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補償機制的遊戲沉迷
——青少年遊戲沉迷的家庭因素[1]
編者按隨著電腦和互聯網在的日益普及,網路沉迷、電子遊戲沉迷日益引起社會和研究者的關注,也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對造成青少年遊戲沉迷的原因進行研究論證顯得尤為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現有的大量研究往往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青少年遊戲玩家自身的心理的特點和電子遊戲的特點如何引發遊戲沉迷現象。但另外一方面,作為青少年成長、生活的重要社會環境,家庭因素對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卻缺乏全面、嚴密的分析。本文發表於《廣告大觀(理論版)》2014年03期,基於對全國範圍內5401位青少年家長的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家長和家庭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主要表現於:1)家庭條件越差(既指家庭生活水平,也指家庭文化資本)的青少年,2)隔代教育下的青少年,3)家庭關係差、親子互動少的青少年,4)家長對子女遊戲行為沒有限制的青少年容易出現遊戲沉迷。總體而言,遊戲沉迷是青少年家庭生活、親子互動和家庭監管缺位下的一種補償行為。
【關鍵詞】遊戲 沉迷 家庭 影響因素
根據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數據,截止2014年4月4日,網民數量達到6.18億,手機網民數量達到5億。[3]這兩個數字反映了互聯網在的普及。與此同時,電子遊戲伴隨著電腦、互聯網的興起進入我們的生活。近些年以來,電子遊戲特別是網路遊戲以其精美的畫面、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故事情節、豐富的背景知識和互動性吸引了大批遊戲玩家。電腦遊戲成為青少年的一種重要的娛樂活動。
另外一方面,電腦遊戲所造成的遊戲沉迷或者說遊戲成癮也引起了社會和研究者的關注。一些青少年由於各種原因而沉溺於電腦遊戲,不能控制遊戲時間或者結束遊戲后表現出強烈的心理不適感。這種遊戲成癮或沉迷又進一步造成這部分青少年社會化受阻、學習成績下降、無法區分遊戲世界和現實世界等嚴重的問題。基於這一情況,回答哪些因素造成了遊戲沉迷現象,以及如何幫助遊戲成癮者脫癮等問題變得十分必要。
研究緣起
「成癮」最初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來自對人類物質濫用和依賴等行為的觀察和描述,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成癮」一詞指的是對物質的依賴(如藥物或酒精),即物質成癮。[4]從物質成癮的思路出發,後來的研究者逐漸把這一概念應用於行為層面,對諸如賭博成癮等現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互聯網產生以來出現了一些對網路的病態使用行為,特別是一些上網者失去了對上網行為的主觀控制,上網時間越來越長、頻率越來越高,表現出與行為成癮十分類似的特點。因此出現了「網路成癮」(Internet Addiction)的概念。在網路成癮的概念形成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位學者是Kimberly S. Young,他在1988年指出:網路成癮是一種不涉及任何有毒物質的衝動性控制失調(impulse control disorder)。[5]電子遊戲成癮、網路遊戲成癮最初被視為網路成癮的一種,指遊戲者無法控制自身的遊戲行為,表現為一種過度的、強迫性的遊戲使用,並且容易造成社會或者情感上的問題。[6]需要明確的是,在我們看來,中文中的「遊戲成癮」和「遊戲沉迷」其實是同一個概念,都對應著英文中的Gaming Addiction,都指代前述的這種過度的、強迫性的遊戲使用行為。
關於遊戲沉迷的研究方向最主要包括探討引發遊戲沉迷現象的原因,研究遊戲沉迷現象造成的影響,以及尋找治療遊戲沉迷的方法三個方面。在遊戲沉迷的造成原因方面,或許是由於成癮概念最初的心理學來源,這方面的研究往往也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遊戲者個體的心理特點或者認知過程如何引發遊戲沉迷現象。
張璇等(2006)通過對322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后得出結論: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兩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電腦遊戲成癮,人格特質、對遊戲的認知與評價、玩電腦遊戲的客觀條件、對學習壓力的感知可能影響大學生電腦遊戲成癮。[7]Li Huanhuan等(2013)基於在廣州進行的實證研究探討了認知曲解(Cognitive Distortion)在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中的角色,以及調節認知曲解對於治療網路遊戲成癮的中的重要作用。[8]
國內的另一些研究成果雖然從更為宏觀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等方面探討了遊戲沉迷的成因,但往往缺乏必要的經驗材料作為證明。例如,盛莉(2009)撰文指出: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放鬆,業餘生活豐富,自主支配生活的可能性擴大,使得學生形成彷徨心理,缺乏自我成就感,再加上教師的心理輔導出現滯后甚至缺位,所以網路遊戲便以其生動的模擬性乘虛而入,成為大學生實現自我的有力平台。[9]何純芳(2007)認為網路遊戲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特性是大學生網路遊戲沉迷的前提。靈活的營銷模式和完善的服務是大學生網路遊戲沉迷的推進劑。教育滯后、渴望社會支持與自身的心理缺失是大學生網路遊戲沉迷的特殊因素。[10]
國外的一些成果論證了家庭、學校環境對遊戲沉迷的影響。
Keser(2012)基於對土耳其1467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16.8%的中學生有電子遊戲成癮的煩惱;年齡是影響電子遊戲沉迷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對電子遊戲沉迷沒有顯著的影響。出現后一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社會經濟地位低的青少年在網路時代也擁有同樣便捷的上網渠道,因而社會經濟地位不能解釋電子遊戲沉迷概率上的差異。[11] Rehbein(2013)認為現有的流行病學式的遊戲成癮研究忽略了影響遊戲成癮的社會性因素,因而運用了一個歷時五年的縱貫性的實證研究證明:單親家庭、在學校和班級處於邊緣地位的學生更容易出現遊戲沉迷。[12]
Han等(2012)通過驗證一個為期3周的家庭療法是否會改變網路成癮青少年的大腦活動和遊戲行為得出結論,家庭的凝聚力對於幫助網路成癮者脫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3]
一方面,家庭環境對於青少年的重要作用使得我們在討論遊戲沉迷現象的成因時不能忽略這一因素;從社會學、系統論的角度出發也理應把超出個體心理特質以外的社會、社區、教育、家庭環境納入考慮。另一方面,國內的研究成果往往傾向於從個體本身的特質探尋遊戲沉迷的成因,要麼就是簡單的作結論而缺乏必要的經驗材料作為證明。同時,社會、家庭的特殊結構(如費孝通先生所言的 「鄉土」、「差序格局」),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劇烈的城鄉流動(部分地造成了留守兒童和隔代教育的問題)又使得國外研究成果在的適用性存疑。因此,綜合各方面來說,我們都需要在遊戲者的個體特徵以外,探討家庭環境對遊戲沉迷的影響。我們的這篇論文期望為家庭因素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的影響積累經驗材料,並在此基礎上做出我們的判斷和分析。
研究設計
為了探討家庭因素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我們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調查了5401名青少年家長。他們的年齡為35-60歲,都至少有一個13-18歲的子女。樣本的基本特徵如下表。
調查問卷從青少年的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學齡階段)、青少年的遊戲行為(遊戲類型、遊戲頻率、遊戲時間、遊戲玩伴等)、青少年日常行為及社會關係(學習成績、娛樂活動、社會交往等)、家長對子女遊戲的管控行為、家長對遊戲的態度五個部分展開,同時調查了家長的人口統計特徵(性別、年齡、收入、職業等)。期望探討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下的青少年有著更高的遊戲沉迷比例,從而研究家庭環境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的影響。
與本文直接相關的問卷題目在家長對遊戲的態度部分,詢問家長「您覺得您的孩子玩電子遊戲的程度屬於?」,選項分別為「理性使用」、「正常使用,在可接受範圍內」、「輕度沉迷」、「中度沉迷」、「重度沉迷」。后三個選項統一歸為「遊戲沉迷」的範疇,下邊分析的主要目的即是分析哪些家庭因素會造成較高的遊戲沉迷比例。
研究結果
遊戲沉迷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社會現象,不能簡單歸咎於青少年自身的自制力缺乏或者草率地認為遊戲都有原罪,認為但凡是遊戲就會導致青少年沉迷。從這種觀點出發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是玩遊戲,一些青少年出現了沉迷現象而另外一些沒有。實際上,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現象背後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通過本次研究,我們主要驗證家庭環境、家庭氛圍、親子關係、家長的管教行為等對青少年的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
家庭環境與遊戲沉迷
青少年所生活的環境對於青少年的日常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大。而家庭環境又附著於所處的城市的環境。分別來看不同級別城市中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可以發現,城市級別越高,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越低,卡方檢驗(Chi-square test)顯著性小於0.001,在統計上顯著。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青少年中僅有12.8%沉迷於遊戲;與此相對,五線城市中34.1%的青少年都沉迷於遊戲。造成這一差異的重要原因是由於城市越是發達,青少年的娛樂活動往往也就越豐富。而對於五線城市乃至於農村的青少年來說,娛樂活動極其匱乏。
數據來源: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調查
base=5401
家庭的生活水平對於青少年的遊戲沉迷也有著顯著的影響。總體而言,家庭生活水平越高的青少年越不容易沉迷於遊戲。這一點無論從被訪者自填的家庭生活水平,還是從具體的收入來看都能夠得到證明。家庭在當地處於「較高的生活水平」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為8.3%,而處於「低水平」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則為41.4%,後者幾乎是前者的五倍。以青少年遊戲沉迷比例為自變數,分別以被訪者個人收入和家庭收入為因變數作簡單線性回歸可以證明這種趨勢在統計上的顯著性。兩個回歸方程和係數統計檢驗的顯著性均小於0.001,係數均為負數,說明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通常有著更高的沉迷比例。
數據來源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調查
base=5401
除了經濟條件,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對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有著重要影響。家長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的遊戲沉迷情況有著顯著的差異。從下圖可以看出,不管是從家庭文化資本,還是從孩子主要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來看,都呈現出家長文化水平越高,孩子就越不容易出現遊戲沉迷的特點(博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個案較少,結果可能有較大偏差),且方差檢驗顯著性小於0.001。這裡的家庭文化資本是社會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父母中文化水平較高一方的文化程度,被認為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子女主要教育者與遊戲沉迷
子女教育在當代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不同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有著不同的分工。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指在家裡主要負責對孩子進行教育,包括學習、生活、人生準則等——不同,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首先,隔代教育,即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對孩子進行教育容易造成青少年沉迷於遊戲。而由父母進行教育的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遠低於隔代教育,其中又以父母共同負責孩子的教育效果最好。
其次,家長在對子女遊戲行為的管控上存在著明顯的推諉現象。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傾向於認為是配偶沒有管教孩子進而導致了孩子沉迷於遊戲。從下圖可以看到,爸爸們如果自居主要教育者,認為孩子沉迷於遊戲的比例為25.7%;而如果配偶是主要教育者,則沉迷比例達到31.9%。有趣的是媽媽們的觀點也很相似,媽媽們如果認為自己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只有26.96%的孩子沉迷於遊戲,而如果配偶是主要教育者,孩子沉迷於遊戲的比例高達38.1%。
家長所從事的職業也對青少年的遊戲行為有影響。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如果從事的是體制內的職業,則孩子相對不容易沉迷於遊戲。造成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體制內的工作相對規律,能夠在子女教育上給予更高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對孩子遊戲行為的管理效果上出現了明顯的「體制內外互補」現象。家長中一人在體制外工作一人在體制內工作的情況下,孩子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相對更低。父親在體制外工作母親在體制內工作的教育效果尤佳,僅有9.9%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
家庭關係與遊戲沉迷
家庭和睦與否是衡量家庭環境的另一個維度。它對青少年的遊戲沉迷現象也有影響。從父母的婚姻狀況來看,父母是正常夫妻的情況下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遠低於其他情況,僅有24.0%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從家庭關係來看,家庭關係非常和睦和比較和睦的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明顯低於家庭關係緊張的青少年。從親子關係來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像朋友的情況下,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低。也就是說,分享型的父母在管理子女的遊戲行為上有著更好的效果,子女的遊戲沉迷比例遠低於「父母和子女互不干涉」、「子女什麼事都聽父母的」的情況。
家庭關係的另一個表現是家長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休閑娛樂活動中的互動。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活動種類上越豐富,孩子沉迷於遊戲的比例越低。另一方面,親子活動的頻率越高,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也越低。也就是說,親子活動的豐富程度和頻繁程度對於青少年的遊戲沉迷現象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長管控與遊戲沉迷
針對孩子的遊戲行為家長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管控,而不同的管控行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青少年最常玩的遊戲類型上的差異會導致在遊戲沉迷比例上的差異,不同遊戲類型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和青少年的遊戲黏性是不同的。網路遊戲(包括PC網游和移動端網游)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明顯更大,最常玩的遊戲類型是網游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為27.40%,而最常玩的遊戲類型是單機遊戲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為17.21%。觀察家長管控行為在防止青少年遊戲沉迷的效果,可以以此作為參考。
針對最常玩網路遊戲的青少年,家長如果對他們放任不管,那麼他們將會有非常高的遊戲沉迷比例,達到30.9%。針對愛玩網路遊戲的青少年,家長通常會限制他們與愛玩遊戲的小孩的交往以及控制他們的零用錢。但是這兩種相對間接的管控方式卻帶來了很不相同的管控效果。採用控制零用錢的方式管控青少年的遊戲行為的效果不佳,在採用這種管控行為的情況下,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仍然有30.9%。而限制與玩遊戲的小孩進行交往的情況下,僅有19.3%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
針對最常玩單機遊戲的青少年,控制零用錢同樣是相對沒有效果的管控行為。在控制零用錢的情況下,仍然有28.4%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最有效的管控行為則是孩子玩遊戲時在旁監督,在這種情況下僅有13.6%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
數據來源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調查
base=網路遊戲玩家,3626
數據來源
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調查
base=單機遊戲玩家,1011
家長管控行為對於防止青少年沉迷於網路遊戲的重要性還能從下圖中得到證明。從下圖來看,家長採用的管控行為的數量越是多樣化,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可能性越低。對於以上所列6種管控行為如果家長一種都不採用,小孩有30.7%都沉迷於遊戲。從這個結果也可以說明,遊戲沉迷是家長可以管控的。如果家長的管控行為得當,青少年可以大為減少沉迷於遊戲的可能性。
如果家長對子女可以玩電子遊戲的時間沒有限制,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較高,達37.7%。在對遊戲時機進行管理的情況下,青少年的遊戲沉迷比例明顯低於未限制的情況。在家長對家庭電腦的管理上存在類似的情形,如果家長對子女使用家中電腦的行為沒有限制,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也更高。在這種情況下有30.4%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同時可以看出,在電腦設備的使用管理上,直接的管控方法有著更加良好的效果。孩子玩遊戲時親自在旁邊監督、與孩子嚴格規定使用時間、控制網路連接等情況下青少年的遊戲沉迷比例較低。
從家長允許的單次遊戲時長來看也是同樣。不管青少年是經常在自己家玩遊戲還是在網吧玩遊戲,如果家長不對子女的遊戲時長進行限制,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會比較高。從下圖還能夠看出,如果家長允許小孩單次的遊戲時間過長,例如3個小時以上,其實幾乎等同於對遊戲時長沒有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同樣較高。在網吧玩遊戲的青少年的遊戲沉迷比例整體更高。相比之下,家長對於在網吧玩遊戲的青少年的遊戲時間更難進行有效的管理。
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家庭環境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主要表現於:1)家庭條件越差(既指家庭生活水平,也指家庭文化資本)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於遊戲;2)隔代教育下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於遊戲;3)家庭關係差、親子互動少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於遊戲;4)家長對子女遊戲行為沒有限制的青少年容易出現遊戲沉迷。家庭環境對青少年遊戲沉迷現象的影響通過家庭條件、家庭關係、家庭教育和遊戲管控行為等多種方式表現出來。
這一結果表明,家庭是影響青少年遊戲沉迷的重要來源。家庭生活水平較低,父母文化程度較低的青少年容易出現遊戲沉迷。當父母其中一方既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同時個人收入又佔到家庭收入相當高的比重,成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時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尤其高。
青少年主要的教育者不同也對青少年的遊戲沉迷有影響。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的隔代教育容易導致青少年沉迷於遊戲。同時,如果父母雙方都在體制外工作,工作較忙無暇管教子女時,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也較高。家庭關係差,父母客觀上沒有或很少與子女互動的青少年容易出現遊戲沉迷。
一些家長在青少年的遊戲使用上放任自流,既不對遊戲設備進行管理,也不對遊戲時間進行限制,同樣容易導致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簡言之,青少年的遊戲沉迷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父母管教的缺位或者是方式不當是重要成因。
進一步地,我們發現青少年的遊戲沉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補償機制。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需要的東西(譬如關愛、友情)時更容易沉迷於電子遊戲中去尋求心理和行為上的補償。本文的研究結果支持了這種觀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家庭生活匱乏的情況下——表現為家庭關係不和睦或父母離異、隔代教育或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親子互動缺乏等,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現象的比例明顯高於正常情況。正因為父母不在場或者長期與父母互動缺乏而造成的精神空缺,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所必須的精神支持、鼓勵和指引轉而在電子遊戲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本項目的其他研究成果還發現,在學校中學習成績差、未擔任班幹部的青少年,以及課外活動匱乏的青少年出現遊戲沉迷的比例也很高。電子遊戲對於他們而言,是缺乏學校活動(包括學習)參與和缺乏其他娛樂活動的一種補償行為。從這個角度來看,要降低整個社會的青少年沉迷於遊戲的比例,就要首先從作為補償機制的遊戲所補償的對象出發,為滿足他們的社會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創造條件,從而從根本上防止青少年藉由沉迷於遊戲來進行補償。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於青少年是否沉迷於遊戲的判斷標準來源於其家長的看法而非對青少年自身行為所進行的測量。但事實上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遊戲的沉迷程度都是帶有一定主觀性的變數,從家長的角度觀測青少年的遊戲沉迷現象或者是從青少年的角度測量其家庭環境和親子關係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下一步的研究當中,可以根據對青少年的調查來進一步完善我們對遊戲沉迷的家庭因素的理解。
[1] 此論文系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網路遊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與引導研究」(項目批准號:11AZD112)階段性成果。
[2] 劉德寰(1966— ),男,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彭雪松(1992— ),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所。謝新洲(1964-),男,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3] 互聯網信息中心網站:http://www.cnnic.net.cn/hlwfzyj/jcsj/,2014-04-04.
[4] 鄧鵬,王歡. 網路遊戲成癮:概念、過程、機制與成因[J]. 遠程教育雜誌,2010,06:87-92.
[5]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1999, 17: 19-31.
[6] Keser H, Esgi N. An Analysis of Self-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Computer Game Addi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46: 247-251.
[7] 張璇, 謝敏, 胡曉晴, 等. 大學生電腦遊戲成癮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 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6, 14(2): 150-152.
[8] Li H, Wang S. The role of cognitive distortion i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3.
[9] 盛莉. 大學生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心理機制及其防治[J]. 考試周刊, 2009, 39: 153.
[10] 何純芳. 大學生網路遊戲沉迷的成因探析[J]. 當代教育論壇: 校長教育研究, 2007 (9): 73-75.
[11] Keser H, Esgi N. An Analysis of Self-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Computer Game Addi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46: 247-251.
[12] Rehbein F, Baier D. Family-, Media-, and School-Related Risk Factors of Video Game Addiction[J].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013, 25(3): 118-128.
[13] Han D H, Kim S M, Lee Y S, et al. The effect of family therapy on the changes in the severity of on-line game play and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e addiction[J].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2, 202(2): 126-131.
【參考文獻】
[1] Han D H, Kim S M, Lee Y S, et al. The effect of family therapy on the changes in the severity of on-line game play and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ith on-line game addiction[J].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2012, 202(2): 126-131.
[2] Keser H, Esgi N. An Analysis of Self-Percept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erms of Computer Game Addic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46: 247-251.
[3] Li H, Wang S. The role of cognitive distortion i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3.
[4] Rehbein F, Baier D. Family-, Media-, and School-Related Risk Factors of Video Game Addiction[J].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2013, 25(3): 118-128.
[5] 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J]. Innovation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rce book, 1999, 17: 19-31.
[6] 鄧鵬,王歡. 網路遊戲成癮:概念、過程、機制與成因[J]. 遠程教育雜誌,2010,06:87-92.
[7] 何純芳. 大學生網路遊戲沉迷的成因探析[J]. 當代教育論壇: 校長教育研究, 2007 (9): 73-75.
[8] 盛莉. 大學生對網路遊戲成癮的心理機制及其防治[J]. 考試周刊, 2009, 39: 153.
[9] 張璇, 謝敏, 胡曉晴, 等. 大學生電腦遊戲成癮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 臨床心理學雜誌, 2006, 14(2): 150-152.
劉德寰
談洞察、談調查的學者
談數據、談營銷的專家
談天談地談人的凡人
♥