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1G→2G→3G→4G→5G:一部波瀾壯闊的移動通信史

現代生活離不開移動通信,從信息的生成、傳輸到接收,網路通信的背後蘊含著數不清的閃光智慧。從1G到5G的演進,時代的轉換一幕接一幕,其背後關於通信標準的江湖紛爭也是波詭雲譎、激烈異常,最終匯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移動通信史。

1G.模擬之王——摩托羅拉

講到雙向無線通信,就不能不提摩托羅拉 (Motorola)。如果說當年AT&T是有線通信之王,摩托羅拉就是移動通信的開創者。

最初,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應用於國家級的航天與國防工業,帶有軍方色彩,摩托羅拉的發展也是如此。

摩托羅拉創立於1928年,二戰時與美國陸軍部簽訂合約、協助其研發無線通訊工具。1941 年,摩托羅拉研發出了第一款跨時代產品 SCR-300,至今仍是電影中美國通訊大兵最經典的形象。

雖然 SCR-300重達16公斤,甚至需要一個專們背負的通信兵、或安裝在車輛和飛機上,然而由於 SCR-300使用了FM調頻技術,使通話距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2.9公里,足以讓炮兵觀察員聯繫到炮兵陣地,也能讓地面部隊跟陸軍航空兵通訊。

無論是二戰期間的通信設備,之後第一款彩色電視機、半導體晶元、DSP通訊手機晶元,和1980年發明的「大哥大」、建立了AMPS (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電話系統…

摩托羅拉作為模擬通信技術的佼佼者,在移動通信及電腦處理器領域中都是市場先鋒,更在1989年被選為世界上最具前瞻力的公司之一。

可惜的是,一代巨頭終究未能隨市場趨勢轉型,最終轟然倒下。

2G.GSM與CDMA之爭

由於1G模擬通信的通話質量和保密性差、信號不穩定,人們開始著手研發新型移動通信技術。1980年代後期,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微處理器與數字信號的應用更加成熟,當時的移動運營商逐漸轉向了數字通信技術,移動通信進入2G時代。

由於通信產業為國家戰略產業,通信標準之爭的背後是國與國、聯盟之間的綜合角力,一旦輸了的一方則須持續向對方聯盟繳納高額專利費,且更容易被對方掌握產業主動權。

摩托羅拉壟斷了1G,也意味著第一代通信標準把持在美國人手裡。

在數字通信剛起步時,歐洲各國意識到:單打獨鬥在技術上將難以和美國抗衡。

二十年來,歐盟始終不甘落後於美國,若各自搞出一個不同的標準、很難在世界上佔主導優勢 (標準這東西就是人多、說話大聲拳頭硬的就贏了;總不能全世界只你一個人跟別人用不一樣的)。

它們吸取了各自為政的失敗教訓、加強內部聯盟,終於在2G時代超越了美國。

1982年起歐洲郵電管理委員會成立了「移動專家組」負責通信標準的研究。

GSM的名字即是移動專家組(法語: 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縮寫,後來這一縮寫的含義被改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以向全世界推廣GSM。

GSM的技術核心是時分多址技術 (TDMA),其特點是將一個通道平均分給八個通話者,一次只能一個人講話、每個人輪流用 1/8的通道時間。

GSM的缺陷是容量有限,當用戶過載時,就必須建立更多的基站。不過,GSM的優點也突出:易於部署,且採用了全新的數字信號編碼取代原來的模擬信號;還支持國際漫遊、提供SIM卡方便用戶在更換手機時仍能儲存個人資料;能發送160字長度的簡訊。

可以說,移動通信的技術與應用在2G時期有了驚人的進步。

1991年,愛立信和諾基亞率先在歐洲大陸上架設了第一個GSM網路。短短十年內, 全世界有162個國家建成了GSM網路,使用人數超過1億、市場佔有率高達75%。

在歐洲人野心勃勃地想要超越美國稱霸世界時,美國人同一時間卻搞出了三套通信系統。其中兩套同樣是基於TDMA 技術的、第三套則是高通推出的碼分多址技術(CDMA)。

TDMA的通道一次僅供一個人使用、八個用戶得輪流使用,容量有限;然而CDMA採用加密技術、讓所有人同時講話也不會被其他人聽到(好比編號1隻能與編號1通話、編號2隻能與編號2通話,互不干擾),容量大幅提升。

從技術上來看,CDMA系統的容量是GSM的10倍以上。

從1950年代起,CDMA就是美軍軍方的通信技術之一。在創始人Irwin Jacobs和Andrew Viterbi領軍下,高通在1989年成功將CDMA 應用在移動通信上。

然而高通沒有實際的手機製造經驗,歐洲的運營商們也對它的知識產權不感興趣。即使是在美國也只有極少數的運營商願意使用該系統。

早期有關CDMA的報導都是相當消極的,基站不能達到預期的性能,CDMA手機也無處可買。總體而言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與此同時,歐洲大力投資GSM,短短數年內建立了國際漫遊標準,在全球廣布GSM基站。

自然,CDMA起步較GSM晚了一步,加之美國國內資源又被分散,CDMA失去了大半江山。

在2G時代,CDMA 是個失敗者。另一方面,美國在通信標準之爭上的失敗,間接也影響了摩托羅拉手機的競爭力。

當數字行動電話漸漸取代模擬行動電話時,摩托羅拉仍在模擬行動電話市場有40%的份額,但數字行動電話卻不到二成。

對於數字通信的威脅,摩托羅拉錯估了模擬手機的壽命,當時其高管表示:4300萬個模擬手機用戶,錯不了的!

如同AT&T當初不願砸錢在無線電話部門上一般,摩托羅拉當中最賺錢、說話也最大聲的模擬手機部門更不可能讓資源流到數字手機部門裡。

同樣的故事也可見於而後的諾基亞與智能手機之爭。企業巨頭的倒下很少是源於單一的外在因素,多是由於企業內耗、導致技術推進緩慢。

1997年,摩托羅拉終於走下神壇,其全球行動電話市場份額從1997年的50%暴跌到17%。持續了20年輝煌的摩托羅拉終於被一家之前還在造紙、1992年才推出第一部數字手機的公司——諾基亞擊垮。

3G.高通的專利地雷與三大標準之爭

如前文所述,高通的CDMA技術在容量與通話質量上皆優於歐盟GSM的TDMA技術。但GSM早一步部署,短時間內快速推行全球,以致CDMA在當時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高通也一度陷於危機之中。

但到了3G時代,局勢卻有了反轉。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讓我們先來講講高通的歷史。

1 高通的專利地雷

走進高通位於加州聖地牙哥的本部,迎面而至的一堵厚厚的專利牆上,鑲嵌著高通所持有關於移動通信將近1400項專利。

這就是著名的「Qualcomm Patent Wall」。

高通的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寫在了這面牆上:財富、壟斷、成功… 高通就像一條毒蛇,深諳扼住宿主脖子、獲取高額利潤之道。

冷戰時期,美國軍方所使用的通信方式能將信息進行加密與解密,稱為碼分多址(CDMA)技術,以確保信息傳輸時不被蘇聯所竊取。

Linkabit是加州聖地牙哥 (San Diego) 第一家電子通訊技術公司,負責承接這筆訂單、為美國軍方和航太局開發衛星通信和無線通信技術。

Linkabit的兩位創始人皆是通信界的大牛──Irwin Jacobs任教於麻省理工電機系,其著作《通訊工程原理》( 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奠定了當時乃至於現在的通訊基礎,至今仍是通訊界聖經寶典。

另一位創始人Andrew Viterbi提出了著名的維特比演算法 (Viterbi algorithm) 。

1980年,Jacobs和Viterbi將Linkabit 賣給同屬通訊領域的 M/A-COM公司,並於1985年創辦了高通 (Qualcomm),意即有品質的通信 (QUAlity COMMunications)。

1989年,高通大幅改善了CDMA的功率問題,並成功將其商用化。

可惜的是,此時歐洲通信標準協會已著手進行GSM技術標準制定,隨後很快推行到了歐洲與日本市場。

美國本土的通信工業協會也認定GSM所採用的TDMA技術為2G標準。儘管CDMA比TDMA的容量更大、通話質量更好,但技術更複雜,大半運營商不相信技術的可行性。

高通發展的一大關鍵,在於Jacobs狡詐莫測的三大專利流氓手段:

1)造地雷:建立壟斷的專利布局

高通圍繞著功率控制、同頻復用、軟切換等技術,構建了CDMA專利牆,相較於其他廠商在專利數量和品質上都有非常大的優勢。

但高通不滿足於此,它要一人享用這筆豐厚的利潤。

在高通,養了一批不下於技術研發部門的龐大專利律師軍團,通過併購、控告對手專利侵權等專利戰,將所有CDMA的相關專利都一步一步攏絡過來。

專利律師的職責,就是申請專利、談專利價格、控告侵權公司。

第二步是大量申請垃圾專利,用垃圾專利保證其核心專利──在舊有的專利保護到期之前便申請新的專利、或大量申請CDMA外圍專利,然後申告該技術為新技術的一環,封殺了關於CDMA 內外圍的所有技術。

2)埋地雷:將專利技術套入通信標準

收集齊了專利地雷還不夠,還要讓人得踩到才行。

首先要明白為啥需要通信標準?你總不能讓電信打不通移動的手機、華為打不通iPhone手機,制定統一的通信標準的目的就是讓不同運營商商、基站設備與手機之間能互聯互通。

由於GSM標準由歐洲運營商和設備商(如愛立信、諾基亞)共同提出,共同享有知識產權,專利基本上是開放的。

但高通表面上提出了一套採用CDMA技術的2G標準,實際上將CDMA專利技術藏在了裡頭,等於使用該2G標準時,也就踩到了高通的專利。

這種以單一家公司專利而壟斷某一標準的行為,照理說不會發生於由各國成員組成的通信標準制定小組裡,別的國家與廠商因本身利益衝突,必然會極力反對。

然而,當時2G研究才剛起步,多數廠商的注意力仍在歐洲人所提出的GSM標準上,高通的CDMA技術並沒有多少人聞問,反而讓高通趁隙而入。

3)更多的地雷:將CDMA演演算法整入晶元

高通的最後一步棋,是把CDMA的演演算法嵌入集成晶元。其最大特點為整合信號的發送與接收、電源管理和數模轉換等於單一晶元之上,即今天我們稱的SoC(System on Chip, 片上系統)。

這樣一來,使用高通專利的手機廠商,必須先繳一筆授權費取得專利使用權。在晶元或產品量產後,再依據出貨量收取根據產品售價一定比例的費用,平均需繳納手機銷售額5-10%不等的權利金。

這點可是相當的不合理的——屏幕、鏡頭、機殼等零件全部與CDMA毫不相關,也得被抽銷售額的百分比。(難道在手機上鑲了塊鑽石, 利潤還得算在高通頭上嗎?)

那時高通提供了SoC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大多數手機廠商還沒SoC整合的技術能力,也只能乖乖挨這一刀。

你設局,也要有人願意踩。高通專利的高門檻擋住了競爭對手,也擋住了CDMA的迅速市場化,多數運營商還是選擇了GSM系統,靠專利使用費養活的高通在美國活的並不好。

此時,高通迎來了一根橄欖枝──來自於韓國政府。

在發展CDMA之前,韓國運營商、手機等通訊設備製造業相當薄弱。1990年11月,高通和電子通信研究院 (ETRI) 簽署有關CDMA技術轉移協定。

高通答應把每年在韓國收取專利費的20%交給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協助其研究,韓國政府也宣布CDMA為韓國唯一的2G移動通信標準,並全力支持韓國三星、LG 等投入CDMA 技術的商業應用。

韓國不向支持GSM的歐洲靠攏、選擇了CDMA作為2G標準,主要是為了低廉的專利優惠,雖承擔了一定的風險,最終也獲得了相應的回報。

通過發展CDMA,韓國的移動通信普及率迅速提高,短短五年內移動通信用戶數達100萬,SK電信成為全球最大的CDMA運營商。通訊設備製造商更是異軍突起,三星成為全球首家CDMA手機出口商。

CDMA不僅帶動了韓國通信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整個韓國經濟的發展。所以多有人說:「韓國人救了高通」,高通更從此成為全球性的跨國大公司。

韓國的成功典型,第一次向世界證明了CDMA正式商用的可能性,也讓美國一些運營商及設備商對CDMA技術開始恢複信心。

在高通與韓國人賺的缽滿盆滿笑呵呵的同時,讓我們把畫面拉回到歐洲這邊。

2000年後,2G的速度與容量上限逐漸面臨瓶頸,經歷了1G到2G眨眼間便大舉翻盤的技術變革,各大手機廠商吃了歷史教訓,個個提心弔膽著準備迎接3G時代。

2 歐美中鬥法:三大3G通信標準

3G最大的優點是更快的網速,2G的下載速度約僅9600bps~64kbps,而3G初期的速度則為300k-2Mbps,足足提升了三十倍多。

愛立信、諾基亞、阿爾卡特等實力雄厚的歐洲廠商雖知TDMA難敵CDMA的優勢,更難以作為3G核心技術,但誰也不想接受高通霸道的方案。

於是歐洲與日本等原本推行GSM標準的國家聯合起來成立了3GPP組織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負責制定全球第三代通信標準。

3GPP小心翼翼地參考CDMA技術,以盡量繞過高通設下的專利陷阱,開發出了原理類似的W-CDMA。

高通趕緊不落人後地與韓國聯合組成3GPP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與3GPP抗衡,推出了CDMA2000。

既然你們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當然,咱們也不能落於人后,硬是搞了一個TD-SCDMA。

誰也不想被高通揩油,所以用CDMA2000的少;TD-SCDMA 只有使用;自然,最後的結果是W-CDMA的參與者最多,在三個3G通信標準中最成熟、市場佔有率也最高。

不過,因三大通信技術都碰觸到了CDMA的底層專利技術,仍無法避免地被高通硬生生啃掉一塊利潤大餅,高通可謂是3G時代最大的贏家。

不過,真正讓高通大賺的,還是源於智能手機的興起。

3 3G的崛起,從iPhone開始

事實上,從2000年開始,通信業界就在呼喊3G,但喊了幾年,直到2007、2008年才開始真正普及,這是什麼原因呢?

很簡單,市場沒有殺手級的應用,你技術再強大也沒有用。反之,高通費盡心思將專利寫入標準,但標準沒人用,也是只能攤手。

真正讓3G火起來的、讓高通大賺的,還是源於移動通信設備的革新——智能手機。

一提到智能手機,大家自然就想到了喬布斯,蘋果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台iPhone,從而推動了一個智能手機的時代。

但想到智能手機這個idea的人並不是喬幫主,他也是從曾經的諾基亞Symbian手機與微軟Windows Phone借鑒而來的。

21世紀初,電信業界描繪的3G世界如是說: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利用行動電話或其他移動設備 (例如PDA),打電話、上網;除了傳送語音之外,還可以傳送數據、視頻、電腦遊戲…。

IBM Simon在1994年開賣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機,完全使用觸控式鍵盤,也是第一台以軟體應用程序為賣點的手機。

聽起來似乎相當熟悉?現今習以為常的場景,二十年前可是個宏大的理想。

3G曾經承載著全球電信業的高度期待,2000年時,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開始競標3G牌照和無線頻譜拍賣,各家運營商總計投下約900億美元。德國更是創下了高達458億美元3G牌照的拍賣紀錄。

照理說,高額的投標將來都是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歐洲的3G牌照費約是部署系統的3倍,意思是從提供3G所產生的非語音收入 (也就是上網費用),必須是語音的3倍,整個投資才能回本。

在缺乏移動上網的殺手級應用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於是研發者留下了負債和幾近無用的3G牌照就離開了,有些公司還試圖與發放牌照的政府打官司。不但後續融資與設備投資舉步維艱、股價重挫,也讓3G服務無法如期推出。

歐洲電信業一度處於潰敗的狀態。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以「泡沫的故事」、「一場歐陸大災難」來形容歐洲3G願景的幻滅。直到四、五年後,歐洲運營商才逐漸恢復元氣,開始建設3G網路。

相較於早早燒完錢、以致於在3G轉型上慢了一步的歐洲人,美國運營商由於現有頻率佔用問題使得發放牌照時間延遲,直到2004年初才能發放3G牌照,這反使美國運營商保有更多餘力與資金投入3G網路,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有了完善的3G網路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差一部智能手機了。

最早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是微軟在1996年發布的Windows CE。由於微軟在PC操作系統上沒有對手,面對全新的移動通信市場仍沿用過去PC操作系統的思維方式,導致了系統速度緩慢的先天缺陷。

另一方面,英國公司Psion和諾基亞、愛立信、摩托羅拉在1998年合資成立了Symbian公司,研發手機專用的操作系統以抵禦來勢洶洶的微軟。

Windows CE其實僅是精簡版的Windows系統, 而Symbian一開始就是為手機而生,穩定度有更出色的表現。

可惜的是,在 1999-2004年間,Symbian在發展上仍然以傳統手機功能為主,諾基亞內部的心態總是:最重要的是如何賣出手機,應用程序只是讓手機更好賣。

Symbian也建議過諾基亞在智能手機的開發上可以有更多其他的功能,無奈諾基亞就是聽不進去。

此景彷若當時的摩托羅拉從模擬向數字手機轉型,當時最賺錢、說話最大聲的部門是有鍵盤、好接聽的功能手機,觸控式屏幕、甚至是最關鍵的APP生態系並不在Nokia高層的認知中。

在Windows Mobile與Symbian大亂斗,諾基亞依然一家獨大的情形下,有一個角色正在偷偷地壯大勢力,它的名字叫蘋果。

2005年,蘋果收購了一家叫FingerWorks的公司,這家公司自1999年起便開始研發手勢識別、多點觸控等技術,但在當時這樣的應用並不為人們所看好,也沒人猜到蘋果買它來做什麼。

蘋果要做什麼呢?

2007年1月9日,喬布斯發布了第一代iPhone。

iPhone1主打的 iTunes Music Store、Safari、Email、Camera 等應用,皆以圖形化的方式呈現在簡潔優美屏幕上,搭配多點觸控屏幕技術,iPhone去除掉了鍵盤、單以一個 Home鍵和手指即可操作。

「最好的操作界面,就是我們的手指」,喬布斯在iPhone發布會上強調。

iPhone跨時代的創新並不止於此。

早期在手機中安裝APP的方式,都是先從網頁上下載、用接線傳輸到手機,再自行安裝。

2008年蘋果推出iOS 2,新增了最重要的應用商店 (App Store),可以在該平台上下載安裝應用程序,開始了APP生態系統的新時代。

你不會利用手機去推銷生態系統,只會利用生態系統去推銷手機。Symbian一直在示好並鼓勵第三方開發者,在 iPhone 發布時, Symbian平台上已有一萬多款應用。

然而,Symbian整整花費了7年時間在APP生態系統上所取得的成績,蘋果在發布iOS第一版的一年多后就超越了。

蘋果的迅速成功和Symbian的坎坷命運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應用商店。

通過統一平台,蘋果幫助使用者更方便地購買應用程序,只能說缺少應用商店是Symbian的一個致命失誤──沒有資源的人若想自行開發將會非常困難,而開發和維護成本也很高。

儘管智能手機不是蘋果發明的,但現在一般認知中的智能手機中所包含的四大功能:

多點觸控(multi-touch screen)

手機操作系統(Mobile Operating System)

應用程序下載平台(App Platform)

應用程序(App)

蘋果成功地將過往各家大廠嘗試的經驗整合起來,一戰成名。

真正有遠見的企業家,是提早10年看到趨勢並提早布局,最後在適當時機點推出產品,讓市場爆發性成長。

3G的部署與網路速度的提升,早在2005年左右便已完工 (若非歐洲破產重整、美國牌照延遲, 早在2000年時3G技術已確立),同時,移動上網、應用程序(App)、手機操作系統也早已開展。

然而始終像一支蹩腳的足球隊一樣,缺乏臨門一腳,以至於3G用戶人數不多,始終無法普及。也因為資源早已備齊,所以才成就了iPhone的成功。

智能手機於2005-2007年間起步,2008-2012年爆發性成長,轉折點在於iPhone。智能手機的轟動,也成功拉動3G用戶暴增,進而迎來4G更高速上網時代。

4G.由OFDM引發的變局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流量需求上升,W-CDMA隨後演進出3.5G的HSDPA、3.75G的HSUPA ,但其中的CDMA技術框架沒有改變。而高通CDMA後續演進出的 1x EV-DO,於2001年被接受為3G技術標準之一。

本來照這樣發展下去,以CDMA為核心的技術或許有可能一路稱霸到4G,可惜事與願違。

半途中有一號人物,殺進市場將一切計劃打亂,這個傢伙叫 Intel。

1 Intel的逆襲 – WIMAX

先簡單介紹一下授權頻譜那點事。1980年代以前,美國所有的無線設備都得經過頻譜授權。後來美國通信委員會 (FCC) 將標準放寬,僅限於發射功率較大、容易產生信號干擾的無線設備需經過頻譜授權,其他低發發射功率的設備可以使用未授權頻譜。

這些未授權頻譜早期無人重視,直到IEEE開始進行短距離無線傳輸的研究。

WiFi設備就是在IEEE的規定下發射功率不能超過100mW,實際的發射功率可能也就在60到70mW。

為了能讓各家廠商能根據同一個標準生產兼容的設備,讓通訊器材能有互通性,1999年,IEEE分別推出了802.11b與802.11a兩種WiFi標準,分別使用 2.4GHz和5GHz頻段,彼此標準不相容。

(所以我們才會常常在連WiFi時,看到2.4G和5G兩種頻段)

2003 年,IEEE引入正交頻分復用技術 (OFDM),推出802.11b的改進版802.11g使傳輸速度從原先的11Mbps提升至54Mbps。

現在我們使用的WiFi主要為802.11n, 與 802.11a、802.11b、802.11g皆兼容,並採用MIMO技術,使傳輸速度及距離都有所提升,速度甚至可達600Mbps。

OFDM+MIMO技術,解決了多徑干擾,提升了頻譜效率,大幅地增加系統吞吐量及傳送距離。這兩種技術的結合,使得WiFi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隨著版圖不斷擴大,IT業巨頭們開始覬覦起蜂窩移動通信市場大餅——4G。

WiFi標準是IEEE 802.11,IT巨頭進軍電信業的標準是802.16 ,稱作WiMax。

2005年,Intel和諾基亞、摩托羅拉共同宣布發展802.16標準,進行移動終端設備、網路設備的互通性測試。

有Intel領頭的WiMax來勢洶洶,電信產業這邊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OFDM說起來也不是新技術,早在1960年代貝爾實驗室發明OFDM后,技術框架約在1980年代便已建立完成。

然而當時能支持OFDM的硬體不成熟,CDMA又由高通領軍一時紅火,便淘汰在3G標準之外。

簡單來說就是CDMA太紅,如果 Intel和 IT大廠沒有在WiFi上將OFDM技術發揚光大,電信業沒有一家注意到早期不被重視的OFDM。

由於WiMax的關係,OFDM才又重新進入電信業和學術界的視野中。

耶!終於可以不用再被高通的CDMA技術揩油了。

OFDM 不但能有效消除多徑干擾,複雜度也比CDMA小了很多,相較於CDMA事實上更有優勢。

此時,除了高通以外,眾家電信巨頭都歡樂了起來:終於不用再看高通面子、繳高額的高通稅了!

若能有效將4G傳輸速率提升,又能繞過高通的CDMA專利陷阱,那是大好不過了!3GPP組織立即看風向轉向。(承相~起風了~~)

2008年時,3GPP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作為3.9G技術標準。

又在2011年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 (LTE-Advanced) 作為4G技術標準,準備把W-CDMA汰換掉,轉而採用OFDM。

至於高通這邊當然也看到了OFDM的發展前景。

為了不落人後,在2005年WiMax進軍移動通信業時,高通耗費了六億美元,戰略性收購了專門研發OFDM技術的Flarion公司。

並在2007年提出了UMB(Ultra-Mobile Broadband) 計劃,把CDMA和OFDM、MIMO都整入UMB標準中,想繼續維持CDMA的優勢。

可惜各家廠商都怕了高通,以前讓你一人稱山大王四處為虐,現在看你有傾頹之勢還不牆倒眾人推。

況且全球覆蓋率最高的基站正是W-CDMA,因此,各大運營商無不紛紛決定採用LTE-Advanced當作第四代通信技術標準。

UMB因為沒人支持而迅速式微了下去,隔年高通就把UMB停掉、宣布加入3GPP的LTE陣營了。

解決了高通這個難纏的對手后,那WiMax呢?

不用3GPP打WiMax,這個陣營就先自己出了亂腳。

既然WiMax是由WiFi演進過來的技術,那麼WiMax到底是IT網路還是電信網路?

WiMax論壇 (WiMax Forum) 的組成份子複雜,各懷鬼胎,在毫無共識的情況下產業發展整個亂了套。

除此之外最關鍵的問題還是電信設備的兼容性。

如同高通敗在W-CDMA基站的廣覆蓋上,LTE可兼容WCDMA,且利用現有基站配套設備,而WiMax基站卻要從頭建起。

更何況LTE從頭到尾就是電信業主導的通信標準,輪不到讓Intel這種IT巨頭分這塊餅。

此時此刻的高通已無法複製3G時代的榮景,4G已經沒有再使用CDMA技術了。(不過由於布局廣,就算曾經的命脈CDMA被大幅削弱重要性,在OFDM上還是能收很多專利費)

Intel也在2010年宣布放棄WiMax,加入LTE陣營。

5G.改變社會

2G實現從1G的模擬時代走向數字時代,3G實現從2G語音時代走向數據時代,4G實現IP化,數據速率大幅提升。

5G將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改變?5G最大的改變就是實現從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走向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實現萬物互聯,推動社會發展。

速率方面:從4G的100Mbps為單位,5G可高達10Gps,比 4G 快達100倍,輕鬆看3D影片或4K電影。

容量與能耗方面:為了物聯網(IoT)、智慧家庭等應用,5G網路將能容納更多設備連接、同時維持低功耗的續航能力;

低時延方面:工業4.0智慧工廠、車聯網、遠程醫療等應用,都必須超低時延。

5G的容量是4G的1000倍,峰值速率10Gbps-20Gbps,意味著採用更高的頻段,建設更多的基站,並引入Massive MIMO等關鍵技術。

低時延和大規模物聯網連接,意味著網路能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這就需要網路更加靈活和分佈,從而需要基於NFV/SDN向軟體化/雲化轉型,用IT的方式重構網路,實現網路切片。

而虛擬化打通了開源平台,讓更多的第三方和合作夥伴參與進來,從而在已運行多年的成熟的電信網路上激發更多的創新和價值。

5G是商業模式的轉型,也是生態系統的融合。

正如NGMN所定義的:

5G是一個端到端的生態系統,它將打造一個全移動和全連接的社會。5G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態、客戶和商業模式。它交付始終如一的服務體驗,通過現有的和新的用例,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為客戶和合作夥伴創造價值。

5G的誕生,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推動一場新的信息革命。就要到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一網打盡系列文章,請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
創新發展習近平 | 創新 | 創新創業 | 科技體制改革 | 科技創新政策 | 協同創新 | 成果轉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礎研究 | 產學研 | 供給側
熱點專題軍民融合 | 民參軍 | 工業4.0 | 商業航天 | 智庫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基金 | 裝備採辦 | 博士 | 摩爾定律 | 諾貝爾獎 | 國家實驗室 | 國防工業 | 十三五 | 創新教育 | 軍工百強 | 試驗鑒定 | 影響因子 | 雙一流 | 凈評估
預見未來預見2016 | 預見2020 | 預見2025 | 預見2030 | 預見2035 | 預見2045 | 預見2050 |
前沿科技顛覆性技術 | 生物 | 仿生 | 腦科學 | 精準醫學 | 基因 | 基因編輯 | 虛擬現實 | 增強現實 | 納米 | 人工智慧 | 機器人 | 3D列印 | 4D列印 | 太赫茲 | 雲計算 | 物聯網 | 互聯網+ | 大數據 | 石墨烯 | 能源 | 電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級計算機 | 衛星 | 北斗 | 智能製造 | 不依賴GPS導航 | 通信 | MIT技術評論 | 航空發動機 | 可穿戴 | 氮化鎵 | 隱身 | 半導體 | 腦機介面
先進武器武器 | 無人機 | 轟炸機 | 預警機 | 運輸機 | 戰鬥機 | 六代機 | 網路武器 | 激光武器 | 電磁炮 | 高超聲速武器 | 反無人機 | 防空反導 | 潛航器 |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 抵消戰略 | 水下戰 | 網路空間戰 | 分散式殺傷 | 無人機蜂群 | 太空站 |反衛星
全文收錄2016文章全收錄 | 2015文章全收錄 | 2014文章全收錄
其他主題系列陸續整理中,敬請期待……

「遠望智庫」聚焦前沿科技領域,著眼科技未來發展,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安全、知識產權等主題,開展情報挖掘、發展戰略研究、規劃論證、評估評價、項目篩選,以及成果轉化等工作,為管理決策、產業規劃、企業發展、機構投資提供情報、諮詢、培訓等服務,為推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