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新書推薦|文化遺產學論集

賀雲翱先生新書《文化遺產學論集》現已上市啦!

這本書收錄我的42篇文章,主要是近20年來我在文化遺產事業實踐中及對「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方面所做的一些思考。根據文章的大體內容,分成文化遺產學理論體系構建、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討、世界遺產的理論與實踐、區域文化遺產個案研究五類,試圖建構起文化遺產學的初步學術框架體系。當然,近20 年來,我在從事考古或教學之餘,曾主持或參與過的有關文化遺產調查、基礎研究、保護及利用規劃、陳列展示、世界遺產申報等方面的課題超過百項,書寫過的有關文化遺產方面的文字也不下於數百萬字,不過,它們大多要麼已是單獨成篇的文本,要麼保留在一個個規劃之中,其中單獨形成文章並公開發表的大約在五六十篇,這次選編主要是針對教學及科研參考工作需求,但是也試圖對自己過去在文化遺產學方面所收穫的一些成果理出一個脈絡,以便供文化遺產界的同志們交流和批評。

我從1977年參加聯考並於1978年2月進入南京大學開始,就與文化遺產事業結下不解之緣。當年我們在校讀書的時候還沒有「文化遺產」的學科概念和課程,但是我們所學考古學專業以及中外歷史、古代文獻、古代建築、古代陶瓷、古代書畫、古人類學、地貌學、博物館學等,恰恰是今天的文化遺產學的基礎性知識。大學畢業之後,在南京博物院先後從事田野考古和參與《東南文化》的創刊及編輯工作,一直打交道的都離不開文物、文化或文化遺產領域,所以,到了1996年,在負責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業務工作時,正好趕上國家開始逐步重視文化遺產事業的時代,過去的一些學術積累與當時的工作正可結合,特別是1998年開始負責明孝陵考古及參加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工作,為我增加了許多有關文化遺產方面的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考。

2002年7月,我回到母校南京大學,回到我曾經求學過的南京大學歷史系。2003年,學校批准了我提交的關於成立「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的申請報告,一個以「文化遺產」為專業方向的學術平台得以建立,當時,這個研究所也是全國高校中極少見的文化遺產專業研究機構。十幾年來,我和研究所的同志們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北至長城和草原,東到遼吉,西至新疆邊陲,南到寶島台灣,還前往亞、歐其他國家,考察、交流有關不同類型文化遺產的話題,同時還為學生開設文化遺產課程,在此過程中,收穫了不少的經驗和知識,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表淺的思想。文化遺產作為一門內涵廣博深厚的偉大社會實踐和學術事業,直到今天,我僅僅是一位學步者,這不是自謙,是我真實的心聲。儘管今天有所謂「文化遺產熱」,但與經濟建設等相比,不管是社會管理部門還是學術界,遠沒有對這門事業及學科給予應有的尊敬和重視,這是我們應當繼續為之努力工作的理由。由於這門科學的年青,由於它的跨學科性,由於它在學科建設方面的不成熟,作為文化遺產事業的熱愛者,我們探索的路還很長。

這麼多年的文化遺產實踐過程中,得到過太多同志的幫助。在起步的時候,國家文物局的郭旃同志,中山陵園管理局的王學智、劉伯生、王前華同志,江蘇省文物局的王惠芬同志,南京市文物局的譚躍同志等都給予過指導或幫助。後來開展的大量工作,與太多的同志有過合作,給我留下極深印象的如南京大學的任利劍同志,宜興市的吳峰楓和洪雅同志,南京市規劃局的周嵐和葉斌同志,南京市文廣新局的刁仁昌同志,國務院三峽辦的黃德林同志,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朱華同志,南京城建集團的蔡龍同志,江蘇省文物局的劉謹勝同志和李民昌同志,新疆吐魯番文物局的王霄飛同志和伊犁州文物局的佟金玉同志,安徽省文物局的李修松同志和張宏明同志,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的楊立新同志,寧波市考古所的王結華同志,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宋大川和白岩同志,重慶市文物局的程武彥、幸軍、王建國等同志,湖北省文物局的王鳳竹同志,南通市政府的朱晉同志,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的鄭孝清同志等。其他有過具體課題合作的同志太多太多,無法一一提及,但我都一一銘記在心,深懷感謝,是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事業,讓我們為著國家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發展而開展合作,在不同程度上既成就了社會,也成就了我們的人生理想。當然,在文化遺產學方面,我更加重視實踐,重視把自己所學用於社會發展和民生需求;也更喜愛對文化遺產展開田野調查及實證性研究。

賀雲翱

作者簡介

賀雲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學南京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大眾考古》月刊主編。兼任考古學會三國至隋唐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江蘇歷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江蘇省錢幣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先後發表過百餘篇學術論文及著作,特別是在六朝都城研究、「六朝瓦當」學術體系建構、早期佛教考古研究、明孝陵考古、南京城市歷史文化研究以及「文化遺產學」研究等方面贏得了較大的學術聲譽,代表著作有《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六朝文化:考古與發現》《文化江蘇:歷史與趨勢》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