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河西走廊•鋼城記憶》:一部震撼人心的酒鋼紀錄大片

由嘉峪關廣播電視台攝製的兩集大型人文紀錄片《河西走廊鋼城記憶》該紀錄片歷時半年時間策劃攝製,攝製組在鏡鐵山3800米極其缺氧的環境下一次又一次拍攝;在粉塵瀰漫、寒冷幽深的礦井最深處一遍又一遍取景;輾轉嘉峪關的大街小巷中反覆尋找線索與人物。攝製組始終堅持用最真實的鏡頭來還原一座鋼鐵城市誕生之初的城市精神

《河西走廊鋼城記憶》

第一集

《河西走廊鋼城記憶》

第一集

幾年前,攝影家肖世強萌生了要策劃出版一部反映西北鋼鐵工業奮鬥史和嘉峪關城市變遷的攝影畫冊《鋼鐵脊樑》。

從1985年開始攝影,32年的攝影生涯,肖世強一直在用影像記錄一個企業和城市的發展軌跡,留下了許多或震撼、或動人、或溫馨的瞬間。他的《鋼鐵脊樑》或將成為嘉峪關這座城最為珍貴的歷史與回憶。

大量的資料搜集與拍攝工作讓肖世強樂此不疲。

在一張張影像片斷中,他尋找著最能代表這個城市生長傳奇的記憶。

還是同樣的角度,同樣的位置,但是背景已經不同。

曾經的歲月漸行漸遠,定格在鏡頭裡的畫面卻永遠留存在記憶里。帶我們去觸摸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一座地質工作紀念碑,黑色的大理石面,凝重、肅穆,「鋼城的開路先鋒」迎向陽光的臉,泛著山一樣的質感,他們莊嚴地托舉起礦石,托舉起鑿山辟路的力量和信念。

這是一座建設者們用青春熱血和生命在蒼茫戈壁上樹起的不朽豐碑。承載著一個城市綿綿不絕的精神力量,融入我們的血脈。

記住一座城,從一座雕塑開始。

嘉峪關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59年前,這裡曾是一片茫茫戈壁,只有一座600餘年的古老關隘,迎著獵獵朔風矗立於祁連山和黑山之間,守望著大漠的孤獨。

這條滋養了大漠戈壁幾千年的生命之河, 從祁連山深處奔涌而下,將嘉峪關原本平坦的茫茫戈壁切割出一道景色恢弘的大峽谷。

天地展開,時光散盡,歷史早已埋好了伏筆,靜待開路者的出場。

1955年的夏天,西北地質局645隊的兩隻小分隊沿討賴河、深入河西走廊祁連山腹地,經過兩年多千辛萬苦的勘探,一座沉睡了幾個世紀的大型鐵礦山被發現,共和國的版圖上從此添加了「鏡鐵山」這個地名。正是伴隨這處礦藏的發現,一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在祖國的大西北崛起,並誕生了嘉峪關這個城市。

很多人的命運也藉以改變。

1958年數萬名來自祖國各地的建設者,開進祁連山深處、長城腳下的這片亘古荒原,從零開始創業,輝煌而又悲壯。

居住在開路先鋒雕塑附近、一幢老式居民樓里的劉國富老人,每天和老伴都喜歡來到天誠廣場的一角,坐在這裡看著紀念碑下來來往往的人群。城市的變遷,像一幅畫和一道清泉在老人的心裡流動。

清晨,沉睡的城市剛剛蘇醒,肖世強已經帶上他的攝影器材來到了綠化車站的候車室,準備跟隨熙熙攘攘的工人,一同登上開往鏡鐵山礦的綠皮火車。

如果是在冬日,漫長的黑夜還在沉睡。

今天,他要去礦山拍攝一組勞模的照片。

火車在刀劈斧砍般的高山峽谷間穿行,令人心生敬畏。窗外的景色極盡荒涼與壯美。

鏡鐵山,這座自然之力創造的高山,它的地理高度決定了它的自然條件極其險惡。礦山腳下海拔2600米,採礦高區高達3600米,山上空氣的含氧量,只有平地上的三分之二。

1958年末,近2000名建設者挺進鏡鐵山。礦山初創階段,沒有住房,就挖地窩子,搭馬架房;沒有煤燒,背一點煤得來回走70餘里,工人們就把長褲脫下來,裝兩褲腿煤,架在脖子上,如逆水行舟的縴夫,翻山越嶺,步步艱難。

就是在這樣高寒缺氧、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中,一代一代的鐵山人憑著頑強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在戈壁深處建起了一座座由小到大的高山鐵礦 ,並孕育出了「艱苦創業、堅忍不拔、勇於獻身、開拓前進」的「鐵山精神」。

這裡,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源頭。

也許一些歷史的珍藏已經被人們漸漸遺忘。當這些殘破的遺物躺在展覽館的玻璃櫃中,當你凝視它們的時候,穿透那一紙暗黃書頁,在時光的隧道中,歷史的印跡都化做一個又一個黑白瞬間,沉澱著記憶中那段久經磨難、艱苦卓絕的歷史。

歷經歲月更迭,祁連山的一石一樹,討賴河的一水一草,都有它的深意。

在肖世強看來,礦山和礦山工人的題材,是一座又一座開掘不盡的富礦。穿越大山和礦區,他幾乎踏遍這裡的每個角落。

這裡有著像礦石一樣閃爍的故事......

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的年輕女地質隊員、漂亮活潑的苗淑娟,在找礦的時候,不幸從這座雪山墜崖,犧牲時只有25歲。人們把她墜落的這座山,叫做「鳳凰山」。只要到了鏡鐵山礦,人們就會告訴你這座美麗的山叫「鳳凰山」。

在鏡鐵山礦的勘察中,前後有1500名地質工作者參與其中, 11位地質工作者在找礦中獻身。他們的名字被永遠地鐫刻在這座紀念碑上。

今年已經82歲高齡的劉國富老人,作為嘉峪關市早期的建設者,回憶起當年那段歲月,老人仍如數家珍,歷歷在目。

老人曾是蘭州支援嘉峪關派遣的五名幹部之一。1966年,劉國富接到調令,孜然一身的他,用了三個木箱子,裝了全部家當,來到嘉峪關。在嘉峪關市籌備委員會工作期間,7年時間籌建百貨大樓。7年時間籌建醫藥公司,18年時間籌建嘉峪關賓館。從初到嘉峪關時的干打壘,再到鏡鐵路市場第一批十棟平房,後到雍和街第一棟樓房。老人把那些夢裡客回他鄉的牽念,連同他的子女們,統統留在了這片戈壁上,這裡已是他的故鄉。

礦山井下,是艱苦中的艱苦。這些在崗位上穿著水靴棉衣、頭頂礦燈的工人,像出征的武士。一年四季在陰暗、潮濕、多粉塵的井下採掘礦石。

這是一個勞模班組,一個閃耀著奉獻精神的群體。他們把苦澀和艱辛都藏在了心裡。

無村,無樹,連電線杆子也沒有一根的茫茫戈壁,在一塊標註753公里處的路碑處,就是灑泉鋼鐵公司的基地。從1958年到1959年,5萬多建設大軍集結在嘉峪關下,熱火朝天的施工和運輸場面打破了戈壁大漠的沉寂。

於是,荒涼的戈壁灘上有了房屋、樓房,有了街道、商場、俱樂部、電影院......他們是嘉峪關市最早的移民,伴著戈壁的風霜雨雪,一待就是幾年、幾十年,直至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如今,劉國富老人已是四世同堂,曾經的歲月都積澱在一張張照片中。

嘉峪關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重要的歷史節點與事件已經凝固在老人的記憶中,成為值得銘記、懷念的珍貴片段。

移民的潮水,孕育了這片土地,將這片灰白色的戈壁灘,帶進了一片鳥語花香的境地,現今,散落在「開路先鋒」雕塑四周的住戶,代代更迭。先行者的夢境,在這裡被詩情畫意的展現出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嘉峪關迎來了第二次移民的浪潮。祖籍四川綿陽的羅興發、王瓊英夫婦,正是被這浪潮席捲而來。羅興發20餘年的廚師生涯,打拚下的積血,換來建設路市場的一家店面。

3月12日是的植樹節,是個充滿生機的日子。然而1990年的3月12日,卻是一個令人痛心不忍回憶的日子。

1990年3月12日7時56分,隨著一聲悶響,那座為酒鋼噴涌了20年鐵水的1號高爐轟然倒塌,炙熱的鐵水和熊熊燃燒的焦炭肆無忌憚地向四周噴吐......這次事故造成19名工人死亡,經濟損失達2千多萬元。酒鋼哭了,酒鋼人哭了。這座高達71米的鋼鐵巨物,對酒鋼人來說太重要了,它是酒鋼人的命根子,它的崩塌撕碎了酒鋼人的心。

然而,這場意外的沉重打擊並沒有嚇倒酒鋼人,大家化悲痛為力量,立即投入搶險救災、修復高爐的戰鬥中,夜以繼日,艱苦奮戰,9個月後,一座嶄新的1號高爐又流出了鐵水。

為紀念一號高爐坍塌中犧牲的工人,在酒鋼公園的僻靜一角矗立起了一座雕塑,它象徵著酒鋼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從60年前開始創業的那一刻起,「鐵山精神」就融進了嘉峪關宏闊的背景中,湧現出了蔣興章、閆貴珍、田彬峰、呂傑等等一大批傑出人才,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續寫著「艱難困苦千秋業、頂天立地酒鋼人」的光輝形象,挺起了一個企業的脊樑,鑄就了一個城市的靈魂。

羅興發夫婦的兒子羅傑,自小生長在嘉峪關,早就習慣了討賴河滋養的水土,四川老家悶熱的空氣,反而成了他的討厭去的地方。

羅傑喜歡攝影,不願繼承父母的餐館,兩代人的思想格格不入。如今他辭掉了影樓的工作,打算另謀一份攝影的工作,但找工作並不順利。轉眼已經半個月過去了,嘉峪關已經進入夏季,餐飲業迎來它一年中最火熱的季節。羅傑經常到餐館幫忙,順便幫父母度過這繁忙的夏季。

羅傑似乎已經和自己家的餐館脫節,但又有割捨不斷的親情摻雜其中。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曾經的這片土地上,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就如同一張白紙,不同的人想要在這裡書寫不一樣的色彩。新、舊在時代的車輪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一個城市真正的魅力還在於它所呈現的繁密的生活細節。薛秀蘭老人,是肖世強《鋼鐵脊樑》中樸實的一頁。年過70的薛秀蘭每天會給小區老人免費剪髮,閑暇時候給部隊官兵以及福利院的老人做鞋墊,一送六年,已成風景。老人的故事平淡隨和,但細細品來,擇一事,終一生,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不變提是執著,是傳承,是最純凈的內心。薛秀蘭老人有其獨特的故事,她演繹著當下嘉峪關的生活願景,更是嘉峪關人生活的寫照。

劉國富老人在張羅一家人的合影,如今的四世同堂來之不易,這次合影承載了無數腳步與過往,是對生活最純真、最動情一面的追求。

肖世強明年就要退休了,依然在為他的《鋼鐵脊樑》奔波著,期待鏡頭中的嘉峪關更美。

不同的人對城市有著不同的理解,是尋找過去的記憶,還是期待探索和改變,這取決於每個人心中住著的那一個城。

不要說歷史已經遠去,或許歷史只是深埋在了城市的記憶中,一邊路過,一邊仰望。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堅實的地基,嘉峪關這座以關命名,以企建市的城市,它堅實的地基在這裡鑄就,那高高矗立於城市中央的豐碑,就是我們城市的脊樑。

《河西走廊鋼城記憶》

第二集

《河西走廊鋼城記憶》

第二集

彭艷梅手中的這盆花叫一串紅,這種原本生長在南方的花卉,如今已落戶嘉峪關。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花期短,培育難度大,一年需要兩次補栽更換。在彭艷梅這位20餘年老園林人的眼中,這種花何其珍貴。珍貴的不只是一串紅,每一種外來植物,在嘉峪關落地生根,都堪稱奇迹。這裡是嘉峪關市唯一能看到一串紅的地方。

鮮艷的一串紅,與不鏽鋼材質的雄關之光相映成輝,它於翠綠間釋放出來的生命的色澤和姿態,如同雄關之光這座雕塑,象徵著嘉峪關人的某種希冀。

20年前,彭艷梅腳下的這片土地,還是亂石叢生、滿目荒涼的戈壁灘。1997年,伴著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嘉峪關市的城市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討賴河的波濤,如同鋼城人澎湃的激情。引水入城,打造生態宜居城,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念想,像一幅至善至美的畫卷展現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嘉峪關市屬典型的大陸荒漠性氣候,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乾旱少雨,植被稀蔬,土壤更是稀缺資源,園林綠化的艱辛和困難程度令人難以想象。在嘉峪關人們都知道,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都難。不僅需要汗水的滋養,更需要有不熄滅的希望與夢想。

把樹當孩子養,讓綠樹和花草安家,雄關人開始了與自然抗爭的戰鬥。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在蒼茫空曠的戈壁灘上,一座湖光山色、綠草如茵的城市綿延在祁連山和黑山之間。良好的人居環境讓這座城市在時間與空間的變換中變得無可代替。現今嘉峪關的植物多達百餘種,每一種植物的引進,都要經過嚴格的培植過程;每一個植物種植成功,都是一整套生態系統的搭建。

肖世強的攝影畫冊《鋼鐵脊樑》即將進入收尾階段,他希望用最美的鏡頭來展示今天的嘉峪關。

在王麗美的這家絲綢店,瀰漫著優雅溫婉的氣息。20年前,王麗美辭了工作,賣了房子,選擇了人生的另一條路,在剛剛修建落成的雄關廣場旁開了這間絲綢店。敏銳的商業眼光讓她把這家小店經營得風生水起。走過二十餘年的晨曦日暮,王麗美和她的這間店鋪,一同見證了雄關之光的拔地而起,感受著城市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商業活力。

在她的眼裡,人們對絲綢的喜愛源於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她學會了站在時尚的前沿,用品質經營的理念,讓絲綢古道上這個西北邊陲小城的人們享受絲綢的魅力和文化。如今,這家小小的絲綢店鋪已將經營觸角延伸到其他省市,線上線下互動經營。王麗美在雄關廣場對面又買了新的房子,每天從這座雕塑下穿過。對於她來說,家、店鋪、雄關之光,三點一線,是生活的希望。

雄關之光就像這座城市的眼睛,透過它能看到一座城市的內蘊。在喧囂的城市中央,有這樣一座承載城市精神的雕塑,靜靜矗立著,對於這座城市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都是幸福的。

距離嘉峪關市區以南,10公里處的這片種植基地,承擔著嘉峪關市10餘萬盆花卉的培育任務。如同刺繡一般的點種,如同哺育嬰兒一般的栽種,正是這些近乎苛刻般的呵護,讓一朵朵不同的花在屬於自己的土壤里,展示著自己的生命力。

盛夏,是嘉峪關一年中最絢麗的季節,也是彭艷梅和園林工人們最為忙碌的日子。這些看似簡單的修剪,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更需要吃苦耐勞。這些外來植物,在嘉峪關找到了新的契機,瘋狂地生長。這是彭艷梅願意看到的。

風景是生活的一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追逐綠色發展的生態夢,就是鋼城人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休閑生活的新起點。當城中有園、城在園中、人在景中時,幸福生活也就自然而然地來到我們身邊。

這位叫陳國宏的年輕人,是酒鋼不鏽鋼廠的一名工人。廣播里播放的正是他寫的散文。2012 大學畢業后,陳國宏進入酒鋼不鏽鋼廠工作。5年的時間裡,企業將他鍛造打磨成一個富有責任心與上進心,獨當一面的優秀員工和團幹部。他熱愛自己的企業,像所有奮戰在生產一線的工人們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認真書寫著自己的青春。閑暇之餘的陳國宏,喜歡繼續著從高中時便有的愛好——寫散文和詩歌。只是從原來學生時代的抒情,轉到了如今對生活的感悟和讚美。

在這位年輕人看來,企業不僅給了他富足安定的生活,更讓他懂得酒鋼59年的風雨兼程,有著無數前輩艱辛的付出。那一份責任的擔當和奉獻、執著與守望,是他們這一代年輕人需要延續的信仰和追求。

嘉峪關,一座因鋼而興的城市。1985年,酒鋼煉出第一爐鋼。1988年,高速線材吐絲。1998年,軋制出中板板材。2007年,不鏽鋼軋出冷軋卷,企業進入特鋼領域。2011年,鋼、鋼材產量雙雙突破千萬噸,成功邁入「千萬噸級」鋼企行列。

鋼是這座城市的標誌,這一個個鮮明的時間節點,記錄著酒鋼發展壯大的足跡。

在陳國宏的眼裡,城市是詩、是歌,是盛開在戈壁上的鮮花,他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並和這座城市一起成長。

文化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基因,更是一座城市活力的展現。嘉峪關,作為長城文化與絲路文化的交匯點,歷史的傳承已經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中,每種文化在這裡都能找到適合其生長的土壤。

在泥塑傳承人謝曉峰自家閣樓的工作室,擺滿了他創作的泥塑作品。這些作品大多取材於嘉峪關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自幼受到家鄉關中長安地區陶藝製作的影響,謝曉峰師承於祖父、父親,對泥塑有著世代割捨不下的情緣。平時除了上班,業餘時間幾乎都用在泥塑創作上。十年的打磨,他的泥塑製作手法越來越成熟。尤其是他的陶器製作採用「古老的泥條盤築法」,不藉助任何現代工具,將搓成的泥條,以螺旋式的方式層層盤疊壘築,按照漸次增大或減小的規律連接在一起,一個憑著自由想象和自由發揮的陶坯便成型了。這是人類最古老的陶器製作法之一。如今,在他的手中得以延續和傳承。

雄關公園,嘉峪關市最早的公園,1985年建成,32年的時光流轉,有著鋼城人太多美好的記憶。這裡也是彭艷梅園林生涯開始的地方。她經常來到這裡,看著她親手種下的一棵棵槐樹,帶著歲月的痕迹而越發蒼勁,那些蘊藏在心底的一個又一個關於美好生活憧憬的故事,一一舒展開來,從當年唯一的公園到如今生活在風景中,這樣的改變,帶來的不僅僅是眼前的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更記錄著一段從貧乏走向富足,從單調走向多彩的歲月。

那些散落在嘉峪關周邊眾多古老的歷史文化遺迹,以及現代文明發展的腳步,賦予謝曉峰的泥塑作品更多的靈性和情感。他希望在傳統的手法上有更多的創新與突破。在古老的工藝中,演繹時代的變遷。從雄關廣場一路南行,民俗博物館群、絲綢之路文化博覽園、文化旅遊產業創意園,一處處別樣的文化景觀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絢麗的文化版圖。謝曉峰沉迷其中,為自己尋找著新的創作靈感。

延續了千年的文脈,在這裡演變成絲絲沁潤的力量,如同一束束光亮,滋養人們的心田。在經歷了歲月的大漠孤煙,在翻閱了歷史的金戈鐵馬,在聆聽了無數的絲路駝鈴后,嘉峪關站在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上。撫今追昔,歷史的輝煌,如今的燦爛,嘉峪關市承載著過去,也憧憬著未來。

在城市公園安靜的一角,肖世強在徒弟的指點下正在學習無人機的操作。他打算以俯瞰的視角航拍出另一個不一樣的絕美雄關,作為他《鋼鐵脊樑》整部作品的收篇。沐浴著絢麗的希望之光,城市的光芒照耀在每個人的心中。

歡迎加入「泰科鋼鐵-行業視頻群」參與鋼鐵行業深度交流,我們每日會分享視頻讓您直觀了解行業知識和新動態!加小編微信itecheast,拉您入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