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理財產品鋪天蓋地 看似亮點的收益率中卻隱藏著「陷阱」!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人們慢慢發現,面對居高不下的CPI消費物價指數)以及萎靡不振的市場,作為投資者即使挖空心思來理財,跑贏CPI也幾乎是個奢望。其實,大部分人都不具備專業的投資能力,因此購買理財產品來進行投資理財,是大多數人的最常見的選擇,但是隨著理財產品銷售的日益火爆,人們似乎忘記了風險和收益並存的道理,過分地追求理財產品的高收益。

理財業務已經成為銀行新的業績增長點,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鋪天蓋地,產品宣傳手冊中收益率往往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殊不知就是這些看似亮點的收益率中卻隱藏著「陷阱」。例如,有些銀行以市場熱點及高預期收益吸引投資眼球,欠缺風險提示和產品說明。

陳先生2014年底投資10萬購買某掛鉤股票的一年期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時只知道該產品最高年收益16%,對產品說明裡的計算公式卻一頭霧水。去年股市一片大好,年底銀行卻告訴他:該產品到期收益率為零,唯一的收入是利息稅調整的補償合計39.6元。

這種「匪夷所思」的理財產品並非個例,隨著利率的不斷攀升,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水漲船高。為吸引投資者購買,很多銀行都競相推出收益率誘人的理財產品。但相關統計顯示,有近百款個人理財產品到期並未達到預期收益率。

預期收益畢竟不等於實際收益,有些銀行推出的號稱能跑贏CPI的理財產品,其實際收益率甚至比不上同期的活期存款利率。不少銀行為了加快理財產品的發行速度,縮短了研發周期,降低了風控要求,產品發行后,其風險完全由投資者來承擔。從長期來看,類似情況的頻頻發生,不僅引起了投資者和銀行之間的糾紛,同時還影響到銀行業整體的形象。

理財產品受到追捧,伴隨而來的卻是監管和運作的欠缺。數據顯示:至少十隻以上已到期銀行理伴隨而來的卻是監管和運作的欠缺。數據顯示:至少十隻以上已到期銀行理財產品出現「零收益」。雖然出於對信譽的重視,各家銀行在產品設計和管理上不會「有意」給消費者設下陷阱。但在利益導向下,某些銀行銷售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會誤導消費者以達成業績,甚至將自己都搞不懂的理財產品賣給顧客。隨後在產品運作的過程中,與理財產品有關的信息不能及時傳達給投資者,產品到期后的實際收益率個別甚至出現「零收益」或「負收益」。在沒有相關信息披露的情況下,投資者難以判斷究竟是市場還是產品管理的問題。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不要迷信預期收益。預期收益率常常出現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而除了固定收益類品種的預期收益率等同於到期收益率外,其他理財產品說明書上的預期收益通常是在過往經驗數據的基礎上預測得出。銀行銷售人員口中的「最高收益」並非沒有依據,但需要投資者理性對待,再高的預期收益率也不過是紙上的數字。重要的是看它要投資什麼資產,用何種投資手段,風險在哪裡?

其次投資風險心中有數。銷售人員在推銷理財產品時往往忽視風險提示,甚至隱瞞風險。銀行理財產品以穩健見長,但投資必定伴隨風險,即使是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也可能存在著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因此,對於不懂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涉足,對收益計算公式和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也要心中有數。

第三是保本產品看仔細。「本金安全」是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銷售人員也喜歡強調產品「保本」。保本產品具有低風險低收益的特點,投資者應根據個人偏好進行配置。值得注意的是:「保本策略型」並非「本金保證型」,許多號稱「保本」的理財產品不光收益率沒有保證,甚至有可能出現虧損。

最後是選擇銀行更重要。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購買理財產品也應注意銀行的選擇:一是與理財產品有關的許多信息普通投資者難以獲得,各銀行在信息公布和後續服務的質量上存在差異;二是銀行的產品研發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直接決定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因此投資者應盡量選擇創新能力強,服務質量好,理財產品受到普遍認同的銀行。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人看重的是銀行的信譽,期望在低風險的前提下獲得比存款更高的回報。但事實並不樂觀,次級債讓國外銀行暴露出了風險控制問題,由此看來選擇銀行理財產品也需謹慎,購買前提是充分的了解。對理財產品及其發售銀行的了解對理財產品及其發售銀行的了解越多,誤入「陷阱」的可能性就越低,在購買前應盡量收集相關信息,產品說明書尤其要看仔細,購買時理性面對銷售人員。

理財品作為銀行拓展中間業務的重頭,顯然有利於促進直接融資發展。但隨著理財品市場利率競爭的加劇,使得銀行在「保市場」與「增利潤」間陷入兩難境地。收益率越高,越意味著銀行不得不採取更為激進的投資策略,進而導致投資風險增大。

1.惡性競爭滋生利率泡沫。今年以來,各銀行使出渾身解數攬存吸儲,銀行理財品之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尤其超短期的7天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今年6月份飆升,甚至超過了1年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當預期收益被炒得越來越高,風險也在同步放大。

2.短線融資做長線投資。由於放貸資金緊張,銀行為了增加收益,往往會假手理財產品,將信貸資產「表外化」,以獲得更大放貸空間,甚至將這些資金投向那些資金需求量大、期限長的企業。一旦貸款企業經營不善,還不上貸款,就會造成銀行的不良資產增加,而購買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也很難獲得收益。

3.票據理財打「擦邊球」。因為貸款額度有限,銀行便和一些金融機構合作,打「擦邊球」騰挪信貸規模。例如,銀行利用一些金融機構對「票據賣斷」和「票據回購」業務在會計處理上不做區分的漏洞,將票據轉貼現,賣斷給該機構,再回購票據,騰挪出信貸規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