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作家王萬兵:導演莫華倫,內地唱歌劇不感興趣!

莫華倫在內地演出歌劇

文學創作指導導師:網路文學院院長、《新文報》主編 、作家第一村知名作家王萬兵及工作室鼎力推薦。

莫華倫在福建大劇院排練《藝術家生涯》時為演員說戲

人物小傳

莫華倫,1958年出生於北京,畢業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音樂系和曼哈頓音樂學院。1987年至1994年,簽約德國柏林歌劇院,任首席男高音。結束與德國柏林歌劇院的合約后,他逐漸將事業重心轉向國內,活躍於香港、內地。演繹過眾多經典歌劇,包括《圖蘭朵》《托斯卡》《藝術家生涯》《卡門》《阿依達》《弄臣》等。

「我就在北京的北醫三院出生,我的普通話沒問題!一般香港人說不了我這麼好的普通話吧?哈哈!」

聽著莫華倫言談間一股字正腔圓的京味兒,一般人真是沒想到,這位「港人」7歲以前的時光是在北京度過的,「說香港回歸的話題,你找我聊就對了,我感觸太大了,我是『雙身份』啊。」

莫華倫生於北京,長於香港;香港回歸前,他從歐洲返港;香港回歸后,他創辦香港歌劇院並擔任藝術總監,頻繁在內地、香港與國外演出。

香港回歸二十年,他深切地感受到內地的古典音樂氛圍日漸濃厚,而他的歌劇導演夢也在內地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學會計專業,卻愛上了歌劇

如果不是中途轉行,現在的莫華倫,極有可能是一位叱吒中環或美國華爾街的金融界人士,可命運的安排偏偏是,他在18歲學會計專業的時候愛上了歌劇。

當時,他在美國夏威夷大學學習,看了一場歌劇《藝術家生涯》,突然被回蕩在劇院中人聲肉嗓的音響效果震撼,毅然決定轉修音樂。在取得夏威夷大學學士學位之後,他去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攻讀了碩士學位。

1987年,德國柏林歌劇院到美國招收年輕歌唱家,莫華倫作為唯一一個被選中的人,推掉美國所有劇場的演出,到歐洲發展。

一開始他只能唱配角,直到有一次,距離歌劇《弄臣》開演只有3天,劇院工作人員突然問他:「沒有任何綵排,你能演公爵嗎?原定演員臨時有事。」「能!」莫華倫一口答應。於是在柏林歌劇院的舞台上,大幕拉開——他憑藉一副金嗓子,成為第一個在那兒唱主角的華人。

時至1994年前後,莫華倫越來越想念祖國,「第一是想家了,我的父母都在香港;第二是想吃了,粵菜太精緻了,燒臘燒鵝,好吃!」於是,他決定回香港——中斷了與柏林歌劇院的合同,並非到期放棄續簽。面對德國同行的困惑和挽留,他只有一句話:「我想我家,這可以了吧!」

就這樣,早在香港回歸之前,莫華倫就回到了家鄉。1995年,他又借著錄唱片的機會回到北京。那是他在內地錄製的第一張唱片,就在一個軍隊大院的一間錄音棚。在莫華倫的印象里,當時的北京和他7歲離開時的樣子沒什麼太大區別,「天安門很雄偉,大街上沒什麼車,天空是蔚藍色的。」

不過,當莫華倫以歌唱家的眼光回看這座城市時,一絲落寞湧上心頭:想找音樂廳,就一個北京音樂廳;想找劇院,就一個世紀劇院。「當時保利劇院都還沒有呢。」

這也難怪,古典音樂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北京「還沒起來」,音樂廳、劇院等相關設施自然不多。也是這個原因,莫華倫把主要演出都排在了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當時的他絕不會想到,以後的北京會成為他縱情放歌的大舞台。

曾對在內地唱歌劇不感興趣

坦白說,最初一段時間裡,莫華倫是不太相信內地的歌劇製作水平的。

「有一次我來內地演出,竟然看到合唱演員的歌譜上,用中文標註發音。」這是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但他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唏噓。他率真地直言,剛回北京時所看到的歌劇製作,也讓他覺得很不到位:布景、舞美、燈光,乃至服裝,都跟不上趟。也因此,他對在內地唱歌劇幾乎提不起興趣。

直到2008年3月國家大劇院第一部自製歌劇《圖蘭朵》全球首演,隨後又赴上海演出,他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

當時他正在上海,看了這部歌劇后大為震撼:製作這麼棒!「我在國外看過也演出過很多個版本的《圖蘭朵》,很多人認為圖蘭朵是一個很殘酷的公主,把舞台製作得非常黑暗。」而國家大劇院的製作,對他的審美算是一次「撞擊」,他第一次看到一部歌劇把圖蘭朵光彩的一面展現出來,「其實圖蘭朵只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公主,她的心很善良,她的兇惡只是表面而已。」

此時,國家大劇院向莫華倫伸出了橄欖枝,邀約他加盟當年8月《圖蘭朵》二輪演出。「當然願意!」莫華倫一口答應。

合作一開始,就停不下來,《藝術家生涯》《卡門》《茶花女》《唐豪瑟》……一部部歌劇在北京上演,讓莫華倫的面孔日漸為北京觀眾所熟悉,而他也在心中默默刷新著對北京樂迷的印象。

莫華倫記得,國家大劇院版《藝術家生涯》首演當天,他在大劇院辦了一場個人講座。活動中,幾位聲樂專業的學生請他現場點評,他們的演唱讓他大吃一驚,「內地真的有很多歌唱人才。雖然他們在技巧上還不太成熟,但音色非常好聽,很有潛質。」不少來聽大師課的普通樂迷,也圍在他身邊問各種問題。講座結束后,樂迷們排起長隊等他簽售。「原來內地樂迷對古典音樂的熱情如此高。」莫華倫跟著興奮起來。

從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登台算起,過去近10年了,莫華倫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個舞台,愛上了北京,「現在的北京觀眾和20年前我來錄音的時候可不一樣了,變化太大了!」在他眼裡,沒有比「愛憎分明」四個字更適合形容北京觀眾,「唱得好就喝彩,唱得不好,沒得說,台下肯定沒反應。現在世界上那麼多的著名歌劇導演和演員,都愛來北京演出,觀眾見得多了,口味兒變刁啦。」

「懂總譜的導演,又多了一個」

自己製作歌劇,是莫華倫心中的一個夢想。最初,他是在香港為目標而跋涉。

「當時香港一年做一部歌劇,請我去唱。」有一天,一貫紳士做派的他,突然用手敲了敲桌子,「一年,只有一部,完全是隨機的,沒什麼固定的公司或是團體來做。」於是,莫華倫跟一批歌劇愛好者在2003年成立了香港歌劇院,並擔任藝術總監,一邊做西方歌劇,一邊推原創作品。

歌唱家變成了製作人,莫華倫的工作就再也不是在台上亮一亮嗓子,拉贊助、找演員、管雜事,變成了他的分內事。

「比唱歌難一百倍的事情是什麼?是錢。」那時候,他工作中一半的時間都花在拉贊助上,每天在外面跑東跑西,和贊助商談項目,也和政府的工作人員聊劇目。「好在我還有一點名氣。」他笑言。十幾年來,香港歌劇院作為非盈利表演團體運營,平日里的工作人員只有8個人。有歌劇項目時,他們再臨時組建一個五六十人的團隊:合唱團是業餘的,白天上班晚上唱歌;樂隊,等到有演出的時候臨時請;場地就是租用的香港文化中心的場地。

在香港搞古典音樂不易,反過來也讓莫華倫更加看好內地古典音樂的未來,「內地大多數藝術院團的性質和香港不一樣,有國家和政府的扶持。」

在內地行走多年,莫華倫特別有感觸,不僅國家大劇院、中央歌劇院這樣位於首都的藝術機構,已經有了強大的製作班底,而且在江蘇、湖北、福建、重慶等省份和二三線城市,也能看到高規格的劇院和音樂廳,致力於普及古典藝術。

「最近有很多地方都在做原創歌劇,這是好事兒,絕對是好事兒。」莫華倫語氣里透著輕快,「先別說劇作質量好與不好,放眼長遠,藝術發展就是這樣,得先有作品,才能評選好不好。要是全國一年才做一部原創歌劇,得到什麼時候才能有好作品?」

2014年,福建大劇院找到了莫華倫,以「百人計劃」政策引進人才,希望他出任藝術總監。一年後,莫華倫正式受聘於福建大劇院,出任藝術總監。除了推出新版歌劇《托斯卡》《卡門》,莫華倫也開啟了自己藝術生涯的新嘗試:在普契尼歌劇《藝術家生涯》中擔任導演,這也是他的導演首秀。

「以前沒場地、沒人,如果光有我在這兒瞎導,肯定不行。」莫華倫覺得,現在內地歌劇市場「條件開始成熟了」,「二三線城市人才多了,也有劇院了,能做起來了。」

當製作人,可以挑選導演排歌劇,現在自己成了導演,莫華倫就要事必躬親,一頭扎到排練廳,每天12個小時「盯班」:演員該從哪裡上場,在舞台上怎麼走位,動作怎麼做……發現演員演唱和表演找不準點,站在一旁的莫華倫就得趕緊啟發和引導他們。

「當導演其實不難,尤其是做《藝術家生涯》不難,你看總譜,作曲家普契尼把強弱、調度都寫進去了,吃透了就沒問題。」莫華倫說。其實,懂歌劇的人都知道,在當今歌劇製作行業中,能看懂總譜的導演其實並不多。

「要想做好歌劇,專業化的團隊非常重要,不光導演、舞台監督,最好燈光、舞美都會看譜子。」莫華倫突然伸出手指了指自己,「好在我加入了導演行列,會看總譜的導演又多了一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