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除了王者榮耀,《人民日報》這些年還批過誰?批誰最狠?

聽說電視圈的人都關注了!

眾所周知,人民日報、人民網近期三番五次痛批王者榮耀,指責王者榮耀顛覆歷史,向社會釋放負能量,帶來不少亂象。

雖然騰訊及時回應說,遊戲設計本身是完全符合國家規定的,能和其他娛樂方式一樣成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會被社會詬病的洪水猛獸、精神鴉片哦),然鵝,還是沒能躲過股價暴跌,市值蒸發千億港幣……

人民日報這場連番開懟在網上引起諸多關注。但事實上,近年來撞上槍口被人民日報痛批的對象,可不只王者榮耀一個。順著時間線梳理,僅從媒體、文創領域就能挖出不少。

扒完才發現,人民日報的人設可能是操碎了心的腹黑吐槽帝……

人民日報批電影

作為文創領域的重要部分,電影電視劇綜藝這些熒幕內容這些年挨的批可不比王者榮耀少。

2013年,《小時代1》播出后引發爭議。人民日報在電影上映期間刊出評論:《不能無條件縱容、出現》,說《小時代》以大學生活為背景,卻讓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東西——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

人民日報隨即再發文《整頓世風不能靠打壓》。文中提到:「人在成長階段總會抱有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滿足一下,世風不會淪陷,神州不會陸沉。幾部《小時代》亂不了天下,害不了人心,光憑几個郭敬明,決定不了文學思潮、社會思潮。」

2014年12月27日,各種小製作青春影片扎堆出現,人民日報發文表示:我們當下看到的青春片,無論題材還是視野,可以說都非常有限,其氣象也明顯卑弱。稚嫩、無辜的面孔下為什麼會隱藏著這顆蒼老的心靈呢?也許,與獨生子女一代所經歷的社會遭遇有關……

2016年12月27日,公號「電影報」發布題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隨後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了該文,並將標題改為《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

文中稱,利用「撞庫」「肉雞」等網路作弊技術,一個團隊甚至幾個人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對豆瓣上的影片「刷分」;而貓眼上專業評分只來自於數十位專業影評人,並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眾對於影片的觀影評價。

此文一出,在電影界引起軒然大波。

人民日報評論部很快在微信公號上發表文章《電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而當有網友留言問,究竟哪一種聲音才是人民日報的態度時,公號小編自信回復:「以此為準。」

人民日報批電視劇

2011年5月底,人民日報發文批評《鄉村愛情4》,認為其缺乏農民情感,難以彰顯農村劇的真正藝術品格和審美價值。

這還是本山大叔的《鄉村愛情》系列劇第一次遭遇「官方批評」呢!

2015年5月26日,抗戰題材電視劇播出了一些離奇片段,比如手撕鬼子、褲襠藏雷……人民日報發文痛批「抗戰神劇」,指出:往輕了說是愚蠢無知,往重了說是解構歷史,褻瀆英靈,「抗戰神劇」這一文化亂象的出現,應該得到足夠的檢視和反思。

2017年6月12日,版《深夜食堂》首播被罵慘了,其中也有人民日報。人民日報認為:臉龐是國人臉,人物造型、場景布置卻是明顯日系風,一種交織於國內與國外「夾生」的困惑不由在觀眾心中滋長,疏離感便自然呈現。

同時在文中指出,「這種疏離感和做作感恰是很多國產劇要克服的通病」。

人民日報批綜藝

2016年底播出的《爸爸去哪兒》第四季中,董力和阿拉蕾這對「父女CP」引發不少爭議。

人民日報隨即發文《別以娛樂之名消費孩子》,直指《爸爸去哪兒》利用孩子來博取眼球:

往好了說,這是意識落後,跟不上時代,以消費孩子的純真作為嘩眾取寵的籌碼;往壞了說,則是明知故犯,與社會文明與法治意識為難。

這不是人民日報第一次批判真人秀節目,2015年8月6日,人民網就曾發文批評真人秀用天價酬勞搶明星的現象。文中指出:真人秀不是明星秀,更不是金錢秀,回歸大眾,回歸本真,才是正道。

2013年4月,人民日報還曾怒批兩大衛視跳水真人秀,稱這種真人秀是「以勵志為名製造話題、以明星出糗博取眼球。」

人民日報批明星

除了各種綜藝節目,一些演藝明星也是人民日報「痛批」的對象。

此前,電視劇《孤芳不自賞》就因為使用大量摳圖和替身而遭到網友吐槽。

2017年1月19日,人民日報官微發聲:「有明星高薪低能:淪為表情包,可悲!」

怒批了某些演員只會撈快錢,不敬業的現象,不少流量小鮮肉和圈快錢的導演編劇紛紛中槍。

而在此之前,人民日報還曾發文批評明星高片酬的現象。在2016年9月的一篇社論中,人民日報稱:演員不靠作品就混成明星,文藝不平庸才怪!

並在文章中舉出小李子的例子:萊昂納多少年時就憑《泰坦尼克號》一舉成名,但卻從未停止在演藝道路上不斷嘗試和突破。反觀我們的影視圈,所謂的明星不思進取,依然可以片約不斷。

承接這篇,人民日報還發文指出明星高價片酬的真正原因:演員為什麼貴?主要是好演員太少!

除了痛批演藝圈風氣浮躁之外,人民日報去年還曾兩度發文批判冬粉盲目追星的現象:「明星同款」除了炫酷還有啥。



近來因被歌手鹿晗合影而一夜成名的上海綠色郵筒紅得出人意料……年輕人對明星生活物質表象的過度迷戀,實際上也體現出這種追求內在的盲目和空虛。」

去年6月,人民日報刊文批當下盛行的「顏值王道」現象,指出「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這種說法原本就是偽命題,事實是對方一直在憑藉才華吃飯,碰巧還長了一副好臉蛋,結果才華在臉蛋的光環效應下反倒退居二線了。

人民日報批媒體/自媒體

身為內容生產主力軍的媒體和自媒體也是人民日報繞不開的批評主題。

從批評某報紙頭版標題不準確,標題黨沒節操啦,報道用語被網路用語綁架,過於粗鄙啦,到批評虛假新聞,沒底線洗稿,選題價值觀,都有涉及。

2015年10月,人民日報批「網路任性轉載」:是病,得治。文中批評不少網站和自媒體轉載時花樣百出,比如篡改標題,扭曲事實,標題是《昨晚,石獅,震驚全國!一家34口滅門慘案!轉瘋了!》,點開卻是一張34隻死老鼠的照片……

對於標題黨,人民日報也是深惡痛絕,近年來屢次撰文痛批。比如2017年1月就再次批標題黨:賺了眼球,丟了節操。而且社會民生新聞是標題的重災區,新聞網站是整頓重點。

2017年5月,人民日報發文批熱炒明星私生活現象,認為媒體不該為「明星私生活八卦」推波助瀾。

當某明星的個人隱私被曝光時,一大堆媒體會快步跟上,恨不得把該明星的前世今生都深挖出來。

但應該考慮的是,如此高投入地耗費在傳播八卦上,公共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引導作用被置於何處。

不應該為其提供平台、任其賣丑。

2017年3月,人民日報批地方新聞輿論工作:一味「低調」非良策。評論指出,同一個地區,有的市縣好故事常有,而有的沉悶無聲:「記者去採訪,也是能不說就不說,為何不發聲?答曰:領導有交代,低調,一般不宣傳。」

人民日報在評論中說,有的同志,覺得新聞傳播只是一門單純的業務性工作,還有的同志,思維停留在「防火防盜防記者」階段。「對於這樣的領導幹部,鄧小平同志早就告誡:不懂得用筆杆子,這個領導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

2017年7月6日,人民日報批新聞分發演算法:反覆推薦低質量內容讓人生厭。說一些熱衷於搬運新聞、沉溺於演算法的客戶端在商業上取得成功之後,給新聞的未來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一些新聞媒體的格局越來越狹小。

評論說,這種基於社交和點擊量的演算法技術,充其量只算得上機器篩選的雕蟲小技,生拉硬扯的內容推薦讓人煩不勝煩。

2017年6月,人民日報批洗稿式原創:越出底線的借鑒就變抄襲,「共享決不是抄襲的借口,借鑒同樣有其邊界」。(媒記君不禁贊同)

除了泛泛批評,人民日報也點名批評過一些自媒體人。比如2013年,人民日報在評論中點名批評微博名人@留幾手。認為@留幾手 常常爆粗口,對網友照片進行惡毒點評,甚至人身攻擊,但卻有網民擁戴,還在個人簡介里寫「我覺得我像一個藝術家」。人民日報:「這樣的藝術家,不要也罷。」

當時@留幾手 發微博回應:《人民日報》是一家好報紙,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講真話、做實事。感謝 @人民日報 @人民網 對人民的監督作用。對於人民日報的批評,我虛心接受。

不過@留幾手 目前的微博簡介依然是「我覺得我像一個藝術家」,不知道人民日報看到會不會不開熏啊。

人民日報批流行現象

對於一些時下流行的新事物,人民日報也是緊跟步伐……

比如2015年人民日報痛批說話中英文夾雜,並引用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苗笑武老師觀點:

當前一些國人對於使用英語存在著思想上的誤區,有人認為,說話時夾帶英語單詞顯得時尚,能夠提升自己的「檔次」和「品位」。這種想法比較膚淺,暴露了自身母語能力的缺失,也是文化上不自信的表現。

再比如時下流行的直播、VR以及共享腳踏車等等。

2017年2月,人民日報批破壞共享腳踏車:糟蹋腳踏車居然有這麼些花樣。

還有一類,損人不利己型。這樣的人就更可氣了。你到地方隨手一放,可以,非得推倒幹嗎?對你有啥好處?最可氣的是,騎完往車座子上插一根針!你損不損啊!你扎人家後頭騎車的,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共享腳踏車要告別任人糟踐,沒有有效的約束和管理是不行的。」

扒完這些竟然有點萌人民日報是怎麼肥四……你怎麼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