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元宵節,原來是中國的情人節,「野合」的日子 |走尋

元宵節

我們誤讀了它很多年

孔子因它而生

「福」字因它一錯成名

甚至因為對「情人的開放

這一天

私定終身者達萬餘人

今天是正月十五,正月為農曆的元月,古人又稱「夜」為「宵」,所以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這天,大家吃湯圓(元宵)、逛花燈、猜燈謎、掛百福,過完這一天後,年也算慶祝完了,該上班的上班,該營業的營業。

正月十五元宵節,傳統情人節

那元宵節到底是慶祝或紀念什麼的節日呢?其實,它是傳統的情人節。這足夠讓再過幾天的西方情人節(2月14日)何以堪了!

在古代,未出閣的年輕女子是不能隨意外出的,不然名聲在外,媒婆都不敢登門了。但是到了正月十五這天,無論男友老幼,都可結伴出來遊玩。看花燈,交朋友,未婚男女正是借著賞燈,為自己物色心儀的對象。

元宵節夜晚看花燈、打燈謎

尤其是一些大齡剩男剩女,元宵節就是救星節。夜晚上街,不為看燈,不為賞月,完全是為了「趴活兒」啊。男尋女,女找男,有看得順眼的,決不能過去就說「約不約」,也不能直截了當「跟我走」。怎麼辦呢?既得不失體面,表現文雅,又要達到目的,讓對方知曉,那就是猜燈謎。

花燈下,兩人眉目傳情,抽個機會把準備好的紙條貼到燈前,再給個暗示,雙方你有情我有意;待春暖花開之時,就可三媒六聘,喜結連理。如果對方不肯,也不能直言,給對方留點面子,貼張條子,暗裡拒絕。「猜燈謎」最早的作用即是如此。

正月十五放「河燈」祈求平安

唐朝筆記小說《天朝萬韻》記載,在大唐開元29年,長安燈市曾同時點亮超過5萬花燈,在燈火闌珊中,年輕男女眉目傳情、眼波交匯,趁著一年一度的元宵觀燈盛會「大解放」,親密邂逅,私定終身者有萬餘人。

既然元宵節是真正的情人節,那麼後來的七夕,其實是女孩祈求心靈手巧的「乞巧節」,只不過有些人膚淺的臆測后,又以訛傳訛,才變成今天的樣子,從而忘記了真正的情人節卻是月圓燈下的正月十五。

司馬遷與《史記》

這個節日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早至春秋時期。

《史記》記載:「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叔梁紇和顏家的姑娘顏徵在,通過野合的方式生下了孔子。

「野合」在當時還是一種禮儀,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人口、提高國力,還可以給大齡青年釋放慾望的機會,避免有其它危害社會的行為發生,而導致江山不穩,並且古人還認為這樣能與自然相和諧,生下來的孩子有「神力」。

湯圓與元宵有所不同,湯圓是包制的,元宵是滾制的

湯圓南方吃的多,略圓;元宵北方吃的多,不甚圓

按照周禮規定,一年只有年後第一個月圓之日可以行此禮儀。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要吃湯圓以示慶祝。湯圓外白而內皂,本意為「倘圓」,是說,倘若能圓房的話你們就看著辦吧。後來儒教盛行,情感禁錮,恐有歧義,改稱元宵。

孔子的生日是農曆的八月二十七,她母親顏徵在是正月十五懷上他的,他是一個早產兒。俗話說「七活八不活」,孔子出生時,父母皆非常擔心,認為很難養活。又仔細看這個剛降生的嬰孩,只見有兩顆牙齒,且露出唇外,頭部兩邊高中間低,如魯國尼丘山峰,疑似畸形。母親顏徵在為了保住孩子,就到尼丘山上禱告祈福,遂起名孔丘,字仲尼。

孔子標準像,有兩顆牙齒露出唇外且頭部不平

史書記載孔子駢齒,即齙牙,古人認為此為聖人相

一代聖賢至此而生。相傳孔子一生最喜吃湯圓、喝肉粥。蔡東藩的《春秋別傳》中調侃過一個故事,虛構成分較高,卻證明孔子確實喜歡吃這種外用黏米包裹,內有餡肉的食物(古代湯圓多是肉餡)。

「孔子東遊,困於陳國,行至街市,與眾弟子皆飢餓難忍,見一湯圓小店前寫『三文一個』,孔子一行只剩三文,趁人不備添加一筆,變為『三文十個』,與弟子分食后付賬,掌柜不依,帶眾人至店前,一看大驚,不知何時所改,子路笑道『吾師已手下留情,若再添一筆,你這店鋪都得賠給我們。」

不用說,大家都能想到那一筆應該添在哪吧。

人們以各種活動慶祝元宵節

話再說回來,隨著時代變遷,野合不知何時,已然絕跡,但元宵節這天男女相會的諸多活動,卻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延續下來,直到今天。

當然,在這一天除了吃元宵、逛花燈、打燈謎,還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就是「掛百福」,只是現在幾乎已經把它忘記了。所謂掛百福,就是把大紅紙擺成菱形用毛筆寫上福字,然後將紙角對角粘起來,一共粘五個,串成一串,掛在門口或貼在牆上,寓意「五福同壽」。

這其中有個小故事,后使得此習俗增添了一筆傳奇色彩。

晚年的慈禧太后

清光緒年間的一年元宵節,慈禧太后調來京城最著名的戲班子給自己唱戲,其中有名角譚鑫培、龔雲甫和楊小樓。

當慈禧太后看完楊小樓的《連環套》和《八大鎚》后,非常高興,把他召至跟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些都賜給你,帶回去吧!」

這楊小樓可是大名鼎鼎,他與梅蘭芳、余叔岩合稱梨園「三賢」,梅蘭芳都以師待之。他走南闖北,善於察言觀色,看到老佛爺的心情甚好,對自己的演出又頗為滿意。心想,這糕點拿回去要是吃了也就沒了,要是吃不了還得壞掉,不能留一輩子啊。今天元宵節,要掛百福,要是能讓老佛爺給寫個福字貼家裡,以後在梨園界乃至整個大清國誰都得仰面而視。

元宵節掛百福祈求平安

於是,他一邊叩頭謝恩,一邊說:「叩謝老佛爺,這些貴重之物,奴才不敢領,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福』字給奴才,掛到門廳,日日跪拜給老佛爺祈福。」慈禧太后聽了,一時高興,便吩咐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提筆一揮,寫了一個「福」字,並讓太監遞給楊小樓。

楊小樓不看便罷,一看,頓時鼻窪鬢角,熱汗直淌。只見這「福」字有幾分怪異,本來福字是「示」字旁(礻),不是「衣」字旁(衤),可慈禧太后讀書不多,認字少,偏偏寫成了「衣」字旁。

楊小樓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要是接了,貼在家裡,天天展示老佛爺的錯別字,分明是讓她故意丟醜。要是不接,連老佛爺賜的東西都敢拒絕,這是殺頭的罪過。楊小樓猶豫半晌,不知所措。

各式各樣的百福牌

還是旁邊的李蓮英聰明機智,看出端倪,靈機一動,出面解圍。他對楊小樓說:「趕緊接著吧,這可不是一般的『福』啊,老佛爺賜的福可比天下所有的福都要多一點啊。」楊小樓雙手接過,叩頭謝恩。就這樣,李連英為二人化解了窘境。

此事傳到民間,誰都想自己家的福要比普通的福多一點,每逢元宵節掛百福,都將「福」字故意寫成「衣」字旁,並一直流傳下來,成為習俗。

前些年,正月十五掛百福時,曾注意過,確實有寫成「衣」字旁福的。但這幾年掛百福的少了,縱有掛的,也是普通的福字,很少見寫成「衣」字旁的。我想,以前的字都是用毛筆所寫,而現在多是電腦列印,是電腦里收錄不了這樣的「錯別字」而至。

雍和宮

除了這些風俗,在北京,自雍和宮對外開放之後,正月十五這天,有無數人來這裡進香禮佛,祈求福緣,年年如此。元宵節到雍和宮拜佛,多數是為了求子,據說非常靈驗。

還記得《甄嬛傳》里那個說「賤人就是矯情」不可一世的華妃嗎?此事的由來卻與她有關。

敦肅皇貴妃年氏,華妃娘娘,她的歷史原型和影視形象大相徑庭。從她首次生育到去世,包攬雍正皇帝所有子嗣,其他后妃妻妾無人所出,她深得雍正喜愛,並將其視為知己。但她體素羸弱,在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五去世了。

《甄嬛傳》中的華妃形象

雍正因此十分悲痛,改自己原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並拜祭密宗黃教大喇嘛宗喀巴大師法相,來紀念這位妃子並為其祈陰福,又定每年正月十五為雍和宮法會日。

因為華妃年氏生前一直生活在這裡,並且為雍正生了很多孩子,認為這是得子的福地,後來修成佛教聖地,更是有神佛保佑,香火不斷。

元宵節,恭祝大家節日快樂,待吃完元宵,和心上人猜個謎語,同掛百福,祈求平安,都是極好的。

2008年6月,元宵節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天其實是最的。

/

歡迎關注走尋(zouxun1949)

走尋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