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怎麼看62中印戰爭慘敗:中國背信棄義

編者按

中印邊境「對峙」持續一個月,雙方在實地和外交層面的隔空對戰不斷升級。對於印度防長那句「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外交部的回應則是「沒錯,2017年的也不是1962年的了」。

對大部分國人來說,無論是調侃式的「三哥」,還是經常出現在網上的「摩托疊羅漢」、「懸挂坐火車」,都是鄰邦印度的模糊形象。為什麼印度人如此在意1962這個年份?他們又是如何看待那場印度的慘敗的?曾在印度居住多年的島叔恆河沙今天給你講講這其中的故事。

1962年到現在已過55年了。但印度人仍生活在那一年的陰影中,沒有走出來。

1962年10月,中印戰爭爆發,印度慘敗,這一年從此成為印度人心底永遠難以解開的心結。印度喜馬偕爾邦下達蘭薩拉有一座戰爭紀念園,園中央豎立著幾塊黑色大理石碑,上面鐫刻著印度獨立以來歷次戰爭中陣亡軍人的名單,中印戰爭的名單最長。

對於人而言,中印戰爭可能只是一場普通的邊界戰爭,它沒有朝鮮戰爭慘烈,也沒有中越衝突持續的時間長,以至於不少年輕人甚至都不知道它。可它在印度人心中卻是刻骨銘心,永遠難以釋懷。

中印戰爭期間的印度錫克士兵

跌落

中印戰爭打碎了印度的大國迷夢,使得印度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至今都沒有緩過來。提到,印度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並不是玄奘、柯棣華之類讓人溫暖的符號,而是1962年的那場戰爭。

中印戰爭后,為了掩蓋自己的失敗,印度輿論和精英一股腦地將責任推到了的頭上,將塑造成了背信棄義的背後插刀者。

島叔剛到印度時,發現印度人常指責「不可信賴」,最初頗為疑惑,不知印度人從何說起。待久了,看多了,才明白這句話的由來。

以印度著名史學家比潘·錢德拉為代表的印度知識精英宣稱,中印戰爭前,和印度關係很好,是好兄弟、好朋友,所以尼赫魯沒有料到會攻擊印度。錢德拉的代表作之一《獨立后的印度》一書中寫道,「軍隊突然撤軍,留下了印度這個老朋友在獨自傷心」。

但其實,只要稍有常識就會明白,中印戰爭前,兩國基本已無友誼可言。印度拒絕了一切的合情合理要求,強迫單方面接受自己的主張,這顯然都不是待友之道。

常言道,謊言重複了一千遍就是真理。過去的55年裡,以印度時報為首的印度報刊,不遺餘力地向民眾灌輸「不可信」的謠言,使其深入印度人心,難以磨滅。中印之間缺乏信任不是因為喜馬拉雅山太高了,印度社會對於的信任壁壘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

印度軍人向軍人投降

水平

由所謂的老朋友背後插刀又衍生出了第二個謊言:印度沒有準備好,沒打出水平,心裡不服氣。

印度多本介紹中印戰爭的書里都信心滿滿地聲稱,印度軍隊已在阿薩姆平原擺好陣仗,正準備跟軍隊決戰,沒想到軍隊先溜了,沒給印軍展示實力的機會。這可不是印式幽默,而是白紙黑字放進了書里。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戰場上慘敗的印度人為何反倒仍敢於咄咄逼人。或許在他們心裡,自己當年就不該輸。

歷史不能假設,可是稍微假設一下有助於看出印度人這一心理的荒唐所在。1962年前的9年,軍隊以一己之力對抗實力世界一流的美軍,百戰成鋼。而戰時的印度,陸軍總司令等人至印度獨立時也不過位至旅團長,隨後也沒有經歷過朝鮮戰場上那樣的惡戰,跟軍隊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中印戰爭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沒打出水平只不過是印度人的心理安慰。

這是當時的印度精英開脫責任的一個借口,奈何後來的印度人入戲太深,居然就信以為真了。

背後插刀遭背叛、沒打出水平不服氣,這就是印度對那場戰爭「三省吾身」后的心得,這一心得,也讓印度從心理上完成了由尋釁滋事者向受害者的華麗轉身。

向印度陣地發起進攻的軍隊

讓位

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中印學術或媒體交流會上,對於客人,印度人常常毫不客氣,不管啥話題,最後總能拐到所謂的侵略上,根本沒有交流的誠意,而真正的受害者人,卻一直在躲閃、迴避,顯得理虧。

為了渲染悲情,印度人還炮製出了安理會讓賢說——印度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讓給了。

印度明星政治家兼作家沙希·塔羅爾就這樣認為。他在自己的一本名為《尼赫魯:印度的創造》一書中言之鑿鑿: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曾提議將國民黨當局佔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讓給印度,遭到了尼赫魯的拒絕,尼赫魯主張應當讓給新。

塔羅爾還煞有其事地宣稱,多個印度外交官曾看到了相關的文件。塔羅爾曾是國大黨的內閣部長,又是一名暢銷書作家,還曾在聯合國任職,現在則是一名國會議員兼網路大V。以前聯合國高官之尊,拉上了印度外交官,為這一傳言背書,更增加了它的可信性。因此,所謂的安理會讓賢在鮮為人知,在印度卻是廣為流傳。

印度人有時候「天真」得可愛。2014年底,印度知名智庫德里政策集團舉辦了一場亞太安全研討會,邀請了眾多亞太地區現職或退休高官,其中包括一名退休外交官。提問環節時,一位頭纏黑布身材瘦長的錫克小哥一臉嚴肅,語調低沉:「當年印度將安理會席位讓給了,為何現在不支持印度入常?!」

老於江湖的這位外交官對付此類問題自然遊刃有餘,一番太極之後就推過去了。錫克小哥的目的或許不是為了討個答案,而在於表明自己乃至如他一樣的印度人憤懣的態度。

印度人走不出戰爭的陰影,總是在舔舐自己的傷口,不僅是為了激勵自己「報仇雪恥」,還有更為深層次的考量——1962年,已經成為印度社會的主要黏合劑。

黏合

歷史上,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它的內部四分五裂、矛盾對立突出。一涉及到內政,馬上就會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高種姓和低種姓、北方人和泰米爾人、印度人和東北人等區分,利益難以統一。只有涉及到1962年、或者巴其斯坦時,印度人才能從他們的分歧中稍稍擺脫出來,凝結在一起。

《獨立后的印度》一書提到,民族團結曾是印度獨立之初最為嚴峻的問題。這一問題,卻因為1962年的中印戰爭得到了緩解。

澳大利亞記者馬克斯韋爾在中印戰爭期間是一名常駐印度的記者。他在《印度的戰爭》一書中寫到,戰時印度空前團結,以至於印度政府推遲成立了原本用於推動民族融合的委員會,它認為中印戰爭已幫自己實現了民族融合。無可取代的民族融合劑的神奇效果,也使得印度精英不僅不願意忘記1962年,反而一直在渲染並不停製造新的仇恨和對立。

所以,在印度歷史上,1962年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年份,它是印度歷史的轉折點,也是印度人民族榮辱感的激發點。常有人為了照顧印度人的感情,不願意提起1962。殊不知,迴避並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更沒法消滅問題。正視和重新認識1962年,以此為基礎來與印度人打交道,才能真正摸清印度人的心理。

印度網友回應「抵制貨」:「我想買不是製造的智能手機和電子產品,那麼,有誰能告訴我一些品牌名字嗎?」

延伸閱讀

1962年中印戰爭已經過去了50年。一名普通的印度人在博客里講述自己眼中的1962年中印戰爭。他非常坦率的承認印度在這場戰爭中的可恥失敗。為此,他列出了印度失敗的三個原因:缺乏經驗、早有準備、印度對的過分信任。這名印度人著重闡述了最後一點——印度對的過分信任。

中印戰爭前著名的兩軍士兵對峙照片

我上次發表的有關的文章給我帶來了充滿狂罵的郵件,他們指責我過分偏袒、偏見,是博客圈中少有的…呵呵…我希望讀者至少能夠對這篇文章感到自豪。

我發表這篇文章不是以恐嚇或者印度為代價的,而是因為三個原因:

1. 成為談論印度在中印戰爭失敗的最後一位評論家。

2. 我的一些老朋友沒有理解1962年中印戰爭的歷史背景,導致他們看輕和以蔑視的態度談論印度。

3. 我對歷史的熱愛。

中印戰爭期間的印度女兵

總而言之,贏得了1962年中印戰爭。印度人遭受的傷亡比人更多。印度死亡3000人,被俘3000人;而只失去1400名士兵和被俘2名。發生在6月至11月的戰爭以單方面停火結束,導致人奪取了爭議地區的控制,比如阿克賽欽地區。

我在這裡要提一下。我並不是對人贏得戰爭或者說打敗印度感興趣。讓我引起興趣的是取得勝利的方式,包括印度軍隊恥辱失敗的原因。這場戰爭是人意志力和任何條件下不屈服的最純正的例子,也例證了印度的「粗心」態度和對所謂的「友誼」、「信任」的盲目相信。

印度軍隊

如果你問我印度在戰爭中失敗的明確原因,這裡給出幾點,但把重點放在第三個原因:

1、有一種說法是「為了保證勝利,任何理想的軍隊應該擁有德國將軍、英國官員、印度士兵、美國裝備和義大利敵人」。英國統治印度接近100年,但你很少看到印度將軍或者長官。印度人只是被歸類為士兵,這使他們對戰爭、戰爭後果、計劃、戰略等理解不足。當英國人離開的時候,印度很無助,只好一切從頭開始。他們毫無經驗。

2、因為人早有準備在喜馬拉雅山戰鬥,他們的情況不同。許多朝鮮戰爭的老兵1962年時仍然在服役。人有更高的智商、供給更好、在更有經驗的領導層下戰鬥。人可以輕鬆移動自己的大炮和其他供應品,而印度人不能。

3、這點在這裡是要強調的,是我認為印度在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印度對的過分信任導致對軍隊的突然行動缺乏謹慎。我們軍隊里一些參加過這場戰爭的老兵稱,當聽說人已經越過邊界並且即將奪取印度據點的時候,他們嚇呆了。他們是因為意料之外而震驚的,這歸咎於印度或者尼赫魯在兩國關係似乎回歸正常和友好的那個月里對的過分信任。你知道他們老兵怎麼說嗎?人甚至即將入侵新德里了。

印度人難以忘記的1962年中印戰爭:軍隊炮擊印軍陣地

戰爭一結束,我們時任印度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因為跟的「和平主義」關係而受到批評。尼赫魯對聖雄甘地用和平和談判來解決戰爭的方式過分信任。印度對的外交政策是基於「兄弟關係」的概念。印度完全沒有預測到人的進攻。印度對的態度表現出過多的「信任」和「謙恭」。這導致印度面臨可恥的失敗。

事實上,我稱中印戰爭為「信任的失敗和分裂」。許多印度人將這場戰爭看成是印度和建立長期和平的嘗試的背叛。這場戰爭也結束了尼赫魯早期希望的印度和形成強大的亞洲軸心,從而反製冷戰陣營中超級大國不斷增長的影響。然而,這場戰爭導致印度通過本土資源和自給自足實施軍事化政策。猜猜怎麼了?戰爭一結束,最好的盟友巴其斯坦知道印度虛弱、準備不足、值得攻擊。然而並沒有如願發生。印度人已經吸取了過度信任惡毒組織的教訓。

10月3日,在戰爭發生前的一周,周恩來在新德里會見尼赫魯,他保證不會有戰爭。可憐的尼赫魯幾乎想象不到軍隊已經出現在視野里,並已經有1000名士兵越過了邊界。到10月18日,尼赫魯才完全意識到人準備全面進攻印度。這就像是從後面攻擊一樣。據稱,如果不是尼赫魯,而是換成更有軍事頭腦的人,那麼印度將更有可能對來自的威脅做好準備。

事實上,肯尼迪政府受到自己所認為的「共產主義者對印度悍然進攻」的干擾。在1963年5月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和麥克斯韋·泰勒將軍給總統提建議,稱如果美國人在這種情況下干預,應該使用核武器。肯尼迪強調華盛頓將像盟友一樣保護印度,稱:「因為我們應該保護印度,所以我們會保護印度。」

人的軍事行動被美國看成是共產黨政策的一部分,該政策利用侵略性的戰爭來解決邊界爭端和分散人們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

就像我們早先提到的,印度被徹底擊敗,則又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然而,有許多問題有待回答,包括「信任」所起的作用和現代世界中通過「犯罪」方式來取得戰爭勝利。

在現代社會中,印度人一般被認為是最熱情友好的…我想以這個問題來結束我的文章——在腐敗、貪婪的現代社會裡,「好客」和「信任」是否仍然有起作用。你認為什麼才是最好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