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匯議 | 第26期公益慈善學園沙龍簡報:公益教育與行動研究

2017年5月31日晚,公益慈善學園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所所長尚立富老師、北京師範大學公益研究中心副所長沈亞清老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許惠英老師圍繞「學校-社區-家庭」三聯動的公益教育模式和行動研究進行了分享。

此次沙龍報名人數眾多,現場座無虛席。本次沙龍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衛小將老師主持。

「每個人都可以改變,每個人都有力量。」

(尚立富老師)

尚立富老師對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所的成立緣由、發展理念和未來展望進行了分享。

關於成立緣由:

一是希望讓更多人參與到公益中來,帶動整個社會的關注;

二是形成本土的公益教育理念;

三是讓家庭、學校和社區達成一個統一的價值共識。

七八年前公益是一個冷門行業,人們對於公益的認知大多為「公益即慈善」,而實際上,慈善是包含在公益概念之內的,慈善多解決當事人一時的困難,而公益則注重從思想、制度、文化、經濟等層面解決某一個社會問題。

現如今,雖然的公益事業正在以美國為目標不斷發展,但的熟人社會與美國的公民社會不同,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並不能解決本土問題。不僅如此,我們現今更多地把學生作為學習者,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參與者。

學生、家長、社會三個體系割裂,沒有達成一個統一的共識。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是成績,而不是個人素養;社區做活動變成形式主義,不去考慮學生參與活動能得到什麼啟發和收穫;家長僅僅以讓孩子上學為目的,而不是以讓孩子發展為目的。

由此,尚老師成立了青少年公益教育研究所。

之後,尚老師通過展示學校的課程向大家分享了研究所的理念與發展現狀。尚老師對公益的界定是公共活動。

在學校方面,活動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主旨,而不是單一分散的活動,研究所希望讓學生的活動系統化、有關聯性;

在社區方面,他希望學生不是為了做活動而做活動,現在已有許多居委會加入進來,研究所已有一套完整的學生參與社會工作的流程、模式;

在家庭方面,現如今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更多地是壓迫式,而非活動參與式,這導致了許多親子問題的產生,研究所希望開發一個0-18歲的「幾歲孩子幾歲父母」的教育模式,利用家庭環境對孩子進行培養,目前0-6歲的模式已經成型,正在開發7-18歲的培養模式。

對於研究所的未來發展,尚老師說道:「多做事,少說話。」現在教育部已經對中聯考的評價標準進行改革,把志願服務次數、時長算作一個評價維度。研究所正在通過實證研究,在完成現階段目標的基礎上,建立聯動模型,在未來政策變動時進行適當地推動。

「讓鮮艷的公益教育之花在社區青少年中競相開放。」

(沈亞清老師)

首先,沈亞清老師分享了開展社區青少年公益教育的背景:在政策方面,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對青少年教育工作、志願服務工作展現了高度重視;在社會需求方面,現今,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家庭教育偏愛溺愛、感情弱化、教育缺位;社會環境貪污腐化、道德失范、醜惡現象頻現。

在青少年中開展公益教育呼聲一片。

開展青少年公益教育,探索「學校-社區-家庭」互動的校內外相結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突出抓好社區青少年公益教育,最終達到使青少年能力和素質全面提升的教育目的。

(互動關係模型)

之後,沈老師分享了開展社區青少年公益教育活動的具體做法。

一是學習公益理論,制訂落實計劃;

二是真情融入社區,努力排憂解難;

三是加強師資建設,開展培訓交流;

四是活動異彩紛呈,公益之星閃爍。

最後沈老師還向大家展示了項目累累的碩果。沈老師精神矍鑠,老有所為,為有所樂,樂有所得,贏得了全場的掌聲和歡呼聲。

「教學生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許惠英老師)

首先,許惠英老師對人格、素質和素養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展示和分析了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圖,

並給出了公益人格的定義,「公益人格是體現人的公益行為的身心組織,表現為以博大的愛心去愛家人、愛他人、愛集體、愛社區、愛祖國、愛世界和愛我們生存的地球。公益人格的身心組織主要由公益意識、公益情感態度、公益價值觀、公益能力、公益意志力和公益行為組成。」

之後,許老師對公益人格教育進行了分享。

公益人格教育就是引導學生在愛的活動中,即在愛他人,愛社會的服務他人和社會的公益行動中,逐漸形成學生的公益意識、公益情感態度、公益價值觀、公益能力、公益意志力和公益行為。

人格需要人格的教育,共情和責任感是公益人格教育的核心,我們要在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公益人格。

最後,許老師對國小公益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活動範圍進行了探討,對公益人格教育模式、課堂結構、課程主題進行了分析。

最後,許老師提出公益人格教育當前推行的難點。

現今,公益教育課程在教育體制內推廣難度大。教師對公益的理論和教育方法欠缺,沒有實施的時間;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意識和需求不足,在學校沒有形成氣候;家長缺乏對學習孩子公益人格培養的意識,只注重在知識的活動上。

同時,許老師也給出了強化對策:

一是將公益教育的實踐儘可能與學校教育體制相結合。培訓一批骨幹教師,帶動實驗的擴展;

二是擴大試驗區,形成學生群眾性的參與,造成青少年公益活動開展的趨勢;

三是加強社區聯動式服務機制,引導家長帶領孩子參與社區建設。

嘉賓分享結束后,現場的觀眾積極進行提問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

在場大學部生表示現今存在很多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得綜測而參加活動等現象,嘉賓們分享了耶魯畢業生回國做村官等故事,不否認社會價值觀的多元性,但激勵同學們減少功利性,去為公益事業做貢獻;

在場研究所對「學校-社區-家庭」的聯動模式最初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提問,三位老師分別從學校、社區、家庭三個維度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並對模式形成的機制進行了解答;

在場博士生對模型內部互動尤其是學生在模式中被放置的位置提出了疑問,許老師回答說,現在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志願活動等活動是學生主動發起的,並非不考慮學生的興趣點,由家庭、社區、學校強行干涉,而是「家庭-社區-學校」聯動模型能夠為學生提供支持。

在場的社會工作者以現今實務屆存在的現象向嘉賓進行了提問,嘉賓們從理論、實際方面進行了解答。

註:本文為原創內容,如轉載請與微信 charitieschool 聯繫相關授權事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