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調查稱,九成香港大學生願到內地發展

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北京報道

責編:陳惟杉

(本文刊發於《經濟周刊》2017年第25期)

夜晚的香港太平山頂總是要比白天來得熱鬧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擠在並不寬敞的觀景台上,為的是一睹被稱為世界夜景之最的維港夜景。這片由鋼筋水泥構成的建築森林,在夜晚燈光的閃爍下迸發出獨有的光芒。3000多座高度逾90米的建築圍繞在維港兩岸,構成全球最高最寬的天際線。

在高樓之間穿插的,是如同蛛網一樣密集的車道與游廊,遊走之間的港人永遠步履匆匆,如同工蜂一樣穿梭來回,支撐起整座城市的高速運轉。街邊悠閑漫步的行人多半是來自內地的遊客,他們提著購物袋,拿著手機,討論著下一步要從這座城市買走什麼,有奢侈品、奶粉,也有金融產品和教育資源。

回歸20年來,湧入香港的內地遊客與日俱增,留在這座城市追尋夢想的內地人也越來越多。走在香港街頭,時不時聽到的普通話常常會讓人恍惚,如果不是高樓林立間時不時出現的老式唐樓,香港正在逐漸變得與內地一線城市越來越像。

從來不曾停下填海造地腳步的香港,迄今面積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的六分之一。已開發的地區佔地100多平方公里,還沒有北京三環內的面積大。逼仄的空間在造就勤奮高效的香港人的同時,也限制住了這座城市的創造力。20年來,無數香港人跨過深圳河,選擇北上開創自己的征途。

「香港人的眼界,不應該僅停留在獅子山下」

已經接近「知天命」之年的黃家明來到內地超過20年了。從開始在廣東中山建廠,轉而在廣州開展貿易,進而定居北京,黃家明一路北上,最後選擇在內地安家落戶。對於他來說,北京越來越像家,而3年才回去一次的香港,已經開始逐漸變得模糊。

1993年,黃家明和幾個朋友一起來到中山,在這裡建起了一家服裝加工製造工廠。與大部分選擇在內地建廠的香港人一樣,他看中的是比香港便宜的地租和相對廉價的人工費用,將內地加工的服裝通過設立在香港的貿易公司出口外銷。

那個時候的香港正在發揮自己的港口優勢,對外貿易成為香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對於當時的內地來說,很大一部分對外貿易是經過香港來進行轉口貿易的。」在黃家明的記憶中,轉口貿易最高峰的時候曾經佔據了香港進出口貿易總值的80%。「香港的發展離不開內地改革開放的風潮,正是因為那時內地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南方最完善、最方便快捷的港口就是香港,大量的貨物貿易讓香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黃家明說。

事實上,時至今日,香港仍然是內地主要貨品轉口的重要港口。香港貿易發展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內地約有13%的出口貨物(總值2670億美元)及16%的進口貨物(總值2470億美元)通過香港處理,而香港約有6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

隨著香港貿易的不斷發展,不再滿足於單一服裝加工的黃家明將工廠轉手,專門做起了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通過代理的方式,從國外進口機器零部件,轉而在內地進行分銷。他的分銷點也隨著公司業務的擴大不斷北上。據黃家明介紹,在2003年的時候,他名下的公司已經在內地48個城市成立了分銷經營點。

「香港的貿易中介地位正在逐漸減弱,這也是為什麼我最終將公司總部定在北京的原因。」黃家明向《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隨著內地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對進口產品的需求增大,越來越多的內地客戶已經不再需要香港貿易公司充當中介,而是直接與生產商進行業務洽談,香港貿易公司的營商環境日見困難。面對貿易中介地位減弱,現時香港貿易商不但積極尋找更具競爭力的貨源,還提供更多增值服務。比如協助海外客戶檢驗廠商生產的產品,協助買家統籌生產活動。不僅如此,一些香港的貿易公司也在考慮搬至內地,甚至借著「一帶一路」倡議,將貿易生意擴展至更多國家。

「我們有一首老歌叫做《獅子山下》,歌詞的大意是說香港人應該有一種逆境自強的『獅子山精神』。這種精神到了今天仍然是很多港人堅持的信念。作為香港人,要有『獅子山精神』,但不能只活在獅子山下。我來內地做生意20年了,內地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香港人的眼界要擴大一點,不僅要看到歐美,還要看到身後的內地。」說到這裡,言談間已經開始帶著北京口音的黃家明突然換成了粵語,「同埋一齊(在一起),才可以越來越好的。」

「我們有那麼好的教育,反而在創新創業方面落了下風」

香港幾所大學優質的教育資源吸引了許多內地學生。從2010年開始,內地學生赴港留學人數開始出現井噴式爆發。和許多選擇留在香港繼續打拚的內地學生不同,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李傳晰在大學畢業后,反而被同班同學「忽悠」到內地進行創業,目前他正在創建一款App。

李傳晰的決定在家人看起來有幾分不可理解,他的一位伯伯在得知這件事後曾經打電話給他表示困惑。「他說,那麼多內地人來香港東躲西藏生孩子,在『劏房』里挨辛苦,都是為了一張香港身份證,你為什麼一定要去內地吸霧霾。」李傳晰回憶說。

「我的同學在剛來香港的時候,很多人和我稱讚過香港八達通的方便快捷,只需要一張卡,你就可以搭乘公共交通,在便利店結賬,在食肆(飯店)吃東西,或者繳納停車費用。但是最近這幾年他們開始和我說內地的移動支付多麼棒,然後感嘆香港就連Apple pay 都不是很普及。」李傳晰對記者說,在同學的「忽悠」下,大三的暑假他選擇在廣州的一家互聯網企業進行了3個月的社會實踐,這段經歷讓他徹底下定決心來內地工作。

在李傳晰看來,其實很多香港青年學生並不是十分了解內地。在他們的印象中,內地人的形象更多停留在「土豪」這個詞上。李傳晰的堂姐在香港一家高端品牌專櫃做銷售人員,每次聚會,李傳晰總會聽到堂姐講述內地人如何「一擲千金」的故事,她甚至為了能賣出去更多貨品專門去上了普通話培訓課。再加上媒體報道的渲染,李傳晰曾經一度不解地問過來自內地的同學,內地是什麼都不賣么?為什麼連日用品都要來香港「買買買」?

「香港人大多在感嘆內地人好有錢,但是很少有人問內地人哪裡來的那麼多錢。」李傳晰告訴記者,在廣州的3個月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內地人的創新精神。「你看時下最流行的直播,香港人還停留在簡單對著攝像頭錄東西,內地已經發明出那麼多配件來配合這件事。還有共享腳踏車,騎共享腳踏車是我在廣州最愛的運動。其實很多香港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被落下了。」李傳晰表示,自己在回到香港后,有鄰居專門來家裡問他,內地是不是完全不收現金了,自己去了內地應該怎麼辦。

「香港有那麼優質的教育,卻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上遠遠落在了內地後面,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因為在香港,大家習慣性地認為好工作是進大公司,而內地的年輕人更多選擇創業,我覺得香港人的創造力被束縛了,如果來到內地,也許會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李傳晰笑稱,「我和我媽說,你看候任特首的仔都去北京打工了(林鄭月娥長子林節思目前在北京任職小米科技營運經理),我在北京一定搞得掂。」

「港漂7年,我就這樣放棄了那張身份證」

剛剛搬完家的賈薇在新租的公寓里正在研究如何使用共享腳踏車App。還沒來得及收拾的文件散落在身邊的沙發上,其中有一張馬上過期的香港居民身份證。如果在香港再堅持半年,那麼這張身份證上會填進幾個字,那曾經是賈薇夢寐以求的事情,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

作為最早一批抵達香港讀書的內地學生,曾經聯考名列前茅的賈薇在得知可以在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時曾經激動不已,她到今天都記得自己在拿到錄取通知書那一晚曾徹夜難眠,對遙遠而且神秘的香港充滿了想象和憧憬。

大學四年的學習體驗至今仍然讓賈薇津津樂道,相比較在內地上學的同學,賈薇到畢業時都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優越感。「我們是文科生,很多同學和我一樣選讀了新聞,到畢業還停留在在校刊發表文章的層面,而我們在大三時,已經開始獨立製作新聞節目了。大四畢業,我很幸運地在香港一家電視台找到了工作。」

港漂的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如同所有留在香港打拚的內地學子一樣,獨處異鄉的寂寞、高速生活的壓力、高不可攀的樓價,這些都曾經讓賈薇一度動搖過,但是工作上得到的滿足感和對那張身份證的渴望讓她堅持了下來,直到去年在一次和內地媒體的交流活動上,忙裡偷閒的她抬頭北望,才發現不知道在什麼時候,內地媒體行業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她的想象。

「如果說當初選擇香港是為了更好的媒體生態和生活環境,那麼今天選擇回內地工作的原因也是一樣的。」賈薇表示,近6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內地的發展可以說是天翻地覆。在她看來,香港仍然有著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完善的法制體系、專業的服務人員、覆蓋率更廣的交通網路、更加人性化的便民設施等等,但是昔日「東方之珠」的光芒正在逐漸被內地大城市蓋過。

「真正刺激到我的是去年香港一家機構公布的調查數據,在接受訪問的香港大學生里,超過九成的受訪學生表示願意到內地工作和發展,這擱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賈薇說,雖然內地仍然存在一些讓港人卻步的理由,比如環境問題,但是從長遠來看,內地發展的潛力是無窮的。

臨走之前她去銅鑼灣給朋友買禮物,猛然抬頭,發現曾經代表香港榮光的時代廣場已經老舊不堪。「內地大城市的高樓大廈,任何一座都比它看起來要光鮮亮麗。」賈薇說。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