怎麼樣才能獲得這些能力呢?我覺得是不是有以下這麼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首先要具有一種批判的精神,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的事情;然後思想一定是不受束縛的,要自由的思想;最後要有一個開放的學習態度。這三個方面作為途徑去實驗,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最後形成創新性的思維。

李志林:楊書記說得很好!我去英國前,大家在討論能不能貢獻一個愛因斯坦?有人說要貢獻個愛因斯坦,需要外因條件和內因條件兩個方面。剛剛楊書記就講得特別好了。外因條件有兩個,一個是不為生活而奔波,另一個是有一個自由想象的境地。我們現在能解決溫飽問題,但是花了太多的精力去跑課題,想著利用各種關係去申報課題,課題拿到了就勝利了,具體做什麼以後再說,這就是問題。內因條件包括:具有豐富得多想象力、有能力將想象具體化、有能吃苦、敢於寂寞的精神,要有幾十年磨一劍的魄力和毅力。易中天大家都熟悉吧?當時易中天在武漢大學不怎麼樣,後去了廈門大學,因為不怎麼樣,所以沒有到處去吹牛忽悠,而是靜下心來花了近九年的時間去研究三國,後來一出來就呱呱叫了。他如果當時在武漢大學就很牛,說不定就沒有現在的成就了,當然世界上沒有如果。所以我們現在的外因條件是:已經不為生活而奔波、收人很不錯了;也沒有(政治、宗教、道德)禁區了,但忙於「跑」課題。而我們研究所本身的內因條件是:有些訓練不足、缺乏想象力、抄人家的;有些實現能力不足;有些總結能力不高;有些精神不飽滿。

楊 旭:我們平時談到這個創新能力,這個能力包含的要素是什麼?我覺得這麼兩個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個是要有紮實的積累,不是說有了積累就可以了,所以要加上一個創新思維,所以兩個加在一起,你有能力去做並且能夠按照創新的方式去做。

李志林:就是你有想象力,並且有計劃地去實現。下面我繼續講了。

• 第二、科學研究方法。科學研究方法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科學問題的選擇,假設的建立,假設的檢驗,分析和表達等。假設的檢驗可以通過統計,物理和化學的方法來實現。分析又可以通過數學和模擬的方式解決,而表達則主要體現在寫文章和講演上。

科學研究方法還包括文章的讀法。楊元喜院士說過,10個人同時閱讀一篇文章,8人能完成閱讀,6人讀懂,4人感興趣,2人發現問題,只有1人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所以讀文章需要從問題思考、到方法研究、到最後的結論,都要保持敏感性。

我把科技論文寫作要點歸納為「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三大紀律為:
1) 一切聽從格式的指揮:雜誌要求和筆者須知是必讀的;
2) 一切服從結構的領導:遵循科學論文的一般結構,即四股文結構。
3) 一切為了主題的突出: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主要創新點,杜絕星星點點的創新。

八項注意包括:
1) 繼承「走群眾路線」:要為讀者考慮;
2) 表現「談戀愛的激情」:寫文章要有激情,突出重點;
3) 堅持「公私分明」:自己的是自己的,別人的是別人的,不能含糊;
4) 採取「表揚與自我表揚」:對於他人或自己的突出貢獻應當積極表揚;
5) 減少「誤會的積累」:仔細檢查細節錯誤;
6) 確保「水流的暢通性」:保持文章邏輯關係的暢通性,易於閱讀;
7) 避免「龍頭蛇尾」:尤其是博士生論文要有深度;
8) 做到「前呼后應」:前面提出的假設,後面都需要作出驗證。

• 第三、科學研究態度:對科學研究的態度,有不同的看法,大概有以下十大要點:
1) 要有信念:相信任何發生事情都有其原因;
2) 要有好奇心:對事物特別關注,提出問題並回答;
3) 要有客觀性:不能有主觀感情;
4) 要誠實:不能對不滿足預期的實驗結果遮遮掩掩;
5) 要有批判性思維:敢於質疑;
6) 要有開放性思維:尊重他人觀點,接受別人的批評;
7) 要有創新性:有新的和原創性的點子;
8) 要敢於承擔風險:敢於表達自己觀點,實驗新想法,敢冒失敗的風險;
9) 要謙虛:要承認他人更好的成績;
10) 要負責:對自己的課題要負責。

• 第四、科學研究智慧:我想用一個故事來說明研究智慧。在中文網上發現一下故事(但在英文網上沒有查到):日本有一個叫山田本一的名不經傳運動員,在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中成為一匹黑馬,最後奪冠;兩年後在義大利的國際馬拉松比賽中,他再次拿下了冠軍。當被問到是怎麼做到的時候,他答道是憑智慧拿到的冠軍。十年之後,他退出馬拉松比賽,寫了一本書,在書中提到每次比賽前他都會提前幾天去賽道上走幾圈,記下許多地標,這樣四十多公里的賽程就被分成一段段短路程,比賽中只需要完成這一個個小目標就可以了。

心理學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把一撥人分成了三部分,分別完成從A地走到B地的任務,第一部分出發前只知道從A地到B地的距離和方向,第二部分較第一部分人詳細一些,而第三部分知道從A地到B地整個路線。最後第三部分一會兒就走到了目的地,第二部分人花了很長時間但是也走到了,第一部分人最終沒有走到目的地。我們做科學研究也是一樣的,剛開始讀研究所,對於三年的研究所生活其實是很迷茫的,但是如果把這三年劃分成好幾段,給自己在每個階段定下目標,然後按著計劃一步步完成,那最終一定會收穫滿意的答卷,這就是做科學研究的智慧。

所以,PhD最好能做「T」型的博士,既有廣度也有深度。有了廣度才能有眼界,對於世間萬物才能有更清晰的看法。有了深度,才能為科學研究某一具體方向的進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推動科學進步。

• 第五、科學研究道德:研究道德也有各種版本,以下5項為最基本的原則:
1) 要尊重知識產權:如不能隨意傳播;
2) 要有多角色意識:如作為審稿人不能主觀貶低作者文章;
3) 要遵循大多數人的意見:如要和多方利益者溝通好;
4) 尊重秘密與隱私:如不要隨意公開私密信息;
5) 要採用符合倫理的資源。

學術研究的基礎是信任,信任是基於學術道德的。作為研究人員,我們要信任學術道德良好的人的學術成果是健全的。做好了學術道德,社會大眾才能相信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是誠實的,精確的,由此才能信任科學家的成果。沒有誠信是會出大問題的。幾個例子,當時在我們那個年代,有一個在法國的留學生去大公司應聘,各項指標成績都很好但是最終沒有被錄用,原因是在他們的誠信記錄上顯示他在巴黎有三次捷運逃票的現象。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誠信是多麼的重要。

怎樣能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呢?

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有著自己的體會,我覺得大家需要做到以下5點:

• 第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來自於積累,但不等於知識。愛因斯坦就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著世上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知識就像膽固醇,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有些人一開始讀文章就讀得很細,這其實約束了我們的想象力,我就建議大家多讀一些科普性的東西,一些簡單的東西,它們就會給你一種思想。我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最喜歡的一門課就是《相對論與早期量子論》,也喜歡《物理化學》、《膠體化學》和《半導體化學》這些選修課。我做三年助教的時間裡就讀了很多科普的東西,它就給我過很多啟發。讀文章的時候可以重點放在少數幾個人的文章上,因為一般都是少數幾個人有好的想象力、好想法,學術界也是有二八現象的,就是20%的人有著80%的新想法。其他的可以泛泛看看就行,吃得太飽是會出現問題的。

• 第二、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科學要有敏感性,通過對想象出來的東西作評估,選出有意義的課題,這個時候又需要有一定的判斷能力,而判斷能力是同知識、見識、經歷和經驗分不開的。蘇格拉底曾經讓柏拉圖去麥田選一根最好的麥穗,但是不能回頭,最後柏拉圖空手而歸。為什麼呢?因為他覺得前面還有更好。這就像我們身邊一樣,誘惑的東西太多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避免趕時髦、小貓釣魚,而要步步為營、徐徐前進,要學一心一意只追逐目標羚羊的豹子。

• 第三、要有強大的執行力。為選出的課題,要發展出方法,解決問題;要有抽象和逆向思維。比如洗衣機的發明就來自於手工洗衣的揉與滌兩動作的抽象。有如,以前的圓珠筆芯很大,裝很多墨水,結果過一段時間后就會出水太多,將紙搞得一塌糊塗,問題的解決來自逆向思維,及少裝墨水。

• 第四、要有正確的戰略戰術。要考慮三大策略:
1) 打好基礎與急用先學:基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一直做基礎,不然房子就建不起來了。我覺得林彪的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要活學活用、急用先學、立竿見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2) 打持久戰與打游擊戰:做研究需要打持久戰,要不然,如果沒有主要的研究方向,經過大浪淘沙,什麼都留步下來。
3) 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博士論文需要小題大做,深入研究。在德國,教授資格論文是大題小做,要求需要寬廣。

• 第五、要有飽滿的精神。強烈的好奇心、滿腔熱情、堅強的信念、堅韌的意志和永不滿足的求知慾在我們整個科學研究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我以美籍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他說:「生命是灰暗的,除非有了激情;激情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知識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夢想」。現在我們有了知識,還要有激情和夢想,這樣就可以把科學研究做好。謝謝大家!

互動交流

主持人:感謝李教授的精彩報告!李教授風趣幽默、貼近我們的生活實際,分享交流了幾個大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其中既有思想又有實際具體操作,虛實結合,讓我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相信大家一定還有很多問題想同李教授進行溝通交流,下面是我們的互動環節,有問題的同學可以向李教授提問。

提問一:李教授您好!關於研究所的學術道德,可能會存在一些學術道德不公正的情況,請問您是否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如果有人的想法在投稿的過程中被審稿人剽竊,這樣的情況下,投稿人應該怎麼辦。謝謝!

李志林:我個人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但是歷史上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現在這樣的事情不多見了,因為期刊都已經電子化了,新的文章見刊更快了。以前,信件投稿來來回回要很久,就為這樣的學術不當的不良事件提供了溫床。

提問二:感謝您的報告,請問您對比和觀察內地高校和歐美高校,認為內地高校在研究所培養方面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強?

李志林:現在內地大學的條件越來越好了,硬體設施超越也許多歐美國家。在科研教育方面,香港浸會大學的周啟鳴老師一直認為,內地的工程味比較重,從小的教育科學味就比較淡。我們內地比較強調記憶。西方更加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從小教育國小生做科學研究並作報告。所以西方有更多概念上的突破,而我們則較少。

提問三:李老師您好,在確定研究之前,怎樣判斷一個方向值得深入研究

李志林:有幾個準則:第一、自己要感興趣:比如你對遙感感興趣;第二、適合自己的:就是要考慮自己的編程能力和數學能力等;第三、課題可控性:課題範圍太大,時間太長也不行;第四、可行性:軟硬體設備都必須要有。這樣可以選擇一個大方向,然後深入研究,直到能夠提出假設並做實驗驗證,就可以確定一個具體的課題了。

提問四:您在講座中提到毛澤東思想,請問您怎麼看待毛澤東思想?另外,如何提高創新能力?

李志林:我認為毛澤東的哲學思想非常偉大。美國的西點軍校和俄羅斯的軍校都學。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格拉肖說,當夸克之類粒子一旦被發現並得證實,應該把命名毛粒子此來表達對毛澤東敬意,因為這一世界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是與毛澤東主席的哲學思想分不開的」。格拉肖說,自己2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並同他一起討論基本粒子到底還有沒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這樣一個現代物理學的前沿問題。毛澤東主席總是認為基本粒子還有自己的內部結構和矛盾,在理論上是可以再分的這樣一種哲學思想。我覺得毛澤東哲學思想很偉大,推薦大家去看看。

楊旭:我認為毛澤東同志的創新能力是無與倫比的。這種能力高度體現在他領導共產黨和人民很好地解決革命和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上。他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任何問題都有自身的特點,即使相似的問題,由於時間、空間和條件不同,也都不會完全相同,所以任何一個問題都是獨一無二的。解決所有問題,都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囿於舊的觀念和老的方法,必須針對新的情況、新的特點,創造性地去加以解決。

我認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取決於紮實的基本功與創新思維,且必須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實現。科學研究需要創新;工作和生活的其它問題,何嘗不需要我們多動腦筋、創造性地去加以面對和解決!創新能力,是我們在解決所有問題的實踐中一點一滴地培養和提高的。(來源:GeoScience Café

更多精彩內容:

重磅| 地學領域的4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在這裡了!

《測繪學報》2017年第8期網刊發布

關於坐標系統的知識要點

書訊| 《海量精細點雲數據組織與管理》王晏民 等 著

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和立項金額(完整名單)出爐!

2017測繪地理信息前沿技術論壇(無人機測繪技術及應用專場)在西寧召開

武漢大學「最奢侈測繪基礎課」!眾院士堅持了20年!

李德仁: 測繪遙感領域十個前沿技術都在這裡了!

論文推薦| 王樂洋:Partial EIV模型的非負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計

科技部發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2017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戰狼2》撤僑到底發生在哪?破譯電影里一幅近代地圖的秘密

2017無人機測繪技術及應用論壇在線報名已開通

驚艷的騙局:原來你每天坐的捷運線路圖這樣欺騙你的雙眼!

權威 | 專業 | 學術 | 前沿

微信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歡迎加入《測繪學報》作者QQ群: 297834524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