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醫生集團三年嬗變:一批醫生創業 一堆苦惱難消

原標題:醫生集團三年嬗變:一批醫生創業 一堆苦惱難消

供圖/視覺

醫生集團走過第三年,從咿呀學語到開始奔跑。雖然熱度沒有最初高漲,但依舊有越來越多的醫生走出體制加入醫生集團創業大軍。

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存在數百家醫生集團,從業者過萬,已逐漸成為獨立業態。同時,醫生集團受到各類企業和資本青睞甚至爭奪,互聯網醫療平台、孵化器、葯企、線下醫療機構等都向醫生集團拋出橄欖枝。第一方陣者早已籌劃上市事宜。

不過直到現在,醫生集團業態並未受到國家主管部門扶持,國家衛計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苗艷青6月24日在第三屆醫生集團大會上指出:「現行政策並沒有真正鼓勵醫生集團發展,所以醫生集團實際上只是一個轉診、集中、交流平台,其發展比較緩慢,瓶頸也很大。」

作為一種新業態,醫生集團從准入到落地,面臨著難以盡數的重重考驗,而對一眾醫生創業者來說,從「體制人」到「市場人」的轉身,也是冷暖自知。

醫生集團受青睞

國內醫生集團第一次廣受關注,是2014年張強醫生集團的成立,其創始人是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我常說,『醫生集團』四個字就是小火苗,點燃了醫療行業一顆騷動的心。」張強在《醫生集團簡史》中提到。

此後,醫生集團以每年100多家的速度迅猛增長。但直到去年3月,博德嘉聯才獲得了第一張帶有「醫生集團」字型大小的工商執照,這一標誌性事件使這個新興領域掀起小高潮。

公立醫院改制是醫生集團發展的催化劑。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表示:「醫生執業模式共有四種:單獨執業、集體執業、半職受雇和全職受雇。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醫生開始跳出體制創業。」

去年以來,醫生集團呈現爆髮式增長,目前全國有大大小小的醫生集團數百家,幾乎每個月都有新的醫生集團宣布成立。

如最近成立的一家名為「磁愛醫生&醫療集團」的醫生集團,6月份剛完成註冊,其創始人鄒勇從醫7年,原是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主治醫師,在談到創業原因時,他告訴記者:「大家都知道目前國內醫生的狀況、醫生和醫院的關係。創業並不是我職業規劃的一部分,選擇裸辭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能有空閑的時間讓自己停下來思考。」「醫生集團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制性的制約因素弱化了,例如人事制度改革等。現在的醫生集團雖有不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差得很多。」顧昕解釋。

醫生集團逐步形成一種新興業態,這一現象引起了產業上下游的關注。

如孵化器陸續向醫生集團敞開懷抱。近日,清華x-lab健康醫療創新中心與醫生集團生態聯盟簽約合作,將在人才培養、商業模式探索、市場資源和資金對接方面給予支持。清華x-lab健康醫療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鍾宏表示:「醫生集團是一種創新,醫生是一個全新的創業群體。」鍾宏自身也是互聯網醫療的創業者。

線下的醫療機構也希望藉助醫生集團中的名醫打開局面,如手術平台、日間手術室等。定位移動醫療手術平台的名醫主刀,嘗試搭建手術中心供應給醫生集團,並在學術領域摸索麵向醫生集團的服務。名醫主刀創始人蘇舒表示:「希望通過互聯網,讓更多名醫品牌更好地在患者心中形成口碑效應。」

從賣葯或轉型的角度,葯企也在探索與醫生集團結合路徑。全國腦心同治委員會秘書長、步長製藥電商部總經理傅巍指出:「藥廠與各醫療戰線的醫生,無論在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有密切聯繫。醫生集團中的醫生在行醫過程中離不開藥。」

當然,醫生集團的發展肯定少不了資本。剛剛融資超過10億元的博德嘉聯,刷新了醫生集團的融資紀錄。其創始人之一謝汝石認為:「未來5年內,一定會出現醫生集團的上市公司。」

商業模式:醫生賺錢,集團不賺錢?

對於各路人馬拋來的橄欖枝,醫生集團當然持歡迎態度,並加速發展。

磁愛醫生&醫療集團成立時間雖短,其已與七樂康和都安全達成合作,內容涵蓋醫生輸入、線下診療合作等,後續還會接入藥品流通。鄒勇表示:「磁愛很快完成從醫學科普、定製化體檢、問診、手術、院外康復指導、患者宣教及相關業務的一整套健康管理方案。」

但看似紅火的醫生集團,卻也面臨著不少困難甚至煎熬。

首先,醫生先要過自己這一關,顧昕直言:「醫生面臨的選擇是放棄編製及其附屬的身份和福利,醫生的職業聲望非常重要,例如協會組委是與公立醫院結合的,離開后,原來的職位是不是續約就成問題。」

國家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國合辦主任田獻氫也指出:「進入醫生集團需要醫生重新樹立品牌,以前可能在大醫院是『大拿』,創業后心態需要調整。專家在大醫院可能一天幾百個病人,但在醫生集團門可羅雀。」

正因如此,醫生集團的人才招募也是一個難題。

骨衛士醫生集團創始人李剛坦言,即使在醫生集團中,優秀的醫生也是非常匱乏,不一定有錢就可以找來醫生。他進一步表示,而比醫生更為匱乏的是運營管理人才,招募來運營管理人才后,也不一定用得上,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磨合。

事實上,公立醫院的管理者是很難面對市場化的醫生集團要求的。

田獻氫進一步指出:「如何讓這些醫生持續為你工作,是不是要分成上、下級醫生,形成一個團隊。有的集團要建自己的手術中心,還有醫生團隊、護士,已經趕上一個醫院了,那醫生集團的定位是什麼,都需要深入思考。」

不過,最為嚴重的考驗還是賺不賺錢,即我們常用的那個詞:商業模式。

一名不願具名的老牌醫生集團創始人坦言:「成立兩年來,我們賬面流水是很大,但收入絕大部分給了醫生,留給集團的運營資金暫時還不多。其實醫生有收入了,集團品牌做起來,接下來就是如何利益分配、共同做大。」

他進一步總結,醫生賺錢,集團不賺錢的現狀需要打破。

對於商業模式,廣東省衛計委原巡視員廖新波指出,現階段醫生集團沒有成功的商業模式,大多是通過賺人氣進行融資。「做得最好的(集團)即使一天好幾千萬都維持不了生存,這是需要突破的。」

這一點,資本也給醫生集團施加了諸多壓力,李剛則坦言:「很多投資者對醫生集團投資的那一天起就提出要求,現金流要打平,明年要做到什麼水平,諸如此類。」

暫無政策扶持

更讓一眾醫生集團苦惱的,政策對於醫生集團的「不聞不問」。

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曄指出,目前法律環境下,醫生集團作為一個民事實體,可以工商註冊,但也限於幾個省份。至於醫療執業許可或成為醫生的執業註冊或備案點,還未突破。

這意味著,醫生集團中的醫生只能註冊或備案於其他合作醫院,醫生集團的收費也因此受限於合作醫院,這極大增加了醫生集團的運營難度。

華醫心誠戰略合作部總監吳鏑表示:「華醫心誠的大專家們都有一些情懷,當初成立的目的主要是想幫扶縣醫院,但現在只是做些培訓、遠程教育、查房的工作,真正到診療環節時問題很多,逼著我們開始幫扶私立醫院了。」

由於醫生集團的核心資產大多只有醫生,但醫生需要在醫療機構中執業,從公立醫院中跳出來的醫生又反過頭來繼續依賴這些機構。

「多點執業跟自由執業還不同,多點執業是放開的,自由執業是只要有醫生執業許可證就可以在任何場所行醫,」劉曄進一步表示,「醫生集團大部分沒有實體,拿不到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不能直接從事醫療服務。」

「國家對自由執業的考慮比較多,這也意味著醫生集團的發展會有曲折。」田獻氫發現,《健康2030規劃綱要》專門提到了醫生自由執業,這是國家級文件中首次出現自由執業,但在此後2016年12月出台的《「十三五」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規劃》里,「自由執業」內容換成了「人力資源評價和利用」。

執業的困擾,進而延伸出醫保支付打通難題。

顧昕表示,價格體制改革之後,民營醫院可以自主定價了,醫生集團才能興起。但收費標準較高,對於很多自費的老百姓存在困難。

鄒勇向記者坦言:「目前定價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這涉及到患者的支付能力、支付意願還有目前政府物價局。我們對接醫保目前很難突破。」

「理論上醫生集團可能成為國家社會保險的定點機構,但沒有提上醫保政策議程。按規定只有醫療機構才能成為定點。」顧昕補充。

商業保險與醫生集團的合作模式則有待探索。自去年專業健康險公司牌照申請開放以來,國內共計50多家企業向保監會遞交申請牌照。

但商業健康險市場處於起步期。顧昕指出:「商業健康險現在做大病再保險、補充醫療、第三方經辦模式,需求不振、老百姓認知度不足,對團險沒有政策支持,供給也不足,就是沒啥可買的。」

大財團的湧入,則使得幼兒期的醫生集團面臨競爭風險,包括益佰製藥、國葯控股、金域檢驗等都相繼自建醫生集團。「他們任何一方面的實力可能都要強於我們,整合競爭的威脅非常大。」李剛擔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