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音樂廳中樂隊的習慣擺位——弦樂組

音樂廳中,管弦樂隊的擺位安排並沒有絕對固定的模式,每個樂器組的擺位可以按照不同廳堂的聲學條件以及樂曲需要、指揮的習慣來進行相應的改動。

如果是在常駐場館中進行演出,樂隊的擺位可以相對固定。然而對於巡演的時候是否需要改變樂隊的擺位以適應不同音樂廳的聲場環境,不同的指揮家有不同的主張。最為出名的例子就是在威廉、富特文格勒的帶領下,柏林愛樂樂團的巡演每到一個不同的音樂廳,都會相應地進行擺位的調整。當然也有指揮家,堅持採用經過總結對比后形成的「最完美擺位」,無論是怎樣的樂隊與音樂廳,都堅持同樣的擺位。

事實上對於樂隊來說,並沒有公認的「最佳擺位」,調整也大多是基於指揮對於音樂的理解以及對於聲場的感受,只是通過多年的總結,形成了相對習慣的擺位。

目前常見的管弦樂隊擺位中,弦樂組總是位於指揮的前方和側面,在水平方向上呈扇形展開,是距離觀眾最近的樂器組。常見的弦樂組擺位大致可以分為歐式擺位以及美式擺位。

歐式擺位

歐式擺位,或者稱為德式擺位,即一提和二提分為位於指揮的兩側,大提位於正中,在一提與大提之間的是倍大提琴,而中提則位於大提與二提之間。這種擺位最初是由德國作曲家阿貝福格勒提出的,他帶領曼海姆教堂管弦樂隊嘗試將兩組小提琴分別放在指揮左側及右側,低音樂器總體上居於中間位置。

這樣的擺位,從演奏上來說,有利於首席小提琴和大提琴首席之間的交流,因為距離相對更近一些;同樣的,大提琴組和倍大提琴組作為低音聲部,當需要共同進入某個合奏樂段的時候,這樣的擺位也是利於溝通的。

從聲學上來說,在水平面上展開的小提琴組,高頻在水平面上的分佈相對平均,在立體聲重放的時候聽感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區別,尤其是面對有些曲目需要進行問答式的演奏時,一左一右的交替能夠獲得更好的聽感。同時,從低頻樂器的聲輻射特性來看,指向性比起高頻樂器不太明顯,將低音樂器組放在靠中的位置,從頻率平衡的角度來說也是有優勢的。這個道理與流行音樂中,貝斯和底鼓通常都會被安排在相對中間的位置是類似的。當然歐式擺位也有其弊端:空間上分離的兩組小提琴,由於演奏距離的增加,齊奏時的精確程度會受到影響。

歐式擺位大約在18世紀末就已經被提出,卻直到19世紀下半葉才被廣泛接納採用。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所謂的美式擺位開始佔主導了。

美式擺位

美式擺位在20世紀20年代被提出,當時是為了配合當時的錄音技術而進行的調整,將大提琴置於指揮台的右側,第二小提琴則緊鄰第一小提琴,中提琴位於第二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低音提琴則位於中提琴及大提琴之間,略靠後的位置。整體的擺位有些類似於弦樂四重奏,在水平面上形成了頻率由高到低的排列。

美式擺位的優勢在於,兩組小提琴之間的溝通交流得到了改善,這對於一些比較關鍵的合奏樂隊會比較有利;同時,音調從高到低的排列,在面對部分樂曲中、不同樂器組以不同音調依次體現主題的需要時,也能夠有良好的效果。

這種擺位的弊端也顯而易見,一提琴組與大提琴組由於位置而形成的溝通不良、低音提琴由於位置靠後,和大提琴組的交流受到影響等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揮家富特文格勒對此進行了調整,即形成了另外一種美式擺位。將大提琴組與中提琴組的位置進行互換,這樣一來大提琴組與低音提琴組的距離減小,溝通便利,同時也保留了一提與二提良好溝通的優勢。

當然任何一種樂器的擺位都無法十全十美,第二種美式擺位的缺陷在於,由於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在水平面上幾乎佔據了整個舞台,中提琴的位置又相對靠前,因此當他們都作為陪襯樂器時,容易淹沒作為主旋律的小提琴。這就使得指揮在力度分配上需要格外地留意,並且樂手也需要格外地專註。

對於小提琴來說,聽眾聽到的聲音主要來自於直接聲以及頂棚的反射聲。由於擺位的不同,相應的直接聲以及反射聲在音色上也會有一定的改變。在歐式擺位中,一提琴的擺位利於較高頻率成分的輻射,而二提琴對於這一部分頻率成分的輻射則要弱很多,因此一提琴的音色顯得更加明亮、有光彩,而二提琴則相對顯得暗淡,音色區別比較明顯。而美式擺位中,兩組小提琴的聲輻射狀態區別不大,只是第一小提琴對於第二小提琴會產生一定的遮蔽效應。單純從客觀數據上來看,採用美式擺位的第二小提琴能夠獲得良好的聲輻射特性;但是考慮到整個弦樂組的聲音效果,採用德式擺位而形成的兩組小提琴的音色差,在很多情況下反而是有利的。

中提琴能夠選擇的擺位相對有限,在各個擺位中都位於樂隊右側。根據中提琴的聲輻射特性,600到700Hz的頻率成分能夠向觀眾輻射,而較高的頻率成分大多向樂手右側輻射,大多需要經過舞台後牆或者頂棚的反射后才能夠到達聽眾。這就使得中提琴的音色大多顯得暗沉。只有在沒有小提琴的特定情況下,中提琴能夠處於左側的舞台位置,這樣能夠獲得最為良好的聲輻射狀態。不過在常見擺位中,中提琴的位置帶來的特定的音色,也被作曲家很好地利用,在中音區形成了優良的支撐。

大提琴在舞台上是位於指揮的正前方還是位於舞台右側,對於欣賞效果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大提琴在中低音頻段,即350~500Hz的聲輻射基本向右前側,當使用第一種美式擺位,即大提琴位於舞台右側靠近邊緣的情況下,大量的聲音能量是向著樂隊內部的,需要通過後牆的反射才能夠到達人耳,顯然這樣的情況下音色也會受到影響。而如果大提琴位於中間的位置,則能夠獲得良好的聲輻射,尤其是針對影響低頻豐滿度的這些頻段。因此,經過改良的第二種美式擺位,將大提琴的位置進行調整之後,能夠大大改善整體的聲音效果。

直到現在,對於採用哪種擺位方式,音樂家們還多有爭執。有些認為德式的擺位需要得到側方牆面的支持,則對於音樂廳的聲場環境要求較高;有些認為美式的擺位會導致樂隊右側低頻較重,雖然能夠更加容易分辨不同的樂器組,但是總體上會導致空間上的不平衡。無論如何,擺位方式仍然是一個取決於個人審美的問題,技術上的探討,也只是為了在藝術上能夠到達理想的高度。

高保真音響雜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