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3): 二、攝善法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3):

二、攝善法戒(2)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 3二、攝善法戒(2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二、攝善法戒

引攝

此復云何?

謂諸菩薩依戒住戒,於聞、于思、於修止觀、於樂獨處,精勤修學。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上):「此復云何下廣明,於中有三,初約三慧明攝善,二約三業明。如是時時等明身業,於諸妙境下明語業,於十方界下明意業。以身語意下總約三業明迴向發願及供養行而無放逸身業。

初約敬田以明三,於疾病下約悲田以明。第三於諸學處下若依景雲明七善,今依測雲明九善:一正念,二正知,三正行,四防守密護根門,五於食知量,六初后夜常修悎寤,七親近善士依止善支,八護持不犯,九犯已能悔。此九善法並如聲聞地出離地二道資糧中說。

此雲正念當彼第五資糧,正能防護根律儀體,正知當彼第八資糧,正行當第四資糧安住具戒等,防守密護根門者心根律儀所防,六根體由所防無過清凈故,等為一善處思量。言於食知量初后夜常修悎寤親近善士等,如彼廣說。

言於自愆犯審諦了知深見過去者,當彼第四資糧。

有六句中第五句於微少罪見大怖畏。」

這是「自所引」,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創造出來這樣的攝善法戒。

「謂諸菩薩依戒住戒」,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受了菩薩戒;受了菩薩戒,他的心就是以戒為依止處,心是他安住的地方,叫做「依戒」。「住戒」,就是不失掉,不違犯這個戒法,就是持戒清凈的意思。

「依戒住戒」之後,「於聞、于思、於修止觀」,要努力地做這件事。

「於聞」,就是去學習佛法。「于思」,學習了文字的佛法之後,內心還要專精思惟。「於修止觀」,有聞思的基礎之後,還要坐禪的,要修止觀的。在什麼地方修止觀呢?在「阿練若處」,歡喜獨自一人在一個地方住。「精勤修學」,就是努力地去修學止觀。

如是時時於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即於尊長勤修敬事。

這是「他所引」。

「尊長」,是年紀也很大了,品德也很高尚。就是有所請以奉請的時候,恭敬地請尊長」到什麼地方的這些事情需要「合掌」。「起迎」,就是尊長來的時候要起迎。「問訊」,問「尊長」的身體健康的情況。「禮拜」有所請求的時候頂禮足。這都是對於尊長恭敬的事情。

受菩薩戒的人,他怎麼樣學習攝善法戒呢?就是時時地「於諸尊長」,精勤地修習合掌、起迎、問訊、禮拜、恭敬之業,對於尊長有這樣恭敬的行為。「即於尊長勤修習敬事」,前面說是合掌、起迎、問訊、禮拜這件事,就是對於尊長勤修恭敬的事,這也是攝善法戒之一。

於疾病者,悲愍殷重瞻侍供給。

對於有病的人要有這樣的動機,想要除掉他的苦惱,就是悲愍的意思。自己的心裏面發動起來去看護病人,去看他生病的情況,為他作些供給的事情、奉施醫藥,心裏面沒有輕慢。

於諸妙說,施以善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五:「云何名為善說正法?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品法。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

「正法」分二類,第一類是「世間」的正法,就是世間的善法,還是不能得涅盤的。第二類是「出世間」的善法,能得涅盤。

云何名為善說正法?謂於時時,能善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於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品法。」善知識時時地來教導,能夠善巧方便地為眾生宣說,初開始來到佛法裡面應該做的事情。他宣說佛法的時候,說的非常地正確,沒有錯誤地言論。

初開始來到佛法、「初時所作」的正法是什麼呢?「所謂施論」,就是要對別人有同情心,有能力時做布施。「戒論」,惡法不可以做,不可以做錯誤的事情。「施論」是善法應該學習,有錯誤的事情不要做就是「戒論」。有了施,有了戒,有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就不會到三惡道去了。「生天之論」,以施戒這樣的善法為基礎,進一步修禪定,修禪定是生到梵天上、色界天上的一種法。

對於欲界裡面各式各樣的欲,善知識能夠詳細地開示,欲是有「過患」的,追求很苦,保護還很苦,失掉了也是很苦惱。「知道欲是有「過患」然後要不愛著欲,「出離」欲,那就是要修禪定了。有施戒的基礎,然後多靜坐,成功了那就叫做「清凈品法」。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得無色界的四空定了,這是離欲的清凈這一類的法。施、戒、修,是「世間」的正法,這是「初時所作」,初來到佛法裡面來應該這樣學習。

又於時時,宣說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善知識又能「宣說」,「超」過世間善法,比世間善法更殊「勝」的善法,就是「四種聖諦」「相應」的「言論」。「所謂苦論、集論、滅論、道論」,這四種言論是聖人才能夠認識的,所以稱為「聖諦」。「四聖諦」是「出世間」的善法,能得涅盤。

於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讚美。

「有功德」就是「信、戒、聞、舍、慧」,有這五種功德,也就是五種善根。在佛法里不斷地栽培善根,有了成就的人,對這樣的人能夠誠心地讚歎,那麼叫作真誠的讚美。數數地得果報;得到了果報以後又棄捨了,棄捨以後又得果報,這叫作數取趣。就是眾生在生死里輪迴的人,叫補特伽羅。

於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業,以勝意樂起凈信心發言隨喜。

隨喜讚歎也是攝善法戒之一。

十方界一切有情:十方無量世界中無量的有情眾,略有六十二種,《瑜伽師地論》卷第二:「云何六十二種有情之類?一、那洛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剎帝利。七、婆羅門。八、吠舍。九、戍陀羅。十、女。十一、男。十二、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儀。二十一、不律儀。二十二、非律儀非不律儀。二十三、離欲。二十四、未離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芻。二十九、苾芻尼。三十、正學。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事男。三十四、近事女。三十五、習斷者。三十六、習誦者。三十七、凈施人。三十八、宿長。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軌範師。四十二、親教師。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賓客。四十五、營僧事者。四十六、貪利養恭敬者。四十七、厭舍者。四十八、多聞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法隨法行者。五十一、持經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論者。五十四、異生。五十五、見諦。五十六、有學。五十七、無學。五十八、聲聞。五十九、獨覺。六十、菩薩。六十一、如來。六十二、轉輪王。

業是因、福是果,「一切的福業」,就是能得到可愛的果報的行為,這是指因說的。布施、持戒、修學禪定都是福業。沒有出離心、沒有無上菩提心,只是好心做施、戒、修,那是世間上的施戒修。若是有了出離心、有了無上菩提心,所修的施、戒、修,那就是出世間的福業。這就是動機。有不同的動機,發表出來的行動,也是有所不同。「一切福業」,這包括世、出世間的福業。

對於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作福業,「以勝意樂」很強大的歡喜心,能夠對這件事有清凈的信心,這是內心裏面的事情。而且不只是內心裏面歡喜,還要「發言隨喜」,發表出來言論讚歎這件事。

凡夫嫉妒障礙是很強的,別人作了功德的時候,總是要貶斥他,心裡才高興。佛菩薩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子,要發言隨喜讚歎,不要嫉妒障礙。

於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

對於他人、對於眾生所作的一切違犯的罪過的事情,或者是來觸惱菩薩,菩薩「思擇安忍」,用智慧去觀察,對這件事不動心,要這樣子作。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觀想一切眾生及怨家和我是同體的。應該這樣觀想:他若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所以我應該觀想一切怨家都是我的好朋友,希望他們都是快樂的。「又世尊言」,引佛說的話。佛說了:「眾生從無始以來經歷生死長時流轉,沒有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範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的。彼此都可能有系屬關係的。「由是因緣」,由於佛說,可以知道「一切怨品」,都可能是我的「親品」,都是和我有感情的。

這就是修親善想。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何以故?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聲、唯有名字。

他罵我、我罵他,這樣彼此就有了怨恨。「能瞋、所瞋」是內心忿怒。「罵」,是表現出來的行為。「能弄、所弄」,這也是表現出來的行動,就是彼此譏毀、戲弄。「能打、所打」,或者是他打我,或是我打他,傷害他,因為這樣子才有了恨。

用佛法的觀察,五蘊無我,只是有五蘊:色、受、想、行、識,沒有「我」,他也是沒有我,我也是沒有「我」。彼此都是「無我」,那麼,「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這個「能、所」,是沒有的了!「唯有音聲、唯有名字」,唯有罵聲,唯有名字。「能罵、所罵、能弄、所弄、能瞋、所瞋、能打、所打」都沒有了,那麼去恨誰去呢?

1、修慈愍觀的六種所緣境(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8136&idx=2&sn=f6e791f7adb1f429ce2f0631c00d0d5b&scene=1&srcid=0612X9QRQNqgqrqeffydHArb#rd

2、如何忍耐他人對自己的傷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ODA3NTkxMg==&mid=2654749526&idx=1&sn=ebe7c64cc5577300d9741d2deec5df67&chksm=f2f60a31c58183271bbec9323cd33f0d83d45d9753c3b50386015f63479d1de69682f5e3c117#rd

往期閱讀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系列合集

《觀諸法如專欄》(2016)文章合集

發 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