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發源與發展白茶,它的傳統工藝幾近自然,不炒不揉(新工藝白茶除外),其外表滿披白毫呈銀白色(主要見於葉背)。白茶產於福建,以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應為福建、建陽、政和、松溪(1960年政和與松溪合併為松政縣,1962年恢復設置。1970年再次合併額外松政縣,1974年析出置縣)。白茶的特性為:清、潤、和、養。因其工藝主要為萎凋、烘乾,故保持了更豐富的茶葉原始內含物質,品味也更接近自然,清爽而甘甜,清雅而不清淡,清醇而不乏內含。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白茶功效和健康的研究認識,白茶這六大茶類中的「小門派」也逐步引起了業界的重視和廣大消費者的追崇,尤其是一些學者和研究者對老白茶的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民間「一年茶,三年葯,七年寶」的說法,使得白茶的生產、研究、消費贏得了蓬勃的升級與發展的空間和機遇。
白茶的起源
1、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白茶為六大茶類中的「小門派」且僅產於福建福鼎、建陽、政和、松溪等縣(市),尚未引起業界的太多關注。但隨著茶產業的發展及產地政府和業界對白茶的重視,白茶的發源說也不斷的被「挖掘」、被「發現」、被「發展」,於是有了今天的古代說、唐代說、宋代說、明清說與現代說。張天福老先生1963年所作《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一文,且如陳宗懋院士主編的庄任老先生編寫的《茶經》(992年出版)中所說:即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福鼎茶農以菜茶(有性群體)的壯芽為原料創製了銀針白毫(現也稱白毫銀針),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在福鼎點頭鎮柏柳村選育繁殖成功。由於菜茶的芽頭太小,1885年起改用福鼎大白茶品種茶樹的壯芽為原料製作銀針白毫。白茶的傳播路徑為福鼎、水吉(水吉縣始建於1940年。原始建甌縣的第一大鎮水吉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水吉縣繼續維持。1956年7月9日,經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4次會議通過,撤銷水吉縣,將水吉縣所屬的轄區分別劃歸建陽縣、建甌縣、浦城縣、1956年9月25日,水吉縣撤銷實施。)、政和、松溪。以制茶種類說,先有銀針,後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再有新工藝白茶;先有小白、後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政和縣於1880年發現政和大白茶,1889年開始製作。2、至於古代說、唐代說、宋代說、明清說及許多詩書、一些歷史名人的書中描述,均不能稱為現代茶葉加工分類學中所說的白茶。其一,古人的記載只是原始的概念,並未形成系統的工藝分類概念。古人的「采之、曬之、用之」只是知道其有藥用功效、提神功效等,並未認識與提升到加工工藝的概念,更不用說到分類的概念。其二,不同年代的書中記載「白茶」也多以嫩梢芽葉黃化的茶樹或白化的茶樹稱之為白茶,而並非用白茶工藝製作的白茶,如安吉白茶,其鮮葉原料為白化的茶樹品種--白葉1號,按綠茶的加工工藝製作,實為綠茶,並非現今六大茶類分類中的白茶。其三,從茶葉加工學上說,在明代以前均無提到白茶的關鍵工序萎凋的製作描述與記載。因此,白茶的創製時間應為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白茶的發展
3、白茶的對外貿易,從1891年(光緒十六年)開始出口銀針白毫,1912-1916年為全盛時期,當時福鼎和政和兩縣年均生產1000度擔(1擔=50公斤);1917-1921年受歐戰影響,一落千丈,於是改制白毛猴、蓮心、白牡丹;到1934年期白茶銷況才開始轉好。至抗戰前的1936年,福建全省白茶產量為3280擔;1937年抗戰爆發后,全國及福建的茶葉生產產量銳減,出口受到了巨大影響;到1950年福建白茶產量為1100擔,出口量為0;到1951年生產迅速恢復,產量達2526擔,但出口僅為6擔;直到改革開放前的1977年,福建的白茶生產與出口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白茶干毛茶產量900噸,出口成品茶501噸。1949年新成立以後,在計劃經濟指導下,福建白茶生產與出口有著嚴格的劃分與計劃。在貿易商1950年以前,全部由私營生產與銷售;至1952年採購與銷售,公私各半;到1954年改成全部由公有採購、銷售,並由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包收。1955年前白茶分別從福建、廣東兩口岸出口;1956年由中茶決定全部經福建口岸出口。20世紀80年代以前,台灣也生產白茶及出口香港地區,並且在50-60年代的市場份額超過福建。1958年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的白茶出口僅佔香港進口的34.89%,而台灣白茶佔65.11%;1961年佔23%,而台灣白茶佔77%;直到1973年,福建的白茶出口才佔有香港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達到了63%,超過了台灣白茶;1977年達到501噸,佔香港市場容量的80%以上,佔據了主導地位。為此,台灣白茶也從20世紀80年代后,逐漸退出了香港市場。4、在計劃經濟年代,白茶茶區主要集中在閩北的建陽(佔80%)和松政縣(松溪、政和),其中建陽以漳墩區為主(占建陽的83%左右),而松政縣集中在城關和東平。1962年福建省白茶收購計劃3400擔,其中建陽2200擔,松政縣800擔(其中銀針2擔),福鼎縣400擔(其中銀針8擔)。白茶成品生產工廠分別在建陽茶廠、政和茶廠和福鼎茶廠。到80年代初期,各廠的分工分別為:建陽茶廠主要生產貢眉、壽眉,政和茶廠主要生產白牡丹,福鼎茶廠主要生產銀針白毫和新工藝白茶。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福建白茶的生產格局和銷售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出口地區除了港澳、東南亞傳統市場外,也拓展到了歐美市場,國內原來僅在廣東地區銷售,現已銷往全國各地。特別是2008年以後,福建白茶迎來了發展新時期,白茶產業在產地政府和各業界的推動下,在國內迅速升溫、發展。2004年,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嚴格評審,福鼎白茶註冊為原產地標記地理標誌,並成功向國家工商總局申請註冊「福鼎白茶」證明商標。白茶的創製與發展
1796年創製白茶:菜茶(銀針:小白)——福鼎1885年福鼎大白茶(銀針:大白);菜茶(銀針:小白或土針)1889年政和大白茶(銀針)——政和1922年前大白茶:白牡丹——建陽漳墩菜茶:貢眉、壽眉福建水仙:水仙白1964年新工藝白茶——福茶2006年白茶緊壓茶
了解、品飲白茶是人生一大快事!請加白茶精選私人微信為好友:cha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