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想聽真話?那「至人所未至」的腳步就不能停

原標題:你想聽真話?那「至人所未至」的腳步就不能停

記者「至人所未至」的腳步不能停

資料圖。

「至人所未至」,是「長江韜奮獎」獲得者、解放軍報社著名記者高艾蘇生前新聞實踐的突出特點。他曾隨空降兵高空跳傘、隨潛艇深海遠航、隨官兵武裝泅渡,鑽戰略導彈發射井、進核試驗中心爆點、參與邊境反伏擊戰鬥,登上全軍所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邊防哨所,用極富傳奇色彩的采寫經歷,為軍事記者職業精神做出了生動的詮釋、深刻的註解。

「發揚職業精神」,是習總書記對新時期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希望。當前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海量信息撲面而來,傳播日益快速化、碎片化、直觀化。在上網可知天下事、人人皆可為記者的今天,軍事記者是否還需要「至人所未至」的精神?回答當然是肯定的!

「深入群眾,深入調研,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我們搞好宣傳報道,加強隊伍建設的根本途徑。」這是幹了一輩子新聞工作的著名記者穆青的切身感受。新聞實踐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腳板底下出新聞是其中重要一條。隨著時代發展,「至人所未至」的實現形式可能有所變化,但本質不會變,腳步不能停。信息越是海量、越是同質、越是繁雜,越需要軍事記者「至人所未至」地從事報道工作。只有「至人所未至」,才能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報道,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信息越海量,越需要「至人所未至」地報道真實

互聯網時代,習慣於「打開網路看新聞」的部隊官兵,無論是想了解世界熱點地區複雜多變的鬥爭局勢,還是想知道自己家鄉建設的發展變化,只需在網上輸入幾個關鍵詞,屏幕上很快就會顯示出一長串鏈接,內容應有盡有。

但是信息數量的「多」並不能保證情況的「真」。網上的很多消息,真偽難辨,不少虛假內容摻雜其中,一些片面報道擾人耳目,影響著官兵對事實的判斷。去年網上熱炒的「渾水泡麵」「泥水饅頭」事件,就是典型例證。大量負面消息傳播很快,而抗洪部隊後勤保障真實情況卻被嚴重稀釋,教訓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越是信息海量,越容易淹沒事實,越需要報道真實。

然而,由於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十分廣泛,「你知道的讀者知道,你不知道的讀者也知道,你還沒來得及知道的讀者早已知道」,軍事記者要衝出信息包圍,報道事實真相,寫出讓讀者記住的「這一個」。

著名軍事記者高艾蘇「至人所未至」的實踐經驗,即便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的作品,時隔多年讀來仍讓人如臨其境。比如,關於空降兵跳傘,高艾蘇這樣寫道:那一瞬間就像墜入無底洞,「呼嘯的風吹歪了我的臉,身體以每秒50米的速度砸向大地,1秒、2秒、3秒……我頭腦里一片空白」。這樣的報道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深入到了別人不敢、不想或沒有去的地方,挖到了別人沒有捕捉到的真實事實。

腳下的路與別人「不一樣」,才能寫出讓讀者忘不掉的「這一個」。這是高艾蘇的新聞實踐的總結,也是許多軍事記者的采寫體會。尤其面對當前網上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記者只有「至人所未至」,真實的「這一個」才能冒出來、留得下。對新時期的軍事記者來說,「至人所未至」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肩上的擔子不是變輕了,而是更重了。

現在儘管交通、通信都很便利,但「至人所未至」沒有捷徑。要讓讀者記住的「這一個」新聞,從招待所的材料里翻不來,從辦公室的電話里聽不來,從互聯網的搜索里找不來,只能走進人跡罕至的邊防哨所、硝煙瀰漫的演習場、基層官兵的真實生活,在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體驗中感受到,在深入調查、深入分析、深入思考中挖掘到。「至人所未至」的路很長,有追求的軍事記者應該永遠在路上。

信息越同質,越需要「至人所未至」地傳遞獨有

多年前網路聊天興起的時候,有人戲稱,你可能不知道對面與你聊天的到底是男還是女。今天,當各種各樣的信息滿天飛時,你可能也不知道其中不少出自機器之手。

隨著大數據技術日趨成熟,一些大型媒體集團開始在體育、經濟等報道領域增大機器寫作的比重。一份數據詳實、分析到位,甚至有細節描述的報道,機器套用相對固定的模版不到1分鐘就能自動生成。不僅如此,極具互聯網特徵的「雞湯文」「情緒文」大量湧現,無論文風、結構甚至語調也都高度類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報訊」式的獨家新聞越來越少,「綜合某某某」的報道越來越多。互聯網時代,新的「千文一面」問題越來越突出。

這些像製造肯德基漢堡那樣用程序化、模式化、套路化生產出來的同質信息,一個最大問題是缺乏獨有的特色,缺少感情溫度。它們可以像快餐那樣填飽人的肚子,滿足受眾基本的求知需要,卻不能像家常菜那樣有獨特的家的味道,給人以感情的溫暖和精神的愉悅。這類信息有時候能吸引眼球,但更多時候往往難以打動人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深入人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獨家新聞。」這是高艾蘇總結「至人所未至」實踐時的感悟。無論寫邊防哨所官兵,還是寫潛艇遠航生活,高艾蘇的作品總令人感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至人所未至」,深入到戰士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們的高尚情懷,寫出獨有的內容、獨有的感受、獨有的情懷。比如描寫官兵在潛艇吃飯:嘔吐得粒米未留的新兵,「為了勝利,要吃口飯」,又堅強地從鋪位上爬了起來。高艾蘇的筆端總是這樣飽蘸真情。與冷冰冰或帶著職業微笑式的大量同質信息比,像這樣「至人所未至」所傳遞信息恰恰是廣大官兵更需要的。

在獨有信息上「至人所未至」,對軍事記者來說,需要特殊的要求:嘗一嘗戰士吃過的苦。深海遠航、武裝泅渡,高艾蘇憑著和戰士們一樣吃苦、一起歷險的精神,贏得了他們的信任。他描寫伏擊戰鬥的特寫《當敵人襲來的時候》發表后,前線官兵搶著收藏報紙,不為別的,就在於軍事記者同他們一起親身參加了這次戰鬥,就在於記者發現了平時不被注意的英雄戰士,就在於記者用自己帶血的手寫出的新聞。

獨有的信息,往往靠真情換取,真情也需要用真情傳遞。一位在軍區報紙耕耘了30多年的老報人在給軍事新聞學子授課時深情地講到,一個有激情的軍事記者才能寫出獨有的報道。「至人所未至」地報道新聞,重要前提是「堅持正確的工作取向」,心繫戰士、謳歌戰士。只有始終滿腔熱情,才能在情感上「至人所未至」,寫出撥動心弦的「這一個」。

信息越繁雜,越需要「至人所未至」地揭示真理

說到高艾蘇,很多人立刻想到的是他的「鐵腳板」。但是,腳板到,「寫不到」,還是出不了好新聞。高艾蘇不僅走到了,還寫出了別人看得到卻想不到、寫不到的好報道。應該說,透過表象揭示本質也是一種「至人所未至」。

以全票獲「第三屆全國現場短新聞」一等獎的作品《戰士永遠是和平的使者》,就屬於這類「至人所未至」的報道。當時高艾蘇和不少記者一起採訪友誼關,當大家都在關注「奉獻」與「吃苦」時,他卻另闢蹊徑,從新的國家利益觀思考:現代意義的局部戰爭的重要目的是調整世界戰略格局,維護國家戰略利益。和平雖然來臨,但參戰軍人價值永恆。這次新聞采寫,「至」的雖然是「人皆至」的新聞現場,但高艾蘇用軍事記者的戰略眼光,發現了新聞事件的內在本質,在新的思想高度和思維層次上實現了「至人所未至」。

在信息越來越快捷的今天,這樣的「至人所未至」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一方面,秒速更新的新聞層出不窮,許多官兵一刻不停地「追新」,卻騰不出一刻思考為什麼「追新」。一則則熟悉的新聞組成的卻是一個陌生的世界,看不清「帶根本性的東西」。另一方面,以大數據為支撐的互聯網不斷推送新聞,用戶喜歡什麼就推送什麼,很多時候自己以為掌握了全世界的真理,實際上不知不覺中成為信息的孤島,在偏執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信息的快捷容易滿足一時感性認知的需要,但也可能在「快」中造成理性理解的困惑。從長遠看,相對於追逐一個接一個的「是什麼」,受眾更需要追尋背後的「為什麼」,更需要記者「至人所未至」地揭示真理,從而藉助理論的眼光看清世界、消除迷茫。

然而,相對於看得見的「至人所未至」,透過現象看本質,「至人所未至」地揭示真理,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需要報道者流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努力。解放軍報社原社長呂梁曾叮囑年輕的軍事記者:沒有戈壁你跑不起來,沒有戰場你沖不出來,沒有高原你站不起來,沒有基層官兵你寫不出來。世上沒有貼著標籤的真理,不下採訪的苦功夫、思考的真功夫,很難「至人所未至」。只有像新聞前輩那樣,到戈壁灘去,到戰場去,到高原去,到基層官兵身邊去,深入實際做一番尋根究底的發現與探索的調查研究,才能「至人所未至」地揭示出讓官兵「心裡亮起來」的「這一個」,不負軍事記者的神聖職責,寫出具有思想深度的新聞作品來,來燭照官兵的人生之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