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考閱讀題作者不會?可以理解

歡迎訂閱「人民日報政文」!

聯考過後,「一條草魚」刷了屏。事出2017年聯考浙江省語文卷,其中有一道現代文閱讀題,講的是一碗草魚湯的美味。因為題目之難,有人戲稱,枉費在朋友圈轉發了那麼多條「好運錦鯉」,沒想到敗給了一條草魚。更火上澆油的,是文章原作者鞏高峰現身,稱「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麼知道我想表達什麼」。

閱讀理解題,原作者竟然「理解不了」?這種極富視覺衝擊力和諷刺意味的事件,幾乎每年都會成為熱炒話題。作家周國平日前甚至出書,題目就是《試卷中的周國平》,表達了對閱讀題出題方式的不滿。鞏高峰之所以一夜變「網紅」,正是因為這種「反諷」。有人認為,這是聯考命題不合理的典型例證: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考生怎麼會知道?這樣的考題,能檢測出真實的語文水平嗎?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不妨釐清兩個概念,「寫作」和「命題」。很多時候,「寫作」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狀態,作家縱然會「設計」,但往往受筆下人物、事件牽引,水到渠成,如果邊寫邊想「這段用兩種修辭」「下段用一組疊詞」,恐怕難入佳境;「命題」恰恰相反,對命題者來說,如何用一篇文本,最大程度地考察學生語文素養,是其終極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分析、解讀、升華等「化驗其成分」的過程,再正常不過。

矛盾就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畫美人者」和「解剖美人者」,心境畢竟不同,要求前者干後者的活兒,不可能沒有彆扭感和衝突感,更可能「當時就這麼寫的,沒細想為什麼」。其實說到底,很多作家寫作時,憑藉紮實功底和深厚積澱,很多時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但對考生而言,必須說出個一二三來。原作者不會閱讀題,看似矛盾,實不矛盾,因為兩者目的不同,結果自然可能會有出入。正如鞏高峰表示:「小說我寫完了,跟我就沒關係了,誰愛怎麼解讀都是可以的,老師拿去出題當然也是可以的。」

分解剖析名篇佳作,進行閱讀理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學語文如同學體操、武術,一開始要進行動作分解,經過反覆練習才會變成本能;也如學書法、音樂,都要經過臨摹、背誦、模仿的階段,等到了一定水平,自然會厚積薄發。正如中國小生寫作文時,允許想象、虛構某些場景、情節,抒寫積極正面的思想感情,這不必解讀為「撒謊作文」,對閱讀理解題「答案」的把握也是如此。古往今來許多大師、大家,誰一開始不是從學習別人起步的呢?作為一名中學生,被老師用閱讀理解題的方式「扶一程」,很有必要。等到掌握了各種技巧,具備了一定素養,自然不必尋尋覓覓「作者想表達什麼」,而能自成一家之言。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妨對「原作者做不對閱讀題」現象多點理解和寬容。閱讀理解命題最難的一點,是文章向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考題就是要提煉出共識部分,讓「一千個考生心中只有一個或幾個哈姆雷特」,否則就要扣分,爭議的焦點就在於此。難道問題就無解了嗎?不盡然。

語文教學中,閱讀理解不可或缺,考試也必不可少,但要想達到真實檢測考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題目不妨靈活一點,少點「標準答案」,允許「言之不同」,只要說得在理,就能得分。這樣,無論是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發散思維能力,抑或是增強考試的科學性、準確性,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前,聯考改革正在穩步推進,但「宏觀層面」居多,對「微觀層面」的改革尚需發力,閱讀理解考試改革不妨先行一步。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